“諸君快看,是縣君率大部來援!縣君萬歲!”</p>
“縣君萬歲!”</p>
“縣君萬歲!”</p>
……</p>
於壽光縣城城池上,眾人士氣低落時,看到遠方突兀出現之旗幟,為孫觀所領之劉祈舊部,率先想到的,便是劉祈領兵來援!</p>
視線佳者,果然看到大纛(dào)上,一個大大的“劉”字。</p>
劉祈舊部,更加確信,乃是縣君來助。</p>
彷若救世之主!</p>
是故,“萬歲”之聲,此起彼伏。</p>
以時下,萬歲並非唐以後,皇帝專屬之。</p>
便是大漢之普通祝詞。</p>
見此間,很多人甚至放聲哭泣,以宣泄數日來之積鬱。時因這些日內,城外來犯之數千流民,連帶著城內隨時可能出亂子之百姓,帶給了守城之將,巨大之壓力。</p>
一些孫觀近段時間內,所召之兵士,於舊部訓練下,即便還未麵見他們之主將,也是治理家地之壽光令,但早聽著昌慮來部之崇敬讚美,心中好奇不已。</p>
竟沒有想到於今日,會是這般初逢。</p>
一瞬間,劉祈在眾人心間,留下了深刻影響。</p>
在城內,這段時間,同李展先一步繞路醒來,為安縣城,忙得不可開交之業壽,聽到萬民呼聲,心中緊繃之神,終於鬆了下來,當著數名震撼的吏者之麵,大笑道:“我就知道,萬事困不住縣君!</p>
諸君可記得我前日所說,隻要縣君至也,萬般困境,皆可解也!”</p>
縣吏們,看向業壽,莫不拜服。</p>
不僅僅是城池上的守城之部,城內原本混亂的避難百姓,聽到城上高喊,竟也忍不住一同大叫起來。</p>
“縣君萬歲”之音,衝破雲霄,直傳到城外囤積之叛民耳中。</p>
叛民夾雜著流民,更為惶恐混亂,一個人遠離壽光城,很快便是一群。</p>
似乎是為了回應城上城內呼喚,於旗幟迎來方向,劉祈所領之部,異口同聲,高喊起了太祖皇帝劉邦所著之《大風歌》。</p>
大風起兮雲飛揚。</p>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p>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
且看城下叛民首領史舟,聽著兩側傳來之聲音,望向遠方不斷靠近之漢軍大纛,隻得咬牙道:“撤退!火速撤退!”</p>
</p>
史舟本為北海國夷安人,乃是太平道發展之信眾。</p>
這次都昌起事,也是太平道感覺這些年來,作為其傳教重地的青州,為胡軫等人治理下,民生正見恢複,底層百姓於太平道信仰漸漸缺失,恰逢天災之時,故召集人馬,提前發動起事。目的正是在青州之所,號召更多部眾,使黃巾軍占領地方。</p>
像史舟,其正被任命為小渠帥,目的正是招攬安樂國之地流民,及廣大苦難百姓。以攻奪各縣要地,殺地方官吏大戶,取得糧草後,以往臨濟、千乘一帶轉移,進而將黃巾軍之威勢,向平原郡一帶擴散。</p>
但史舟自覺運氣不佳,他已從都昌等地帶來人馬,並於益國之所,召集了將近三千流民,打算來襲以內應所言,尚無縣令、且防備鬆懈之壽光縣。</p>
誰能想到,這壽光縣,竟成了攔路石,數日之內,遲遲難以攻破!</p>
為免上方首領處罰,史舟已經在考慮,要不要放棄這幾日的圍城。畢竟,困城之前,依他所知,城內已經聚集了數千人。</p>
時間拖得越長,城中即便有糧草,也被消耗得差不多,尤以時下這種旱情下。</p>
可令史舟沒想到之處在於,竟有大部漢軍,前來鎮壓!</p>
上方渠帥不是有言,樂陵等地,也會有太平道信眾起事乎?</p>
無論是州兵,還是樂安郡內,少得可憐之郡兵,如何會率先來救小小的壽光城?</p>
從旗幟數量來看,不下三千之部,絕非他所領之流民能抵抗!</p>
史舟一邊帶領部從,如潮水般南下撤離,一邊困惑沉吟。</p>
望著那高大之“劉”字大旗,莫非與此人有關!</p>
當火速同渠帥通傳才是!</p>
“劉君,叛民撤了!”</p>
王楷也是高興地手舞足蹈。</p>
這次隻有數百人,還多普通農夫之屬,真若遇到十幾倍叛民,這群舉旗之眾,隻怕會拔腿就跑。</p>
好在劉祈早知道麵對生死時,人之恐懼會被無限放大,才讓眾人緩慢前行,並同時高聲歌唱以壯膽。</p>
此外,為防止叛民之中,有專人於外警戒,會行打探虛實,劉祈使劉直、李展帶著十幾人,騎馬在四周數裏範圍內,不斷清楚叛民斥候,也為這次成功退敵,打下了堅實基礎。</p>
於數日內,跟隨劉祈行事,見其吃苦耐勞,思路周全,王楷所有之傲氣,已然放下,為劉祈,那是發自心底敬佩。</p>
劉祈以寬闊胸懷,亦表露招攬之心,原本與縣衙處事,王楷依個人才能,不屑與之。但既然是劉祈出言,再觀劉祈手腕,尤其方才那一幕幕,於他這位尚未見過大世麵之青年,震撼十足,心中故有決意。</p>
何以為眾望所歸?</p>
何以為眾心所盼?</p>
正於此也!</p>
望見遠方叛民退散,漸漸成了小點。壽光城門開了一半,幾十騎,呼嘯而出,直奔旗幟而來。</p>
劉祈這數日內,不斷緊繃之臉色,於嘴角,終浮現了一絲笑容。</p>
事不可以賭之,這次能兵詐退敵,屬實為運氣。</p>
不會每次都有這般好運氣,他心中有種迫切,那便是建立之強軍!</p>
能護衛自身安全,能護衛跟隨之眾安全,能護衛百姓安寧之強軍!</p>
“壽光,我來了!”</p>
……</p>
半個時辰後,壽光縣衙。</p>
主堂舍內。</p>
劉祈頭上發絲,重新梳攏,已佩戴上黑冠,其身著嶄新之黑衣,跪坐於上首桉。</p>
桉幾上,拜訪著朝廷文書,另有印引。</p>
於其右手畔,當日馬傅贈之寶劍,靜靜趟於一側。這兩年來,走南闖北,劉祈也不是沒有見過利劍,但以舊物用慣之後,他不忍換掉。</p>
堂舍下方。</p>
孫觀、李展、業壽、劉直、王美、還有縣丞富項、縣尉胡旺等二十多人,分列左右。</p>
劉祈靜坐,未有出言,眾人也都大氣不喘一口。</p>
但如富項等縣衙官吏,卻是不斷偷看上首,這位新到任之縣令。</p>
像很多人一樣,雖久聞名,卻是初次相逢。</p>
然以縣令劉祈,帶給他們的內心震撼與影響,比表麵上看去,要多得多。</p>
當劉祈踏入壽光城,坐在縣令之位後,無論他們這些縣衙舊吏,想不想承認,自今日後,這縣衙之主,壽光之主,便屬上首這位氣度不凡之新縣宰。</p>
“而今城內情況如何?”</p>
劉祈目光從每個人臉上移開,方才介紹中,他已將所有人姓名職位記住。</p>
不同於初至昌慮,縣衙局麵複雜。今以壽光危機,在他展現了能力後,壽光官吏,或是鄉地一些大戶,也隻有靠他。</p>
遂於此,他有著絕對話語權。</p>
即便業壽於城外相迎時,已告知了大概情形,但如跟在後麵的王楷等人,並不清楚。</p>
即為之所問,業壽主動出聲,再度介紹道:“時以城內,雖有離開之眾,但仍不下兩千湧入之民,多憂心流民於鄉地泛濫,遲遲不遠離開。</p>
於城內儲備之糧,實也不足也!</p>
但以城內人口所需,便是一日兩頓稀粥,再有三日,也會糧草斷絕。</p>
此外,還有飲水之問題……”</p>
總而言之,盡管業壽與孫觀,先一步來到壽光,協助縣衙為災情有所處置,但突兀之民變,延續到縣地後,直接大亂了一切,使得問題複雜化。</p>
從糧食、到水源,還有城內衛生,城池布防等八個方麵,皆屬亟需考量之範圍。</p>
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糧食與水,還有衛生與布防安全。</p>
糧食與水,關乎性命。小小的壽光城內,衛生一差,甚至會引發疾疫。</p>
至於防衛,雖說城內之人,尚以為外部有“數千人”,但劉祈誠言高之,孫觀、業壽等親信之眾,莫不曉得乃是虛張聲勢所用。對於縣中部分官吏,劉祈沒打算告之實情,關乎滿城安危,誰能確保內中沒有太平道之信眾,會於外送出消息?</p>
於縣衙眾員看來,這數個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以解決。</p>
是故於業壽言畢後,堂舍內,再度恢複了安寧模樣,隻能聽到堂舍外,不斷有人聲吵鬧。</p>
沒辦法,又是炎熱天氣,人又多,城內各種摩擦不斷,即便是縣城中,督管治安之亭卒,也都不夠用。</p>
本於右側戰力的王楷,時望了眼眾人。</p>
旁人或不知曉,在還沒有“大破”叛民,以解決壽光城危機的前數日,也是縣令劉祈初來壽光時,於此間困境就有考量。</p>
其目光之遠,所思之深,隻有一道同行者,才能切身感受到。</p>
劉祈手指輕輕扣響桉幾,這是他思考問題時的習慣。</p>
少息間,他抬頭,看向王楷,道:“糧草一事,我以子正代勞!但因城內人流眾多,即便有糧草供應,也隻能解一時危機,我等還需多想想其他辦法!”</p>
“楷定不辱命!”王楷躬身一禮道。</p>
既然入了堂舍,他即表明,願意為劉祈處事。而劉祈沒有告訴眾人尋糧已得授一事,反而讓他來辦理,可不是將功勞讓予,好讓其於縣衙立勢。</p>
劉祈又看向縣丞富項,縣尉胡旺,道:“富君,胡君,二君於縣地本就熟悉。</p>
於縣城缺水之事,還勞二君一道處置,更當盡快疏通水渠河道!”</p>
“縣君放心,吾等必以辦妥!”富項、胡旺並不見外,忙是應道。</p>
劉祈又使業壽,專門負責城內衛生治理。</p>
之前於昌慮之茅舍推廣一事,正是業壽負責。</p>
當說起城池護守一事時,劉祈則目視孫觀,當眾道:“仲台,時以城內,有不少百姓。</p>
我以你負責,凡男子十六以上,年四十以下,無老弱幼及孕婦需照料者,一律應召入伍,暫由你統管。</p>
自今日起,登記於側後,隨即於城外開展訓練。</p>
考慮到糧食等不足,強度需放低也!”</p>
劉祈入城所見,湧入城內之成年男丁,人數可是不少。</p>
他思路清晰,這些人之家戶,都是壽光本地,家於此,根於此,大可用之,無論現在,更能防患於未然。</p>
他並不求數日內,能形成大的戰鬥力,但願於關鍵時刻,可行退敵。</p>
交代完具體事務,劉祈登時起身,麵向眾人道:“天助自助者,還勞諸君與我一道努力,安穩縣地!”</p>
“縣君萬歲!”</p>
“縣君萬歲!”</p>
……</p>
於壽光縣城城池上,眾人士氣低落時,看到遠方突兀出現之旗幟,為孫觀所領之劉祈舊部,率先想到的,便是劉祈領兵來援!</p>
視線佳者,果然看到大纛(dào)上,一個大大的“劉”字。</p>
劉祈舊部,更加確信,乃是縣君來助。</p>
彷若救世之主!</p>
是故,“萬歲”之聲,此起彼伏。</p>
以時下,萬歲並非唐以後,皇帝專屬之。</p>
便是大漢之普通祝詞。</p>
見此間,很多人甚至放聲哭泣,以宣泄數日來之積鬱。時因這些日內,城外來犯之數千流民,連帶著城內隨時可能出亂子之百姓,帶給了守城之將,巨大之壓力。</p>
一些孫觀近段時間內,所召之兵士,於舊部訓練下,即便還未麵見他們之主將,也是治理家地之壽光令,但早聽著昌慮來部之崇敬讚美,心中好奇不已。</p>
竟沒有想到於今日,會是這般初逢。</p>
一瞬間,劉祈在眾人心間,留下了深刻影響。</p>
在城內,這段時間,同李展先一步繞路醒來,為安縣城,忙得不可開交之業壽,聽到萬民呼聲,心中緊繃之神,終於鬆了下來,當著數名震撼的吏者之麵,大笑道:“我就知道,萬事困不住縣君!</p>
諸君可記得我前日所說,隻要縣君至也,萬般困境,皆可解也!”</p>
縣吏們,看向業壽,莫不拜服。</p>
不僅僅是城池上的守城之部,城內原本混亂的避難百姓,聽到城上高喊,竟也忍不住一同大叫起來。</p>
“縣君萬歲”之音,衝破雲霄,直傳到城外囤積之叛民耳中。</p>
叛民夾雜著流民,更為惶恐混亂,一個人遠離壽光城,很快便是一群。</p>
似乎是為了回應城上城內呼喚,於旗幟迎來方向,劉祈所領之部,異口同聲,高喊起了太祖皇帝劉邦所著之《大風歌》。</p>
大風起兮雲飛揚。</p>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p>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
且看城下叛民首領史舟,聽著兩側傳來之聲音,望向遠方不斷靠近之漢軍大纛,隻得咬牙道:“撤退!火速撤退!”</p>
</p>
史舟本為北海國夷安人,乃是太平道發展之信眾。</p>
這次都昌起事,也是太平道感覺這些年來,作為其傳教重地的青州,為胡軫等人治理下,民生正見恢複,底層百姓於太平道信仰漸漸缺失,恰逢天災之時,故召集人馬,提前發動起事。目的正是在青州之所,號召更多部眾,使黃巾軍占領地方。</p>
像史舟,其正被任命為小渠帥,目的正是招攬安樂國之地流民,及廣大苦難百姓。以攻奪各縣要地,殺地方官吏大戶,取得糧草後,以往臨濟、千乘一帶轉移,進而將黃巾軍之威勢,向平原郡一帶擴散。</p>
但史舟自覺運氣不佳,他已從都昌等地帶來人馬,並於益國之所,召集了將近三千流民,打算來襲以內應所言,尚無縣令、且防備鬆懈之壽光縣。</p>
誰能想到,這壽光縣,竟成了攔路石,數日之內,遲遲難以攻破!</p>
為免上方首領處罰,史舟已經在考慮,要不要放棄這幾日的圍城。畢竟,困城之前,依他所知,城內已經聚集了數千人。</p>
時間拖得越長,城中即便有糧草,也被消耗得差不多,尤以時下這種旱情下。</p>
可令史舟沒想到之處在於,竟有大部漢軍,前來鎮壓!</p>
上方渠帥不是有言,樂陵等地,也會有太平道信眾起事乎?</p>
無論是州兵,還是樂安郡內,少得可憐之郡兵,如何會率先來救小小的壽光城?</p>
從旗幟數量來看,不下三千之部,絕非他所領之流民能抵抗!</p>
史舟一邊帶領部從,如潮水般南下撤離,一邊困惑沉吟。</p>
望著那高大之“劉”字大旗,莫非與此人有關!</p>
當火速同渠帥通傳才是!</p>
“劉君,叛民撤了!”</p>
王楷也是高興地手舞足蹈。</p>
這次隻有數百人,還多普通農夫之屬,真若遇到十幾倍叛民,這群舉旗之眾,隻怕會拔腿就跑。</p>
好在劉祈早知道麵對生死時,人之恐懼會被無限放大,才讓眾人緩慢前行,並同時高聲歌唱以壯膽。</p>
此外,為防止叛民之中,有專人於外警戒,會行打探虛實,劉祈使劉直、李展帶著十幾人,騎馬在四周數裏範圍內,不斷清楚叛民斥候,也為這次成功退敵,打下了堅實基礎。</p>
於數日內,跟隨劉祈行事,見其吃苦耐勞,思路周全,王楷所有之傲氣,已然放下,為劉祈,那是發自心底敬佩。</p>
劉祈以寬闊胸懷,亦表露招攬之心,原本與縣衙處事,王楷依個人才能,不屑與之。但既然是劉祈出言,再觀劉祈手腕,尤其方才那一幕幕,於他這位尚未見過大世麵之青年,震撼十足,心中故有決意。</p>
何以為眾望所歸?</p>
何以為眾心所盼?</p>
正於此也!</p>
望見遠方叛民退散,漸漸成了小點。壽光城門開了一半,幾十騎,呼嘯而出,直奔旗幟而來。</p>
劉祈這數日內,不斷緊繃之臉色,於嘴角,終浮現了一絲笑容。</p>
事不可以賭之,這次能兵詐退敵,屬實為運氣。</p>
不會每次都有這般好運氣,他心中有種迫切,那便是建立之強軍!</p>
能護衛自身安全,能護衛跟隨之眾安全,能護衛百姓安寧之強軍!</p>
“壽光,我來了!”</p>
……</p>
半個時辰後,壽光縣衙。</p>
主堂舍內。</p>
劉祈頭上發絲,重新梳攏,已佩戴上黑冠,其身著嶄新之黑衣,跪坐於上首桉。</p>
桉幾上,拜訪著朝廷文書,另有印引。</p>
於其右手畔,當日馬傅贈之寶劍,靜靜趟於一側。這兩年來,走南闖北,劉祈也不是沒有見過利劍,但以舊物用慣之後,他不忍換掉。</p>
堂舍下方。</p>
孫觀、李展、業壽、劉直、王美、還有縣丞富項、縣尉胡旺等二十多人,分列左右。</p>
劉祈靜坐,未有出言,眾人也都大氣不喘一口。</p>
但如富項等縣衙官吏,卻是不斷偷看上首,這位新到任之縣令。</p>
像很多人一樣,雖久聞名,卻是初次相逢。</p>
然以縣令劉祈,帶給他們的內心震撼與影響,比表麵上看去,要多得多。</p>
當劉祈踏入壽光城,坐在縣令之位後,無論他們這些縣衙舊吏,想不想承認,自今日後,這縣衙之主,壽光之主,便屬上首這位氣度不凡之新縣宰。</p>
“而今城內情況如何?”</p>
劉祈目光從每個人臉上移開,方才介紹中,他已將所有人姓名職位記住。</p>
不同於初至昌慮,縣衙局麵複雜。今以壽光危機,在他展現了能力後,壽光官吏,或是鄉地一些大戶,也隻有靠他。</p>
遂於此,他有著絕對話語權。</p>
即便業壽於城外相迎時,已告知了大概情形,但如跟在後麵的王楷等人,並不清楚。</p>
即為之所問,業壽主動出聲,再度介紹道:“時以城內,雖有離開之眾,但仍不下兩千湧入之民,多憂心流民於鄉地泛濫,遲遲不遠離開。</p>
於城內儲備之糧,實也不足也!</p>
但以城內人口所需,便是一日兩頓稀粥,再有三日,也會糧草斷絕。</p>
此外,還有飲水之問題……”</p>
總而言之,盡管業壽與孫觀,先一步來到壽光,協助縣衙為災情有所處置,但突兀之民變,延續到縣地後,直接大亂了一切,使得問題複雜化。</p>
從糧食、到水源,還有城內衛生,城池布防等八個方麵,皆屬亟需考量之範圍。</p>
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糧食與水,還有衛生與布防安全。</p>
糧食與水,關乎性命。小小的壽光城內,衛生一差,甚至會引發疾疫。</p>
至於防衛,雖說城內之人,尚以為外部有“數千人”,但劉祈誠言高之,孫觀、業壽等親信之眾,莫不曉得乃是虛張聲勢所用。對於縣中部分官吏,劉祈沒打算告之實情,關乎滿城安危,誰能確保內中沒有太平道之信眾,會於外送出消息?</p>
於縣衙眾員看來,這數個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以解決。</p>
是故於業壽言畢後,堂舍內,再度恢複了安寧模樣,隻能聽到堂舍外,不斷有人聲吵鬧。</p>
沒辦法,又是炎熱天氣,人又多,城內各種摩擦不斷,即便是縣城中,督管治安之亭卒,也都不夠用。</p>
本於右側戰力的王楷,時望了眼眾人。</p>
旁人或不知曉,在還沒有“大破”叛民,以解決壽光城危機的前數日,也是縣令劉祈初來壽光時,於此間困境就有考量。</p>
其目光之遠,所思之深,隻有一道同行者,才能切身感受到。</p>
劉祈手指輕輕扣響桉幾,這是他思考問題時的習慣。</p>
少息間,他抬頭,看向王楷,道:“糧草一事,我以子正代勞!但因城內人流眾多,即便有糧草供應,也隻能解一時危機,我等還需多想想其他辦法!”</p>
“楷定不辱命!”王楷躬身一禮道。</p>
既然入了堂舍,他即表明,願意為劉祈處事。而劉祈沒有告訴眾人尋糧已得授一事,反而讓他來辦理,可不是將功勞讓予,好讓其於縣衙立勢。</p>
劉祈又看向縣丞富項,縣尉胡旺,道:“富君,胡君,二君於縣地本就熟悉。</p>
於縣城缺水之事,還勞二君一道處置,更當盡快疏通水渠河道!”</p>
“縣君放心,吾等必以辦妥!”富項、胡旺並不見外,忙是應道。</p>
劉祈又使業壽,專門負責城內衛生治理。</p>
之前於昌慮之茅舍推廣一事,正是業壽負責。</p>
當說起城池護守一事時,劉祈則目視孫觀,當眾道:“仲台,時以城內,有不少百姓。</p>
我以你負責,凡男子十六以上,年四十以下,無老弱幼及孕婦需照料者,一律應召入伍,暫由你統管。</p>
自今日起,登記於側後,隨即於城外開展訓練。</p>
考慮到糧食等不足,強度需放低也!”</p>
劉祈入城所見,湧入城內之成年男丁,人數可是不少。</p>
他思路清晰,這些人之家戶,都是壽光本地,家於此,根於此,大可用之,無論現在,更能防患於未然。</p>
他並不求數日內,能形成大的戰鬥力,但願於關鍵時刻,可行退敵。</p>
交代完具體事務,劉祈登時起身,麵向眾人道:“天助自助者,還勞諸君與我一道努力,安穩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