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總兵你是何出身?籍貫何處?家尊名諱何如啊?”孫守道的娘親的個子並不高,約莫到左晉眉頭處。但其口中說出來的話,卻像是一個比起左晉還要再高半個頭的人說出來的一樣。</p>
“秀才出身,河北保定人。家父名聲不顯,不過是一個秀才出身的落魄文人罷了。”回答著眼前老婦人的問題,左晉愈發的感覺到自己來錯了地方。從對方的表情上來判斷,左晉以為對方恐怕早已將自己當成了一個棄國棄家之人。</p>
但他又何嚐不是呢?</p>
喪家的他從始至終便未把自己當作大明朝的一部分看過,在他看來他不過是恰好上了一艘船。而這一艘船的名字叫做明朝罷了。</p>
“秀才出身?”老婦人念叨著這句話。“既是秀才,那也應當明了聖人之言。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莫非今年來科舉不考三綱五常了嗎?”</p>
“呼……”聽到眼前老婦人說起孔夫子的言論來,左晉不由得長歎一口氣。他意識到眼前的老婦人恐怕不是好打發的。</p>
“還是考的。”左晉回複到。</p>
“那恐怕是左總兵的那一屆恰好漏算了這一章目。”老婦人輕蔑的說道。</p>
“嘖……”聽到老婦人的話站在左晉身後的薛仁義不由自主的的嘖了一口,他緊鎖著眉頭將視線朝著孫守道望去。但對方卻隻是跪倒在屏風前,也不知道是在幹些什麽。</p>
“夫人您是去年十月份啟的程吧?”左晉坐直了身子反問到。“路上風景如何?”</p>
“有什麽風景可言的?不過是生民塗炭,流民遍地罷了。”老婦人皺了皺眉但還是回答到。</p>
“那麽夫人以為這景象是天災呢?還是人禍?”左晉繼續反問到。從眼前老婦人的談吐而言,左晉自認為恐怕在經書方麵他是辯不過對方的。既然如此,那麽便從其他方麵下手。</p>
“當然是人禍。”老婦人繼續回答到。</p>
“那麽夫人以為這人禍是從何而起的呢?是逆賊呢?還是朝廷。”</p>
聽著左晉談論起這種事情來,薛仁義和李洪相當有自知之明的向後退出房間。他們將門房看好,一左一右像是兩堵門神。</p>
“這當然是因流寇而起。流寇裹挾百姓,致使田地荒蕪。這生民塗炭之源不在於流寇還在於何處?”老婦人正色到。“這些流寇最先大抵都是些山匪野寇,他們危害百姓,流毒千裏。”</p>
“那麽流寇從何而來?”左晉繼續問道。</p>
“流寇?嗬,左總兵是在問老身?”老婦人輕笑一聲說道。“難不成左總兵也以為流寇打家劫舍,侵害百姓是正義之舉咯?”</p>
“晚輩不是問這個,晚輩問的是流寇何以放著良民不做而去為匪呢?”</p>
“這你就得去問他們了,或是好吃懶做一無本領所長,或是吃喝嫖賭敗盡父母家財。”</p>
“老婦人此言差矣。”左晉站起身來說道。“人隻有在一種環境下才會去當所謂的匪,所謂的寇。那便是吃不起飯的時候。自天啟年間算,各地動蕩的義軍恐怕不止萬數。難不成這萬數的義軍都是些吃喝嫖賭之輩?”</p>
“裹挾百姓焚毀百姓屋舍,致使流民無歸。百姓求生無望,迫不得已才加入流寇。”</p>
“既然如此那麽麵對著官軍,這些求生無望的百姓不應當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嗎?”左晉目視著眼前的老婦人說道。“可是呢?他們非但沒有如此,相反他們還一直頑抗了下去。他們求的不是生嗎?為什麽舍生而取死呢?”</p>
“嗬,如果真按照著老婦人你的想法來,那麽大明官軍應當早已平定關內。何至於變成流寇愈多而官軍愈少的局麵來呢?”左晉笑了笑搖頭說道。“官軍大破流寇的次數少嗎?不少吧。既然如此為何大明依舊在風雨飄搖呢?”</p>
</p>
“還不是因為韃寇。”在談話間逐漸落於下風的老婦人敏銳的說道。但正當其打算繼續說下去的時候左晉卻發言了。</p>
“我聽說一個人因為內虛而要致死的時候,身子是會發熱的,而這發熱又會引起風寒。老夫人難不成以為人死是因為這風寒而不是內虛嗎?”左晉繼續說道。連番的對答使得其不免感覺到口幹舌燥,但他卻絲毫沒有因此而喪失繼續談下去的欲望。</p>
相反,他愈發的精神了起來。</p>
“韃寇不是關鍵,關鍵的在於大明朝已經維持不下去的土地政策。夫人嫁的也是軍戶,難不成夫人還以為軍屯維持的下去不成?”左晉繼續質問到。“十分稅,八成都在百姓身上。這樣的稅賦難道合理嗎?”</p>
“這……”</p>
“百姓不是因為賊而生活不下去,而是因為生活不下去而成為了賊。既然如此賊便是百姓,而百姓便是賊。要想平定天下之賊,就得平定天下百姓之心。可是大明朝是如何平定的呢?”左晉頓住了聲音,他居高臨下的看著眼前的老婦人一字一句的說道。</p>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嗬…百姓難不成就活該餓死?窮死?累死?”</p>
“這當然是朝廷的不對,但是朝廷千般不對,你這一具泥丸肉身也是朝廷所賜。”老婦人同樣不甘心的站了起來,但這樣的話語未免顯得太過空洞。</p>
“朝廷?”左晉搖了搖頭,苦笑著說道:“我這功名是我自己考的,我這肉身是父母給的。和朝廷有什麽關係。如果朝廷真的有如此恩德的話,為什麽萬千千人不為朝廷而去死呢?”</p>
“你這是一家一姓之言。沒有了朝廷,你又算的是什麽?沒有了朝廷,還有你嗎?”老婦人的話語言辭鑿鑿。</p>
“一家一姓?不,這恰恰不是一家一姓之言。人並非是要依附著朝廷而才能存活的,人也並非是要依附著君父才能存活的。”左晉一字一句的說道。這些話,他早就在心中積攢了起來,但他卻從始至終的未對外說過。</p>
“人不需要朝廷,而朝廷需要人。”</p>
“秀才出身,河北保定人。家父名聲不顯,不過是一個秀才出身的落魄文人罷了。”回答著眼前老婦人的問題,左晉愈發的感覺到自己來錯了地方。從對方的表情上來判斷,左晉以為對方恐怕早已將自己當成了一個棄國棄家之人。</p>
但他又何嚐不是呢?</p>
喪家的他從始至終便未把自己當作大明朝的一部分看過,在他看來他不過是恰好上了一艘船。而這一艘船的名字叫做明朝罷了。</p>
“秀才出身?”老婦人念叨著這句話。“既是秀才,那也應當明了聖人之言。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莫非今年來科舉不考三綱五常了嗎?”</p>
“呼……”聽到眼前老婦人說起孔夫子的言論來,左晉不由得長歎一口氣。他意識到眼前的老婦人恐怕不是好打發的。</p>
“還是考的。”左晉回複到。</p>
“那恐怕是左總兵的那一屆恰好漏算了這一章目。”老婦人輕蔑的說道。</p>
“嘖……”聽到老婦人的話站在左晉身後的薛仁義不由自主的的嘖了一口,他緊鎖著眉頭將視線朝著孫守道望去。但對方卻隻是跪倒在屏風前,也不知道是在幹些什麽。</p>
“夫人您是去年十月份啟的程吧?”左晉坐直了身子反問到。“路上風景如何?”</p>
“有什麽風景可言的?不過是生民塗炭,流民遍地罷了。”老婦人皺了皺眉但還是回答到。</p>
“那麽夫人以為這景象是天災呢?還是人禍?”左晉繼續反問到。從眼前老婦人的談吐而言,左晉自認為恐怕在經書方麵他是辯不過對方的。既然如此,那麽便從其他方麵下手。</p>
“當然是人禍。”老婦人繼續回答到。</p>
“那麽夫人以為這人禍是從何而起的呢?是逆賊呢?還是朝廷。”</p>
聽著左晉談論起這種事情來,薛仁義和李洪相當有自知之明的向後退出房間。他們將門房看好,一左一右像是兩堵門神。</p>
“這當然是因流寇而起。流寇裹挾百姓,致使田地荒蕪。這生民塗炭之源不在於流寇還在於何處?”老婦人正色到。“這些流寇最先大抵都是些山匪野寇,他們危害百姓,流毒千裏。”</p>
“那麽流寇從何而來?”左晉繼續問道。</p>
“流寇?嗬,左總兵是在問老身?”老婦人輕笑一聲說道。“難不成左總兵也以為流寇打家劫舍,侵害百姓是正義之舉咯?”</p>
“晚輩不是問這個,晚輩問的是流寇何以放著良民不做而去為匪呢?”</p>
“這你就得去問他們了,或是好吃懶做一無本領所長,或是吃喝嫖賭敗盡父母家財。”</p>
“老婦人此言差矣。”左晉站起身來說道。“人隻有在一種環境下才會去當所謂的匪,所謂的寇。那便是吃不起飯的時候。自天啟年間算,各地動蕩的義軍恐怕不止萬數。難不成這萬數的義軍都是些吃喝嫖賭之輩?”</p>
“裹挾百姓焚毀百姓屋舍,致使流民無歸。百姓求生無望,迫不得已才加入流寇。”</p>
“既然如此那麽麵對著官軍,這些求生無望的百姓不應當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嗎?”左晉目視著眼前的老婦人說道。“可是呢?他們非但沒有如此,相反他們還一直頑抗了下去。他們求的不是生嗎?為什麽舍生而取死呢?”</p>
“嗬,如果真按照著老婦人你的想法來,那麽大明官軍應當早已平定關內。何至於變成流寇愈多而官軍愈少的局麵來呢?”左晉笑了笑搖頭說道。“官軍大破流寇的次數少嗎?不少吧。既然如此為何大明依舊在風雨飄搖呢?”</p>
</p>
“還不是因為韃寇。”在談話間逐漸落於下風的老婦人敏銳的說道。但正當其打算繼續說下去的時候左晉卻發言了。</p>
“我聽說一個人因為內虛而要致死的時候,身子是會發熱的,而這發熱又會引起風寒。老夫人難不成以為人死是因為這風寒而不是內虛嗎?”左晉繼續說道。連番的對答使得其不免感覺到口幹舌燥,但他卻絲毫沒有因此而喪失繼續談下去的欲望。</p>
相反,他愈發的精神了起來。</p>
“韃寇不是關鍵,關鍵的在於大明朝已經維持不下去的土地政策。夫人嫁的也是軍戶,難不成夫人還以為軍屯維持的下去不成?”左晉繼續質問到。“十分稅,八成都在百姓身上。這樣的稅賦難道合理嗎?”</p>
“這……”</p>
“百姓不是因為賊而生活不下去,而是因為生活不下去而成為了賊。既然如此賊便是百姓,而百姓便是賊。要想平定天下之賊,就得平定天下百姓之心。可是大明朝是如何平定的呢?”左晉頓住了聲音,他居高臨下的看著眼前的老婦人一字一句的說道。</p>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嗬…百姓難不成就活該餓死?窮死?累死?”</p>
“這當然是朝廷的不對,但是朝廷千般不對,你這一具泥丸肉身也是朝廷所賜。”老婦人同樣不甘心的站了起來,但這樣的話語未免顯得太過空洞。</p>
“朝廷?”左晉搖了搖頭,苦笑著說道:“我這功名是我自己考的,我這肉身是父母給的。和朝廷有什麽關係。如果朝廷真的有如此恩德的話,為什麽萬千千人不為朝廷而去死呢?”</p>
“你這是一家一姓之言。沒有了朝廷,你又算的是什麽?沒有了朝廷,還有你嗎?”老婦人的話語言辭鑿鑿。</p>
“一家一姓?不,這恰恰不是一家一姓之言。人並非是要依附著朝廷而才能存活的,人也並非是要依附著君父才能存活的。”左晉一字一句的說道。這些話,他早就在心中積攢了起來,但他卻從始至終的未對外說過。</p>
“人不需要朝廷,而朝廷需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