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草原,單於王庭。
王庭大帳內笑聲一片,稽粥將麵前的羊腿扔給麵前的斥候道:“好,幹得不錯,賞你的!”
斥候忙從地上拾起羊腿,轉身快步退出帳去。
帳內匈奴貴胄又是一陣大笑,穀蠡王麵向稽粥笑道:“果然不出大單於所料,前日魏尚已被漢廷派去的欽差拿獲,如今已經解送京師啦。”
右賢王笑道:“都說漢人狡詐,依我來看,漢人也不過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大單於略施小計,就引得他們自斷臂膀。”
“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多疑。”稽粥一邊笑著一邊說道:“這反間之計能夠實現,正是本單於利用了漢人多疑的性格。”
此言一出,帳中立刻傳來陣陣大單於萬歲之聲。
稽粥伸出右手抹了一把嘴角上的羊油,看著帳內眾人說道:“好,魏尚已被革職查辦。明年開春,我大匈奴便兵分兩路,一路入雲中,一路入代國,兩路大軍繞過函穀關,就在漢朝那個娃娃天子避暑行樂的甘泉宮內匯合,而後整頓一番,殺入長安!”
匈奴向來對漢隻是襲擾邊境,當聽到稽粥說出在甘泉宮匯合而後還要一舉殺入長安的軍令時,不由都是心頭一震,漢軍雖弱,但那隻是在平原廝殺上不及匈奴,可若論著攻城守地,匈奴則大大不如漢國,這次竟然要長途奔襲,直搗長安,匈奴貴胄們如何能不吃驚。
穀蠡王沉吟片刻,正要開口,稽粥向他擺了擺手道:“我知道諸位心中在作何打算。”稽粥站起身道:“沒錯,若論平原廝殺,我匈奴勇士還從未遇到過對手,可若論這攻城略地,則是我騎兵的短處。故而,此番繞過函穀,直搗長安,我並沒有想真的拿下長安。”
右賢王看向稽粥開口說道:“大單於意在震懾漢國。”
“右賢王所言不差。”稽粥冷笑著說道:“這個新繼位的娃娃劉恒,有意開展變革,富國強兵,前日雲中的魏尚又小勝了我們一場,這劉恒便得意忘形,忘了他老子當年是怎麽被冒頓大單於圍困於白登山七日,差點連命都丟了的家醜啦。”
帳內貴胄們再次大笑起來。
稽粥繼續說道:“這一次若還隻是小規模的邊境擾襲,隻怕不足以讓劉恒長記性。所以,此番我等才要大揚我匈奴長處,長途奔襲,直搗長安,讓那個劉恒知道,他的長安城能不能太平,不過是我們匈奴人的一句話而已!”
帳中眾人一起站起,高聲應道:“諾!”
“反間計已經得逞,這個冬天便不可再荒廢了”稽粥看向帳中諸人說道:“各回各庭,整軍備戰,來年開春,直搗長安!”
“來年開春,直搗長安!”
長安,長樂宮。
“陛下從代地回來,帶來了一個代女?”竇漪房端坐於鏡前,一邊整理雲鬢,一邊詢問著身後的侍女。
“是......”侍女低著頭道:“奴婢昨日親眼所見,皇上把她安排在了偏殿暫住。”
竇漪房依舊沒有回頭,而是繼續問道:“到底是怎麽回事?”
“奴婢聽說......”侍女低沉著頭道:“皇上獨自一人前往恒山觀景,突然聽到琴瑟之聲,尋聲而去,便得到了那個代女,據說,容貌像極了當年的......”
“當年的誰?”
“像極了.......”侍女支吾著說道:“像極了當年的代王後......”
竇漪房轉過身來,看向侍女道:“天下竟有這麽巧的事?”
侍女忙道:“奴婢不敢欺瞞皇後,那代女的容貌的確酷似已經死去的代王後......”
“如此巧合......”竇漪房沉下頭來道:“同樣是在代國,竟然找到了兩個容貌相像的人.......”竇漪房抬頭看向侍女道:“陛下打算怎麽安頓她?”
侍女忙低著頭道:“陛下還並未有將其納入後宮之意,故而......奴婢不清楚。”
竇漪房不由歎了口氣,耳邊似乎又響起了當年在漸台滄池劉恒對自己所說的話,贈卿芍藥,以表情長,關山阻隔,永不相忘。
“說什麽三年為期,永不相負......”竇漪房轉頭看向鏡子裏的自己,歎道:“我還未老呢......皇上呢?怎麽從代地回來以後,就沒有見過他?”
未央宮,宣室。
劉恒看著麵前的拱手肅立的張釋之笑道:“張釋之......你這個公車令幹的不錯啊。朕已經聽說了司馬門一事,太子實在是太頑劣了,朕日後會對他加倍管教。不瞞你說,朝中一些老臣們,自恃功高,便常常學著當年的呂祿呂產一樣,過司馬門而不下車,氣焰跋扈,囂張至極,朕早欲整頓,卻一直騰不出空閑來。看來任用你來當這個公車令,朕真是任對人了。自懲辦了太子之後,可還有人過司馬門而不下車的麽?”
張釋之聽罷,忙拱手說道:“法令已明,自然無人再敢僭越。”
“好!”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袁盎真沒有說錯你,你是一個大才啊。”
張釋之忙低頭說道:“陛下太過抬舉微臣了,微臣不過是按照律令辦了自己的本分之事而已。”
“你可不要小瞧了這按照律令,辦了本分的事。”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這漢國大大小小有上萬名官員,這上萬名官員他們每天都在幹什麽?大都是身在其位,卻都不謀其政,隻想著自己,從未考慮過百姓。在其位,謀其政,說起來隻是六個字,可這天下的官員若是都能如你這般,國家還何愁不興呢?”
張釋之隻是拱手而立,並未表現出皇帝對自己賞識後應有的喜悅,仍是那一副平靜的麵孔。
劉恒不由笑道:“朕聽朝中不少人都在議論紛紛,說什麽,不怕見爹娘,就怕張大人陰沉的一副臉。朕聽了,覺得很好,朕就喜歡你這副公事公辦,執法森嚴的樣子!”
“臣懲辦太子,陛下非但不怪罪,反而一直在褒獎微臣......”張釋之跪下說道:“臣願終生為陛下看守司馬門!”
“快請起來。”劉恒忙站起身快步來至張釋之麵前,將他扶起說道:“朕原先讓你擔任公車令,看管宮門,不過是想看一看你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你是個能臣,若是讓你終生看守宮門,後人豈不是要罵朕是個有眼無珠的昏君了麽?”劉恒一邊笑著一邊拍了拍張釋之的肩膀道:“朕明日降詔,提拔你為中大夫,與袁盎平級,如何?”
張釋之聽罷,一時之間,眼眶不由泛起淚花,自己已經三十歲了,終於得遇明主了,心中如此想,他朝劉恒猛地跪下高聲說道:“臣謝恩!”
“還謝什麽恩啊。”劉恒笑著說道:“趕快回去收拾好行裝,明日準備到任。”
“諾!”張釋之忙應了一聲,站起身剛要退出去,忽有一事湧上心頭,他忙轉回身朝劉恒一拱手道:“陛下,臣......臣還有一事稟報。”
看到張釋之一臉肅然的表情,劉恒知道必是幹係國家的大事,忙收住笑向一旁的坐席一擺手道:“好,但有何事,你大可直言,來,坐下說。”
“此事重大。”張釋之沉下頭道:“臣還是站著說為好。”
劉恒緩緩點了點頭道:“說吧,什麽事?”
“陛下可知雲中太守魏尚虛報戰功,蒙騙朝廷一事麽?”
如此重大的事,劉恒自回朝的第一天便已經知道了,他看向張釋之道:“朕聽說了,這個案子是太後和太子交於廷尉署去辦的。怎麽了?”
張釋之忙接著說道:“陛下,這個魏尚是個將才啊,他治軍嚴明且善待部卒,前不久麵對匈奴大軍的入侵,他沒有像別的太守一樣,要麽幹等著朝廷的援兵,要麽直接撒腿開溜,而是果斷采取劫營之策,轉守為攻,區區數千士卒便殺的那匈奴大軍落荒而逃。方今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此等良將,朝廷應該重用之啊。”
這些道理,劉恒如何不知?聽著張釋之的敘說,劉恒隻是微微點頭說道:“你接著說。”
“無非是虛報了點戰功而已。”張釋之忙接著說道:“況且魏尚並非是為自己謀利,而是全心全意為將士們謀福,上古名將之風,也不過如此啊。”
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張釋之,你不是一向講究公事公辦麽?這功是功,過是過,二者不可混淆啊。”
“話雖如此。”張釋之忙道:“可此一時彼一時,魏尚即便有罪,功過相抵,也隻該落得個發詔申斥而已,怎能當此危急之時,撤換邊郡將領呢?”
劉恒點了點頭,向張釋之擺了擺手道:“魏尚是個將才,這一點朕知道。可是......張釋之啊,你聽聞雲中有這樣的童謠麽?朕此番還沒有到達雲中,隻是去了代地,便聽到了,唱的是這國有二日,一為天子,一為魏尚,男兒束發從軍去,願死效命魏陣前......”
“可是陛下,這......”張釋之忙要分辨,劉恒的臉色卻沉了下來說道:“釋之啊,在其位,才謀其政,這事本不該你操心的。你回去吧,明日記得到任。”
“陛下,臣......”
“釋之。”劉恒看向張釋之道:“魏尚到底是否被冤屈,到底該怎麽判罰,廷尉府會審理明白的,你就不必操心這件事了,回去吧。”
“諾......”張釋之隻好將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他向劉恒拱了拱手,轉身便準備退出去。疑心啊,這是曆代帝王的通病啊......張釋之眉頭一緊,猛地轉回身道:“陛下不讓臣,可臣還是要說。陛下難道不覺得這件事來的太過蹊蹺了麽?魏尚剛剛擊退了匈奴,朝中便傳來他虛報戰功的流言蜚語。試問,這天底下,誰最想置魏尚於死地?是匈奴人!是匈奴人啊陛下!”
劉恒似乎沒有聽到,隻邁步走進了後殿。張釋之忙道:“陛下,臣料定,這是匈奴人的陰謀!朝廷撤掉了魏尚,反而正中匈奴的詭計,匈奴人不日必將卷土重來啊陛下!”
中行說忙上前扶住張釋之道:“張大人,陛下累了,要休息了,您先請回吧。”
張釋之長歎了一口氣。
聽了外麵張釋之的喊話,劉恒又哪裏真的可以安睡呢?張釋之所說的沒錯,這件事來的如此蹊蹺,莫非真的是匈奴人使得離間之策?不通文字,不知禮義的匈奴人能想到這樣的計策?劉恒的心中動搖了,倘若這果真的匈奴的詭計,那自己無異於是自斷手足,想到這,劉恒忙喊道:“中行說!”
中行說忙邁步進來,劉恒開口說道:“立刻傳廷......”話剛說了一半,劉恒的耳邊不由再次響起了那首童謠,國有二日,一為天子,一為魏尚......魏尚在邊境如此深得軍心,儼然把雲中的軍隊變成了專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這樣的人如果留著,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啊......
中行說輕聲問道:“陛下,要傳廷尉麽?”
“不......不......”劉恒一邊擺著手,一邊問道:“對了,皇後現在何處?”
中行說忙答道:“長樂宮,椒房殿內。”
“回朝有幾天,該去看看漪房了......”劉恒心中這樣想著,便站起身看向中行說道:“帶路。”
“諾!”
中行說引領著劉恒向長樂宮而去,一路上,劉恒的心中在不停地進行著思想的鬥爭,對於魏尚,劉恒隻覺得頭疼的厲害。穿過三重宮門,路過永巷宮時,隻聽裏麵嗚嗚咽咽傳來女子哭泣之聲,打斷了劉恒思緒。
劉恒不由停下腳步,看向中行說道:“這是誰在哭泣啊?”
中行說也忙停住腳步,低頭聽了一陣,低聲說道:“應該是......孝惠皇後的哭聲吧......”
“孝惠皇後?”劉恒忙轉身看向那陰冷狹隘的永巷宮,口中喃喃說道:“孝惠皇後......是昔年的趙王張敖之女張嫣?”
中行說歎了口氣道:“是,正是陛下的二哥孝惠皇帝的正宮張嫣娘娘啊......”
望著那陰森冰冷的永巷宮,聽著那嗚嗚咽咽的哭聲,劉恒不由打了個寒顫,說起來不過都是宮廷往事了,可認真細算起來,還不到二十年而已。當初二哥(未完待續)
王庭大帳內笑聲一片,稽粥將麵前的羊腿扔給麵前的斥候道:“好,幹得不錯,賞你的!”
斥候忙從地上拾起羊腿,轉身快步退出帳去。
帳內匈奴貴胄又是一陣大笑,穀蠡王麵向稽粥笑道:“果然不出大單於所料,前日魏尚已被漢廷派去的欽差拿獲,如今已經解送京師啦。”
右賢王笑道:“都說漢人狡詐,依我來看,漢人也不過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大單於略施小計,就引得他們自斷臂膀。”
“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多疑。”稽粥一邊笑著一邊說道:“這反間之計能夠實現,正是本單於利用了漢人多疑的性格。”
此言一出,帳中立刻傳來陣陣大單於萬歲之聲。
稽粥伸出右手抹了一把嘴角上的羊油,看著帳內眾人說道:“好,魏尚已被革職查辦。明年開春,我大匈奴便兵分兩路,一路入雲中,一路入代國,兩路大軍繞過函穀關,就在漢朝那個娃娃天子避暑行樂的甘泉宮內匯合,而後整頓一番,殺入長安!”
匈奴向來對漢隻是襲擾邊境,當聽到稽粥說出在甘泉宮匯合而後還要一舉殺入長安的軍令時,不由都是心頭一震,漢軍雖弱,但那隻是在平原廝殺上不及匈奴,可若論著攻城守地,匈奴則大大不如漢國,這次竟然要長途奔襲,直搗長安,匈奴貴胄們如何能不吃驚。
穀蠡王沉吟片刻,正要開口,稽粥向他擺了擺手道:“我知道諸位心中在作何打算。”稽粥站起身道:“沒錯,若論平原廝殺,我匈奴勇士還從未遇到過對手,可若論這攻城略地,則是我騎兵的短處。故而,此番繞過函穀,直搗長安,我並沒有想真的拿下長安。”
右賢王看向稽粥開口說道:“大單於意在震懾漢國。”
“右賢王所言不差。”稽粥冷笑著說道:“這個新繼位的娃娃劉恒,有意開展變革,富國強兵,前日雲中的魏尚又小勝了我們一場,這劉恒便得意忘形,忘了他老子當年是怎麽被冒頓大單於圍困於白登山七日,差點連命都丟了的家醜啦。”
帳內貴胄們再次大笑起來。
稽粥繼續說道:“這一次若還隻是小規模的邊境擾襲,隻怕不足以讓劉恒長記性。所以,此番我等才要大揚我匈奴長處,長途奔襲,直搗長安,讓那個劉恒知道,他的長安城能不能太平,不過是我們匈奴人的一句話而已!”
帳中眾人一起站起,高聲應道:“諾!”
“反間計已經得逞,這個冬天便不可再荒廢了”稽粥看向帳中諸人說道:“各回各庭,整軍備戰,來年開春,直搗長安!”
“來年開春,直搗長安!”
長安,長樂宮。
“陛下從代地回來,帶來了一個代女?”竇漪房端坐於鏡前,一邊整理雲鬢,一邊詢問著身後的侍女。
“是......”侍女低著頭道:“奴婢昨日親眼所見,皇上把她安排在了偏殿暫住。”
竇漪房依舊沒有回頭,而是繼續問道:“到底是怎麽回事?”
“奴婢聽說......”侍女低沉著頭道:“皇上獨自一人前往恒山觀景,突然聽到琴瑟之聲,尋聲而去,便得到了那個代女,據說,容貌像極了當年的......”
“當年的誰?”
“像極了.......”侍女支吾著說道:“像極了當年的代王後......”
竇漪房轉過身來,看向侍女道:“天下竟有這麽巧的事?”
侍女忙道:“奴婢不敢欺瞞皇後,那代女的容貌的確酷似已經死去的代王後......”
“如此巧合......”竇漪房沉下頭來道:“同樣是在代國,竟然找到了兩個容貌相像的人.......”竇漪房抬頭看向侍女道:“陛下打算怎麽安頓她?”
侍女忙低著頭道:“陛下還並未有將其納入後宮之意,故而......奴婢不清楚。”
竇漪房不由歎了口氣,耳邊似乎又響起了當年在漸台滄池劉恒對自己所說的話,贈卿芍藥,以表情長,關山阻隔,永不相忘。
“說什麽三年為期,永不相負......”竇漪房轉頭看向鏡子裏的自己,歎道:“我還未老呢......皇上呢?怎麽從代地回來以後,就沒有見過他?”
未央宮,宣室。
劉恒看著麵前的拱手肅立的張釋之笑道:“張釋之......你這個公車令幹的不錯啊。朕已經聽說了司馬門一事,太子實在是太頑劣了,朕日後會對他加倍管教。不瞞你說,朝中一些老臣們,自恃功高,便常常學著當年的呂祿呂產一樣,過司馬門而不下車,氣焰跋扈,囂張至極,朕早欲整頓,卻一直騰不出空閑來。看來任用你來當這個公車令,朕真是任對人了。自懲辦了太子之後,可還有人過司馬門而不下車的麽?”
張釋之聽罷,忙拱手說道:“法令已明,自然無人再敢僭越。”
“好!”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袁盎真沒有說錯你,你是一個大才啊。”
張釋之忙低頭說道:“陛下太過抬舉微臣了,微臣不過是按照律令辦了自己的本分之事而已。”
“你可不要小瞧了這按照律令,辦了本分的事。”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這漢國大大小小有上萬名官員,這上萬名官員他們每天都在幹什麽?大都是身在其位,卻都不謀其政,隻想著自己,從未考慮過百姓。在其位,謀其政,說起來隻是六個字,可這天下的官員若是都能如你這般,國家還何愁不興呢?”
張釋之隻是拱手而立,並未表現出皇帝對自己賞識後應有的喜悅,仍是那一副平靜的麵孔。
劉恒不由笑道:“朕聽朝中不少人都在議論紛紛,說什麽,不怕見爹娘,就怕張大人陰沉的一副臉。朕聽了,覺得很好,朕就喜歡你這副公事公辦,執法森嚴的樣子!”
“臣懲辦太子,陛下非但不怪罪,反而一直在褒獎微臣......”張釋之跪下說道:“臣願終生為陛下看守司馬門!”
“快請起來。”劉恒忙站起身快步來至張釋之麵前,將他扶起說道:“朕原先讓你擔任公車令,看管宮門,不過是想看一看你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你是個能臣,若是讓你終生看守宮門,後人豈不是要罵朕是個有眼無珠的昏君了麽?”劉恒一邊笑著一邊拍了拍張釋之的肩膀道:“朕明日降詔,提拔你為中大夫,與袁盎平級,如何?”
張釋之聽罷,一時之間,眼眶不由泛起淚花,自己已經三十歲了,終於得遇明主了,心中如此想,他朝劉恒猛地跪下高聲說道:“臣謝恩!”
“還謝什麽恩啊。”劉恒笑著說道:“趕快回去收拾好行裝,明日準備到任。”
“諾!”張釋之忙應了一聲,站起身剛要退出去,忽有一事湧上心頭,他忙轉回身朝劉恒一拱手道:“陛下,臣......臣還有一事稟報。”
看到張釋之一臉肅然的表情,劉恒知道必是幹係國家的大事,忙收住笑向一旁的坐席一擺手道:“好,但有何事,你大可直言,來,坐下說。”
“此事重大。”張釋之沉下頭道:“臣還是站著說為好。”
劉恒緩緩點了點頭道:“說吧,什麽事?”
“陛下可知雲中太守魏尚虛報戰功,蒙騙朝廷一事麽?”
如此重大的事,劉恒自回朝的第一天便已經知道了,他看向張釋之道:“朕聽說了,這個案子是太後和太子交於廷尉署去辦的。怎麽了?”
張釋之忙接著說道:“陛下,這個魏尚是個將才啊,他治軍嚴明且善待部卒,前不久麵對匈奴大軍的入侵,他沒有像別的太守一樣,要麽幹等著朝廷的援兵,要麽直接撒腿開溜,而是果斷采取劫營之策,轉守為攻,區區數千士卒便殺的那匈奴大軍落荒而逃。方今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此等良將,朝廷應該重用之啊。”
這些道理,劉恒如何不知?聽著張釋之的敘說,劉恒隻是微微點頭說道:“你接著說。”
“無非是虛報了點戰功而已。”張釋之忙接著說道:“況且魏尚並非是為自己謀利,而是全心全意為將士們謀福,上古名將之風,也不過如此啊。”
劉恒看向張釋之笑道:“張釋之,你不是一向講究公事公辦麽?這功是功,過是過,二者不可混淆啊。”
“話雖如此。”張釋之忙道:“可此一時彼一時,魏尚即便有罪,功過相抵,也隻該落得個發詔申斥而已,怎能當此危急之時,撤換邊郡將領呢?”
劉恒點了點頭,向張釋之擺了擺手道:“魏尚是個將才,這一點朕知道。可是......張釋之啊,你聽聞雲中有這樣的童謠麽?朕此番還沒有到達雲中,隻是去了代地,便聽到了,唱的是這國有二日,一為天子,一為魏尚,男兒束發從軍去,願死效命魏陣前......”
“可是陛下,這......”張釋之忙要分辨,劉恒的臉色卻沉了下來說道:“釋之啊,在其位,才謀其政,這事本不該你操心的。你回去吧,明日記得到任。”
“陛下,臣......”
“釋之。”劉恒看向張釋之道:“魏尚到底是否被冤屈,到底該怎麽判罰,廷尉府會審理明白的,你就不必操心這件事了,回去吧。”
“諾......”張釋之隻好將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他向劉恒拱了拱手,轉身便準備退出去。疑心啊,這是曆代帝王的通病啊......張釋之眉頭一緊,猛地轉回身道:“陛下不讓臣,可臣還是要說。陛下難道不覺得這件事來的太過蹊蹺了麽?魏尚剛剛擊退了匈奴,朝中便傳來他虛報戰功的流言蜚語。試問,這天底下,誰最想置魏尚於死地?是匈奴人!是匈奴人啊陛下!”
劉恒似乎沒有聽到,隻邁步走進了後殿。張釋之忙道:“陛下,臣料定,這是匈奴人的陰謀!朝廷撤掉了魏尚,反而正中匈奴的詭計,匈奴人不日必將卷土重來啊陛下!”
中行說忙上前扶住張釋之道:“張大人,陛下累了,要休息了,您先請回吧。”
張釋之長歎了一口氣。
聽了外麵張釋之的喊話,劉恒又哪裏真的可以安睡呢?張釋之所說的沒錯,這件事來的如此蹊蹺,莫非真的是匈奴人使得離間之策?不通文字,不知禮義的匈奴人能想到這樣的計策?劉恒的心中動搖了,倘若這果真的匈奴的詭計,那自己無異於是自斷手足,想到這,劉恒忙喊道:“中行說!”
中行說忙邁步進來,劉恒開口說道:“立刻傳廷......”話剛說了一半,劉恒的耳邊不由再次響起了那首童謠,國有二日,一為天子,一為魏尚......魏尚在邊境如此深得軍心,儼然把雲中的軍隊變成了專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這樣的人如果留著,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啊......
中行說輕聲問道:“陛下,要傳廷尉麽?”
“不......不......”劉恒一邊擺著手,一邊問道:“對了,皇後現在何處?”
中行說忙答道:“長樂宮,椒房殿內。”
“回朝有幾天,該去看看漪房了......”劉恒心中這樣想著,便站起身看向中行說道:“帶路。”
“諾!”
中行說引領著劉恒向長樂宮而去,一路上,劉恒的心中在不停地進行著思想的鬥爭,對於魏尚,劉恒隻覺得頭疼的厲害。穿過三重宮門,路過永巷宮時,隻聽裏麵嗚嗚咽咽傳來女子哭泣之聲,打斷了劉恒思緒。
劉恒不由停下腳步,看向中行說道:“這是誰在哭泣啊?”
中行說也忙停住腳步,低頭聽了一陣,低聲說道:“應該是......孝惠皇後的哭聲吧......”
“孝惠皇後?”劉恒忙轉身看向那陰冷狹隘的永巷宮,口中喃喃說道:“孝惠皇後......是昔年的趙王張敖之女張嫣?”
中行說歎了口氣道:“是,正是陛下的二哥孝惠皇帝的正宮張嫣娘娘啊......”
望著那陰森冰冷的永巷宮,聽著那嗚嗚咽咽的哭聲,劉恒不由打了個寒顫,說起來不過都是宮廷往事了,可認真細算起來,還不到二十年而已。當初二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