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破題的思路有很多種,清代文人劉熙載在《經義概》中總結:昔人論文,未作破題時,文章由我;既作破題,則我由文章。
世人皆知考題有題麵與題意之分,破題的方法則有分破、合破,明破、暗破,又有反破、正破、倒破、順破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探本推開、代說斷做、照下繳上等諸多方法。
總之,文章的神奇變化,在破題時便已初見端倪。
破題如破得好,會讓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反之,如果“破題不佳,後雖有過人之文,考官亦不複看。”
說白了,破題方法千千萬,怎麽寫全由考生做主,隻要前後文能說得通就行。但文章的好壞,卻與破題角度息息相關,破題好壞,直接影響了考官願不願意細細看下去。
破題之先,必須認題。八股之文,一題自一理,一篇自一意,題中的精神,學者須先認明白,了了印之心中,方可下筆,然後句句字字洞中骨理。
倘若作答者自己都理解不了考題,那更遑論破題了。
回到本次四書文上。
王天下有三,淺顯破題便是“王天下有三重焉”,是為正破,直接點出其出處和本意;遂即就題麵中的“王天下”與“三重”的內容進行闡述,講其合理性,又是為順破。
如此當然算是非常好的破題角度,足以揮墨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但作為一道大題,僅僅闡述原文之意未免太過於墨守成規,顯然非出題者的本意,同樣也是得不到一個好名次。
林迎知道,此次覆試的五十名考生,都非庸才之輩,所以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應該能輕易想到“王天下有三”的出處。
那麽杜縣令出的這道題就缺乏區分度了。
原文不難理解,所謂“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呼!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翻譯過來就是,帝王君臨天下有三件事最為重要,如果做得好,那就很少會出現過錯。
但身在上位的人,所定政策雖好但若不率先垂範,踐行在民眾麵前,則民眾不會信服,自然也就不會聽從;而下位者雖常與百姓接觸,宅心仁厚為百姓所知,但因地位不高,也難讓百姓信服……
故,“雖善無征”與“雖善不尊”都是有缺陷的,都是君子應該避免的。
原文列舉兩個反例,表達了“要達成一件事,不僅要有德,還得有位,凡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方能名正言順。”核心要義便在於“中庸”二字,即不走極端,而要取兩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這也是中華文明賴以持久的關鍵,說的不好聽是“和稀泥”,說的好聽則是尋求矛盾各方的最大共同點。
所以【王天下有三】,如果以“雖善無征”與“雖善不尊”的角度來破題,則比簡單敘述何為“三重焉”,要更進一步。
是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的。
但林迎思考過後還是放棄了從這一角度破題。因為他熟讀後世典籍,卻知道還有另一種破題思路。
那便在將重點,放在“寡過”這兩個字上。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
句中的“王”,應讀“旺”,連起來便是,王天下有三重,寡過矣!
——想要天下興旺太平,有三件事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寡過”,要少犯錯誤!
天下大事,絕非簡單的什麽“重在實踐,錯了改正即可”,那是針對小事而言的,若涉及全天下的大事,豈可輕易嚐試。古人的底層思想是重“寡過”的,所以一切政策製定,都應當深思熟慮後方可實施,避免出現嚴重的不可收拾的錯誤。
所以,林迎這種破法便是“不破詞而破意”,乃此破中之絕佳者。
後麵的承題部分,則可圍繞如何才能寡過進行敘述,自當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同樣出自《中庸》。
有了思路,林迎的腦海中很快勾勒出了文章的內容。
然後下筆,寫在草稿紙上。
之後又花了些工夫進行潤色,使文章對偶,形成了一篇不錯的駢文,林迎心中讀了一遍,覺得滿意了後,這才謄抄到答卷中。
做完這一切,時間已經接近中午,林迎又像第一場那樣申請上了趟廁所,之後回到自己的位置,便一邊吃東西,一邊放鬆心情。
眼角餘光瞥了周邊一眼,發現目光所及範圍內的考生也都開始了謄抄環節,心裏不由感慨,堂考不愧是集合了全縣的優秀學子,沒有一個掉鏈子的。
現在的他表現十分愜意,大抵上覺得過縣試應該沒有什麽問題了,整個人都放鬆了起來。
而作為提坐「堂號」的優秀考生,他的這番舉動當然落在了考官的眼裏。
西廳裏,杜縣令正與其他考官品茶閑聊,抬頭一瞧,便指了指林迎的方向,問道:“那位考生神態自若,似是早就答完了題目,你們可知他是誰?”
“縣尊大人,此考生乃大安鎮考生林迎,字明序,師從大安鎮廩生孟楊,據禮房履曆記載,本次已是他第四次參加縣考。”
禮房典吏作為考官之一,對提坐「堂號」的考生自然熟悉,這些考生的座次還是他親自安排的。
“哦,他就是大安鎮的林明序?”杜縣令有些意外。
林明序這個名字他可不陌生,第一次聽說還是他初到青川縣任職時為了解本縣文風而走訪各地,從坊間的傳聞中聽到的,不過這些口口相傳的說辭多有胡謅,杜縣令左耳進右耳出,也沒當一回事。
第二次則是閱卷時,他對林明序的那幾篇文章頗為讚賞,這才有了令其提坐「堂號」這回事。
如今文章與真人一對比,杜縣令不由暗暗點了點頭,此子生得端莊倜儻,文章又做得好,不愧是本縣學子啊。
要知道朝廷對各地縣令是有文教考核的要求的,若在自己治下能出幾個才學俱佳的生員,那對三年一次的考評可以說是大大的有利。天籟小說網
也因此,各地縣令對治下的優秀學子,往往極為寬容。
不僅是出於對同為文人的敬重,更是因為他們的表現與自己的仕途掛鉤。
當然,杜縣令這次,更多的還是起了愛才之心。
“卓洲,待第一文考試結束,將他的試卷收過來,吾要親自閱覽。”
杜縣令想了想,不容置疑地道。
禮房典吏姓湯名科,字卓洲,聽到杜縣令的話後稍稍有些驚訝,不過也沒說什麽,隻是輕輕點頭。
……
很快時間就到了中午,隨著小吏敲響雲板,各房考生被要求停筆,他們的試卷也被小吏收了上來。
而提坐「堂號」的十五位考生,更是由禮房典吏親自去收的。
此間稍作休息,很快第二道考題,關於《性理》的題目就被公布了出來。
縣試第二場先考四書文,再考性理,這也是標準考試模式。
隻不過因為到了中午,考生們可以繼續作答,也可以先吃點東西放鬆一下。
絕大多數考生都選擇了先吃東西,畢竟一個下午的時間,足夠寫一篇文章了,也不差這一點時間。
至於林迎,因為先前提早開始吃了,所以當別人開始吃東西時,他則已經在研磨,在草稿紙上打起了性理文章的底稿。
世人皆知考題有題麵與題意之分,破題的方法則有分破、合破,明破、暗破,又有反破、正破、倒破、順破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探本推開、代說斷做、照下繳上等諸多方法。
總之,文章的神奇變化,在破題時便已初見端倪。
破題如破得好,會讓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反之,如果“破題不佳,後雖有過人之文,考官亦不複看。”
說白了,破題方法千千萬,怎麽寫全由考生做主,隻要前後文能說得通就行。但文章的好壞,卻與破題角度息息相關,破題好壞,直接影響了考官願不願意細細看下去。
破題之先,必須認題。八股之文,一題自一理,一篇自一意,題中的精神,學者須先認明白,了了印之心中,方可下筆,然後句句字字洞中骨理。
倘若作答者自己都理解不了考題,那更遑論破題了。
回到本次四書文上。
王天下有三,淺顯破題便是“王天下有三重焉”,是為正破,直接點出其出處和本意;遂即就題麵中的“王天下”與“三重”的內容進行闡述,講其合理性,又是為順破。
如此當然算是非常好的破題角度,足以揮墨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但作為一道大題,僅僅闡述原文之意未免太過於墨守成規,顯然非出題者的本意,同樣也是得不到一個好名次。
林迎知道,此次覆試的五十名考生,都非庸才之輩,所以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應該能輕易想到“王天下有三”的出處。
那麽杜縣令出的這道題就缺乏區分度了。
原文不難理解,所謂“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呼!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翻譯過來就是,帝王君臨天下有三件事最為重要,如果做得好,那就很少會出現過錯。
但身在上位的人,所定政策雖好但若不率先垂範,踐行在民眾麵前,則民眾不會信服,自然也就不會聽從;而下位者雖常與百姓接觸,宅心仁厚為百姓所知,但因地位不高,也難讓百姓信服……
故,“雖善無征”與“雖善不尊”都是有缺陷的,都是君子應該避免的。
原文列舉兩個反例,表達了“要達成一件事,不僅要有德,還得有位,凡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方能名正言順。”核心要義便在於“中庸”二字,即不走極端,而要取兩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這也是中華文明賴以持久的關鍵,說的不好聽是“和稀泥”,說的好聽則是尋求矛盾各方的最大共同點。
所以【王天下有三】,如果以“雖善無征”與“雖善不尊”的角度來破題,則比簡單敘述何為“三重焉”,要更進一步。
是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的。
但林迎思考過後還是放棄了從這一角度破題。因為他熟讀後世典籍,卻知道還有另一種破題思路。
那便在將重點,放在“寡過”這兩個字上。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
句中的“王”,應讀“旺”,連起來便是,王天下有三重,寡過矣!
——想要天下興旺太平,有三件事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寡過”,要少犯錯誤!
天下大事,絕非簡單的什麽“重在實踐,錯了改正即可”,那是針對小事而言的,若涉及全天下的大事,豈可輕易嚐試。古人的底層思想是重“寡過”的,所以一切政策製定,都應當深思熟慮後方可實施,避免出現嚴重的不可收拾的錯誤。
所以,林迎這種破法便是“不破詞而破意”,乃此破中之絕佳者。
後麵的承題部分,則可圍繞如何才能寡過進行敘述,自當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同樣出自《中庸》。
有了思路,林迎的腦海中很快勾勒出了文章的內容。
然後下筆,寫在草稿紙上。
之後又花了些工夫進行潤色,使文章對偶,形成了一篇不錯的駢文,林迎心中讀了一遍,覺得滿意了後,這才謄抄到答卷中。
做完這一切,時間已經接近中午,林迎又像第一場那樣申請上了趟廁所,之後回到自己的位置,便一邊吃東西,一邊放鬆心情。
眼角餘光瞥了周邊一眼,發現目光所及範圍內的考生也都開始了謄抄環節,心裏不由感慨,堂考不愧是集合了全縣的優秀學子,沒有一個掉鏈子的。
現在的他表現十分愜意,大抵上覺得過縣試應該沒有什麽問題了,整個人都放鬆了起來。
而作為提坐「堂號」的優秀考生,他的這番舉動當然落在了考官的眼裏。
西廳裏,杜縣令正與其他考官品茶閑聊,抬頭一瞧,便指了指林迎的方向,問道:“那位考生神態自若,似是早就答完了題目,你們可知他是誰?”
“縣尊大人,此考生乃大安鎮考生林迎,字明序,師從大安鎮廩生孟楊,據禮房履曆記載,本次已是他第四次參加縣考。”
禮房典吏作為考官之一,對提坐「堂號」的考生自然熟悉,這些考生的座次還是他親自安排的。
“哦,他就是大安鎮的林明序?”杜縣令有些意外。
林明序這個名字他可不陌生,第一次聽說還是他初到青川縣任職時為了解本縣文風而走訪各地,從坊間的傳聞中聽到的,不過這些口口相傳的說辭多有胡謅,杜縣令左耳進右耳出,也沒當一回事。
第二次則是閱卷時,他對林明序的那幾篇文章頗為讚賞,這才有了令其提坐「堂號」這回事。
如今文章與真人一對比,杜縣令不由暗暗點了點頭,此子生得端莊倜儻,文章又做得好,不愧是本縣學子啊。
要知道朝廷對各地縣令是有文教考核的要求的,若在自己治下能出幾個才學俱佳的生員,那對三年一次的考評可以說是大大的有利。天籟小說網
也因此,各地縣令對治下的優秀學子,往往極為寬容。
不僅是出於對同為文人的敬重,更是因為他們的表現與自己的仕途掛鉤。
當然,杜縣令這次,更多的還是起了愛才之心。
“卓洲,待第一文考試結束,將他的試卷收過來,吾要親自閱覽。”
杜縣令想了想,不容置疑地道。
禮房典吏姓湯名科,字卓洲,聽到杜縣令的話後稍稍有些驚訝,不過也沒說什麽,隻是輕輕點頭。
……
很快時間就到了中午,隨著小吏敲響雲板,各房考生被要求停筆,他們的試卷也被小吏收了上來。
而提坐「堂號」的十五位考生,更是由禮房典吏親自去收的。
此間稍作休息,很快第二道考題,關於《性理》的題目就被公布了出來。
縣試第二場先考四書文,再考性理,這也是標準考試模式。
隻不過因為到了中午,考生們可以繼續作答,也可以先吃點東西放鬆一下。
絕大多數考生都選擇了先吃東西,畢竟一個下午的時間,足夠寫一篇文章了,也不差這一點時間。
至於林迎,因為先前提早開始吃了,所以當別人開始吃東西時,他則已經在研磨,在草稿紙上打起了性理文章的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