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孫策率軍行至曆陽(今安徽馬鞍山和縣),見一軍前來,當先一人,羽扇綸巾,資質風流,儀容秀麗,卻是少年摯友周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城縣)人,與孫策同年,小孫策兩月,以兄長事孫策,聽說孫策起兵,率眾來助。


    孫策大喜,各訴衷情,引與朱治、呂範等相見。


    周瑜一一見過,然後對孫策說:“兄長欲成大事,當請江東二張為謀。”


    孫策問;“何謂二張?”


    周瑜說:“二張即張昭與張紘。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因避亂隱居江東,合稱二張。”


    孫策又問其祥。


    周瑜介紹說:“張昭才鬰徐州,徐州刺史陶謙多次聘請不應,被囚禁,虧其友趙昱竭力營救得免。陶謙病逝,仍作祭文悼念,其賢才可見。劉備得徐州,去家聘請,已來江東。張紘少時博覽群書,精通詩書、禮記、易經、春秋,被舉茂才。當初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辟為掾屬,拒絕應召,後避亂江東。兄可前往聘請二人,以圖大業。”


    孫策即令人帶著禮物前往聘召,二人都推辭不應。


    孫策親自前往,張昭看他情真意切,方才答應,被拜為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又親往張紘家,懇切谘詢世務:“方今漢室衰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卻為黃祖所害。吾雖暗稚,竊有微誌,欲從袁揚州處求先君餘兵,到丹陽去救舅父,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張紘回答說:“既素空劣,方居衰絰之中,無以奉讚盛略。”


    孫策說:“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取決於君,何得不紆慮啟告,樹立高山之望?若我微誌得展,血仇得報,乃君之勳力,我心所望也。”


    說罷,涕泣橫流,顏色不變。


    張紘看孫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誌言,方才說:“昔周朝分崩,齊國、晉國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繼承先父之誌,又有驍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孫策聽了非常高興,說:“與君誌同道合,同有永固緣分。今日便與我同行,把老母弱弟委托給君,我即無後顧之憂矣!”


    孫策拜張紘為參謀正議校尉,與眾商議攻打劉繇之計。


    且說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今山東煙台牟平)人,漢室宗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原兗州刺史劉岱之弟。


    劉繇十九歲時,堂叔劉韙被盜匪劫為人質,為搭救堂叔,召集十多人混進賊窩,趁隙將盜匪頭目斬首,成功救出堂叔,因此而出名。


    後被舉為孝廉,拜郎中,遷任下邑(治所在今安徽碭山境內,後遷移河南夏邑)縣長,因拒絕權貴的請托而棄職逃離,又被州裏征辟為州吏。


    劉繇作為州吏,巡行至濟南國,發現濟南國相是中常侍之子,有貪贓枉法行為,於是立即將其奏免。


    平原人陶丘洪想要讓刺史推舉劉繇為茂才。


    刺史說:“去年已經舉薦了公山(劉繇兄劉岱),怎麽現在又要舉薦正禮呢?”


    陶丘洪說:“如果使君舉薦公山在前,提拔正禮於後,這正是所謂的在長途中駕馭二龍,使千裏馬馳騁,難道不可以嗎!”


    不久,劉繇被司空府征辟為掾屬,任侍禦史。


    劉繇均未就職,繼而在淮浦躲避戰亂。


    後來朝廷命劉繇接替陳溫為揚州刺史。


    揚州刺史駐地本在江北壽春,但當時政局混亂,淮南一帶已是袁術勢力範圍,將軍吳景、孫賁將劉繇迎接到江南曲阿,在曲阿設立了治所,劉繇才得以在揚州立足。


    劉繇聞知孫策從曆陽渡江,前來攻打,深知吳景、孫賁是受袁術任命,又是孫策親信,擔心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並自己,憂心忡忡,急聚眾將商議對策。


    部將張英說:“願領一軍屯於牛渚,縱有百萬精兵也不能靠近。”


    話音剛落,帳下一人高叫說:“我願為前部先鋒。”


    劉繇一看,卻是太史慈。


    太史慈自解北海之圍後,辭別孔融、劉備,來揚州見劉繇,被留帳下,聞孫策來攻,請纓出戰。


    劉繇說:“子義尚且年輕,不可為大將,隻在我左右聽命。”


    太史慈不悅而退。


    張英領兵至牛渚(今安徽馬鞍山采石鎮)與孫策部將黃蓋交戰,不幾合,軍中大亂,領敗軍逃往深山。


    原來有兩員健將,一是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一是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淮南下蔡)人。


    二人遭戰亂,在揚子江中聚眾劫掠,聞小霸王孫策英名,引三百人來投,正遇交戰,便放火燒毀張英營寨,投奔孫策。


    孫策大喜,拜為軍前校尉,隨軍征戰。


    劉繇見張英敗回,非常惱怒,令推出斬首。


    謀士笮融、薛禮力勸得免,命屯兵零陵城(今湖南永州零陵區)拒敵,親自領兵到零陵城外神亭嶺南紮營。


    孫策在嶺北下寨,領十三騎上嶺探看劉繇營寨。


    劉繇發覺,說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趕。


    太史慈不候劉繇將令,披掛上馬,帶一小將出營,與孫策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太史慈引孫策至一平坦寬闊處,又戰五十餘合,孫策刺向太史慈坐馬而攬得太史慈背後短戟,與此同時,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


    二人同時落馬,廝打一起,扭作一團,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直至次日兩軍對陣交戰,各自持物炫耀,譏諷對手,誇勝道強,此番神亭“太史慈酣鬥小霸王”一幕,精彩絕妙,驚世駭俗。


    兩軍交戰之際,周瑜通過陳武做內應,奪取了曲阿,劉繇敗退。


    陳武,字子烈,廬江鬆滋(今湖北荊州鬆滋)人。


    孫策見其人身長七尺,麵黃睛赤,形貌古怪,甚為敬愛,拜為校尉,使作先鋒,進攻秣陵(今江蘇南京),斬首五十餘,守將薛禮閉門不出。


    孫策自帶大軍往牛渚追逐劉繇、笮融,生擒劉繇部將於糜,撥馬回陣。


    樊能挺槍追趕,孫策回頭大喝一聲,樊能翻身落馬,撞地身亡,待到陣前,於糜已被夾死。


    夾死一將,喝死一將,孫策無愧“小霸王”之稱。


    劉繇、笮融敗逃,經豫章(今江西南昌)投劉表而去。


    孫策回軍攻打秣陵,左腿中箭,用詐死計大敗敵軍,張英被陳武一槍刺死,陳橫被蔣欽一箭射死,薛禮死於亂軍之中,餘者皆降。


    孫策進入秣陵,安撫軍民,遂引軍至涇縣,設計招降了太史慈,掃平了江東,安民恤眾。


    劉繇舊軍投者無數,不願從軍者發賞歸農;大軍到處,秋毫無犯,雞犬不驚;百姓歡悅,持牛酒勞軍,孫策以金帛答謝,皆稱孫策為“孫郎”,無不仰頌。


    孫策兵勢大盛,遂迎接母親、叔侄、兄弟回歸曲阿,使弟孫權與周泰守宣城(今安徽宣城),自引大軍南取吳郡。


    自稱東吳德王嚴白虎抵擋不住,棄城而逃。


    孫策令黃蓋攻取嘉興(今浙江嘉興),太史慈攻取烏程(今浙江湖州),一一平定。


    嚴白虎敗逃餘杭,被當地人淩操殺敗,逃往會稽。


    淩操父子迎接孫策,被拜為從征校尉,隨孫策追殺嚴白虎到會稽。


    會稽太守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郯城)人,早年從師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棄官服喪,不應孝廉之命。


    徐州刺史陶謙舉王朗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後升任會稽太守。


    王朗見孫策南攻會稽,率軍抵禦,卻大敗而逃,欲泛舟渡海逃往交州,被孫策擒獲。


    王朗甘忍困境,拒絕為孫策效力。


    孫策視其雅儒,隻是責問卻未加害。


    孫策奪取會稽,安定居民,又有會稽餘姚(今浙江寧波餘姚)人董襲,字元化,獻嚴白虎首級來投,命為別部司馬,令叔父孫靜守會稽,朱治為吳郡太守,自收軍回江東。


    且說孫權與周泰守宣城。


    一日夜深,山賊四麵殺至,未及防禦。


    周泰急忙抱孫權上馬,赤體步行,提刀連殺十數人。


    又數十賊眾圍攏過來,刀砍槍刺,周泰奮勇拚殺,擊退賊眾,救出孫權,身受八槍四刀。


    孫策到來探視,見孫權傷口潰爛,命在須臾,不禁悲傷。


    帳下董襲說:“聽說沛國譙人華佗,善醫刀傷,醫術高明。”


    孫策急令張昭與董襲前往聘請。


    不日請到,孫策待如上賓。


    華佗探視周泰傷口,先叫飲服麻沸散,然後清除汙穢,割除爛肉,塗上藥膏,縫針包紮,一月即愈。


    孫策大喜,厚賞華佗,接著進兵剿滅山賊,平定了江南。


    然後,一麵分撥將士,把守各處隘口;一麵表奏朝廷,結交曹操;一麵使人致書袁術,討要傳國玉璽。正是:義聚英豪圖霸業,誌鬥豺狼討玉璽。欲知袁術是否肯還玉璽,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