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班師回都,會集文武,設置太平筵宴慶賀。


    自漢朝以來,三公領兵入見天子,衛兵交戟叉頸,人從下過。


    自東漢外戚宦官爭權、董卓亂政,此製廢免。


    曹操挾天子遷都許昌攬權執政,一為避嫌,二為防止異己臣工胡言亂語,三為防禦亂臣劫駕,從上次征討張繡時開始恢複此製。


    眾卿百官有事奏報天子,先稟曹操,由曹操麵奏天子。


    這日,曹操聚眾臣商議決定再次討伐張繡後,麵奏天子,稱“張繡作亂,當興兵討伐”,獻帝準奏。


    曹操回府,聚謀士商議嚴明軍紀之事。


    有人不解:“往日征戰,何曾惜民。前次為報仇,征剿徐州時屠城誅戮,民皆生怨。今卻重軍法,嚴軍紀,不知何因?”


    曹操一聽提及塗炭徐州百姓,心中含愧,但極為嚴厲地說:“昔討董卓,為除暴;誅豪強,為擴勢,不暴何以震強?今代天子平定天下,不德何以服民?戰爭性質由割據混戰變為統一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而戰,如失民心,怎能統一天下?”


    眾服其論,連夜整理歸總軍規軍紀。


    建安三年(一九八年)四月,曹操調兵遣將,留荀彧在許都,自率大軍出征。


    獻帝親排鑾駕出城,送曹操出師。


    臨行,曹操宣諭天子征討詔命,令軍曹至各部重申軍紀,嚴禁擾民,拜辭天子出發。


    行軍途中,曹操見沿途麥子已經成熟,而百姓因見大兵過來,遠處躲避,不敢收割。


    曹操頒令:“大小將校軍卒,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一律斬首。”並派人通知沿途各處守境官吏,曉諭沿途百姓:“丞相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為民除害,正值麥收季節,實屬無奈。已明令軍法,踐踏麥田者斬,毋須驚疑,安心收割。”


    蠶老一時,麥熟一晌,百姓不肯錯過季時,聞諭禁令,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禮拜。


    官軍將士都知道曹操軍紀嚴明,經過麥田時,莫不下馬,手扶著麥稈,小心翼翼地慢行,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


    曹操見士卒守紀,百姓稱頌,不禁欣然自得,眯著眼睛搖首低聲吟誦著不久前自己寫的那篇樂府詩《蒿裏行》中的詩句:“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


    一首詩吟誦未畢,一隻班鳩從麥田驚飛過來。


    曹操坐騎眼生,不知何物,驚跳竄入麥田。


    曹操大驚,急忙收韁勒馬,盤旋回到大路,見一片麥子被馬踏倒,呼喚行軍主薄,議定自己踐踏麥田罪過。


    主薄說:“丞相乃全軍之首,怎能夠定罪?”


    曹操說:“豈不聞‘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當以法處。”


    主薄說:“偶踏麥田,法無所依。”


    曹操說:“吾自頒新令,自己帶頭違犯,如不治罪,何以服眾?”說著拔出佩劍就要自刎。


    許褚急忙上前奪下佩劍:“丞相奉詔討賊,乃天子所命,身負天子聖命,肩擔討逆重任。賊未滅而自殘是違抗天命,比踏麥罪過更大。踏麥事小,討賊事大,豈可因小失大?”


    郭嘉說:“古《春秋》要義有‘法不加於尊’、‘刑不上大夫’,丞相總領大軍,豈能自戕?既已知過,可加倍賠償麥田損失,以罰代刑。”


    出師前,曹操新設置軍師祭酒一職,居各軍師之首,由郭嘉擔任,極為信任,今見郭嘉話已至此,便說:“既然奉孝引《春秋》要義,吾姑且免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難恕,權且割發代首,以儆將校士卒。”


    主薄馬上說:“不可。‘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世人都把頭發視為同頭顱一樣重要,不可輕棄。割發,相當於髡刑,是相當嚴厲的一種刑罰,是最大恥辱。隻是踏田毀麥,卻受髡刑,太過分了。”


    曹操沉吟良久後說:“然為軍帥,不可自殺,當自髡刑。”


    遂執劍割發,使人持發傳示三軍:“丞相踐踏麥田,割發代首,以示警戒,若有犯者決不饒恕。”


    三軍駭然,無敢犯者。


    曹操召集附近百姓,令軍需官用軍糧作為麥損賠償散發,百姓歡呼戴德。


    曹操能如此嚴明軍紀,卻也難能可貴。


    且說張繡聞知曹操率兵來攻,一麵發書劉表請為後應,一麵引軍出城迎敵。


    兩軍對壘,張繡出馬,指著曹操大罵:“爾假仁假義,不顧廉恥,禽獸不如。”


    曹操知道張繡因鄒氏而怒,不便多言,令許褚出馬。


    張繡部將張先接戰,隻三合被許褚斬於馬下,張繡引敗軍退回城中,堅守不出。


    曹操見城壕寬闊,水深難渡,急切難下,巡城三日,見東南城牆磚土損壞,決意從此處攻城,卻於西北城門角旁運土填壕,積柴堆草,故作聲勢。


    張繡謀士賈詡看破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便反其道而行之,將計就計,采用西虛東實策略,令精壯將士飽食輕裝,盡藏匿東南房屋內,卻教百姓假扮軍士,搖旗呐喊,虛守西北。


    曹操見狀大喜,以為中計,白天,裝模作樣,在西北角佯攻;至二更時分,領精兵從東南爬壕破牆入城。


    突然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曹操急退。


    張繡引軍追殺十餘裏。


    曹軍大敗,呂虔、於禁受傷,損兵五萬餘眾,失去輜重無數。


    賈詡見曹操敗走,勸張繡致書劉表,讓其統兵至安眾縣(今河南南陽西南)截擊曹操後路。


    曹操敗退緩行至淯水先祭奠典韋,又祭長子愛侄及陣亡將士,還有那匹被射死的大宛馬,三軍感歎。


    曹操率軍日行數裏,出奇兵擊敗劉表攔截,正欲乘勝進軍,忽報袁紹興兵犯許都,即日回兵。


    張繡欲追,賈詡勸說:“追之必敗。”


    劉表力勸張繡追殺,果然大敗。


    張繡敗回,賈詡又勸張繡追殺曹軍:“如果這時急速追殺,再戰必勝。”


    張繡因不聽賈詡勸阻而追,以致敗回,又聞賈詡勸追,以為譏諷自己:“不用公言,以致大敗。今用敗軍追殺勝軍,怎能取勝?”


    賈詡說:“若不勝,斬我首級。”


    張繡見賈詡說時非常鄭重、嚴肅,便引兵追擊,果然獲勝。


    張繡不解,賈詡陳說以精兵追敗軍則敗、以敗兵追勝軍反勝的原因說:“劉將軍雖善用兵,雅叔雖勇冠三軍,但並非曹公對手。曹公雖一時失算敗退,必親自引強將斷後。追兵雖精,然將既不敵,敵軍兵將盡皆精銳。曹公進攻時,並無大的失策,力未盡而退,此時追殺,故而失敗。曹公必因國內有故而退軍,見追軍敗回,必放鬆警惕,急速回軍。這時追擊,怎能不勝?”


    劉表、張繡歎服。


    曹操敗退反勝,後又被擊敗,幸虧李通接應。


    曹操封李通李文達為建功侯,守汝南西界以防劉表、張繡,自引軍回許都,也與荀彧談論敗中取勝,勝而反敗道理,荀彧拜服,曹操卻暗讚賈詡用兵才能。


    這時郭嘉將袁紹前來借兵借糧攻打公孫瓚的書信交給曹操,曹操看後恨其傲慢,意欲起兵征討,又恐力不能及。


    郭嘉引劉邦、項羽以弱勝強為例,用曹操、袁紹優劣相比,陳述曹操十勝優勢,精辟妙論,自不贅述。


    荀彧讚同郭嘉十勝十敗之說:“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不足為慮。”


    郭嘉獻謀:“今若進攻袁紹,呂布必然乘虛進攻許都,實在是心腹大患。趁袁紹遠出北征公孫瓚,先取呂布,掃除東南,再圖袁紹,統一北方,是為上計。”


    曹操素信郭嘉,便從其言,一麵發書給劉備,約定進攻呂布;一麵奏封袁紹為大將軍、太尉,兼統冀、青、幽、並四州,並密書給袁紹,助其攻打公孫瓚。


    袁紹得書大喜,便進兵攻打公孫瓚,暫且不提。


    且說劉備在小沛接到曹操使者來書,回書說:“奉丞相明命圖呂布,日夜用心。隻是兵微將少,不敢輕動。謹訓兵整甲,嚴陣以待。等丞相大軍至,玄德當為前驅。”


    不料,曹操使者攜帶劉備回書歸途,被陳宮所獲,搜出回書交給呂布。


    呂布看了回書,大罵曹操,並將使者斬首,使陳宮、臧霸結連泰山兵馬,東取山東兗州諸郡;令高順、張遼攻擊劉備,取小沛;令宋憲、魏續西取汝陽、潁川,自引中軍為三路救應。


    劉備聞知高順、張遼來攻,立即修書,派幕賓同鄉人簡雍前往許都向曹操告急求援;令郎舅糜竺、糜芳兄弟守護中軍,保護妻小;令孫乾守北門、關羽守西門、張飛守東門、自己守南門,令各門士卒堅守不出,以待援軍。


    簡雍到許都見了曹操,具言使者被獲,回書泄露,呂布攻打小沛之事。


    曹操即命夏侯惇與夏侯淵、呂虔、李典領兵五萬先行,自統大軍隨簡雍陸續進發。


    高順聞報,飛報呂布。


    呂布令侯成、郝萌、曹性先行,自引大軍接應。


    劉備在城中見高順退三十裏紮營,知道曹操軍至,隻留孫乾守城,糜竺、糜芳守家,自與關羽、張飛提兵出城,分頭下寨,接應援軍。


    且說夏侯惇引軍前行,正與高順相遇,交戰五十餘合,高順不敵,繞陣敗退。


    夏侯惇縱馬,緊追不舍。


    高順陣上曹性看得真切,暗中張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夏侯惇大叫一聲,急忙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遂大呼:“父母精血,不可拋棄。”送到口中,啖而食之,依然縱馬挺槍,直取曹性,一槍穿透曹性麵門,死於馬下。


    兩方軍士見夏侯惇拔矢啖睛,盡皆駭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