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陳登說出此人姓名,劉備驚訝不已,轉憂為喜。
原來此人乃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不但名望當世而被後世所推崇的鄭玄,當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位學者、思想家。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東高密)人,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隻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比較貧寒。
鄭玄自小聰慧,八九歲時就精通算術;鄭玄一心向學,天性務實,不尚虛榮,十一二歲時,曾隨母親到外祖家做客。
當時客人很多,在座十多位客人都衣著華美,打扮得煥然一新,一個個言語清爽,誇誇其談,顯得很有地位和派頭,唯獨鄭玄默默坐在一旁,身份和才學好似都不能與人相比。
母親見狀,感到麵上無光,便暗地督促其出頭露麵,顯露點才華,表現點闊綽和神氣。
鄭玄卻不以為然,說這些庸俗場麵“非我所誌,不在所願”。
其實,鄭玄十二三歲時,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儒家“五經”,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十六歲時,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製,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世人稱為神童;十八歲那年,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父母兄弟迫於生計,不允許他長年讀書。他不得不出仕任鄉嗇夫之職。
鄭玄任上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裏的好評,不久便晉級為鄉佐。
鄭玄不安於鄉吏工作,一心向往研究學術,在任鄉吏同時,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刻苦學習,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卻到學校向先生請教各種學術問題。
父親對此極為反對,並一再督責和訓斥。
他不為所動,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到二十一歲時,已博覽群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曆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
當時名士杜密任泰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巡視時見到鄭玄,知是一個難得人才,就升調他為郡吏,不久又推薦他入太學,為他創造了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
他的太學老師第五元先,是當時京兆平陵(今陝西長安)大姓,曾任兗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經學博士。
鄭玄從師第五元先,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
其中《京氏易》是西漢京房寫的,《公羊春秋》是戰國公羊高傳述、西漢初成書的,這兩部書都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三統曆》是西漢劉歆寫的曆法,《九章算術》傳說是西周周公所著。這兩部書都屬曆數之學的重要著作。
此後十年,皆為鄭玄折節求學時代。
他師事第五元先後,又從東郡張恭祖為師,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其中除《禮記》《韓詩》外,均為古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鄭玄向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學習了今古文經學兩大學派的重要經籍後,尚不滿足,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
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為目的,遊學於幽、並、兗、豫各州,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學求教,與師友共同探討學術問題。
而立之年後,由於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辭勞苦,孜孜求道,鄭玄已經稱為一名有著較深造詣的經學家。
他的學問在山東一帶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了。
鄭玄雖然已經學富五車,但毫不滿足。
當他感到關東(指函穀關以東)學者已經無人再可請教時,便通過友人盧植離開故土,千裏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人馬融為師。
馬融是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學問十分淵博,曾遍注儒家經典,使古文經學達到日臻成熟境地。
馬融的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其中優秀者亦達五十人以上。
馬融為人驕貴而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隻親自麵授少數高足弟子,其餘則由這些高足弟子轉相授業。
鄭玄投學門下,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有機會能見馬融一麵,隻能聽其高足弟子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問題,遇到疑難而不能自解。
這時,有人說鄭玄精於數學,馬融聞知,於是就召鄭玄相見。
鄭玄當場很快就圓滿解決了這一疑難問題,使馬融與在場弟子驚服不已,馬融對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他!”
自此以後,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便把在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馬融求教,對於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鄭玄跟馬融學習七年,因父母年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返回故裏。
馬融此時已經感到鄭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會超過自己,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說,由他承傳的儒家學術思想,一定會由於鄭玄的傳播而在關東發揚光大。
已經四十多歲的鄭玄已成為當世精通今古文經學的大師,百家之學無所不通。
他從馬融那裏學成回鄉後,遠近有數百上千人慕名投到門下,拜他為師,聽他講學。
當時他家裏還很貧窮,便“客耕東萊”,一麵種田維持生計,一麵教授門徒。
受“黨錮之禍”牽連,鄭玄從四十五歲被禁錮,到五十八歲才蒙赦令,前後長達十四年。
在此期間,他打破了經學的家法,注釋與著書“幾百餘萬言”,創立了“鄭學”,在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傑出貢獻。
“鄭學”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鄭玄也因此盛名遠播。
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被迫大赦黨人。
解除黨錮禁令後,朝廷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於是爭相聘請他入朝擔任要職。
但鄭玄求名而不求官,羞與外戚閹宦為伍,不願涉足仕途,乃屢拒征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
曹操到兗州征剿黃巾軍,鄭玄避亂到徐州。
徐州牧陶謙聽說鄭玄到來,極為歡迎,以師友之禮接待。
鄭玄把自己安頓在南城之山棲遲岩下的一所石屋裏,很少出頭露麵,仍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經典,注釋《孝經》。
鄭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當時孔融為北海相,對鄭玄特別尊崇,他一麵為鄭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麵再三派人敦請鄭玄回郡。
鄭玄聞知北海被圍,在太史慈向劉備求救時,命兒子鄭益恩率家兵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年僅二十七歲。
鄭益恩死後,有遺腹子,鄭玄因其手紋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袁紹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曾大宴賓客,鄭玄應邀出席。
席間,對一些所謂“豪俊”提問問題進行答對,語驚四座,賓客無不折服。
袁紹乃舉鄭玄為茂才,並表請鄭玄為左中郎將,領尚書事,鄭玄婉拒。
獻帝征鄭玄為大司農,位列九卿,給安車一乘,所過郡縣長吏送迎。
鄭玄在家拜受後,便乘安車至許昌,但馬上又借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路經徐州暫住舊址。
劉備聞聽陳登推薦鄭玄修書致袁紹求救,非常驚喜,因為鄭玄名氣太大,又受袁紹尊崇,自己也曾聽過鄭玄講學,也算自己從師,便隨陳登至鄭玄住處,說明來意。
鄭玄記得公孫瓚與劉備曾從師自己好友盧植,也曾聽過自己講學,當年見劉備耳大有輪,手能過膝,但卻不樂於讀書,即知其乃“非常之人”,誌不在經學,曾對盧植說過:“縱橫天下蛟龍,豈能固坐禁足?”
這次劉備隨陳登至家求書,言及盧植過世,公孫瓚戰死,鄭玄不禁感傷:“今年歲在卯,即兔年,吾已七十三歲;來年歲在辰,庚辰即為龍年,當為聖賢之坎。”
劉備不解,鄭玄便對劉備說:“自覺身體不適,恐難過坎。汝等有心天下,當好自為之,不負民望。”
說罷,修書一封,交給劉備。
劉備得了向袁紹求救書信,告辭出來,對陳登表示感謝,多有戀戀不舍之意。
陳登雖然傾慕劉備,但卻未忘自己職守,時時牽掛廣陵百姓,同時深知出謀破了曹操鏟除劉備計劃,又謀殺了車胄,若被曹操得知,定然怪罪,於是向劉備告別說:“望使君以後多自保重,不論何時何地,皆以民為本,善待百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說罷回家,向父親言明此事。
父親雖然同意兒子幫助劉備,但也恐怕兒子徒惹是非,遭受橫禍,催促兒子快走。
陳登拜辭父親,然後急忙趕回廣陵任上去了。
劉備等陳登走後,即差孫乾連天加夜持鄭玄書信去見袁紹求救。
原來此人乃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不但名望當世而被後世所推崇的鄭玄,當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位學者、思想家。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東高密)人,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隻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比較貧寒。
鄭玄自小聰慧,八九歲時就精通算術;鄭玄一心向學,天性務實,不尚虛榮,十一二歲時,曾隨母親到外祖家做客。
當時客人很多,在座十多位客人都衣著華美,打扮得煥然一新,一個個言語清爽,誇誇其談,顯得很有地位和派頭,唯獨鄭玄默默坐在一旁,身份和才學好似都不能與人相比。
母親見狀,感到麵上無光,便暗地督促其出頭露麵,顯露點才華,表現點闊綽和神氣。
鄭玄卻不以為然,說這些庸俗場麵“非我所誌,不在所願”。
其實,鄭玄十二三歲時,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儒家“五經”,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十六歲時,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製,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世人稱為神童;十八歲那年,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父母兄弟迫於生計,不允許他長年讀書。他不得不出仕任鄉嗇夫之職。
鄭玄任上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裏的好評,不久便晉級為鄉佐。
鄭玄不安於鄉吏工作,一心向往研究學術,在任鄉吏同時,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刻苦學習,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卻到學校向先生請教各種學術問題。
父親對此極為反對,並一再督責和訓斥。
他不為所動,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到二十一歲時,已博覽群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曆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
當時名士杜密任泰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巡視時見到鄭玄,知是一個難得人才,就升調他為郡吏,不久又推薦他入太學,為他創造了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
他的太學老師第五元先,是當時京兆平陵(今陝西長安)大姓,曾任兗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經學博士。
鄭玄從師第五元先,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
其中《京氏易》是西漢京房寫的,《公羊春秋》是戰國公羊高傳述、西漢初成書的,這兩部書都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三統曆》是西漢劉歆寫的曆法,《九章算術》傳說是西周周公所著。這兩部書都屬曆數之學的重要著作。
此後十年,皆為鄭玄折節求學時代。
他師事第五元先後,又從東郡張恭祖為師,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其中除《禮記》《韓詩》外,均為古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鄭玄向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學習了今古文經學兩大學派的重要經籍後,尚不滿足,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
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為目的,遊學於幽、並、兗、豫各州,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學求教,與師友共同探討學術問題。
而立之年後,由於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辭勞苦,孜孜求道,鄭玄已經稱為一名有著較深造詣的經學家。
他的學問在山東一帶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了。
鄭玄雖然已經學富五車,但毫不滿足。
當他感到關東(指函穀關以東)學者已經無人再可請教時,便通過友人盧植離開故土,千裏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人馬融為師。
馬融是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學問十分淵博,曾遍注儒家經典,使古文經學達到日臻成熟境地。
馬融的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其中優秀者亦達五十人以上。
馬融為人驕貴而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隻親自麵授少數高足弟子,其餘則由這些高足弟子轉相授業。
鄭玄投學門下,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有機會能見馬融一麵,隻能聽其高足弟子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問題,遇到疑難而不能自解。
這時,有人說鄭玄精於數學,馬融聞知,於是就召鄭玄相見。
鄭玄當場很快就圓滿解決了這一疑難問題,使馬融與在場弟子驚服不已,馬融對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他!”
自此以後,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便把在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馬融求教,對於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鄭玄跟馬融學習七年,因父母年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返回故裏。
馬融此時已經感到鄭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會超過自己,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說,由他承傳的儒家學術思想,一定會由於鄭玄的傳播而在關東發揚光大。
已經四十多歲的鄭玄已成為當世精通今古文經學的大師,百家之學無所不通。
他從馬融那裏學成回鄉後,遠近有數百上千人慕名投到門下,拜他為師,聽他講學。
當時他家裏還很貧窮,便“客耕東萊”,一麵種田維持生計,一麵教授門徒。
受“黨錮之禍”牽連,鄭玄從四十五歲被禁錮,到五十八歲才蒙赦令,前後長達十四年。
在此期間,他打破了經學的家法,注釋與著書“幾百餘萬言”,創立了“鄭學”,在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傑出貢獻。
“鄭學”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鄭玄也因此盛名遠播。
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被迫大赦黨人。
解除黨錮禁令後,朝廷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於是爭相聘請他入朝擔任要職。
但鄭玄求名而不求官,羞與外戚閹宦為伍,不願涉足仕途,乃屢拒征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
曹操到兗州征剿黃巾軍,鄭玄避亂到徐州。
徐州牧陶謙聽說鄭玄到來,極為歡迎,以師友之禮接待。
鄭玄把自己安頓在南城之山棲遲岩下的一所石屋裏,很少出頭露麵,仍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經典,注釋《孝經》。
鄭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當時孔融為北海相,對鄭玄特別尊崇,他一麵為鄭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麵再三派人敦請鄭玄回郡。
鄭玄聞知北海被圍,在太史慈向劉備求救時,命兒子鄭益恩率家兵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年僅二十七歲。
鄭益恩死後,有遺腹子,鄭玄因其手紋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袁紹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曾大宴賓客,鄭玄應邀出席。
席間,對一些所謂“豪俊”提問問題進行答對,語驚四座,賓客無不折服。
袁紹乃舉鄭玄為茂才,並表請鄭玄為左中郎將,領尚書事,鄭玄婉拒。
獻帝征鄭玄為大司農,位列九卿,給安車一乘,所過郡縣長吏送迎。
鄭玄在家拜受後,便乘安車至許昌,但馬上又借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路經徐州暫住舊址。
劉備聞聽陳登推薦鄭玄修書致袁紹求救,非常驚喜,因為鄭玄名氣太大,又受袁紹尊崇,自己也曾聽過鄭玄講學,也算自己從師,便隨陳登至鄭玄住處,說明來意。
鄭玄記得公孫瓚與劉備曾從師自己好友盧植,也曾聽過自己講學,當年見劉備耳大有輪,手能過膝,但卻不樂於讀書,即知其乃“非常之人”,誌不在經學,曾對盧植說過:“縱橫天下蛟龍,豈能固坐禁足?”
這次劉備隨陳登至家求書,言及盧植過世,公孫瓚戰死,鄭玄不禁感傷:“今年歲在卯,即兔年,吾已七十三歲;來年歲在辰,庚辰即為龍年,當為聖賢之坎。”
劉備不解,鄭玄便對劉備說:“自覺身體不適,恐難過坎。汝等有心天下,當好自為之,不負民望。”
說罷,修書一封,交給劉備。
劉備得了向袁紹求救書信,告辭出來,對陳登表示感謝,多有戀戀不舍之意。
陳登雖然傾慕劉備,但卻未忘自己職守,時時牽掛廣陵百姓,同時深知出謀破了曹操鏟除劉備計劃,又謀殺了車胄,若被曹操得知,定然怪罪,於是向劉備告別說:“望使君以後多自保重,不論何時何地,皆以民為本,善待百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說罷回家,向父親言明此事。
父親雖然同意兒子幫助劉備,但也恐怕兒子徒惹是非,遭受橫禍,催促兒子快走。
陳登拜辭父親,然後急忙趕回廣陵任上去了。
劉備等陳登走後,即差孫乾連天加夜持鄭玄書信去見袁紹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