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袁紹這日正與眾商議討伐曹操之事,忽報劉備遣孫乾前來,不知何事。
袁紹令入。
孫乾進見,說明來意,並呈上鄭玄書信。
袁紹叫孫乾暫行退下,住驛館暫歇。
待孫乾去後,袁紹看了鄭玄書信自思:玄德助公孫瓚,又滅我從弟袁術,今恐曹操征討,本不當助。奈何鄭玄乃當代聖賢,名望天下,自己推崇備至,表為尚書,雖未就任,天下知之。正好正欲討伐曹操,今見鄭玄親自修書,鄭尚書之命難違,又不能不救。便將鄭玄書信傳示眾人觀看。
田豐認為,連年征戰,百姓疲憊,倉廩無積,不可再興大軍。宜先向天子表奏剿滅公孫瓚大捷,如不通,則表奏曹操阻隔王路,然後屯兵黎陽(今安徽黃山黎陽),三年之中,大事可定。
審配則認為,以袁紹之神武,仗河北之強盛,又有德高望重鄭玄大師親筆書信,興兵討伐曹操算是出師有名,易如反掌,不必拖延時日。
沮授說:“製勝之策,不在強盛。曹操法令嚴禁,屯田儲糧,士卒精煉,與公孫瓚坐守困窘不同。今放棄獻捷良策,卻興無名之師,實不可取。”
郭圖馬上反駁說:“非也!興兵討伐曹操,怎能說出師無名?但願能從鄭尚書之命,聯合劉備,共舉大義,上順天意,下合民情,實為幸甚!”
四人爭論不定,袁紹躊躇不決。
許攸、荀諶忽然進見:“聞鄭尚書有書來,何不早決?”
袁紹說:“正在商議。”
二人好像商量好似地,齊聲應答:“以眾克寡,以強攻弱,討漢賊以扶王室,名正言順,勝負可見,不可猶豫。”
袁紹說:“二人多有見識,所言正合我意。”於是決定起兵南征。
遂叫人去驛館知會孫乾,叫孫乾先回,約劉備準備接應。
孫乾去後,袁紹即分撥人馬: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醜為將軍,起馬軍十五萬、步兵十五萬,共精兵三十萬,克日向黎陽進發。
郭圖又進言說:“當年以明公為盟主討伐漢賊董卓,傳檄州郡,天下響應。今明公舉大義討伐漢賊曹操,也當列數曹操罪惡,馳檄各地,聲罪致討,號令四方,彰顯聲勢。”
袁紹依言,素知陳琳才名昭著,辟為書記,遂令作檄。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射陽)人。
漢靈帝時,為國舅、大將軍何進主簿。
何進欲召集地方豪強引兵來京誅殺宦官。
陳琳竭力反對,極力勸阻。
何進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堅持從地方引兵入京脅逼,結果董卓率兵進京,自立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社會動蕩不安,加快了東漢王朝的覆滅。
何進也在亂中被殺。
何進死後,陳琳避難冀州,依附袁紹,受到厚待。
陳琳才氣橫溢,與孔融、王璨、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齊名,被稱“建安七子”。
孔融出生年份最高,陳琳次之。
陳琳目睹外戚宦官爭權相殘,董卓禍亂,曆經窘迫避難生活,同情在繁重徭役下百姓的痛苦生活,多在作品中表達對百姓的同情之情。
其代表詩篇《飲馬長城窟行》,用樂府舊題,以秦代統治者驅使百姓修築長城史實為背景,通過築城役卒夫妻對話,揭露了無休止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詩中用書信往返的對話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彼此間深深牽掛,讚美了築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陳琳這首詩篇,語言簡潔生動,真摯感人,被世人推崇: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裏。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陳琳名篇《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袁紹看了喜不自勝,引以為豪,對其更加信任,用為記室。
這次征討曹操,袁紹采納了郭圖的建議,即令陳琳作檄。
陳琳領命,揮筆立就,為袁紹草寫了討伐曹操檄文。
《檄文》自董卓亂起至袁紹起兵討伐,以脅天子遷許都為界,分前後兩個部分,條述曹操十餘年間“殘忍”、“暴虐”罪行,始終伴隨著對袁紹“神武”、“清明”的頌揚,情調揚曆,縱橫馳騁;言辭犀利,悲壯激昂;章法多用誇張,排比對偶,朗朗上口,激越動情。
袁紹看後,讚不絕口,令將《檄文》遍行州郡,張掛關津隘口,即起大兵征討曹操。
且說鄭玄給袁紹寫了為劉備求救書信,等劉備與陳登走後,感覺身體不支,即起身還鄉。
袁紹起兵討伐曹操,為壯聲威,收民心,展士望,聞知鄭玄還鄉,便叫兒子袁譚逼迫鄭玄隨軍,欲用鄭玄聲名以助軍威。
鄭玄無奈,隻好抱病隨袁譚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勢加重,不能再走。
袁譚無奈,隻好留鄭玄在元城養病,自向袁紹稟告。
鄭玄在元城病重和臨危之時,還在注釋《周易》。
一代經學大師,六月在元城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此是後話,不提。
再說陳琳為袁紹所寫討伐曹操《檄文》傳至許都,孔融從鋪張語句,駢體風格斷定乃陳琳所作。
時值曹操頭風又犯,臥病在床,看了《檄文》,毛骨悚然,驚出一身冷汗,不覺頭風病愈,從床上一躍而起,聚眾謀士商議。
曹操文韜武略俱佳,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外定武功,內修文學”,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麵的開創者,一方麵憑借至高無上的地位,廣泛搜羅文士,造就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麵;一方麵憑借富有創造性的作品,親力親為,開創文學新風氣。
其詩均是樂府歌詞,雖沿用古題,但卻不因襲古詞古義,而是“緣事而發”,“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反映新現實,呈現新麵貌;其文與詩一樣極富創造性,簡潔樸素的文筆和清峻通脫的文風,心想筆至,直抒胸臆,凸顯鮮明個性,被譽為“改造文章之祖師”。
作為一個時代的傑出文學家,曹操看了言辭犀利,氣魄雄偉,鋒芒畢露討伐自己的《檄文》,不禁汗襟,驚奇不已,對眾謀士說:“草此檄者,文才卓著,當今之世,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不足十人,不知此人是誰,替何人所作?”
孔融說:“以文筆風格推斷,當為陳琳陳孔璋所作。陳琳現為袁紹記室,極力頌讚袁紹,當替袁紹所作。”
曹操聽是陳琳替袁紹所作,轉驚為喜,笑說:“擁有文才的,當有武略為其後盾。陳琳文才雖佳,然袁紹武略欠缺,不足為慮。”
眾人都認為袁紹地廣糧足,兵多將廣,不可與敵。
曹操想起郭嘉所議“十勝十敗”之論,便說:“吾非常了解袁紹為人,誌向遠大而缺少智慧,表麵色厲而內荏膽薄,多謀而無決,見利而忘命,忌克而少威,納士而嫉賢,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將來定為我所有。”
遂親引大軍至黎陽,抗拒袁紹。
且說袁紹起三十萬大軍征討曹操,距黎陽八十裏下寨,深溝高壘,與曹軍相拒。
由於許攸不樂意審配領兵,沮授又怨恨袁紹不用其謀,各相猜疑不和,不圖進取,再加上袁紹心存疑惑,不思進兵,自八月至十月,兩軍相持不戰。
曹操見袁紹據守不戰,令呂布手下降將臧霸等守青州、徐州,於禁屯兵河上,曹仁總督大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自引軍回許都。
路經中牟,縣令任峋迎入縣衙暫歇。
曹操想起征張繡時王垕獻首替罪之事,叫任峋引路,與任俊至王垕墓前祭奠、慰籍家屬。
然後命任俊督促糧草滿足軍需,教任峋在中牟募集糧食及棉衣、軍鞋等軍用物資,供應官渡將士冬季與袁紹軍隊長期鏖戰所需。
曹操密回許都,命司空長史劉岱為前軍、中郎將王忠為後軍,引軍五萬,打著丞相旗號往徐州攻打劉備。
程昱說:“劉岱雖隨丞相征伐有功,被封列侯;王忠為亭長時曾食人肉,雖殘忍暴勇,被拜為中郎將,但恐難敵劉備、關羽、張飛。”
“吾豈不知二人不是劉備敵手,使其打我旗號,權且虛張聲勢而已。”曹操說罷,又吩咐劉岱、王忠二人:“不可貿然輕進,待破了袁紹,再勒兵攻打劉備。”
二人領命前往。正是:嚴陣以待驅虎豹,虛張聲勢擒蛟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袁紹令入。
孫乾進見,說明來意,並呈上鄭玄書信。
袁紹叫孫乾暫行退下,住驛館暫歇。
待孫乾去後,袁紹看了鄭玄書信自思:玄德助公孫瓚,又滅我從弟袁術,今恐曹操征討,本不當助。奈何鄭玄乃當代聖賢,名望天下,自己推崇備至,表為尚書,雖未就任,天下知之。正好正欲討伐曹操,今見鄭玄親自修書,鄭尚書之命難違,又不能不救。便將鄭玄書信傳示眾人觀看。
田豐認為,連年征戰,百姓疲憊,倉廩無積,不可再興大軍。宜先向天子表奏剿滅公孫瓚大捷,如不通,則表奏曹操阻隔王路,然後屯兵黎陽(今安徽黃山黎陽),三年之中,大事可定。
審配則認為,以袁紹之神武,仗河北之強盛,又有德高望重鄭玄大師親筆書信,興兵討伐曹操算是出師有名,易如反掌,不必拖延時日。
沮授說:“製勝之策,不在強盛。曹操法令嚴禁,屯田儲糧,士卒精煉,與公孫瓚坐守困窘不同。今放棄獻捷良策,卻興無名之師,實不可取。”
郭圖馬上反駁說:“非也!興兵討伐曹操,怎能說出師無名?但願能從鄭尚書之命,聯合劉備,共舉大義,上順天意,下合民情,實為幸甚!”
四人爭論不定,袁紹躊躇不決。
許攸、荀諶忽然進見:“聞鄭尚書有書來,何不早決?”
袁紹說:“正在商議。”
二人好像商量好似地,齊聲應答:“以眾克寡,以強攻弱,討漢賊以扶王室,名正言順,勝負可見,不可猶豫。”
袁紹說:“二人多有見識,所言正合我意。”於是決定起兵南征。
遂叫人去驛館知會孫乾,叫孫乾先回,約劉備準備接應。
孫乾去後,袁紹即分撥人馬: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醜為將軍,起馬軍十五萬、步兵十五萬,共精兵三十萬,克日向黎陽進發。
郭圖又進言說:“當年以明公為盟主討伐漢賊董卓,傳檄州郡,天下響應。今明公舉大義討伐漢賊曹操,也當列數曹操罪惡,馳檄各地,聲罪致討,號令四方,彰顯聲勢。”
袁紹依言,素知陳琳才名昭著,辟為書記,遂令作檄。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射陽)人。
漢靈帝時,為國舅、大將軍何進主簿。
何進欲召集地方豪強引兵來京誅殺宦官。
陳琳竭力反對,極力勸阻。
何進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堅持從地方引兵入京脅逼,結果董卓率兵進京,自立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社會動蕩不安,加快了東漢王朝的覆滅。
何進也在亂中被殺。
何進死後,陳琳避難冀州,依附袁紹,受到厚待。
陳琳才氣橫溢,與孔融、王璨、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齊名,被稱“建安七子”。
孔融出生年份最高,陳琳次之。
陳琳目睹外戚宦官爭權相殘,董卓禍亂,曆經窘迫避難生活,同情在繁重徭役下百姓的痛苦生活,多在作品中表達對百姓的同情之情。
其代表詩篇《飲馬長城窟行》,用樂府舊題,以秦代統治者驅使百姓修築長城史實為背景,通過築城役卒夫妻對話,揭露了無休止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詩中用書信往返的對話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彼此間深深牽掛,讚美了築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陳琳這首詩篇,語言簡潔生動,真摯感人,被世人推崇: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裏。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陳琳名篇《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袁紹看了喜不自勝,引以為豪,對其更加信任,用為記室。
這次征討曹操,袁紹采納了郭圖的建議,即令陳琳作檄。
陳琳領命,揮筆立就,為袁紹草寫了討伐曹操檄文。
《檄文》自董卓亂起至袁紹起兵討伐,以脅天子遷許都為界,分前後兩個部分,條述曹操十餘年間“殘忍”、“暴虐”罪行,始終伴隨著對袁紹“神武”、“清明”的頌揚,情調揚曆,縱橫馳騁;言辭犀利,悲壯激昂;章法多用誇張,排比對偶,朗朗上口,激越動情。
袁紹看後,讚不絕口,令將《檄文》遍行州郡,張掛關津隘口,即起大兵征討曹操。
且說鄭玄給袁紹寫了為劉備求救書信,等劉備與陳登走後,感覺身體不支,即起身還鄉。
袁紹起兵討伐曹操,為壯聲威,收民心,展士望,聞知鄭玄還鄉,便叫兒子袁譚逼迫鄭玄隨軍,欲用鄭玄聲名以助軍威。
鄭玄無奈,隻好抱病隨袁譚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勢加重,不能再走。
袁譚無奈,隻好留鄭玄在元城養病,自向袁紹稟告。
鄭玄在元城病重和臨危之時,還在注釋《周易》。
一代經學大師,六月在元城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此是後話,不提。
再說陳琳為袁紹所寫討伐曹操《檄文》傳至許都,孔融從鋪張語句,駢體風格斷定乃陳琳所作。
時值曹操頭風又犯,臥病在床,看了《檄文》,毛骨悚然,驚出一身冷汗,不覺頭風病愈,從床上一躍而起,聚眾謀士商議。
曹操文韜武略俱佳,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外定武功,內修文學”,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麵的開創者,一方麵憑借至高無上的地位,廣泛搜羅文士,造就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麵;一方麵憑借富有創造性的作品,親力親為,開創文學新風氣。
其詩均是樂府歌詞,雖沿用古題,但卻不因襲古詞古義,而是“緣事而發”,“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反映新現實,呈現新麵貌;其文與詩一樣極富創造性,簡潔樸素的文筆和清峻通脫的文風,心想筆至,直抒胸臆,凸顯鮮明個性,被譽為“改造文章之祖師”。
作為一個時代的傑出文學家,曹操看了言辭犀利,氣魄雄偉,鋒芒畢露討伐自己的《檄文》,不禁汗襟,驚奇不已,對眾謀士說:“草此檄者,文才卓著,當今之世,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不足十人,不知此人是誰,替何人所作?”
孔融說:“以文筆風格推斷,當為陳琳陳孔璋所作。陳琳現為袁紹記室,極力頌讚袁紹,當替袁紹所作。”
曹操聽是陳琳替袁紹所作,轉驚為喜,笑說:“擁有文才的,當有武略為其後盾。陳琳文才雖佳,然袁紹武略欠缺,不足為慮。”
眾人都認為袁紹地廣糧足,兵多將廣,不可與敵。
曹操想起郭嘉所議“十勝十敗”之論,便說:“吾非常了解袁紹為人,誌向遠大而缺少智慧,表麵色厲而內荏膽薄,多謀而無決,見利而忘命,忌克而少威,納士而嫉賢,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將來定為我所有。”
遂親引大軍至黎陽,抗拒袁紹。
且說袁紹起三十萬大軍征討曹操,距黎陽八十裏下寨,深溝高壘,與曹軍相拒。
由於許攸不樂意審配領兵,沮授又怨恨袁紹不用其謀,各相猜疑不和,不圖進取,再加上袁紹心存疑惑,不思進兵,自八月至十月,兩軍相持不戰。
曹操見袁紹據守不戰,令呂布手下降將臧霸等守青州、徐州,於禁屯兵河上,曹仁總督大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自引軍回許都。
路經中牟,縣令任峋迎入縣衙暫歇。
曹操想起征張繡時王垕獻首替罪之事,叫任峋引路,與任俊至王垕墓前祭奠、慰籍家屬。
然後命任俊督促糧草滿足軍需,教任峋在中牟募集糧食及棉衣、軍鞋等軍用物資,供應官渡將士冬季與袁紹軍隊長期鏖戰所需。
曹操密回許都,命司空長史劉岱為前軍、中郎將王忠為後軍,引軍五萬,打著丞相旗號往徐州攻打劉備。
程昱說:“劉岱雖隨丞相征伐有功,被封列侯;王忠為亭長時曾食人肉,雖殘忍暴勇,被拜為中郎將,但恐難敵劉備、關羽、張飛。”
“吾豈不知二人不是劉備敵手,使其打我旗號,權且虛張聲勢而已。”曹操說罷,又吩咐劉岱、王忠二人:“不可貿然輕進,待破了袁紹,再勒兵攻打劉備。”
二人領命前往。正是:嚴陣以待驅虎豹,虛張聲勢擒蛟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