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關羽令周倉往臥牛山搬兵接應,卻見周倉敗陣受傷,問其何故?
周倉說出原委,關羽大驚,裴元紹武藝也曾見過,能一槍將其斃命,絕非平庸之輩。
劉備忙問此人相貌特征,周倉說了此人相貌及使用武器,劉備認定是趙雲趙子龍,遂與關羽帶眾人來到臥牛山下,令周倉叫山。
須臾,隻見一將全副披掛,威風凜凜,氣宇昂揚,持槍躍馬,引眾下山。
劉備出馬,揮鞭大叫:“來將莫非子龍嗎?”
那將見了劉備,滾鞍下馬,拜伏道旁。
劉備、關羽一見果然是趙雲,急忙下馬相見,問其怎麽來到這裏?
趙雲說:“自與使君相別,聞家兄病喪,便辭別公孫瓚回奔兄喪。後聞公孫瓚不聽人勸,兵敗自焚。袁紹屢次召我前往。我一直覺得袁紹並非用人之人,不欲為伍。想起與使君相見相慕情誼,欲往徐州投奔使君,又聞徐州失守,使君在袁紹處,雲長歸了曹操。想往河北尋找使君,又恐袁紹見怪,無奈就到太行山尋找師傅天尊真人,告知此事。師傅告我;‘近聞劉玄德被認皇叔,桃園兄弟徐州失散,張益德在綸城,可前往,必能與皇叔相見’。吾遵師命往綸城,經此山適遇裴元紹下山奪我馬匹,因此將其斬殺,借此安身,幸遇使君,若得相隨,大慰平生,雖肝腦塗地,也無恨矣!”
劉備大喜,遂與關羽、趙雲並馬率眾趕往綸城。
途中,關羽問趙雲:“子龍言及師傅天尊真人,莫非是人稱當代元始的童蒙前輩?”
趙雲說:“正是。雲長何以知之?”
關羽說:“童蒙、童淵孿生兄弟,一道一僧。兄天尊真人童蒙,人稱當代元始;弟寶雲禪師童淵,人稱在世古佛,皆天下武術名士,難怪子龍武藝如此高強。”
趙雲這才講述了一段拜師學藝的往事。
趙雲父親趙顓,字儒文,乃戰國名將趙奢之後。
昔年,因趙奢之子趙括紙上談兵,致令長平一戰,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趙氏引以為恥,故後裔子孫棄武從文,不問兵事。
那趙顓世代書香門第,精研孔孟聖賢之書,家道頗殷,平時修橋補路,扶危濟困,冬施棉衣,夏施湯藥,人稱其德。
有一天,十二歲的趙雲正與幾個少兒一起玩耍,偶遇當代元始天尊真人童蒙為避禍出家,雲遊天下,遍曆名山大川。
行至常山真定府地界,童蒙見趙雲骨骼清奇,知是天縱練武奇才,遂生收錄為徒之念,便帶趙雲徑直至趙府造訪。
趙顓聞聽天尊真人欲收趙雲為徒,遂婉言謝絕:“吾家世代書香,早已無人習武,哪有練武奇才?”
天尊真人說:“目今朝廷黯弱,紛亂四起。隻有文武兼備之才,方可為國立功,怎能獨自窮經皓首,而成書蛀哉!吾觀此兒骨骼奇佳,若加調教。必為當世名將。”
趙顓仍不允諾,入內把天尊真人所說當成笑話說給夫人。
夫人聞言大驚:“夫君有所不知,可記得此兒降生之時,天顯異象嗎?”
趙顓說:“此兒生時,紅光罩院,異香撲鼻,吾乃知其必成大器,故以詩書禮義教之。此兒冰雪聰明,已有小成,正盼其以殷家道,怎不記得?”
夫人說:“夫君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昔吾等為求麟兒,拜佛求神,終不可得。後夜夢一金甲天神,自稱顯聖真君,言投托吾家,當為世之名將,故而有孕。原隻道夢中所思,故未告知夫君,請勿怪罪!”
趙顓一聽,想此子因生肖逢辰,故取名趙雲,表字子龍,果應天尊真人所言,遂擇吉日,備三牲,祭天地,告宗祖,令趙雲三跪九叩,拜當代元始天尊真人為師。
天尊真人收得佳徒,心中甚喜,帶趙雲隱入太行山中,悉心授藝。
古來學武之道,師父隻能傳授招式身法、變化運用及訣竅秘籍,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全憑個人資質悟性。
故徒雖從名師而後始有大成,師亦擇賢徒而後終得大顯。
那趙雲骨骼清奇,乃練武奇才,再加上聰明絕頂,勤奮異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倏忽九載,直習得弓馬步箭,樣樣精通,文韜武略,爐火純青,悉得天尊真人真傳。
時逢天下紛擾,天尊真人見趙雲武藝精湛,便帶他下山,遍尋人稱在世古佛的寶雲禪師童淵,商議讓趙雲出道,保國安民之事。
正遇寰宇一刀麴義、天馬行空蔡陽二人聯手向童淵尋仇,童淵受傷。
天尊真人童蒙與趙雲合力逐退二人,救下寶雲禪師童淵。
寶雲禪師見趙雲已初具天尊真人神威,強忍傷痛:“難為兄長,收得如此佳徒,可喜可賀!”
天尊真人說:“早聞賢弟有兩佳徒,吾隻有一,何賀之有?”
言至此,突然想起未見張繡、張任二人,便問:“兩位師侄安在?”
寶雲禪師歎說:“吾兩孽徒,均天縱奇才,然虎狼成性。怪為弟一時心慈,收之門下,終為所害,豈非天意?”
遂將張繡、張任二人恃藝驕縱,勾搭卿女,始亂終棄,私自下山,告白天尊真人。
天尊真人歎息良久,方將來意言明。
寶雲禪師勸說:“目今閹豎掌朝亂政,黃巾揭竿而起,誓不兩立。兄現令子龍出山,是扶漢還是助民?莫若待時局明晰,再下山不遲。”
天尊真人頷首稱善,又見寶雲禪師傷勢頗重,便遷居於此,一麵照料胞弟傷情,一麵督促趙雲繼續習練文才武藝。
寶雲禪師極喜趙雲,亦時時在旁指點。
故趙雲雖稱寶雲禪師師叔,其實也是師傅。
有一天,趙雲正在山中習武練箭,忽見一白猿從身旁掠過,奔勢若飛。
趙雲激起少年心性,提氣縱身,緊追不舍。
追至後山,隻見崇山峻嶺,層巒疊嶂;蒼鬆翠柏,直聳雲天;百花盛開,爭奇鬥妍,別有一番天地。
白猿雖然上蹦下竄,卻實難逃脫趙雲追趕。
急切間,倏然入一山洞,隱身不見。
趙雲探身觀望,見洞內亂石嶙峋,深不見底,怏怏而歸,告之二位師傅。
寶雲禪師聞言大喜:“猿之為白,千年之壽,已有靈根,非寶地不棲。子龍得非有仙緣乎?”
兩人隨趙雲複至後山山洞。天尊真人說:“徒兒可進去一觀,遇有奇緣也未可知!”
寶雲禪師見山洞凶險怪異,急忙勸阻:“且慢。洞分仙洞魔洞,進仙洞則有福源,進魔洞則有凶險。子龍空手而入,如果遇到凶險咋辦?”
天尊真人道:“賢弟不必擔心,此子藝業已震古爍今,狼蟲虎豹不能傷他,何況此子麵帶福相,福壽綿長,哪有小險而趨避的道理?”
寶雲禪師仍不放心,取來所養獼猴,以繩索係之,墜入洞中。
良傾提出,見獼猴無所傷,方同意趙雲入洞。
趙雲點起鬆脂火把,躍入洞中,摸索前行。
約行數丈,洞內愈寬,借火把亮光,見內有兩扇石門。
趙雲左手擎住火把,右膀使勁,奮力推開。
隻見裏麵又是一番景象,上可見天,下有流水,中有石橋。
趙雲走過石橋,卻見三間大殿,正中一殿,金匾大書“漢景桓侯”四個篆字。
趙雲進入中間大殿,隻見殿中有一玉棺,極其華麗。
棺上端正擺放一匣,打開一看,內有長槍一杆,鎧甲一副。
趙雲將長槍拿在手中,長短合手,輕重適宜,心中大喜,不顧查看其餘各殿,便懷抱鎧甲,手提長槍,邁步而出。
天尊真人、寶雲禪師正在洞外心焦,見趙雲無恙走出,方才心寬。
趙雲剛出洞口,隻聽轟然一聲,洞門閉合,均呼大險。
兩人見趙雲手中長槍,懷抱鎧甲,心中大奇。
趙雲細稟原委。
兩位高人仔細一看,齊聲驚呼:“此乃驃騎將軍霍去病之遺物!”
趙雲問之,天尊真人說:“此槍名曰天龍白金槍,乃上古神兵利刃;此盔名曰雙龍鬧珠白金冠,此甲名曰吞獸龍鱗白金鎧,亦乃絕世護體至寶。子龍有此殊遇,真乃天賜!”
自此,兩位高人更悉心傳授趙雲槍法絕藝。
寶雲禪師失去右臂後,難舞重型兵器,便悉心涉獵劍鉤等輕靈兵刃,終於
創出了一套神鬼莫測左手劍法,作為護身絕技。
寶雲禪師見趙雲宅心仁厚,更欲假手以報斷臂之仇,故精心傳授。
這日,兩位高人一起暢論天下大勢。
寶雲禪師突發奇想:倘令趙雲右手使槍、左手用劍,武功豈非陡增?便向胞兄提出。
天尊真人聞言大喜,試演之,然左右兩手總是同一招式,苦笑說:“胞弟所思未免太過離奇!人之手足,均受一心支配,倘右手槍使神龍擺尾,左手劍必隨之而不成劍法;倘左手劍使天劍華斬,右手槍又隨之而不成槍招。莫若用雙槍亦或雙劍來得便易。”
寶雲禪師辯道:“倘用雙槍或雙劍,仍是一門絕技,便難發揮我等兩人絕藝威力!”
天尊真人與寶雲禪師乃是孿生兄弟,心意相通,知胞弟自張繡、張任逃去,心中已不認其為徒,雖授兩徒仍若無傳人,故生讓趙雲繼承衣缽之念。
然征戰疆場大刀長槍使用必多,自己傳授的劍法便顯多餘,故發其絕不可能之想,使之在沙場之上既能使長槍殺敵,亦能用短劍護體;既有愛惜趙雲之意,又有爭強好勝之心。
然天尊真人自幼便依著胞弟心性,其斷臂之後更是從未拂其心意。故雖知絕不可能,仍將趙雲喚來,說明胞弟奇思妙想。
誰知趙雲雙手使出槍劍,竟似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原來,這左右異招之術,關鍵在於分心二用;而分心二用,關鍵在於心止如水。
天尊真人雖學究天人,然心思繁複;雖出家為道,乃避禍之權宜之計;又經世事跌宕,心存拯救蒼生之念,要想靜心,談何容易?
故此術愈是資質平常、淳厚質樸之人愈是容易學會。
然資質平平之人,要學高深招法卻又難上加難。
而趙雲雖聰明絕頂,但自一十二歲便上山學藝,未落紅塵,故心無旁騖,反倒容易學會。
兩位高人不禁大喜過望,驚奇天地造物之靈異。
轉眼七載有餘,趙雲更是槍劍雙絕、藝業超群。
因天下大亂,刀兵四起;生靈倒懸,黎民塗炭,天尊真人重生讓趙雲出道、投明主、建功勳、拯救蒼生之念。
但寶雲禪師認為,將軍無好馬,猶失雙足,但等得一好馬,才可下山。
天尊真人幾次下山尋找寶馬良駒,終不可得。
這日,天尊真人正與寶雲禪師商議,恰逢敬賢莊主來山送柴,聞知此事:“去年夏天,夜來暴雨傾盆,雷電交加,老兒起身觀之,閃電猶如白龍空中起舞,此時家丁來報,廄中白馬產下一駒,渾身雪白,並無半根雜毛。近因山中禽獸常來傷害牲畜,馬駒時與爭鬥,雖猛虎也不害怕。我見馬駒爭鬥時,鬃毛常蒙蔽雙目,欲令家丁將白駒鬃毛剪去,方便與禽獸爭鬥。真人、禪師若不嫌棄,願將此馬駒相送。”
寶雲禪師一聽大驚:“千萬不能剪去馬鬃!若去馬鬃,便失去靈性,耕田駕轅尚可,上陣衝殺不行。”
莊主大急,慌忙約天尊真人、寶雲禪師與趙雲急匆匆奔歸敬賢莊,正值家丁手持利剪,欲剪鬣鬃,急忙阻止。
那馬駒一見趙雲,蹄跳咆哮,雙眼圓睜,卓犖之態,如見故主。
寶雲禪師見此馬頭至尾長有丈二、蹄至背高有八尺,胸深腰細、板肋虯筋,項如雞尾,眼若黃金,體態勻稱,外貌悍威,驚呼說:“真絕世良駒,可謂是超光白龍馬。”
天尊真人感謝莊主贈馬大恩,遂與趙雲乘騎。
寶雲禪師見趙雲藝業大成,又得神器利刃、龍駒寶鎧,這才同意趙雲下山。
趙雲下山受常山父老所托,帶領所募義勇欲投袁紹,知其既不忠君又不愛民,遂棄之尋求明主,正遇袁紹與公孫瓚交戰,便救了公孫瓚,得遇劉關張兄弟。
劉備、關羽一路聽了趙雲原有這般奇遇,更加敬羨。
趙雲聞知關羽斬殺蔡陽,感謝為師叔報了傷臂之仇。
三人相互傾慕,不覺來到綸城。
張飛率糜竺、糜芳等迎接入城,各相拜訴,感慨不已。
二夫人具言關羽納貂蟬為妾及張飛娶夏侯鶯娥為妻之事,讓夏侯鶯娥與貂蟬拜見兄長,劉備感歎萬端。
張飛令殺牛宰豬,擺設酒宴,先拜謝天地,再遍勞諸軍。
連飲三日後,劉備與關羽、張飛、趙雲攜帶家眷,引軍前往汝南駐紮,招兵買馬,徐圖征進。
再說袁紹聞報劉備未去荊州而去了汝南,知其不再回來,後悔莫及,欲起兵征討。
郭圖進言:“當今勁敵乃是曹操。劉備與董承圖謀鏟除曹操,今其弟奪關斬將,反出曹營,已成仇敵。劉表雖占據荊州,與劉備同為皇室宗親,不足為慮。江東孫策孫伯符,地連六郡。威震三江,可與其結好,共攻曹操。”
袁紹依言,即修書,派遣陳震為使,往江東知會孫策。
卻說孫策在江東聞知袁術死後,其堂弟袁胤、女婿黃猗等人,懾於曹操威力,不敢守衛壽春,帶領袁術部曲及男女家小,抬著袁術棺木,到皖城(今安徽安慶潛山)投奔廬江太守劉勳;袁術的部下楊弘、張勳在投奔孫策途中,卻被廬江太守劉勳截擊,全部被俘。
孫策聚眾商議,意欲攻取廬江。
周瑜獻計:“套用三計,廬江當唾手可得。”
孫策詢問其祥,周瑜私下說:“先用調虎離山計使劉勳出兵攻掠上繚,再用空城設伏計使劉勳陷入不拔之地,然後用聲東擊西計奪取廬江。”
孫策大喜,依計而行,一麵使人帶著豐厚禮物,用謙恭言辭勸說劉勳攻取上繚(今江西永修縣西);一麵秘密派人知會上繚宗族首領,言稱劉勳不日即將攻取上繚,教空城設伏伏擊劉勳;一麵大張旗鼓,聲稱攻打江夏黃祖,為父報仇。
上繚隸屬豫章郡,是鄱陽湖東岸一個富饒險要之地。
劉勳垂涎上繚財富已久,曾因為補充糧食不足派遣堂弟劉偕為使去上繚借糧,雖然得到一些糧食,但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極次,顯然是敷衍了事,很不滿意,早就想攻取上繚,但又恐大軍一出,周邊勢力乘機偷襲廬江,因此未敢輕動。
這次孫策遣使攜帶厚禮及書信前來結好,書信言辭謙恭,略雲:“劉公功名遠播,仰慕之情一言難盡,如今彼此隔江相望,可謂友鄰。守望相助,乃題中之義。上繚的軍隊經常侵襲江東,我兵微將寡,不能遠征。所以請求劉公發兵征服上繚,若能應允,卑職感激不盡。”
劉勳見了禮物,看了書信,不禁心動。
謀士劉曄反對出兵,理由是:“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是十天半月可以拿下的。到時候大軍僵持在外,後方空虛,孫策必然偷襲,後方兵少,很難守得住。屆時將陷入進屈於敵、退無所歸的尷尬境地。”
劉勳猶豫不決,忽報孫策大軍已經向西挺進,攻打江夏黃祖,為父報仇去了。
劉勳得此消息,不由得撫掌大笑:“真天助我也。”於是引軍向上繚進發。
上繚宗族首領聞孫策使者來報,大驚:“我等與廬江素無過節,還曾資助不少糧草,為何恩將仇報?”
孫策使者說:“劉勳貪得無厭,兼並了袁術舊部之後,自以為兵強馬壯,有意擴張領土,他知道上繚富饒,所以打算先拿下上繚,以上繚糧米金銀作為擴張資本,妄圖進一步開疆擴土。”
一席話說得宗族首領們不得不信,對孫策的友情通告感激不盡,遂按照孫策計策,空城設伏,以假亂真,以逸待敵。
劉勳率軍進入上繚地域,隻有數百成千,零散軍卒遊擊騷擾,充其量隻能延緩而不能阻止劉勳大軍的進程。
劉勳愈發得意,想到勝利唾手可得,忍不住在馬上大笑:“不想孫伯符卻給我如此大好機會。”
然而當進抵上繚城下時,但見城頭雖然軍旗招展,卻看不到一個守城軍士,甚至城門也是虛掩而已。
當劉勳的軍士推門入城,隻見昔日富庶繁華的上繚城居然雞犬之聲不聞,街頭空無一人。
正疑惑間,突聞一聲炮響,皆為百姓裝束的族人團丁,手執各色武器從大街小巷喊叫殺出。
劉勳知是中計,隻得引軍奪門而出,又見四周軍卒集結圍殺過來,禁不住在馬上大叫:“想不到上繚早有防備。”遂奮力衝殺突圍。正是:謙辭厚禮施妙計,逞強寡智陷牢籠。欲知劉勳能逃得性命否,且看下回分解。
周倉說出原委,關羽大驚,裴元紹武藝也曾見過,能一槍將其斃命,絕非平庸之輩。
劉備忙問此人相貌特征,周倉說了此人相貌及使用武器,劉備認定是趙雲趙子龍,遂與關羽帶眾人來到臥牛山下,令周倉叫山。
須臾,隻見一將全副披掛,威風凜凜,氣宇昂揚,持槍躍馬,引眾下山。
劉備出馬,揮鞭大叫:“來將莫非子龍嗎?”
那將見了劉備,滾鞍下馬,拜伏道旁。
劉備、關羽一見果然是趙雲,急忙下馬相見,問其怎麽來到這裏?
趙雲說:“自與使君相別,聞家兄病喪,便辭別公孫瓚回奔兄喪。後聞公孫瓚不聽人勸,兵敗自焚。袁紹屢次召我前往。我一直覺得袁紹並非用人之人,不欲為伍。想起與使君相見相慕情誼,欲往徐州投奔使君,又聞徐州失守,使君在袁紹處,雲長歸了曹操。想往河北尋找使君,又恐袁紹見怪,無奈就到太行山尋找師傅天尊真人,告知此事。師傅告我;‘近聞劉玄德被認皇叔,桃園兄弟徐州失散,張益德在綸城,可前往,必能與皇叔相見’。吾遵師命往綸城,經此山適遇裴元紹下山奪我馬匹,因此將其斬殺,借此安身,幸遇使君,若得相隨,大慰平生,雖肝腦塗地,也無恨矣!”
劉備大喜,遂與關羽、趙雲並馬率眾趕往綸城。
途中,關羽問趙雲:“子龍言及師傅天尊真人,莫非是人稱當代元始的童蒙前輩?”
趙雲說:“正是。雲長何以知之?”
關羽說:“童蒙、童淵孿生兄弟,一道一僧。兄天尊真人童蒙,人稱當代元始;弟寶雲禪師童淵,人稱在世古佛,皆天下武術名士,難怪子龍武藝如此高強。”
趙雲這才講述了一段拜師學藝的往事。
趙雲父親趙顓,字儒文,乃戰國名將趙奢之後。
昔年,因趙奢之子趙括紙上談兵,致令長平一戰,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趙氏引以為恥,故後裔子孫棄武從文,不問兵事。
那趙顓世代書香門第,精研孔孟聖賢之書,家道頗殷,平時修橋補路,扶危濟困,冬施棉衣,夏施湯藥,人稱其德。
有一天,十二歲的趙雲正與幾個少兒一起玩耍,偶遇當代元始天尊真人童蒙為避禍出家,雲遊天下,遍曆名山大川。
行至常山真定府地界,童蒙見趙雲骨骼清奇,知是天縱練武奇才,遂生收錄為徒之念,便帶趙雲徑直至趙府造訪。
趙顓聞聽天尊真人欲收趙雲為徒,遂婉言謝絕:“吾家世代書香,早已無人習武,哪有練武奇才?”
天尊真人說:“目今朝廷黯弱,紛亂四起。隻有文武兼備之才,方可為國立功,怎能獨自窮經皓首,而成書蛀哉!吾觀此兒骨骼奇佳,若加調教。必為當世名將。”
趙顓仍不允諾,入內把天尊真人所說當成笑話說給夫人。
夫人聞言大驚:“夫君有所不知,可記得此兒降生之時,天顯異象嗎?”
趙顓說:“此兒生時,紅光罩院,異香撲鼻,吾乃知其必成大器,故以詩書禮義教之。此兒冰雪聰明,已有小成,正盼其以殷家道,怎不記得?”
夫人說:“夫君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昔吾等為求麟兒,拜佛求神,終不可得。後夜夢一金甲天神,自稱顯聖真君,言投托吾家,當為世之名將,故而有孕。原隻道夢中所思,故未告知夫君,請勿怪罪!”
趙顓一聽,想此子因生肖逢辰,故取名趙雲,表字子龍,果應天尊真人所言,遂擇吉日,備三牲,祭天地,告宗祖,令趙雲三跪九叩,拜當代元始天尊真人為師。
天尊真人收得佳徒,心中甚喜,帶趙雲隱入太行山中,悉心授藝。
古來學武之道,師父隻能傳授招式身法、變化運用及訣竅秘籍,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全憑個人資質悟性。
故徒雖從名師而後始有大成,師亦擇賢徒而後終得大顯。
那趙雲骨骼清奇,乃練武奇才,再加上聰明絕頂,勤奮異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倏忽九載,直習得弓馬步箭,樣樣精通,文韜武略,爐火純青,悉得天尊真人真傳。
時逢天下紛擾,天尊真人見趙雲武藝精湛,便帶他下山,遍尋人稱在世古佛的寶雲禪師童淵,商議讓趙雲出道,保國安民之事。
正遇寰宇一刀麴義、天馬行空蔡陽二人聯手向童淵尋仇,童淵受傷。
天尊真人童蒙與趙雲合力逐退二人,救下寶雲禪師童淵。
寶雲禪師見趙雲已初具天尊真人神威,強忍傷痛:“難為兄長,收得如此佳徒,可喜可賀!”
天尊真人說:“早聞賢弟有兩佳徒,吾隻有一,何賀之有?”
言至此,突然想起未見張繡、張任二人,便問:“兩位師侄安在?”
寶雲禪師歎說:“吾兩孽徒,均天縱奇才,然虎狼成性。怪為弟一時心慈,收之門下,終為所害,豈非天意?”
遂將張繡、張任二人恃藝驕縱,勾搭卿女,始亂終棄,私自下山,告白天尊真人。
天尊真人歎息良久,方將來意言明。
寶雲禪師勸說:“目今閹豎掌朝亂政,黃巾揭竿而起,誓不兩立。兄現令子龍出山,是扶漢還是助民?莫若待時局明晰,再下山不遲。”
天尊真人頷首稱善,又見寶雲禪師傷勢頗重,便遷居於此,一麵照料胞弟傷情,一麵督促趙雲繼續習練文才武藝。
寶雲禪師極喜趙雲,亦時時在旁指點。
故趙雲雖稱寶雲禪師師叔,其實也是師傅。
有一天,趙雲正在山中習武練箭,忽見一白猿從身旁掠過,奔勢若飛。
趙雲激起少年心性,提氣縱身,緊追不舍。
追至後山,隻見崇山峻嶺,層巒疊嶂;蒼鬆翠柏,直聳雲天;百花盛開,爭奇鬥妍,別有一番天地。
白猿雖然上蹦下竄,卻實難逃脫趙雲追趕。
急切間,倏然入一山洞,隱身不見。
趙雲探身觀望,見洞內亂石嶙峋,深不見底,怏怏而歸,告之二位師傅。
寶雲禪師聞言大喜:“猿之為白,千年之壽,已有靈根,非寶地不棲。子龍得非有仙緣乎?”
兩人隨趙雲複至後山山洞。天尊真人說:“徒兒可進去一觀,遇有奇緣也未可知!”
寶雲禪師見山洞凶險怪異,急忙勸阻:“且慢。洞分仙洞魔洞,進仙洞則有福源,進魔洞則有凶險。子龍空手而入,如果遇到凶險咋辦?”
天尊真人道:“賢弟不必擔心,此子藝業已震古爍今,狼蟲虎豹不能傷他,何況此子麵帶福相,福壽綿長,哪有小險而趨避的道理?”
寶雲禪師仍不放心,取來所養獼猴,以繩索係之,墜入洞中。
良傾提出,見獼猴無所傷,方同意趙雲入洞。
趙雲點起鬆脂火把,躍入洞中,摸索前行。
約行數丈,洞內愈寬,借火把亮光,見內有兩扇石門。
趙雲左手擎住火把,右膀使勁,奮力推開。
隻見裏麵又是一番景象,上可見天,下有流水,中有石橋。
趙雲走過石橋,卻見三間大殿,正中一殿,金匾大書“漢景桓侯”四個篆字。
趙雲進入中間大殿,隻見殿中有一玉棺,極其華麗。
棺上端正擺放一匣,打開一看,內有長槍一杆,鎧甲一副。
趙雲將長槍拿在手中,長短合手,輕重適宜,心中大喜,不顧查看其餘各殿,便懷抱鎧甲,手提長槍,邁步而出。
天尊真人、寶雲禪師正在洞外心焦,見趙雲無恙走出,方才心寬。
趙雲剛出洞口,隻聽轟然一聲,洞門閉合,均呼大險。
兩人見趙雲手中長槍,懷抱鎧甲,心中大奇。
趙雲細稟原委。
兩位高人仔細一看,齊聲驚呼:“此乃驃騎將軍霍去病之遺物!”
趙雲問之,天尊真人說:“此槍名曰天龍白金槍,乃上古神兵利刃;此盔名曰雙龍鬧珠白金冠,此甲名曰吞獸龍鱗白金鎧,亦乃絕世護體至寶。子龍有此殊遇,真乃天賜!”
自此,兩位高人更悉心傳授趙雲槍法絕藝。
寶雲禪師失去右臂後,難舞重型兵器,便悉心涉獵劍鉤等輕靈兵刃,終於
創出了一套神鬼莫測左手劍法,作為護身絕技。
寶雲禪師見趙雲宅心仁厚,更欲假手以報斷臂之仇,故精心傳授。
這日,兩位高人一起暢論天下大勢。
寶雲禪師突發奇想:倘令趙雲右手使槍、左手用劍,武功豈非陡增?便向胞兄提出。
天尊真人聞言大喜,試演之,然左右兩手總是同一招式,苦笑說:“胞弟所思未免太過離奇!人之手足,均受一心支配,倘右手槍使神龍擺尾,左手劍必隨之而不成劍法;倘左手劍使天劍華斬,右手槍又隨之而不成槍招。莫若用雙槍亦或雙劍來得便易。”
寶雲禪師辯道:“倘用雙槍或雙劍,仍是一門絕技,便難發揮我等兩人絕藝威力!”
天尊真人與寶雲禪師乃是孿生兄弟,心意相通,知胞弟自張繡、張任逃去,心中已不認其為徒,雖授兩徒仍若無傳人,故生讓趙雲繼承衣缽之念。
然征戰疆場大刀長槍使用必多,自己傳授的劍法便顯多餘,故發其絕不可能之想,使之在沙場之上既能使長槍殺敵,亦能用短劍護體;既有愛惜趙雲之意,又有爭強好勝之心。
然天尊真人自幼便依著胞弟心性,其斷臂之後更是從未拂其心意。故雖知絕不可能,仍將趙雲喚來,說明胞弟奇思妙想。
誰知趙雲雙手使出槍劍,竟似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原來,這左右異招之術,關鍵在於分心二用;而分心二用,關鍵在於心止如水。
天尊真人雖學究天人,然心思繁複;雖出家為道,乃避禍之權宜之計;又經世事跌宕,心存拯救蒼生之念,要想靜心,談何容易?
故此術愈是資質平常、淳厚質樸之人愈是容易學會。
然資質平平之人,要學高深招法卻又難上加難。
而趙雲雖聰明絕頂,但自一十二歲便上山學藝,未落紅塵,故心無旁騖,反倒容易學會。
兩位高人不禁大喜過望,驚奇天地造物之靈異。
轉眼七載有餘,趙雲更是槍劍雙絕、藝業超群。
因天下大亂,刀兵四起;生靈倒懸,黎民塗炭,天尊真人重生讓趙雲出道、投明主、建功勳、拯救蒼生之念。
但寶雲禪師認為,將軍無好馬,猶失雙足,但等得一好馬,才可下山。
天尊真人幾次下山尋找寶馬良駒,終不可得。
這日,天尊真人正與寶雲禪師商議,恰逢敬賢莊主來山送柴,聞知此事:“去年夏天,夜來暴雨傾盆,雷電交加,老兒起身觀之,閃電猶如白龍空中起舞,此時家丁來報,廄中白馬產下一駒,渾身雪白,並無半根雜毛。近因山中禽獸常來傷害牲畜,馬駒時與爭鬥,雖猛虎也不害怕。我見馬駒爭鬥時,鬃毛常蒙蔽雙目,欲令家丁將白駒鬃毛剪去,方便與禽獸爭鬥。真人、禪師若不嫌棄,願將此馬駒相送。”
寶雲禪師一聽大驚:“千萬不能剪去馬鬃!若去馬鬃,便失去靈性,耕田駕轅尚可,上陣衝殺不行。”
莊主大急,慌忙約天尊真人、寶雲禪師與趙雲急匆匆奔歸敬賢莊,正值家丁手持利剪,欲剪鬣鬃,急忙阻止。
那馬駒一見趙雲,蹄跳咆哮,雙眼圓睜,卓犖之態,如見故主。
寶雲禪師見此馬頭至尾長有丈二、蹄至背高有八尺,胸深腰細、板肋虯筋,項如雞尾,眼若黃金,體態勻稱,外貌悍威,驚呼說:“真絕世良駒,可謂是超光白龍馬。”
天尊真人感謝莊主贈馬大恩,遂與趙雲乘騎。
寶雲禪師見趙雲藝業大成,又得神器利刃、龍駒寶鎧,這才同意趙雲下山。
趙雲下山受常山父老所托,帶領所募義勇欲投袁紹,知其既不忠君又不愛民,遂棄之尋求明主,正遇袁紹與公孫瓚交戰,便救了公孫瓚,得遇劉關張兄弟。
劉備、關羽一路聽了趙雲原有這般奇遇,更加敬羨。
趙雲聞知關羽斬殺蔡陽,感謝為師叔報了傷臂之仇。
三人相互傾慕,不覺來到綸城。
張飛率糜竺、糜芳等迎接入城,各相拜訴,感慨不已。
二夫人具言關羽納貂蟬為妾及張飛娶夏侯鶯娥為妻之事,讓夏侯鶯娥與貂蟬拜見兄長,劉備感歎萬端。
張飛令殺牛宰豬,擺設酒宴,先拜謝天地,再遍勞諸軍。
連飲三日後,劉備與關羽、張飛、趙雲攜帶家眷,引軍前往汝南駐紮,招兵買馬,徐圖征進。
再說袁紹聞報劉備未去荊州而去了汝南,知其不再回來,後悔莫及,欲起兵征討。
郭圖進言:“當今勁敵乃是曹操。劉備與董承圖謀鏟除曹操,今其弟奪關斬將,反出曹營,已成仇敵。劉表雖占據荊州,與劉備同為皇室宗親,不足為慮。江東孫策孫伯符,地連六郡。威震三江,可與其結好,共攻曹操。”
袁紹依言,即修書,派遣陳震為使,往江東知會孫策。
卻說孫策在江東聞知袁術死後,其堂弟袁胤、女婿黃猗等人,懾於曹操威力,不敢守衛壽春,帶領袁術部曲及男女家小,抬著袁術棺木,到皖城(今安徽安慶潛山)投奔廬江太守劉勳;袁術的部下楊弘、張勳在投奔孫策途中,卻被廬江太守劉勳截擊,全部被俘。
孫策聚眾商議,意欲攻取廬江。
周瑜獻計:“套用三計,廬江當唾手可得。”
孫策詢問其祥,周瑜私下說:“先用調虎離山計使劉勳出兵攻掠上繚,再用空城設伏計使劉勳陷入不拔之地,然後用聲東擊西計奪取廬江。”
孫策大喜,依計而行,一麵使人帶著豐厚禮物,用謙恭言辭勸說劉勳攻取上繚(今江西永修縣西);一麵秘密派人知會上繚宗族首領,言稱劉勳不日即將攻取上繚,教空城設伏伏擊劉勳;一麵大張旗鼓,聲稱攻打江夏黃祖,為父報仇。
上繚隸屬豫章郡,是鄱陽湖東岸一個富饒險要之地。
劉勳垂涎上繚財富已久,曾因為補充糧食不足派遣堂弟劉偕為使去上繚借糧,雖然得到一些糧食,但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極次,顯然是敷衍了事,很不滿意,早就想攻取上繚,但又恐大軍一出,周邊勢力乘機偷襲廬江,因此未敢輕動。
這次孫策遣使攜帶厚禮及書信前來結好,書信言辭謙恭,略雲:“劉公功名遠播,仰慕之情一言難盡,如今彼此隔江相望,可謂友鄰。守望相助,乃題中之義。上繚的軍隊經常侵襲江東,我兵微將寡,不能遠征。所以請求劉公發兵征服上繚,若能應允,卑職感激不盡。”
劉勳見了禮物,看了書信,不禁心動。
謀士劉曄反對出兵,理由是:“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是十天半月可以拿下的。到時候大軍僵持在外,後方空虛,孫策必然偷襲,後方兵少,很難守得住。屆時將陷入進屈於敵、退無所歸的尷尬境地。”
劉勳猶豫不決,忽報孫策大軍已經向西挺進,攻打江夏黃祖,為父報仇去了。
劉勳得此消息,不由得撫掌大笑:“真天助我也。”於是引軍向上繚進發。
上繚宗族首領聞孫策使者來報,大驚:“我等與廬江素無過節,還曾資助不少糧草,為何恩將仇報?”
孫策使者說:“劉勳貪得無厭,兼並了袁術舊部之後,自以為兵強馬壯,有意擴張領土,他知道上繚富饒,所以打算先拿下上繚,以上繚糧米金銀作為擴張資本,妄圖進一步開疆擴土。”
一席話說得宗族首領們不得不信,對孫策的友情通告感激不盡,遂按照孫策計策,空城設伏,以假亂真,以逸待敵。
劉勳率軍進入上繚地域,隻有數百成千,零散軍卒遊擊騷擾,充其量隻能延緩而不能阻止劉勳大軍的進程。
劉勳愈發得意,想到勝利唾手可得,忍不住在馬上大笑:“不想孫伯符卻給我如此大好機會。”
然而當進抵上繚城下時,但見城頭雖然軍旗招展,卻看不到一個守城軍士,甚至城門也是虛掩而已。
當劉勳的軍士推門入城,隻見昔日富庶繁華的上繚城居然雞犬之聲不聞,街頭空無一人。
正疑惑間,突聞一聲炮響,皆為百姓裝束的族人團丁,手執各色武器從大街小巷喊叫殺出。
劉勳知是中計,隻得引軍奪門而出,又見四周軍卒集結圍殺過來,禁不住在馬上大叫:“想不到上繚早有防備。”遂奮力衝殺突圍。正是:謙辭厚禮施妙計,逞強寡智陷牢籠。欲知劉勳能逃得性命否,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