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亦作“烏丸”、“古丸”、“烏延”等,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屬於東胡民族。其語言與鮮卑同,為東胡語言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


    東胡盛時,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


    秦漢之際,活動於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一帶。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破,部眾離散,烏桓這一支逃至烏桓山(遼河上遊西喇木倫河以北,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山脈南端),“因以為號”。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臣屬漢朝,被南遷至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禦匈奴。


    從此,漢始置護烏桓校尉,持節監護烏桓各部不得與匈奴通聯。


    東漢光武帝時期,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遊、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


    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幹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漢獻帝初平年間,丘力居單於去世,兒子樓班年幼,從子蹋頓有武勇智略,因此代立為單於,並總領右北平、漁陽、上穀三郡的烏丸部落,各部眾皆聽從他的號令,深受部族的擁戴信服。


    建安初年,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下,蹋頓派使者來見袁紹,請求和親,接著派軍隊幫助袁紹打敗了公孫瓚。


    袁紹假托朝廷名義,賜給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與烏桓聯姻,鞏固了與烏桓的聯盟。


    當時,樓班已經長大成人,難樓、蘇仆延率領部眾擁戴樓班為單於,蹋頓為王,然而蹋頓仍然負責出謀劃策。


    袁紹死後,蹋頓繼續支持袁氏。


    後袁紹長子袁譚和少子袁尚為爭奪繼承權而互鬥,袁譚被殺,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兄袁熙。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攻打,北逃烏桓求援,希望借助烏桓的實力,複圖中原。


    此時烏桓在蹋頓領導下聯合,蹋頓的強大勢力使人傳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頓單於和鮮卑檀石槐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隨者到來後,蹋頓得以指揮烏桓和漢族人口多達三十餘萬,號稱“以雄百蠻”。


    蹋頓以袁尚收回故地為由,數次襲擊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戶。


    曹操意欲進軍烏桓,不少人認為,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潛逃烏桓各部,形不成氣候,不必思慮。


    也有人認為,大軍西進,許都空虛,若劉表、劉備乘虛襲擊許都,回軍救應不及,為禍不淺。


    還有人認為,自官渡之戰以來,在河北征戰多年,軍士疲憊,烏桓遠居沙漠,語言不通,水土不服,陷入難拔。


    郭嘉力排眾議:“明公盡管放心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劉備雖有攻襲許都之心,卻無攻襲之力。要想進軍許都,必然借助劉表。我料定劉表一定會阻止他。劉表是個隻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


    在眾人一片嘩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定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沙漠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由於袁家的影響還很大,一旦胡人有行動,舉兵南征,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卻能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這正是明公施展統一天下宏偉抱負的大好時機。”


    曹操自在山東奠基固本,到奉天子遷都許昌,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其目標也由稱霸一方轉為統一天下,郭嘉一針見血之言正合自己“統一天下,整頓乾坤”之夢,茅塞頓開。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五月,曹操率領大小三軍,車輛數千,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烏桓治所柳城(今遼寧朝陽市)。


    但見狂風四起,黃沙滾滾;道路崎嶇,人馬難行,由於不服水土,郭嘉染病車中,曹操扶車哭泣:“因我欲平沙漠,勞奉孝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難安。”


    郭嘉不禁流淚:“自隨明公以來,方知天下還有像明公這樣雄才大略,誌在天下,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明公。奉孝得遇明主,實感幸甚。說起艱辛,誰人比得明公,可說是無一日清閑。若不思天下社稷,百姓安危,隻想稱霸天下,割據一方,何須如此勞頓?若非奉孝親聞明公所言,親睹明公所行,真不敢相信方今天下還有像明公這樣傑出的思想、政治、軍事乃至文學大家。能隨明公創千古偉業,不虛此生。遺憾的是征途染疾,恐難伴至終。還望明公不畏艱辛,矢誌不渝,完成統一天下,整頓乾坤宏偉大業,當名垂青史。隻是這次千裏遠征,道路險惡,切不可半途而廢。”


    曹操扶車至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十五裏古賢村),郭嘉覺得行進速度太慢,又進言說:“兵貴神速。現在我軍千裏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但當找一熟識路徑之人引路。”


    曹操依言,留郭嘉在易州城中養病,辟召田疇為向導,輕裝進軍。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郡無終縣(今河北玉田)人,少時喜好讀書,善於擊劍。初平年間,關東義兵興起,董卓將漢獻帝遷至長安。


    幽州牧劉虞聞知田疇素有賢名,禮聘為從事,遣為使者去長安上表獻帝。


    將要出發時,田疇說:“現在道路阻塞斷絕,賊寇縱橫,我如果自稱官員奉命出使,將會被眾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願以個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夠順利到達。”


    劉虞依言。


    田疇回到家裏,挑選自己家人和慕名而來願作隨從的勇壯少年二十多人,騎馬一同前往,劉虞親自出來祭祀路神,為田疇送行。


    田疇從居庸關出塞,沿著陰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順著小路,終於到了長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詔任命田疇為騎都尉。


    田疇認為國家未安,自己不可以承受這樣的榮寵,堅辭不受。


    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時征召,田疇均不接受。


    田疇回來後,聞知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到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哭泣而去。


    公孫瓚知道後大怒,懸賞通緝,將其捕獲,對他說:“你為什麽獨自到劉虞的墓前去哭,卻不來給我送報告章表?”


    田疇回答說:“漢朝王室衰敗,人人懷有異心,隻有劉公沒有失掉忠貞節操。報告表章中所說,對將軍無益,恐怕不是您所樂意知道的,所以沒有送上。況且將軍正在興辦大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殺死了沒有罪的主君,又與堅守忠義的臣子為仇,燕、趙士人將都隻會投東海而死,哪還有人忍心跟從將軍呢?”


    公孫瓚因田疇回答理直氣壯,不敢加害,為其鬆綁,卻拘留軍營,禁止與外往來。


    有人勸說公孫瓚:“田疇乃義士,將軍不以禮相待,反而將其關押,恐會失去眾心。”


    田疇這才得以北歸,率領所有宗族裏的和從別處前來依附的共幾百人,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


    百姓都來歸附,幾年間達到五千多戶。


    田疇懇切對眾人說:“諸位不以我為不賢,從遠處來投,人多就形成了城鎮。但卻沒有統一組織,恐難長久安定。希望能推舉擇定賢能或年紀大的人做首領。方好安居”。


    大家一起推舉了田疇。


    田疇也不推辭,製定了有關殺傷、盜竊、訴訟的法規二十多條,規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並製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以及興辦學校講授知識的規劃。


    眾人信服,管轄區域治理得民風樸實,路不拾遺。


    附近百姓紛紛聚攏,烏丸、鮮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來送貢物,田疇殷切撫慰,使他們不再侵擾。


    袁紹殲滅公孫瓚後,幾次派遣使者前來召請,授予將軍印,以便安撫田疇統治下的百姓,田疇都拒絕了,沒有接受。


    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來征召,田疇始終沒有應召。


    曹操聞知隱士賢名,派人辟召田疇為向導,田疇即令門客趕快整理行裝。


    門客不解說:“過去袁公父子傾慕,多次攜帶禮物聘召,一點都不動心。今曹公使者首次來喚,為何如此迫不及待?”


    田疇笑著回答:“這就不是汝等所能明白的了。”


    田疇見了曹操,曹操說:“田子泰不是我所應該任命為吏的人。”就舉薦為茂才,暫為縣令。


    田疇沒去上任,隨軍至無終縣。


    當時正當夏季降水,海濱低窪地區,泥濘不能通行,賊兵又把守險要路段,曹軍不能前進。


    曹操很憂慮,便問計田疇。正是:隱士不應袁氏召,賢達願從曹公行。欲知田疇有何妙計,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