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趙雲追問蔡瑁劉備下落,推說不知,驚疑不定,直到溪邊仔細察看,隻見對邊一道水跡,暗想:難道連人帶馬跳過溪去?急令三百軍士四散觀望,並不見蹤跡,再回馬時,蔡瑁已經入城。
趙雲拿住守門軍士追問,都說:“劉使君飛馬出西門而去。”
趙雲心想:主公過溪繞道先回新野,也未可知。萬般無奈,遂引軍回歸新野。
等到新野見了眾人,方知劉備未歸,甚為焦急,隨帶三百軍士,連夜沿橋過溪,沿途尋覓跟問至此。
趙雲見了劉備,請劉備速回,恐有人到新野廝殺。
劉備辭別司馬徽,與趙雲上馬,投新野來。
行不數裏,與前來尋找的關羽、張飛相遇。
劉備訴說躍馬檀溪之事,共相嗟訝。
回到縣中,劉備與孫乾等商議。
孫乾說:“可先致書景升,訴告此事。”
劉備從其言,即令孫乾齎書至襄陽。
劉表喚入問:“吾請玄德襄陽赴會,緣何逃席而去?”
孫乾呈上書劄,具言蔡瑁設謀相害,賴躍馬檀溪得脫。
劉表大怒,急喚蔡瑁責罵,命推出斬首。
蔡夫人哭求免死,孫乾告說:“若殺蔡瑁,恐皇叔不能安居於此矣。”
劉表乃責而釋之,使長子劉琦隨孫乾至新野向劉備請罪。
劉琦奉命赴新野,劉備設宴相待。
酒酣,劉琦忽然墮淚:“繼母蔡氏,常懷謀害之心;侄無計免禍,望叔父指教。”
劉備勸其小心盡孝,自然無禍,劉琦泣別,劉備親自送出城外。
劉備送劉琦回來,在集市上看到一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長歌而來。
歌曰:“天地反覆兮,殘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穀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劉備聞歌,暗思:這個人說不定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其中之一。
遂下馬相見,邀入縣衙,問其姓名,答曰:“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久聞使君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動尊聽。”
劉備大喜,待為上賓,拜為軍師。
其實,單福乃假托之名,其真實姓名徐福,字元直,潁川人,父親早喪,母子相依為命,家境貧寒,無資求學,幼時僅靠母親教誨識字,少時不喜讀書,卻喜舞刀弄棒,仗義至孝,為養母親,有時做些結夥偷竊之事。
一次結夥偷盜一家富戶,同夥被捉,徐福夥同幾人潛入富戶禁室,殺死守夜家丁,救出同夥。
被富戶家丁發覺後,徐福掩護同夥逃脫,被眾家丁圍困,寡不敵眾被捉送官。
官吏拷問姓名,徐福一字不答。
官府為了誘捉同夥,將其捆綁在集市上的柱子上示眾,告說:“三天內若無人辨認姓名,就肢解其體。”
一連兩日一直無人敢前往辨認。
直至第三天午時,十幾個白灰粉塗麵、披頭散發的壯漢趁守卒疲倦將其救走,躲藏在同郡好友石韜石廣元家裏。
當夜石韜隨徐福回家,徐母訓誡說:“豈不聞‘餓死不做賊’嗎?就是我餓死,再也不要幹那些偷盜的勾當。”
從此,徐福謹遵母訓,折節學問,改名徐庶,與石韜一起前往儒家的學舍去學習儒學。
但是同舍學生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都不肯與其多說,常在背後指指點點,隻有石韜給其些許安慰。
徐庶也不計較,隻是每天早起,一個人打掃衛生,埋頭苦學,漸漸的精通了儒家經義學問。
後來戰亂頻起,潁川首當其中,便與石韜一起往荊州避難,拜識了當地隱士龐德公,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先後結識了龐統、崔鈞、諸葛亮,交往甚密,關係相善。
徐庶在荊州,見賢達文士多聚於此,想必是因劉表善待人才所致,便前往投托。
及至相見,才知劉表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故遺書辭別,見了司馬徽,方知劉皇叔遭難至此。
司馬徽欲將其引見給劉備,徐庶悄悄把自己想法告訴司馬徽後,連夜先往新野,等候劉備。
那日劉備送劉琦回城,徐庶行歌於市,引起劉備注意,托稱單福,自薦投托。
劉備設宴招待。
席間,徐庶說:“聽說使君乘坐之馬名叫‘的盧’。此馬雖日行千裏,卻隻妨主,不可乘坐。”
劉備說:“已應驗過了。”遂具言躍檀溪之事。
徐庶說:“此乃救主,並非妨主。‘的盧’終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破。”
劉備問:“願聞破法。”
徐庶說:“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讓其乘坐。待妨過此人,然後再乘,自然無事。”
劉備聞言心想:若真賢達之士,怎麽剛一見麵,就教我做這損人利己之事?轉而又想:故作試探,也未可知。遂變色說:“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
徐庶笑謝說:“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
劉備遂改容起謝:“劉備安能有仁德及人,還望先生賜教。”
徐庶見劉備如此仁德,便將夜訪司馬徽以及自己真實姓名相告,表示願意誠心輔助。
劉備對其更加信賴,即拜徐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
卻說曹操自冀州回許都,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並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襄,探看虛實。
時呂曠、呂翔稟曹仁說:“今劉備屯兵新野,招軍買馬,積草儲糧,其誌不小,不可不早圖之。吾二人自降丞相之後,未有寸功,願請精兵五千,取劉備之頭,以獻丞相。”
曹仁大喜,令二呂領兵五千,前往新野廝殺。
劉備依徐庶之計,使關羽引一軍從左而出,以敵來軍中路;張飛引一軍從右而出,以敵來軍後路;自與徐庶、趙雲引二千人馬出關相迎。
呂曠出馬,趙雲迎戰。
不數合,趙雲一槍將其刺於馬下。
劉備麾軍掩殺,呂翔抵敵不住,引軍便走。
正行間,關羽一軍路傍突出,衝殺一陣,呂翔折兵大半,奪路走脫。
行不到十裏,又被張飛一軍攔住去路。
呂翔措手不及,被張飛一矛刺中,翻身落馬而死,餘眾四散奔走。
劉備合軍追趕,擒獲敵軍大半,班師回縣,重待徐庶,稿賞三軍。
曹仁聞報大驚,不聽李典勸阻,點起二萬五千軍馬,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
劉備聞報,急與徐庶商議。
徐庶說:“曹仁跟隨曹操多年,屢立戰功。今見二呂被誅殺,必起大軍前來報複,以雪其恥。樊城空虛,可乘虛奪城。”
劉備依計,令關羽引軍繞道渡河襲擊樊城(今湖北襄陽樊城區),張飛引軍於半道埋伏,截殺曹軍,自與徐庶、趙雲引軍迎戰曹軍,正遇李典率軍前來。
趙雲出馬,李典與其交鋒,約十餘合。
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走。
趙雲縱馬追趕,正遇曹仁率軍趕到,趙雲收軍回寨。
李典回見曹仁:“彼軍精銳,不可輕敵,不如回守樊城。”
曹仁大怒:“未出軍,汝就慢我軍心;剛一交鋒,就敗陣而回,罪當斬首。”
喝令刀斧手將李典推出斬首,眾將苦勸方免,遂調李典領後軍,親自引軍為前部。
曹仁身經多戰,頗通陣法,次日鳴鼓進軍,布成一陣,料定劉備軍中無人識得。
徐庶高處觀望,見曹軍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卻能依背後靠水地形布施戰陣,感知曹仁也算得上將帥之才,便悄悄對劉備耳語一陣。
曹仁望見,使人對劉備說:“有認識此陣的嗎?”
劉備出馬:“此乃小兒戲耍所布的八門方陣,雖在軍法,隻是最基本方陣。”
曹仁一聽,沒料到這個大耳賊竟然也懂陣法,遂大喝:“能破我陣嗎?”
劉備目視徐庶,徐庶點頭,劉備說:“有何難哉!”
徐庶見曹仁隱於陣中後方,對劉備說:“方陣是最基本的戰陣,陣中容陣,大方陣中有八個小方陣組成;薄中厚方,陣中間兵力少,四方兵力多;指揮隱於方陣後方,陣後靠河,以防士兵潰逃及我軍從後包抄。可令趙雲引五百軍士從東南殺入,往北衝破方陣後,折轉正西殺出,餘者把住陣腳。”
劉備依言,趙雲得令,挺槍躍馬,從東南角呐喊殺入中軍。
中軍薄弱,曹仁在陣後方往北走,趙雲也不追趕,卻突出西門。
曹仁揮軍往西,趙雲從西又殺轉東南角,曹軍大亂。
劉備指揮守陣腳軍士奮力衝擊,曹軍大敗而退,徐庶命休追趕,收軍回寨。
曹仁輸了一陣,方信李典之言,複請李典商議:“不想劉備身邊竟然有人能識破我陣,今夜偷襲敵寨,挽回敗局。”
李典說:“吾雖身在此處,實則擔心樊城空虛。”
曹仁說:“今夜偷襲,如勝,再作計議;如不勝,便收軍退守樊城。”
李典說:“劉備身邊既有能人,必有防備。”
曹仁說:“如此優柔寡斷,怎能領兵打仗?”
遂不聽李典勸阻,自引軍為前部,令李典為後應,當夜二更前往劫寨。正是:陣內巧布陣內陣,強將偏遇強中人。欲知劫寨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趙雲拿住守門軍士追問,都說:“劉使君飛馬出西門而去。”
趙雲心想:主公過溪繞道先回新野,也未可知。萬般無奈,遂引軍回歸新野。
等到新野見了眾人,方知劉備未歸,甚為焦急,隨帶三百軍士,連夜沿橋過溪,沿途尋覓跟問至此。
趙雲見了劉備,請劉備速回,恐有人到新野廝殺。
劉備辭別司馬徽,與趙雲上馬,投新野來。
行不數裏,與前來尋找的關羽、張飛相遇。
劉備訴說躍馬檀溪之事,共相嗟訝。
回到縣中,劉備與孫乾等商議。
孫乾說:“可先致書景升,訴告此事。”
劉備從其言,即令孫乾齎書至襄陽。
劉表喚入問:“吾請玄德襄陽赴會,緣何逃席而去?”
孫乾呈上書劄,具言蔡瑁設謀相害,賴躍馬檀溪得脫。
劉表大怒,急喚蔡瑁責罵,命推出斬首。
蔡夫人哭求免死,孫乾告說:“若殺蔡瑁,恐皇叔不能安居於此矣。”
劉表乃責而釋之,使長子劉琦隨孫乾至新野向劉備請罪。
劉琦奉命赴新野,劉備設宴相待。
酒酣,劉琦忽然墮淚:“繼母蔡氏,常懷謀害之心;侄無計免禍,望叔父指教。”
劉備勸其小心盡孝,自然無禍,劉琦泣別,劉備親自送出城外。
劉備送劉琦回來,在集市上看到一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長歌而來。
歌曰:“天地反覆兮,殘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穀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劉備聞歌,暗思:這個人說不定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其中之一。
遂下馬相見,邀入縣衙,問其姓名,答曰:“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久聞使君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動尊聽。”
劉備大喜,待為上賓,拜為軍師。
其實,單福乃假托之名,其真實姓名徐福,字元直,潁川人,父親早喪,母子相依為命,家境貧寒,無資求學,幼時僅靠母親教誨識字,少時不喜讀書,卻喜舞刀弄棒,仗義至孝,為養母親,有時做些結夥偷竊之事。
一次結夥偷盜一家富戶,同夥被捉,徐福夥同幾人潛入富戶禁室,殺死守夜家丁,救出同夥。
被富戶家丁發覺後,徐福掩護同夥逃脫,被眾家丁圍困,寡不敵眾被捉送官。
官吏拷問姓名,徐福一字不答。
官府為了誘捉同夥,將其捆綁在集市上的柱子上示眾,告說:“三天內若無人辨認姓名,就肢解其體。”
一連兩日一直無人敢前往辨認。
直至第三天午時,十幾個白灰粉塗麵、披頭散發的壯漢趁守卒疲倦將其救走,躲藏在同郡好友石韜石廣元家裏。
當夜石韜隨徐福回家,徐母訓誡說:“豈不聞‘餓死不做賊’嗎?就是我餓死,再也不要幹那些偷盜的勾當。”
從此,徐福謹遵母訓,折節學問,改名徐庶,與石韜一起前往儒家的學舍去學習儒學。
但是同舍學生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都不肯與其多說,常在背後指指點點,隻有石韜給其些許安慰。
徐庶也不計較,隻是每天早起,一個人打掃衛生,埋頭苦學,漸漸的精通了儒家經義學問。
後來戰亂頻起,潁川首當其中,便與石韜一起往荊州避難,拜識了當地隱士龐德公,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先後結識了龐統、崔鈞、諸葛亮,交往甚密,關係相善。
徐庶在荊州,見賢達文士多聚於此,想必是因劉表善待人才所致,便前往投托。
及至相見,才知劉表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故遺書辭別,見了司馬徽,方知劉皇叔遭難至此。
司馬徽欲將其引見給劉備,徐庶悄悄把自己想法告訴司馬徽後,連夜先往新野,等候劉備。
那日劉備送劉琦回城,徐庶行歌於市,引起劉備注意,托稱單福,自薦投托。
劉備設宴招待。
席間,徐庶說:“聽說使君乘坐之馬名叫‘的盧’。此馬雖日行千裏,卻隻妨主,不可乘坐。”
劉備說:“已應驗過了。”遂具言躍檀溪之事。
徐庶說:“此乃救主,並非妨主。‘的盧’終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破。”
劉備問:“願聞破法。”
徐庶說:“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讓其乘坐。待妨過此人,然後再乘,自然無事。”
劉備聞言心想:若真賢達之士,怎麽剛一見麵,就教我做這損人利己之事?轉而又想:故作試探,也未可知。遂變色說:“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
徐庶笑謝說:“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
劉備遂改容起謝:“劉備安能有仁德及人,還望先生賜教。”
徐庶見劉備如此仁德,便將夜訪司馬徽以及自己真實姓名相告,表示願意誠心輔助。
劉備對其更加信賴,即拜徐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
卻說曹操自冀州回許都,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並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襄,探看虛實。
時呂曠、呂翔稟曹仁說:“今劉備屯兵新野,招軍買馬,積草儲糧,其誌不小,不可不早圖之。吾二人自降丞相之後,未有寸功,願請精兵五千,取劉備之頭,以獻丞相。”
曹仁大喜,令二呂領兵五千,前往新野廝殺。
劉備依徐庶之計,使關羽引一軍從左而出,以敵來軍中路;張飛引一軍從右而出,以敵來軍後路;自與徐庶、趙雲引二千人馬出關相迎。
呂曠出馬,趙雲迎戰。
不數合,趙雲一槍將其刺於馬下。
劉備麾軍掩殺,呂翔抵敵不住,引軍便走。
正行間,關羽一軍路傍突出,衝殺一陣,呂翔折兵大半,奪路走脫。
行不到十裏,又被張飛一軍攔住去路。
呂翔措手不及,被張飛一矛刺中,翻身落馬而死,餘眾四散奔走。
劉備合軍追趕,擒獲敵軍大半,班師回縣,重待徐庶,稿賞三軍。
曹仁聞報大驚,不聽李典勸阻,點起二萬五千軍馬,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
劉備聞報,急與徐庶商議。
徐庶說:“曹仁跟隨曹操多年,屢立戰功。今見二呂被誅殺,必起大軍前來報複,以雪其恥。樊城空虛,可乘虛奪城。”
劉備依計,令關羽引軍繞道渡河襲擊樊城(今湖北襄陽樊城區),張飛引軍於半道埋伏,截殺曹軍,自與徐庶、趙雲引軍迎戰曹軍,正遇李典率軍前來。
趙雲出馬,李典與其交鋒,約十餘合。
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走。
趙雲縱馬追趕,正遇曹仁率軍趕到,趙雲收軍回寨。
李典回見曹仁:“彼軍精銳,不可輕敵,不如回守樊城。”
曹仁大怒:“未出軍,汝就慢我軍心;剛一交鋒,就敗陣而回,罪當斬首。”
喝令刀斧手將李典推出斬首,眾將苦勸方免,遂調李典領後軍,親自引軍為前部。
曹仁身經多戰,頗通陣法,次日鳴鼓進軍,布成一陣,料定劉備軍中無人識得。
徐庶高處觀望,見曹軍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卻能依背後靠水地形布施戰陣,感知曹仁也算得上將帥之才,便悄悄對劉備耳語一陣。
曹仁望見,使人對劉備說:“有認識此陣的嗎?”
劉備出馬:“此乃小兒戲耍所布的八門方陣,雖在軍法,隻是最基本方陣。”
曹仁一聽,沒料到這個大耳賊竟然也懂陣法,遂大喝:“能破我陣嗎?”
劉備目視徐庶,徐庶點頭,劉備說:“有何難哉!”
徐庶見曹仁隱於陣中後方,對劉備說:“方陣是最基本的戰陣,陣中容陣,大方陣中有八個小方陣組成;薄中厚方,陣中間兵力少,四方兵力多;指揮隱於方陣後方,陣後靠河,以防士兵潰逃及我軍從後包抄。可令趙雲引五百軍士從東南殺入,往北衝破方陣後,折轉正西殺出,餘者把住陣腳。”
劉備依言,趙雲得令,挺槍躍馬,從東南角呐喊殺入中軍。
中軍薄弱,曹仁在陣後方往北走,趙雲也不追趕,卻突出西門。
曹仁揮軍往西,趙雲從西又殺轉東南角,曹軍大亂。
劉備指揮守陣腳軍士奮力衝擊,曹軍大敗而退,徐庶命休追趕,收軍回寨。
曹仁輸了一陣,方信李典之言,複請李典商議:“不想劉備身邊竟然有人能識破我陣,今夜偷襲敵寨,挽回敗局。”
李典說:“吾雖身在此處,實則擔心樊城空虛。”
曹仁說:“今夜偷襲,如勝,再作計議;如不勝,便收軍退守樊城。”
李典說:“劉備身邊既有能人,必有防備。”
曹仁說:“如此優柔寡斷,怎能領兵打仗?”
遂不聽李典勸阻,自引軍為前部,令李典為後應,當夜二更前往劫寨。正是:陣內巧布陣內陣,強將偏遇強中人。欲知劫寨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