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司馬徽見劉備歎息不止,問是何故?


    劉備說:“悔不聽孫乾之言。”


    司馬徽問:“孫乾是怎麽說的?”


    劉備說:“孫乾見元直要去,密對我說‘元直乃天下奇才,在我軍中多日,盡知我軍虛實,若使其歸曹操,必受重用。若用其謀進攻我軍,我軍豈不危矣?當強留不放。曹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母。元直知道其母被害,定恨曹操,必然死心效力’。”


    司馬徽又問:“為何不聽公祐勸阻?”


    “當時我也想強行將元直留下,但見元直心灰意冷,去意已決。如若強留在此,必無心為謀,留住其身,也難留其心。”劉備說著,看了看司馬徽,接著又說,“若用孫乾計謀,使人殺其母,吾用其子,為不仁;強留不讓去,以絕其子母之道,為不義。不仁不義傳說出去,誰還來助?所以未聽孫乾勸阻。”


    司馬徽感歎說:“好!好!真乃仁義之主。吾知元直,雖在曹營,必不為其出謀劃策,使君大可放心。隻是元直失母,君失良才矣!”


    劉備惋惜,便將徐庶設計敗二呂,破方陣,取樊城之事說了。


    司馬徽說:“好!好!元直果非誇誇其談之輩,不枉相識一場。”


    劉備說:“元直臨行,推薦南陽諸葛亮,方知孔明即臥龍。那日我在水鏡莊,多次問及臥龍何人,先生不知何故避而不說?”


    司馬徽說:“孔明與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四人交往甚密,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時常抱膝長吟,對三人說‘汝等出仕,可至郡守、刺史’。眾問孔明之誌,孔明卻笑而不答。吾與龐公談起,龐公說‘孔明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估量’。吾很讚同龐公看法。但隻是聽聞,未見其實。因孔明與元直都是我的學生,恐弟子有誤使君,未敢輕易推薦。故使元直自薦,以觀虛實。今來探訪,即驗證識人準否。剛才聽皇叔所言,方知元直高才。三人推崇孔明,龐公送號臥龍,定非謬讚。元直推薦孔明,是報知遇之恩。隻是元直欲去自去便了,卻又惹出孔明出來嘔心瀝血。好,也好!其才終有所用矣!”


    關羽在側說:“聽說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期名人,功蓋環宇,自與相比,是否太過?”


    劉備說:“元直推薦孔明,吾曾問及相比之事,元直說‘吾與其比,猶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


    司馬徽說:“在我看來,以元直略施小計破曹軍而論,孔明之才當非管、樂可比,而不在興周八百年薑望薑子牙、旺漢四百年張良張子房之下。”


    劉備聽了,喜出望外:“聽元直說,孔明曾從師先生,敢煩先生請其前來相見。”


    司馬徽說:“此人乃絕代奇才,蓋天下一人,不可屈致。現在襄城二十裏外隆中臥龍崗隱居,當屈駕前往求之,若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


    說罷下階辭行,劉備挽留說:“吾幾次邀請先生相助,先生卻謙言不肯。自知福淺,無緣得先生朝夕教誨,今得先生至此,特已令人備辦酒菜,略表心意,以報留宿貴莊,飯菜招待之情。”


    司馬徽說:“好,好!使君不忘當晚粗茶淡飯,定會常思天下百姓之苦。隻是我乃懶散閑人,自由自在慣了,不便打擾。若誠心邀請,能得臥龍相輔,也不枉我此行矣!”說著拱手而別。


    劉備看挽留不住,送出門外,隻見司馬徽仰天大笑:“好!好!臥龍終遇其主,隻可惜不逢其時。”說著飄然而去。


    劉備若有所失,但聞司馬徽所言,知是前來向自己推薦諸葛亮,頓生感激之意,望著司馬徽遠去的背影歎說:“真乃隱居賢士。”


    目送司馬徽良久回來,劉備即令準備厚禮,意欲親自前往聘請諸葛亮。


    卻說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出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一八一年)一個官吏之家,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字子貢,曾任泰山郡丞,母親章氏生三男二女,兄諸葛瑾,字子瑜,弟諸葛均,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並非神童,直到五六歲時,還不會說話,三歲時母親病逝,父親辭官回家,見諸葛亮一直不會說話,恐怕成為啞巴,心中擔憂,便把他送到附近山上一個道觀,請求道長醫治。


    白發道長問話,諸葛亮隻是點頭、搖頭、用手比劃,嗚啦嗚啦不會說話,遂留觀中治療。


    道長自在山中修煉,多得諸葛珪相助,自是精心治療、照顧,不久諸葛亮病愈,且口齒伶俐,對答如流。


    父親諸葛珪見道長治好了兒子口病,非常高興,到道觀感謝。


    道長見諸葛亮一會說話就顯得非常聰明可愛,欲收為徒,諸葛珪欣然同意。


    從此,諸葛亮就拜道長為師,風雨無阻,日不錯影,天天上山求教。


    由於諸葛亮聰明好學,專心致誌,讀書過目不忘,聽講一遍就記住了,倍受道長喜愛,除精心教其識字讀書外,還傾心傳授天文、地理知識及陰陽八卦、用兵布陣之法。


    諸葛亮八歲時,父親病逝。


    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諸葛亮幼小心靈受到極大創傷,便辭別道長回家幫助兄長諸葛瑾料理家務。


    時在江東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聞兄諸葛珪死訊趕回奔喪,憐兄嫂雙亡,侄子、侄女年幼無依,便帶往豫章撫養,以盡同胞兄弟之義。


    後來,朝廷派遣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豫章太守職務,諸葛玄又帶著諸葛亮兄弟姊妹往荊州投靠劉表,諸葛瑾途中走失。


    孫權在曲阿的姊婿弘谘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成為孫權幕賓。


    諸葛玄一時找不到諸葛瑾,便帶著諸葛亮姐弟至襄陽居住,並做主把大侄女嫁給襄陽望族蒯良的大兒子蒯祺為妻,把二侄女嫁給隱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為妻。


    諸葛亮十六歲時,叔父諸葛玄在襄陽卒死。


    諸葛亮失去了依靠,便帶著弟弟諸葛均到南陽隱居,常到二姐家走動,與龐德公堂侄龐統相交甚厚。


    龐德公與諸葛亮交談,見其聰明過人,便推薦他到水鏡莊拜司馬徽為師。


    諸葛亮到水鏡莊見了司馬徽,說是龐德公所薦。


    司馬徽說:“既是好友龐德公推薦,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


    接著便出了第一個題目,是一道啞題。


    隻見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麵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司馬徽深鞠一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說:“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徽點點頭,然後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個座位。”


    諸葛亮略一思索,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


    司馬徽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能坐地試徒,學生就可通天求教。先生這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司馬徽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驟然色變,指著司馬徽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卻在此胡扯八道!”


    司馬徽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屋梁上。


    司馬徽氣急了,隻好脫了鞋站在椅子上拿帽子。


    這時,諸葛亮抓起地上的鞋子藏了起來。


    司馬徽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難以下地。


    諸葛亮說:“先生這不寸步難行了嗎!”


    司馬徽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從此,諸葛亮便拜水鏡先生為師,與龐統、徐庶等一班人一起聽水鏡先生講課。


    司馬徽養有一隻公雞,公雞一到午時就啼叫三聲,水鏡先生聽到雞叫就下課。


    每當此時,諸葛亮聽課正濃,而司馬徽一聽雞叫便下課,諸葛亮覺得很不過癮。


    後來,諸葛亮就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上課前抓幾把小米放入口袋。


    午時將近,就悄悄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


    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的小米撒完。


    司馬徽聽不到雞叫,就繼續講課。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已經多講了一個時辰。


    時間長了,師娘不免抱怨司馬徽幾句:“怎麽這麽晚才下課,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司馬徽說:“都是聽到雞叫下課的呀!”


    師娘也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蹊蹺。


    第二天快到午時,她悄悄來到了院子裏,觀察那隻公雞的動向,隻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


    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


    這天司馬徽回來,師娘笑著說:“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把親眼所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司馬徽。


    司馬徽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又透出幾分頑皮。正是:破題拜師求學問,喂雞求學展聰慧。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