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鐔帶著武衛軍來到陳倉城的時候,第五候早已經等候在這裏了。


    王鐔看著在陳倉東城門恭敬行禮的第五候,並沒有說話,一抖馬韁繩,驅馬入城。


    王栩縱馬來到第五候麵前,在馬上行禮道:“第五指揮使,你趕緊上馬,跟著到縣衙吧。”


    第五候感激地應道:“多謝王百將,以後還請王百將關照。”


    對於王栩,第五候並不敢怠慢。前一任王鐔的侍衛統領王湔,已經是武衛軍軍帥了。可以說王栩以後前途無量,第五候當然要交好對方。


    王鐔來到陳倉縣衙正堂內上首坐定,王栩帶著一伍效節衛立於王鐔的兩側。


    王湔、張耘菽、歐陽詢、烏邏、李肅傑、褚路煦、蒙晟、袁添鋼、白溯、常沃和柳林山等一眾武衛軍將領在堂內左側坐定。


    第三軍、第十四軍和第十九軍以各自軍帥、軍司馬為首在堂內右側坐定。


    王鐔看著堂內的眾多將領,率先說道:“第五,你的緝事司此時偵查到什麽情報了?”


    第五候一聽王鐔的詢問,頓時來了精神,他出列,對王鐔躬身行禮道:“啟稟王上,李嵩奪取了漢中郡之後,就帶著巴蜀軍堵住了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


    王鐔一臉驚訝地詢問道:“李嵩有這麽多兵馬?能夠分別駐守漢中各條要道?”


    第五候點點頭,說道:“自從漢中郡被李嵩奪取後,他就強征十五歲到六十歲的男子進入軍中,軍隊膨脹到了二十萬人。而且根據司卒岑豫帶領的緝事們探查回來的消息,儻駱道路途異常艱險,多有毒蟲猛獸。大軍根本行進不了,所以儻駱道的巴蜀軍最少,隻有兩千餘人。”


    第五候雙手遞上一份詳細的情報,紙上詳細介紹著關中到漢中四條要道的情況。


    儻駱道是由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巴蜀的一條驛道。因自長安南去取此道必先經盩厔縣西駱穀,循此道翻越秦嶺後南麵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穀,故稱儻駱道。


    儻駱道雖得名於儻穀和駱穀,但兩穀並不直接相通,中間要經過西駱穀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穀,翻越西駱穀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主脊、湑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和貫嶺梁等四五座大山嶺,而且西駱水河穀僅四十裏與儻水河穀僅百裏的路段僅占全程的七分之一,所以儻駱道是由眾多穀道組成的一條迂回曲折的山穀道路。


    儻駱道由長安向西南,至盩厔縣,轉西南三十裏從西駱穀入秦嶺,越駱穀關,翻越老君嶺,溯黑水西源越秦嶺,進入漢水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嶺至酉水上遊,向東南沿酉水出儻穀口;或向西南,越牛嶺順酉水支流八裏河至八裏關;或由八裏河穀越嶺出儻穀;也可由牛嶺折西南循儻水河穀,沿漢水北岸渡湑水,經城固縣抵達漢中。路線全長約七百七十裏,其中穀道約五百裏,較之故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其他通往長安的驛道較為捷近。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幾座山嶺高度遠超過其他各道,路途異常艱險。駱穀關附近山勢險峻,道路蜿蜒於秦嶺黑水各支流間,升降起伏於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即便越過秦嶺,進入漢中的道路依然“絕欄縈回,危棧綿亙”,而且還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多有毒蟲猛獸,行人視為畏途。故儻駱道開辟利用較晚,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也較短。


    關中通往漢中最常用的道路就是故道了,因嘉陵水的上源東支流——故道水源出散關之南,故道水源頭附近,秦朝設故道縣。這條道路經過故道縣並沿故道水而行,因而得名故道。


    故道也叫散關道,得名於散關。散關為關中四塞之一。估計中記載:“關中山川之會,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無以啟梁益;南不得此,無以圖關中。”


    散關原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散關位於秦嶺北側陳倉西南的大散嶺上,散關扼控散關道。


    通過散關達於漢中、巴蜀的散關道,同褒斜道一樣,亦是古代秦蜀間早期開辟的交通幹道。


    故道亦稱“陳倉道”。是因道路北端出入山口處為陳倉縣。另外,陳倉道與故道在散關銜接為一條路線,於是,又連稱其為“陳倉故道”。


    故道最早是一條多棧閣的道路,有棧閣三千餘間。雍朝建立以後,極為重視故道。隨著工藝的進步,工匠們逐漸掌握了依山勢“回山取途”修築碥路的技能,遂以碥路取代棧閣。


    碥路亦稱偏路。就是在水流湍急或崖岸險峻地段,開挖山石而修築的一麵靠崖,一麵臨河溝的路段。它順著山坡,隨地勢高下,屈曲環繞,一般高於棧道數十米,位於半山腰或山嶺之巔。


    碥路以土石為路基,比棧道牢固,承載能力大,它離開河床較遠,夏秋季節不易被洪水衝毀。有些路段限於地形,非鑿孔起棧不能通過時,則改木梁為石梁,修成棧橋,力求牢固耐用。


    其不足之處:路線回曲,不如棧道平夷近捷;隨坡上下,不如棧道平直,車行困難增多;陰雨季節,碥路泥濘難行,棧道卻無泥濘之害。


    故道經過如此翻修,最終聯輿並馬,足當通衢。所以此道路成了李嵩的防守重點,在河池、沮縣和陽平關分別駐紮了上萬人。陽平關更是重中之重,李嵩親自坐鎮。


    另一條關中通往漢中的要道,褒斜道,則由李嵩派遣的薛霆帶領五萬軍隊駐守三交作為南鄭城的屏障。


    褒斜道開辟於史前時期,相傳始通於三皇五帝時期。古籍中稱:“褒斜之道,夏禹發之”。周朝有周文王“伐蜀”的記載,以後周幽王征伐褒國得美女褒姒。


    古籍中雖未明確記載周朝“伐蜀”的具體路線,但褒斜道的入口斜穀口就在周原以南,因此,周朝應該是經褒斜道向陝南進軍。


    春秋時期,“秦文、(孝)[德]、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史記·貨殖列傳》),秦蜀間經褒斜道多有貿易往來。


    至秦昭襄王時期,將褒斜道的山穀道路鑿築為棧道,使之“棧道千裏,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成為戰國時期秦蜀間的交通幹道。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穀而行,由長安穿越秦嶺通往漢中、巴蜀的一條道路。因其北入口在郿縣斜穀口,南出口在漢中褒穀,故稱褒斜道。由長安去漢中,先入斜穀,後入褒穀,故亦稱斜穀道。


    斜水發源於太白山西側,北流經太白縣五裏坡東側又折東北出斜穀口注入渭水。褒水發源於秦嶺南麓,在太白縣境內源頭很多,最東的源頭位於五裏坡西側的西溝、塘口街一帶。


    斜、褒二水相鄰的五裏坡是長約五六裏的一個緩坡,過此緩坡,即把斜穀和褒穀溝通。因此,褒斜道實際上是一穀二口,雖縱穿秦嶺卻不必翻越大山。


    就其大勢而言,褒斜道是秦嶺諸道中路線較平夷捷近的穀道。但其路經的褒穀南段峽穀,水深流急,絕壁淩空,“連高夾深”,“陰谿窮穀,萬仞直下,莽崖削壁,千裏無土……麋鹿無蹊,猿猱相望,蹄足莫之能越”。m.23sk.


    褒斜道在未修棧道之前僅為穀道,其絕險處須攀緣而行,艱難辛勞,不可言狀。至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使範雎為相,在路經的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聯為棧閣,接通道路,此後褒斜道才成為驛道。


    秦雍時期,褒斜道是鹹陽或酆鄗通往漢中、巴蜀的主要驛路。其經行路線大體為:自長安過盩厔、郿縣,西南行由斜穀口入山,沿斜水東側南行,過斜水,翻八裏阪,進入斜水中遊穀地,再向西登五裏嶺進入褒水上源,然後折向西南,經河池關到褒河上遊三交城,接著穿石門或越七盤嶺出褒穀口,再經褒中到達南鄭。


    根據路線就能看出來,褒斜道雖然比故道更近,但相對來說要難走一些,還有三交城擋在路線中間,五萬巴蜀軍,足以讓任何唐軍將領絕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雍一小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原十二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原十二鉞並收藏大雍一小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