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乃是南瞻部洲之大河,發源於昆侖聖地,因出生高貴而注定不凡,從人跡罕至、天寒地凍的巴顏格拉山開始,一路向東,百折千回,逐漸匯聚,一彎而成河套平原,造就塞上江南之富饒,再一彎出龍門天險,以不可阻擋的氣勢一瀉千裏。


    相傳,幾千年前,黃河到了壺口之地,因群山阻攔,河水泛濫,四周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治水聖人,抽出寶劍,對著群山就是一劍。這一劍劍氣縱橫數百裏,山河失色,竟於群山間劈出一條十餘裏的豁口,河水順著豁口迸流而下,形成了天下至境之一,天河瀑布之景。


    爾後幾千年,有一位天下聞名的大唐王朝讀書人,行至此處,看到天河瀑布的絕世景觀,佇立三天,吟出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絕世名句,悟出了“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倚天一劍,直接踏入傳說中的境界,任你天下任何道法,無人能敵。


    且說這黃河,在經曆了群山的磨礪,高原的束縛,河洛的奔騰之後,走進了入海之前的最後一站,齊魯大地。


    黃河有一段古河道,名為齊水。齊水之南,有一人間福地,境內泉水眾多,混沌初開,有聖人發現泉水之美,清澈可口,開始繞泉築屋,漁於雷澤,耕於曆山,經年積月,建成了一座城池規模,名為齊州。齊州,又因在曆山之北的山腳下,名為曆下。


    齊州城,素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擁有七十二名泉,其中一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平地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三泉湧流似千堆雪,離地三尺如碧玉堆。


    曆山之南,有個小鎮,名叫姚家鎮。小鎮東南北三方皆是高山環繞,正西邊有一條小河,名叫玉清河。過了玉清河有一條北通齊州,南通泰安的舊官道。


    說是舊官道,是因為這是以前大嵩王朝修的官道。大嵩王朝的人不善騎馬,所以官道修的相對較窄,而且有的地方繞著山修,比較陡峭,隻適合人行,不合適跑馬。


    靖康之後,連同齊州在內的大嵩王朝北部數千裏疆土,均歸了大金王朝。大金王朝的人善於騎射,所以廢棄了隻適合行人的原有官道,在原有官道往西三十餘裏的地方重修了一條並行可以跑六匹馬,駕兩輛馬車的新官道。


    姚家鎮,鎮子不大,大約有千餘戶人家。姚家鎮,鎮上有兩大家族,一為姚家,一為李家。


    李氏有一位年近六旬的族長,原名叫李仲海,後來更名叫李讚,不過族譜上仍然叫李仲海。此前曾經擔任過大金王朝青州太守,眾人皆尊稱其為李老。


    李氏一族,家門極大,孫子一輩有子嗣十二人,最小一人乃一子,生於靖康之年,重陽之日,族人皆稱他為十二郎,真名為李去病。


    這一年,紹興十二年;這一日,農曆二月一。


    十二郎,十二歲。


    天微微亮,尚未雞鳴,打更的剛剛敲了三下,李去病就已經起床,這是鄉塾先生的要求,每天三更時分開始誦讀聖賢書;鎮子裏有一個老道人,曾教過李去病他們幾個人一門走路節省力氣的呼吸吐納之法,也是讓他們三更時分聞雞起舞。


    李去病找到了一個結合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繞著小鎮跑三圈,一邊按照道人傳授的法門呼吸,一邊誦讀聖賢詩書。


    李去病打開屋門,發現天空淅瀝瀝下著三點五點小雨,雨點輕輕的滴落在青石板路上,碎成一地水銀。


    來到院子當中,李去病深呼吸一口氣後,開始繞著小鎮跑了起來,口中誦讀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何所遝?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小鎮無城牆環繞,三麵的山即城牆,鎮邊的河即護城河。鎮上人家十分淳樸。


    小鎮主要有三巷一場,分別是福壽巷、安平巷、書簡巷,三條巷子交匯在三道場。


    所謂三道場,就是在三條巷子交匯處,有一大片平地,平地用石頭鋪得比較平整,平地中間有三顆桃子樹,還有三個李子樹,六棵樹圍著一口古井,三尺見方。


    用老人的話說,古井淹洌不常,少有噴湧,所以也基本沒人用,鎮子裏的人都到河邊附近的三口水井中去擔水。


    古井沒人用,又擔心孩子們常去玩耍,大人們就在古井上修了一人高的石圍欄,井口上麵還加了個石頭蓋,石頭蓋上有九個六寸圓孔。


    有淘氣的小孩,不聽大人勸阻,經常翻過圍欄,翻上石頭蓋,透過圓孔往下看。更有淘氣的小男孩,直接往井撒尿。


    為了嚇唬小孩,老人們經常講“這口井是鎖龍井,下麵鎖著條龍”。相傳當年大禹治水時,發現有蛟龍興風作浪,就將蛟龍鎖於井下,當時與蛟龍約定,隻有到了“鐵樹開花,扁擔發芽”的時候,才能出來。


    孩子們就會經常問道“那蛟龍出來了嗎?”。


    老人們常常撚著胡須,說著說了不知幾十遍還是幾百遍的話:“聽說有一天,一農夫來到鎮子裏,肩上扁擔上插有花枝,被蛟看見,以為扁擔發芽,遂發水而出,水淹鎮子。最後發現原來不是扁擔發芽,結果又被拉進了井裏。”


    三道場裏這三棵桃樹、三顆李樹,已經很多年不結果子了。後來大家就開始在桃樹、李樹中間綁上木頭,天氣好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把自己的被子或者洗完的衣服掛在木頭上,曬一曬太陽。樹底下,有四五根樹幹,架在幾塊石頭板上,便是簡易長凳了。


    每年夏秋兩季,小鎮百姓都喜歡在這邊乘涼。夏天的時候,蚊子非常多,所以小鎮百姓還放些驅蚊的香葉。隻是十多年前,蚊子突然就沒有了,小鎮百姓也沒有什麽感覺,就是覺得奇怪,想過之後,當然也不會去管是什麽原因。


    三道場後麵,有一個很長的上山台階,台階的盡頭是一座迎祥宮,牆白瓦綠,氣象恢宏。祠內塑像,袞冕執圭,雙目瞑閉,須髯垂胸,左右配享二妃,珠冠蟒服。


    李去病家,是小鎮大戶人家,在三道場的邊上,靠著福壽巷、安平巷,正門開在福壽巷一側,門口有兩個壽山石大獅子。對麵是姚氏族長家,靠著安平巷和書簡巷。


    李去病剛出門不久,就能依稀看到了幾盞微弱的燭光,聽到裏麵傳來陣陣讀書聲。


    李去病家邊不遠處,就是小鎮雜貨鋪子,賣雜貨的是一個瘸腿的漢子,走路的時候需要杵著根拐杖,鎮裏百姓都叫他鐵拐李,笑稱他是天上神仙下凡,久而久之,瘸腿漢子的真名大家已經很難有人記得真切了。


    鐵拐李的腿是怎麽瘸的,鐵拐李自己諱莫如深。除了家人外,其他人其實也不太關心,畢竟斷的是別人的腿,知道如何瘸的,大抵上也就是多了一份飯後的談資。不過一個跟李去病他們一起玩耍的朋友說,他看到過鐵拐李身上有好一處疤痕,感覺還挺嚇人。


    大概是因為行動不太方便的原因,鐵拐李總是起得很早,起來後打開鋪子門,收拾收拾鋪子,然後坐在門口抽一支旱煙。


    每次跑步,李去病都會跟鐵拐李問聲早,鐵拐李也會跟李去病點點頭。


    跑過雜貨鋪,沒有多久就到了福壽巷的盡頭,李去病繞了回來,穿過三道場,往書簡巷跑去,那裏就是李去病讀書的鄉塾。


    鄉塾是小鎮姚、李兩個家族和其他幾戶人家合夥湊錢開的,現在的教書先生姓劉名作瞻,自號櫻寧居士,是三年前來到這裏的。


    鄉塾之前的教書先生三年前突然不辭而別,隻留下一封書信,說家裏有著急的事情,需要回去處理,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課業,就自作主張請了他比較熟識的劉老先生代替他,希望大家見諒。


    劉先生飽讀經書,又善詩文,曾經寫出過“廚香炊豆角,井臭落椿花”的名句。先生學問很高,人品更高,就是對鄉塾裏的學子們要求極為嚴苛。不過劉先生對那些沒有交錢,躲在窗外偷偷“蹭學”的孩子,從來都不嗬斥攔阻,有時候怕大家聽不見,故意講得大聲一些。


    再往前,就是那個給李去病他們這一群孩子講“道法”的老道人所在道觀,說是道觀,其實就隻有老道人一人。


    鎮子裏各家遇到白事,就請道人給做做法事。每逢重要節日,道人會開壇做法,驅除汙穢。


    小鎮畢竟人少,所以平日裏,老道人會在道觀門口擺一個算命攤子,可能是鄉裏鄉親的熟悉了,老道人從來不主動招徠生意,那家有什麽事,願意求上一簽,或者算上一卦,老道人也不提收錢的事。各家自願,願者多給。


    老道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李去病他們講“道法”。聽爺爺說,老道人全名叫陳木南,是個外鄉人,在李去病出生的那天來到鎮子上的,陳道人來後幫了村子一個大忙,後來陳道人就沒有離開過鎮子,而且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建了個小小道觀,道觀小到都沒有名字。


    到了道觀,就到了書簡巷的盡頭,李去病又掉轉頭往回跑,跑到了安平巷。李去病最好的朋友,項懷英家就在這裏。


    李去病跑到這裏時,聽見項懷英的讀書聲,邊跑邊朝屋裏說:“懷英,讀書呢。”


    項懷英也會一如既往的回道:“十二,跑步呢。”


    兩人隔著院牆,相互哈哈一笑,也不知道這是兩個第幾百次重複這樣的簡單對話了。


    安平巷的盡頭,是鎮子外麵的那條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連接鎮子和舊官道的石拱橋,橋下還懸著一把鏽跡斑斑的鐵劍。


    過了石拱橋,在舊官道上還有個驛站,四四方方的小樓,以前是供步遞、馬遞和急遞等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不過因為開了新官道,舊官道上的驛站已無人駐守,小樓灰色的牆皮已經剝落大半,露出其下的青磚,屋頂上的黑瓦也已經殘缺不全。但終究是官家的東西,平民百姓是不敢前去使用的。


    李去病並未過石拱橋跑向舊官道,而是在石拱橋靠近鎮子這一頭就轉了個彎,沿河邊跑去。


    二月的玉清河,風微寒,波不興。


    二月的春風,把河邊的一顆大柳樹,剪出了千萬條絲絛。柳枝上陸續冒出的新芽,異常翠綠。


    大約跑出數裏路後,李去病來到了一塊石頭處,立定之後,摸了摸石頭。


    這塊石頭呈青褐色,六尺見方,不過一點都不圓潤。聽村裏人說以前沒有這塊石頭,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突然就有了這塊石頭,好在這塊石頭隻是路邊,不在各家耕地之上,也就沒有人管。倒是李去病每次見這塊石頭,都有說不出的親近之感。


    這塊石頭,是李去病每次跑步的終點,跑到這裏就要折返回去,往回跑了。


    等李去病跑第三圈時,小鎮陸續開始熱鬧起來了。


    安平巷的糕點鋪子門打開了,走出來掌櫃李雲龍。


    正好碰到一個去挑井水的漢子,漢子看著李雲龍不斷揉腰,笑道:“掌櫃的,昨晚跟媳婦打架又打輸了。不過你也真是,男人嘛,要能屈能伸。就你媳婦胸口那兩坨肉,比你家最大號的白麵饅頭還大,你遭得住?還有那兩條腿,我看能把你夾死。”


    掌櫃笑道:“長吉老弟,這你就不懂了,男人該要硬的時候要硬,該軟的時候要軟。”


    這時候,店鋪裏走出個山巒疊嶂的夫人,那婦人笑罵道:“你個挨千刀的死光棍,又想占老娘便宜,小心我打斷你三條腿。再說了,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自古男人和女人打架,哪有男人會贏的道理。”


    婦人說著,低頭看了看,看不到腳,然後很滿意的笑了笑,喃喃道:“衣服又小了。”


    李去病向兩人點了點頭,然後對著漢子叫了聲二哥。漢子名叫李長吉,李氏孫子一輩排行老二。


    李去病繼續往前跑去,這時福壽巷這邊的鐵匠鋪和豬肉鋪也都開了鋪門。


    鐵匠鋪在福壽巷的盡頭,靠近河邊,此時已經傳出了打鐵的聲音。打鐵的漢子是個外姓人,叫鐵中堂,人如其名。


    聽說家裏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十二年前的那場大變故中沒了,無依無靠,四處流浪。最後流浪到姚家鎮,鐵匠鋪的李麻子看鐵中堂一身蠻力,是塊打鐵的好材料,就把鐵中堂收為徒弟,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鐵中堂。不過話說回來,李麻子的女兒長的真不怎麽出彩,好在氣質婉約,李麻子非常得意地形容,這叫柔配剛,打鐵匠。


    豬肉鋪子,最讓李去病糾結,他真的是有點聽不了殺豬的慘叫聲音;但他最喜歡的菜卻是豬肉燉白菜。現在世道太差了,即便像他們家在小鎮裏算是最為殷實的,也不能天天吃肉。


    豬肉鋪子的掌櫃,叫李善長。用他的話說,什麽事情,不都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爺爺告訴過李去病一個秘密,這個屠夫殺豬二十年,用的是一把很薄的殺豬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道觀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戴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戴夫子並收藏大道觀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