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飯,李去病出了門,撐著一把油紙傘,緩步走向鄉塾。
雨滴傘麵,聲聲入耳來;煙雨朦朧,步步在畫中。
李去病正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抬眼一看,三道場一顆李子樹下站著一個青衣人,撐著一把蒲葉傘,正站著凝視自己。
突然,青衣人朝著李去病微微一笑,問道:“這位小哥,在下有位好友旅居曆山,在下想前去拜會,不知因何卻迷了路,請問小哥,這曆山怎麽走?”
李去病看著青衣人,也是微微一笑,答道:“這位先生,您抬眼望北望,看見的那座大山就是曆山了,出小鎮往北三裏就到了。”
青衣人又朝著李去病笑了笑,說了句多謝小哥,就朝小鎮外走去。大約走出數十丈,青衣人回頭又望了望李去病,自己喃喃道:“丹田氣息駁雜,彷佛有一股浩然氣,又仿佛有一股天罡氣,好像還有其他氣息,不過難以看出來。這麽十二歲的年紀,已經快摸到第三境的門檻了,了不起,了不起。”
不過青衣人隨即又想到什麽,搖了搖頭,一聲歎息,飄然而逝。
提到曆山,李去病想起自己九歲那年春夏之交,跟張先生爬了回曆山。那時自己還小,往山頂上爬,要爬了一個多時辰,爬到半山腰自己就已經筋疲力盡,腿腳發軟了。
當時李去病問了先生一個問題:“先生,為什麽要爬山啊?”
張先生說了句:“十二,你爬與不爬,山都在那裏。”
然後,張先生牽過李去病的手,說道“自古以來登頂者,從無後悔,受益終身。登曆山而小齊州,登東山而小魯國,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就是‘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所以每個人都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誌向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膽識。”
站在山頂,視野開闊,目中滿是楊柳依依、群鶯亂飛;清風拂麵,鼻中皆是桃李芬芳、山花盈香。舉目北望,能看到氣勢恢宏的齊州城,更是能看到滔滔不絕的黃河,數百裏風光盡收眼底啊。
張先生當時問道:“十二,曆山漂亮嗎?”
李去病回答道:“漂亮啊,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張先生說道:“曆山是我齊州名聲之地。不過,大嵩王朝還有很多比這裏更加漂亮的名山大川。你現在還小,沒有去過,等以後你長大了可以去看看。東海的泰山,西蜀的峨嵋,南國的黟山,北境的燕山,中原的嵩山,都是人間極致美景啊,可惜如今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大好的天下,空餘南北分裂……”
李去病說道:“先生,你不需煩惱,等我長成七尺男兒,身帶吳鉤,策馬北地,收取燕雲五十州。”
張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用手輕輕地的揉了揉李去病的頭,說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
李去病還記得,當時先生帶著他沒有從南麵下山,而是選擇了從北麵下山,先生也沒有解釋。
下山途中,月明星稀,清風作伴,先生不禁感歎道:“如意如意,隨吾心意;如意如意,隨爾心意。”
下到半山腰,路過一個寺院,正好看到一個老和尚和一個他差不大的小和尚,盤腿對坐在寺院前的平地上。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有三寶,一件是一朵蒲公英花,一件是一篇般若心經手稿,一件是一隻夏蟬,你如何選?”
小和尚沒有回答老和尚,隻是輕輕地念了一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小和尚說完後,老和尚微微一笑,敲了一下小和尚的頭。
然後老和尚轉過頭,向張先生和李去病微微一笑,對著十二說了句“我看施主與佛法有緣。”
張先生笑了笑,沒有答話。
李去病吐了吐舌頭,說道“麽的緣,麽的緣,我可不想當和尚”。
老和尚繼續說道“小施主,剛剛走過一座石碑,上麵寫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小施主到現在為止,心裏還一直在念,對也不對?。”
李去病頓時目瞪口呆。
張先生對著老和尚說了句“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何苦來哉?”
老和尚隨之起身,再次雙手合十,低頭佛唱一聲,喃喃道“一行三味,念佛者誰。”
在回姚家鎮的路上,張先生問李去病道“十二,你知道小和尚怎麽選的嗎?”
李去病回答道:“先生,小和尚選擇了蟬,這首詩學生背過。隻是學生不明白小和尚為什麽會選擇一隻夏蟬。”
張先生笑著回答道:“相傳,佛主拈花,迦葉一笑,這一花就是一世界,一佛就是一如來。老和尚為什麽用一朵蒲公英花呢,是因為蒲公英花遇到風之後,就會隨風飛舞,聚是一朵花,散是滿天星,而花莖說禿就禿了,這個沒有花的花莖像不像老和尚的禿頭啊。”
李去病笑著說道:“先生說得極是,是像和尚的禿頭。”
張先生接著說道:“那本般若心經手稿,相傳是老和尚這一脈祖師親筆書寫的,是這一脈的掌教信物。般若心經是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第一深法,有個說法叫‘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至於那個夏蟬,蟬就是禪的諧音,這裏麵既有禪宗的意思,又有禪讓的意思。夏蟬,更是有個說法叫‘一蟬一夏,一夏一生,一生一世’。”
張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然後又說道:“這三件寶貝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老和尚要圓寂了,在向小和尚交代後事,希望小和尚能接過他們這一脈的傳承。小和尚選擇夏蟬,則說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我喜歡蟬,他們垂飲清露,自身高潔,跟我們一脈是一樣的;第二層意思是既然這是我的因緣,我會接過咱們這一脈的傳承,而且會發揚光大;第三層意思是小和尚提醒老和尚他還小,傳承後可能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老和尚要提前準備。”
張先生說完後,摸了摸李去病的頭,說了兩句完全不相關的話:“這樣的小和尚多好啊,不過先生不希望十二像他這樣。”
李去病還記得回到小鎮後,張先生沒有讓他回家,而是帶他去了趟學塾,在學塾後麵的小屋,他見了一幅畫像,先生啥話也沒有說,讓他磕了三個頭。
那天夜裏,張先生喝了好多酒,說了很多話。
張先生對他講:“小十二,為國泰民安,願星夜馳騁”。
張先生還對他講:“小十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張先生最後跟他講:“小十二,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那一夜後,就再沒有遇見張先生了。
張先生留下了一封書信,推薦了自己的一個好友,就是劉先生來接替他。
張先生,名子厚。
一想到先生,李去病不禁就加快了腳步,朝著學塾走去。
剛走到門前,就被一個聲音叫住:“李去病,你給我站住。”
李去病抬頭一看,發現有個穿著灰色棉袍的男孩坐上私塾的門檻上,兩腿來回搖擺,見到李去病停下腳步,便接著說道:“你昨天說要帶我去玉清河邊放紙鳶,你怎麽後來沒有去,害得我在河邊等了你一個多時辰。”
李去病別了別嘴,說道:“義山,我沒有說要去啊,你說你想要去河邊放紙鳶,想讓我一起去,還說不見不散。我說劉先生找我有事,不能跟你一起去。結果你撒腿就跑,也不管有沒有聽到我說話。”
李義山說道:“那我不管,李去病,我既然已經邀請你了,你沒去就是你的問題,你必須要向我道歉,或者你給我用鬆木削一支木劍。你手穩,削出來的木劍肯定比項懷英削得還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李去病嗬嗬一笑,跟李義山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但是有些道理還是要講一講。
李去病笑著說道:“義山,你沒有聽見我說話便自作主張,這是你不對。但是,你想要一把鬆木劍,沒有關係,我是可以送你的。”
李義山對著李去病吐了吐舌頭,然後笑著說道:“這是你自己願意送給我的,還有你答應我的事情,可不能反悔哈。我李義山可是要成為一代大俠的。去病哥哥,你上次教我背的那首詩歌很好。”
說罷,李義山揮舞著王八拳,開始背了起來:“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去病哥哥,這裏麵我最喜歡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四句,這才是俠客所為。”
“去病哥哥,我李義山現在就許諾你一句話,以後你遇到什麽困難,就捎信給我,我李義山一定千裏赴難,一劍問之。”
看著李義山開心的笑容,李去病不禁莞爾。
和風拂煦,吹暖心田。
雨滴傘麵,聲聲入耳來;煙雨朦朧,步步在畫中。
李去病正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抬眼一看,三道場一顆李子樹下站著一個青衣人,撐著一把蒲葉傘,正站著凝視自己。
突然,青衣人朝著李去病微微一笑,問道:“這位小哥,在下有位好友旅居曆山,在下想前去拜會,不知因何卻迷了路,請問小哥,這曆山怎麽走?”
李去病看著青衣人,也是微微一笑,答道:“這位先生,您抬眼望北望,看見的那座大山就是曆山了,出小鎮往北三裏就到了。”
青衣人又朝著李去病笑了笑,說了句多謝小哥,就朝小鎮外走去。大約走出數十丈,青衣人回頭又望了望李去病,自己喃喃道:“丹田氣息駁雜,彷佛有一股浩然氣,又仿佛有一股天罡氣,好像還有其他氣息,不過難以看出來。這麽十二歲的年紀,已經快摸到第三境的門檻了,了不起,了不起。”
不過青衣人隨即又想到什麽,搖了搖頭,一聲歎息,飄然而逝。
提到曆山,李去病想起自己九歲那年春夏之交,跟張先生爬了回曆山。那時自己還小,往山頂上爬,要爬了一個多時辰,爬到半山腰自己就已經筋疲力盡,腿腳發軟了。
當時李去病問了先生一個問題:“先生,為什麽要爬山啊?”
張先生說了句:“十二,你爬與不爬,山都在那裏。”
然後,張先生牽過李去病的手,說道“自古以來登頂者,從無後悔,受益終身。登曆山而小齊州,登東山而小魯國,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就是‘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所以每個人都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誌向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膽識。”
站在山頂,視野開闊,目中滿是楊柳依依、群鶯亂飛;清風拂麵,鼻中皆是桃李芬芳、山花盈香。舉目北望,能看到氣勢恢宏的齊州城,更是能看到滔滔不絕的黃河,數百裏風光盡收眼底啊。
張先生當時問道:“十二,曆山漂亮嗎?”
李去病回答道:“漂亮啊,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張先生說道:“曆山是我齊州名聲之地。不過,大嵩王朝還有很多比這裏更加漂亮的名山大川。你現在還小,沒有去過,等以後你長大了可以去看看。東海的泰山,西蜀的峨嵋,南國的黟山,北境的燕山,中原的嵩山,都是人間極致美景啊,可惜如今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大好的天下,空餘南北分裂……”
李去病說道:“先生,你不需煩惱,等我長成七尺男兒,身帶吳鉤,策馬北地,收取燕雲五十州。”
張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用手輕輕地的揉了揉李去病的頭,說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
李去病還記得,當時先生帶著他沒有從南麵下山,而是選擇了從北麵下山,先生也沒有解釋。
下山途中,月明星稀,清風作伴,先生不禁感歎道:“如意如意,隨吾心意;如意如意,隨爾心意。”
下到半山腰,路過一個寺院,正好看到一個老和尚和一個他差不大的小和尚,盤腿對坐在寺院前的平地上。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有三寶,一件是一朵蒲公英花,一件是一篇般若心經手稿,一件是一隻夏蟬,你如何選?”
小和尚沒有回答老和尚,隻是輕輕地念了一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小和尚說完後,老和尚微微一笑,敲了一下小和尚的頭。
然後老和尚轉過頭,向張先生和李去病微微一笑,對著十二說了句“我看施主與佛法有緣。”
張先生笑了笑,沒有答話。
李去病吐了吐舌頭,說道“麽的緣,麽的緣,我可不想當和尚”。
老和尚繼續說道“小施主,剛剛走過一座石碑,上麵寫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小施主到現在為止,心裏還一直在念,對也不對?。”
李去病頓時目瞪口呆。
張先生對著老和尚說了句“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何苦來哉?”
老和尚隨之起身,再次雙手合十,低頭佛唱一聲,喃喃道“一行三味,念佛者誰。”
在回姚家鎮的路上,張先生問李去病道“十二,你知道小和尚怎麽選的嗎?”
李去病回答道:“先生,小和尚選擇了蟬,這首詩學生背過。隻是學生不明白小和尚為什麽會選擇一隻夏蟬。”
張先生笑著回答道:“相傳,佛主拈花,迦葉一笑,這一花就是一世界,一佛就是一如來。老和尚為什麽用一朵蒲公英花呢,是因為蒲公英花遇到風之後,就會隨風飛舞,聚是一朵花,散是滿天星,而花莖說禿就禿了,這個沒有花的花莖像不像老和尚的禿頭啊。”
李去病笑著說道:“先生說得極是,是像和尚的禿頭。”
張先生接著說道:“那本般若心經手稿,相傳是老和尚這一脈祖師親筆書寫的,是這一脈的掌教信物。般若心經是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第一深法,有個說法叫‘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至於那個夏蟬,蟬就是禪的諧音,這裏麵既有禪宗的意思,又有禪讓的意思。夏蟬,更是有個說法叫‘一蟬一夏,一夏一生,一生一世’。”
張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然後又說道:“這三件寶貝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老和尚要圓寂了,在向小和尚交代後事,希望小和尚能接過他們這一脈的傳承。小和尚選擇夏蟬,則說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我喜歡蟬,他們垂飲清露,自身高潔,跟我們一脈是一樣的;第二層意思是既然這是我的因緣,我會接過咱們這一脈的傳承,而且會發揚光大;第三層意思是小和尚提醒老和尚他還小,傳承後可能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老和尚要提前準備。”
張先生說完後,摸了摸李去病的頭,說了兩句完全不相關的話:“這樣的小和尚多好啊,不過先生不希望十二像他這樣。”
李去病還記得回到小鎮後,張先生沒有讓他回家,而是帶他去了趟學塾,在學塾後麵的小屋,他見了一幅畫像,先生啥話也沒有說,讓他磕了三個頭。
那天夜裏,張先生喝了好多酒,說了很多話。
張先生對他講:“小十二,為國泰民安,願星夜馳騁”。
張先生還對他講:“小十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張先生最後跟他講:“小十二,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那一夜後,就再沒有遇見張先生了。
張先生留下了一封書信,推薦了自己的一個好友,就是劉先生來接替他。
張先生,名子厚。
一想到先生,李去病不禁就加快了腳步,朝著學塾走去。
剛走到門前,就被一個聲音叫住:“李去病,你給我站住。”
李去病抬頭一看,發現有個穿著灰色棉袍的男孩坐上私塾的門檻上,兩腿來回搖擺,見到李去病停下腳步,便接著說道:“你昨天說要帶我去玉清河邊放紙鳶,你怎麽後來沒有去,害得我在河邊等了你一個多時辰。”
李去病別了別嘴,說道:“義山,我沒有說要去啊,你說你想要去河邊放紙鳶,想讓我一起去,還說不見不散。我說劉先生找我有事,不能跟你一起去。結果你撒腿就跑,也不管有沒有聽到我說話。”
李義山說道:“那我不管,李去病,我既然已經邀請你了,你沒去就是你的問題,你必須要向我道歉,或者你給我用鬆木削一支木劍。你手穩,削出來的木劍肯定比項懷英削得還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李去病嗬嗬一笑,跟李義山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但是有些道理還是要講一講。
李去病笑著說道:“義山,你沒有聽見我說話便自作主張,這是你不對。但是,你想要一把鬆木劍,沒有關係,我是可以送你的。”
李義山對著李去病吐了吐舌頭,然後笑著說道:“這是你自己願意送給我的,還有你答應我的事情,可不能反悔哈。我李義山可是要成為一代大俠的。去病哥哥,你上次教我背的那首詩歌很好。”
說罷,李義山揮舞著王八拳,開始背了起來:“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去病哥哥,這裏麵我最喜歡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四句,這才是俠客所為。”
“去病哥哥,我李義山現在就許諾你一句話,以後你遇到什麽困難,就捎信給我,我李義山一定千裏赴難,一劍問之。”
看著李義山開心的笑容,李去病不禁莞爾。
和風拂煦,吹暖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