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角宿現,心願掛在龍角星,鎮毒滅蟲人平安。
一夜春雨,下至清晨,沒有停歇,還在淅淅瀝瀝下著。
一大清早,姚家人就忙碌起來,幾個傭人正按照習俗,一手持燈籠照耀房梁牆壁,一手持桃枝四處敲敲打打,一邊碎碎念叨“二月二,龍抬頭,熏床炕,謂引龍,大倉滿,小倉流。”
還有幾個傭人幫著準備祭墳用的東西,姚文華沒有讓其他人跟著一起去,隻帶著侄兒姚複聖。
臨走前,姚文華沒有忘記帶上一壺上好的琅玡台,記得娘喜歡這一口。
兩人撐著油紙傘,出了姚家大門,走過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走出小鎮,玉清河邊的垂柳又翠綠了一些,幾個黃鸝在樹上鳴叫,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過了玉清河上那座石橋,兩人就看見一個和尚,端坐在橋中央,八風不動。
姚複聖剛要開口,隻見叔叔對自己搖了搖頭。兩人順著舊官道往南,一直來到一處小山嶺前。
兩人離開官道,在泥濘的小路開始往上走,到了半山腰的地方,有一個被拓寬的小平台上,有一座修繕得很好的石墳,立有一塊墓碑,上麵寫著‘姚仲山之妻姚李氏之墓’。
墓碑上的字體中正圓融,談不上龍飛鳳舞,鐵畫銀鉤,就仿佛靜心如意地寫就了一副字,讓人看著就心平氣和。
墳上沒有雜草,卻生長有一棵小樹,高不過一丈二,樹幹古怪,枝少葉少,頂似華蓋,直如青竹。
兩人來到墳地前,緩身蹲下,將那些祭祖的東西一一放好。
遊子還鄉,思量慈母意;生死相隔,無處話淒涼。
姚文華緩緩閉上眼,有些恍惚,有些失神,跪在地上,對著墳頭,磕了三個響頭,然後雙手合十,久久沒有起身,瞧著像在跟娘親說說心裏話。
過了好一會,姚文華緩緩睜開眼,將身上所帶的布袋子取出來,用手指在每一個袋子上寫了一長串字符,寫完之後,嘴唇微動。
然後姚文華站起身來,將布袋子的土,往墳山後麵的土堆上倒了上去,和著雨水,用手使勁地拍了拍。
往墳上加土,並不是小鎮的傳統風俗。
姚文華在娘去世時,並不在娘身邊,得知娘去世的消息後,才匆匆趕回來,回來時娘已經下葬了。所以姚文華恨自己,恨自己娘在為什麽遠遊;姚文華也恨父親、哥哥,甚至包括邊上的侄兒。
娘年輕時,走遍過大江南北,後來和爹結婚後,就再也沒有踏出過姚家鎮一步。
自娘走了以後,姚文華又離家出走了,這一走就是十多年。在他孩提時,娘經常給他講一些去過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也要沿著娘走過的足跡,一步一步去走一趟。每次走到一個娘走過的地方,姚文華都要用布袋子裝點土,說是再讓娘聞一聞故地的氣息。
加完土,姚文華打開琅玡台,輕輕倒在墓碑前。
酒不斷往下流,夾雜著淚水。
山水相逢,人無重逢。
十多年來,姚文華不斷在外漂泊,也逐步成熟,開始逐漸理解當年的事情,所以才會有昨晚的那一句“對不起”。
最後,姚文華癡癡望向那棵小樹,對著姚複聖說道:“你給奶奶點三炷香,磕三個頭,叩謝奶奶庇護!”
姚複聖無比虔誠地點燃三炷香後,麵朝墳頭拜了三拜,然後插在墳頭之前。
回來路上,姚文華對姚複聖說道:“你知道那棵樹是什麽樹嗎?”
姚複聖搖了搖頭,然後說道:“回二叔,我不知道。我隻在奶奶墳頭上看過,其它山上好像都沒有。之前我還在書上找了找,也沒有找到。”
姚文華說道:“這種樹叫楷樹,又叫聖人樹。相傳若是有家族陵墓生出楷樹,是儒家聖人即將出世的祥瑞氣象。”
姚複聖哦了一聲,說道:“原來是楷樹啊”。其實,關於什麽儒家聖人,祥瑞氣象啊,姚複聖都是一知半解。
姚文華看了看自己侄兒,沉聲道:“你出生當天,你奶奶正好去世,鎮上來了個陳道長,給你奶奶選了這塊墓地。你奶奶下葬沒有隔多久,這墳地上就長出了這顆楷樹,所以你爺爺和你父親商量,給你取了這個不太符合規矩的名字‘複聖’。”
姚複聖很是驚訝,說道:“原來我的名字還有這麽一層緣由”。
快到小鎮了,姚文華看了看玉清河邊的柳樹,看了看玉清河上的小橋,看了看煙雨朦朧下三麵環山的小鎮,呢喃道:“今年還能給娘上墳,真好。”
路過玉清河的石橋,姚複聖看到和尚還坐在石橋中央。
之前二叔示意自己不用管這和尚,在去給奶奶上墳的路上,姚複聖就想問二叔,這個和尚為什麽會在雨天坐在石橋上?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為什麽他會在這個時候從外地遠遊回來?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為什麽最近鎮子裏來了好些個外人?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二叔這個時候回來與這些外人到鎮子裏有關嗎?
但姚複聖沒有問,跟麵前的二叔實在是不太熟,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熟。
因為姚複聖迄今為止,跟二叔就見過兩麵。第一麵是二叔得知奶奶去世,回了家一趟,那個時候他很小很小。第二麵就是今天早上,就是剛剛,甚至都不是昨天晚上。
姚複聖將自己手上的雨傘放到了和尚的麵前,沒有說話。
姚文華沒有阻攔,和尚沒有睜眼。
李去病仍舊像往常一樣,風雨無阻。這時,他已經跑完步了,正準備回家的時候,看見了一個撐著油紙傘,像海棠一樣的姑娘,姑娘有海棠一樣的顏色,海棠一樣的芬芳。
姑娘朝著李去病翩翩走來,靜默地走近,走近,投出皓月一般的眼光,像春風拂麵一般。
李去病有些心神恍惚,不知道該往家走,還是該留下。其實第一眼看到少女,李去病就眼前一亮,見之忘憂。
這個少女,正是說書少女。
少女對著李去病說道:“你好!我姓袁,叫依霏,取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李去病有些尷尬,不知所措,漲紅了臉,小聲說道:“我叫李去病,李太白的李,霍去病的去,霍去病的病。”
袁依霏笑道:“怎麽,是想學那霍去病,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還是因為小時候經常生病,所以你家長輩取‘去病’兩字,圖個吉利,這樣也可以取名叫‘棄疾’啊。”
說完,少女自己都撲哧笑了出來。
袁依霏沒有惡意,這一點李去病能夠感受出來,隻是不知道該如何答複。
沒有等李去病說話,袁依霏就問道:“李去病,我來鎮子裏十多天,還沒有好好逛過鎮子,你能帶我逛一逛嗎?”
李去病說道:“袁姑娘,現在下雨,你還要逛啊。”
袁依霏說道:“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雨中遊雨巷,才能動人心啊。”
李去病看了看自己,都快變成落湯雞了,就說道:“袁姑娘,那你稍微等我一會,我回去換身衣服,拿把傘出來。”
很快,李去病換了身青布長衫,拿著一把油紙傘,謙謙君子,飄然而至。
斜風細雨遇到傘,滴水不沾撐傘人。兩人撐著傘,一路行來,一路聊著。在李去病的眼裏,小鎮有三個地方是最最動人的,一個是玉清河的石橋,一個是三道場的石井,一個是曆山南的祠堂。
兩人說著說著,就來到了三道場。
一夜春雨,三道場的桃花和李花開始打苞欲發了。
看到被圍起來的石井,袁依霏問道:“之前在鳳來樓聽人說,小鎮裏有口鎖龍井,不知道是不是這一口?”
李去病回答道:“鎮子裏的老人是這麽講,其實和你說的關於禹王治水的故事差不多。”
袁依霏說道:“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蛟龍嗎?”
李去病答道:“我沒有見過龍,所以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龍,不過這也不能說明這個世界上就真的沒有龍。”
袁依霏嘟啷著嘴,然後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不過說了不等於沒有說嗎?”
李去病倒是沒有惱,笑著說道:“話不全,理易偏。鎮子裏麵就有好多人,沒有見過的東西就會言之鑿鑿地說肯定沒有,有的甚至是道聽途說的東西就能明確無誤的告訴別人說肯定是這樣。所以張先生經常跟我講,說話要從頭開始說,講理要從正反兩麵來講。有的時候從一麵來看,是天經地義的,從另一麵來看,則完全不然。”
袁依霏就是有點奇怪,剛剛明明跟自己初識的時候,還很靦腆,還很害羞的少年,這回怎麽這麽能說了,難道天生也是個說書的。
李去病沒有注意袁依霏的樣子,然後繼續說道:“聽老人們講,這口井裏有一根降魔鐵索,鎖著了一條黑蛟。相傳它想當天下首領,但被舜帝嚴厲拒絕。舜帝選大禹為首領,黑蛟懷恨在心,命令東海魚鱉一起出動發大水,淹沒村莊、淹沒曆山,大禹把無家可歸的百姓轉移到泰山上,然後懷揣照妖鏡,手挽降魔索,與黑蛟搏鬥,最後用降魔索講黑蛟鎖在井裏。”
李去病說完,有些尷尬,然後說道:“袁姑娘,不好意思,跟你說書說得不一樣。”
袁依霏仿佛若有所思的樣子,聽到李去病喊自己,才緩過神來,說道:“麽的事,我爺爺說我們說書的,既來源於生活,又區別於生活。”
李去病嗬嗬一笑,輕聲說道:“那就好,那就好。”
袁依霏性格比較直爽,從不在這些事情上傷神,然後問道:“如果這口井真的如傳說一樣,那得有多少年了,怎麽也得三千多年了吧。不過這桃樹和李樹看上去時間卻不長。”
李去病說道:“袁姑娘真是觀察入微,這個問題我之前都沒有想到過額。”
袁依霏猛然轉頭,黑亮的馬尾辮,在空中甩出一個漂亮弧度,然後說道:“你是說我的想法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李去病撓撓頭,然後病怏怏說道:“袁姑娘,我真沒有這個意思,嗯,這個真沒有。”
袁依霏拍了拍胸脯,說道:“李去病,你沒事吧,我就隨口一說,你就嚇成這樣?”
興許是覺得自己的舉動不夠淑雅,袁依霏便笑得有些難為情。
李去病如釋重負,袁姑娘這性格,太直了吧。不過袁姑娘與自己相處的點點滴滴,會讓人覺得舒服。
更重要的,好像是這位袁姑娘眼神真誠,清澈如同玉清河水。有些人,隻因看了一眼,便再也無法忘掉容顏,頓時覺得美好。
這種美好,未下眉頭,就上心頭。
一夜春雨,下至清晨,沒有停歇,還在淅淅瀝瀝下著。
一大清早,姚家人就忙碌起來,幾個傭人正按照習俗,一手持燈籠照耀房梁牆壁,一手持桃枝四處敲敲打打,一邊碎碎念叨“二月二,龍抬頭,熏床炕,謂引龍,大倉滿,小倉流。”
還有幾個傭人幫著準備祭墳用的東西,姚文華沒有讓其他人跟著一起去,隻帶著侄兒姚複聖。
臨走前,姚文華沒有忘記帶上一壺上好的琅玡台,記得娘喜歡這一口。
兩人撐著油紙傘,出了姚家大門,走過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走出小鎮,玉清河邊的垂柳又翠綠了一些,幾個黃鸝在樹上鳴叫,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過了玉清河上那座石橋,兩人就看見一個和尚,端坐在橋中央,八風不動。
姚複聖剛要開口,隻見叔叔對自己搖了搖頭。兩人順著舊官道往南,一直來到一處小山嶺前。
兩人離開官道,在泥濘的小路開始往上走,到了半山腰的地方,有一個被拓寬的小平台上,有一座修繕得很好的石墳,立有一塊墓碑,上麵寫著‘姚仲山之妻姚李氏之墓’。
墓碑上的字體中正圓融,談不上龍飛鳳舞,鐵畫銀鉤,就仿佛靜心如意地寫就了一副字,讓人看著就心平氣和。
墳上沒有雜草,卻生長有一棵小樹,高不過一丈二,樹幹古怪,枝少葉少,頂似華蓋,直如青竹。
兩人來到墳地前,緩身蹲下,將那些祭祖的東西一一放好。
遊子還鄉,思量慈母意;生死相隔,無處話淒涼。
姚文華緩緩閉上眼,有些恍惚,有些失神,跪在地上,對著墳頭,磕了三個響頭,然後雙手合十,久久沒有起身,瞧著像在跟娘親說說心裏話。
過了好一會,姚文華緩緩睜開眼,將身上所帶的布袋子取出來,用手指在每一個袋子上寫了一長串字符,寫完之後,嘴唇微動。
然後姚文華站起身來,將布袋子的土,往墳山後麵的土堆上倒了上去,和著雨水,用手使勁地拍了拍。
往墳上加土,並不是小鎮的傳統風俗。
姚文華在娘去世時,並不在娘身邊,得知娘去世的消息後,才匆匆趕回來,回來時娘已經下葬了。所以姚文華恨自己,恨自己娘在為什麽遠遊;姚文華也恨父親、哥哥,甚至包括邊上的侄兒。
娘年輕時,走遍過大江南北,後來和爹結婚後,就再也沒有踏出過姚家鎮一步。
自娘走了以後,姚文華又離家出走了,這一走就是十多年。在他孩提時,娘經常給他講一些去過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也要沿著娘走過的足跡,一步一步去走一趟。每次走到一個娘走過的地方,姚文華都要用布袋子裝點土,說是再讓娘聞一聞故地的氣息。
加完土,姚文華打開琅玡台,輕輕倒在墓碑前。
酒不斷往下流,夾雜著淚水。
山水相逢,人無重逢。
十多年來,姚文華不斷在外漂泊,也逐步成熟,開始逐漸理解當年的事情,所以才會有昨晚的那一句“對不起”。
最後,姚文華癡癡望向那棵小樹,對著姚複聖說道:“你給奶奶點三炷香,磕三個頭,叩謝奶奶庇護!”
姚複聖無比虔誠地點燃三炷香後,麵朝墳頭拜了三拜,然後插在墳頭之前。
回來路上,姚文華對姚複聖說道:“你知道那棵樹是什麽樹嗎?”
姚複聖搖了搖頭,然後說道:“回二叔,我不知道。我隻在奶奶墳頭上看過,其它山上好像都沒有。之前我還在書上找了找,也沒有找到。”
姚文華說道:“這種樹叫楷樹,又叫聖人樹。相傳若是有家族陵墓生出楷樹,是儒家聖人即將出世的祥瑞氣象。”
姚複聖哦了一聲,說道:“原來是楷樹啊”。其實,關於什麽儒家聖人,祥瑞氣象啊,姚複聖都是一知半解。
姚文華看了看自己侄兒,沉聲道:“你出生當天,你奶奶正好去世,鎮上來了個陳道長,給你奶奶選了這塊墓地。你奶奶下葬沒有隔多久,這墳地上就長出了這顆楷樹,所以你爺爺和你父親商量,給你取了這個不太符合規矩的名字‘複聖’。”
姚複聖很是驚訝,說道:“原來我的名字還有這麽一層緣由”。
快到小鎮了,姚文華看了看玉清河邊的柳樹,看了看玉清河上的小橋,看了看煙雨朦朧下三麵環山的小鎮,呢喃道:“今年還能給娘上墳,真好。”
路過玉清河的石橋,姚複聖看到和尚還坐在石橋中央。
之前二叔示意自己不用管這和尚,在去給奶奶上墳的路上,姚複聖就想問二叔,這個和尚為什麽會在雨天坐在石橋上?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為什麽他會在這個時候從外地遠遊回來?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為什麽最近鎮子裏來了好些個外人?
其實姚複聖還想問二叔,二叔這個時候回來與這些外人到鎮子裏有關嗎?
但姚複聖沒有問,跟麵前的二叔實在是不太熟,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熟。
因為姚複聖迄今為止,跟二叔就見過兩麵。第一麵是二叔得知奶奶去世,回了家一趟,那個時候他很小很小。第二麵就是今天早上,就是剛剛,甚至都不是昨天晚上。
姚複聖將自己手上的雨傘放到了和尚的麵前,沒有說話。
姚文華沒有阻攔,和尚沒有睜眼。
李去病仍舊像往常一樣,風雨無阻。這時,他已經跑完步了,正準備回家的時候,看見了一個撐著油紙傘,像海棠一樣的姑娘,姑娘有海棠一樣的顏色,海棠一樣的芬芳。
姑娘朝著李去病翩翩走來,靜默地走近,走近,投出皓月一般的眼光,像春風拂麵一般。
李去病有些心神恍惚,不知道該往家走,還是該留下。其實第一眼看到少女,李去病就眼前一亮,見之忘憂。
這個少女,正是說書少女。
少女對著李去病說道:“你好!我姓袁,叫依霏,取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李去病有些尷尬,不知所措,漲紅了臉,小聲說道:“我叫李去病,李太白的李,霍去病的去,霍去病的病。”
袁依霏笑道:“怎麽,是想學那霍去病,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還是因為小時候經常生病,所以你家長輩取‘去病’兩字,圖個吉利,這樣也可以取名叫‘棄疾’啊。”
說完,少女自己都撲哧笑了出來。
袁依霏沒有惡意,這一點李去病能夠感受出來,隻是不知道該如何答複。
沒有等李去病說話,袁依霏就問道:“李去病,我來鎮子裏十多天,還沒有好好逛過鎮子,你能帶我逛一逛嗎?”
李去病說道:“袁姑娘,現在下雨,你還要逛啊。”
袁依霏說道:“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雨中遊雨巷,才能動人心啊。”
李去病看了看自己,都快變成落湯雞了,就說道:“袁姑娘,那你稍微等我一會,我回去換身衣服,拿把傘出來。”
很快,李去病換了身青布長衫,拿著一把油紙傘,謙謙君子,飄然而至。
斜風細雨遇到傘,滴水不沾撐傘人。兩人撐著傘,一路行來,一路聊著。在李去病的眼裏,小鎮有三個地方是最最動人的,一個是玉清河的石橋,一個是三道場的石井,一個是曆山南的祠堂。
兩人說著說著,就來到了三道場。
一夜春雨,三道場的桃花和李花開始打苞欲發了。
看到被圍起來的石井,袁依霏問道:“之前在鳳來樓聽人說,小鎮裏有口鎖龍井,不知道是不是這一口?”
李去病回答道:“鎮子裏的老人是這麽講,其實和你說的關於禹王治水的故事差不多。”
袁依霏說道:“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蛟龍嗎?”
李去病答道:“我沒有見過龍,所以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龍,不過這也不能說明這個世界上就真的沒有龍。”
袁依霏嘟啷著嘴,然後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不過說了不等於沒有說嗎?”
李去病倒是沒有惱,笑著說道:“話不全,理易偏。鎮子裏麵就有好多人,沒有見過的東西就會言之鑿鑿地說肯定沒有,有的甚至是道聽途說的東西就能明確無誤的告訴別人說肯定是這樣。所以張先生經常跟我講,說話要從頭開始說,講理要從正反兩麵來講。有的時候從一麵來看,是天經地義的,從另一麵來看,則完全不然。”
袁依霏就是有點奇怪,剛剛明明跟自己初識的時候,還很靦腆,還很害羞的少年,這回怎麽這麽能說了,難道天生也是個說書的。
李去病沒有注意袁依霏的樣子,然後繼續說道:“聽老人們講,這口井裏有一根降魔鐵索,鎖著了一條黑蛟。相傳它想當天下首領,但被舜帝嚴厲拒絕。舜帝選大禹為首領,黑蛟懷恨在心,命令東海魚鱉一起出動發大水,淹沒村莊、淹沒曆山,大禹把無家可歸的百姓轉移到泰山上,然後懷揣照妖鏡,手挽降魔索,與黑蛟搏鬥,最後用降魔索講黑蛟鎖在井裏。”
李去病說完,有些尷尬,然後說道:“袁姑娘,不好意思,跟你說書說得不一樣。”
袁依霏仿佛若有所思的樣子,聽到李去病喊自己,才緩過神來,說道:“麽的事,我爺爺說我們說書的,既來源於生活,又區別於生活。”
李去病嗬嗬一笑,輕聲說道:“那就好,那就好。”
袁依霏性格比較直爽,從不在這些事情上傷神,然後問道:“如果這口井真的如傳說一樣,那得有多少年了,怎麽也得三千多年了吧。不過這桃樹和李樹看上去時間卻不長。”
李去病說道:“袁姑娘真是觀察入微,這個問題我之前都沒有想到過額。”
袁依霏猛然轉頭,黑亮的馬尾辮,在空中甩出一個漂亮弧度,然後說道:“你是說我的想法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李去病撓撓頭,然後病怏怏說道:“袁姑娘,我真沒有這個意思,嗯,這個真沒有。”
袁依霏拍了拍胸脯,說道:“李去病,你沒事吧,我就隨口一說,你就嚇成這樣?”
興許是覺得自己的舉動不夠淑雅,袁依霏便笑得有些難為情。
李去病如釋重負,袁姑娘這性格,太直了吧。不過袁姑娘與自己相處的點點滴滴,會讓人覺得舒服。
更重要的,好像是這位袁姑娘眼神真誠,清澈如同玉清河水。有些人,隻因看了一眼,便再也無法忘掉容顏,頓時覺得美好。
這種美好,未下眉頭,就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