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下,氣氛十分融洽。


    從三道場回來的路上,李去病問道:“袁姑娘,昨天你講的那段說書中,老儒生最後怎麽樣了?”


    袁依霏輕聲回答道:“老儒生最後駕鶴西去了。他境界確實比白蓮宗的任我修要高上一籌,但是打得過和殺得了卻有本質上的區別。老儒生當時鐵下心來要鎮殺任我修,所以將第七境歸真境巔峰的人身小天地和天地大穹廬融為一體,然後利用十二枚書簡,構建出了如聖人坐鎮的小天地,這本是隻有第八境才能有的大神通。”


    “一旦有聖人小天地在,任我修就無論如何都逃不掉,唯有打破小天地。任我修本來就是第七境歸真境,當時又拚了命,動用了白蓮秘術血魔斬,再加上老儒生強行拔高自身境界進入偽八境,傷及大道根本,是以老儒生雖然當場鎮殺了任我修,自己也被血魔斬所重傷。”


    袁依霏輕輕一歎,繼續說道:“大軍撤退之後,大金王朝國師問老儒生‘你一個一腳踏入聖人之境的大修士,就這麽斷了自己的大道前程,值得嗎?’老儒生淡然說道:‘願生而平等自由,仁義大行於天下’。”


    李去病小心翼翼地問道:“袁姑娘,你知道老儒生姓什名誰嗎?”


    袁依霏似乎有些明了,此前李去病在聽說書的過程中,聽到這一段時,頭出白汗,雙拳緊握,十分緊張。


    袁依霏不忍告訴李去病全部實情,但是有些事情還是可以提前做一些鋪墊。


    所以袁依霏輕聲回答道:“具體姓名我不太清楚,不過我到是聽爺爺評價過老儒生,說是‘老儒生是這個世界上最像讀書人的讀書人,老儒生的性格與姓氏一樣——綱舉目張。’所以老儒生應該姓張,至於叫什麽名字,我就不知道了。”


    李去病頓時覺得天地有些暈眩,差一點就要暈倒在地,幸好袁依霏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李去病。


    李去病好不容易站穩後,跟袁依霏說了聲“袁姑娘,我身體有些微恙,後會有期。”


    在袁依霏的注目下,李去病身形落寞,往前走去。


    這一刻,少年不再是那個風流倜儻的少年。


    少年,心說還休,已知愁滋味。


    李去病回到家中,找到了之前寫在紙上的四組詞語,第一組詞語就是‘先生’,張先生的‘先生’。


    李去病小心翼翼將寫著四組詞語的宣紙放在桌上,又動作輕柔地從旁邊的書架上找出這些年張先生送給自己的東西,一件一件的清點,兩枚印章,一幅畫,一支小錐,三本書。


    一個方形印章,用壽山石刻就而成,上麵是一個張嘴貔貅,印文是“正氣長存”,小篆字體。


    一個橢圓型印章,用和田玉刻就而成,上麵聊聊幾筆勾勒出了燕雲五十州,印文是“封狼居胥”,隸書字體。


    兩枚印章放在一起,一高一低,一方一圓,“夫君子人格,外圓而內方?”


    一幅北國風光圖,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長城內外餘莽莽,黃河上下失滔滔。畫作右上麵,浮一大白,待有緣人,題字幾行,畫龍點睛。


    一支小錐,專門用來書寫小楷小篆,很小巧,典型的湖筆製式。筆管為竹製,筆尖為硬毫,淡金色,看不出來是由什麽動物的毫毛製作而成,不像狼毫、兔毫、羊毫、鼬毫、鼠毫之中的任何一種。


    感覺傳承已久遠,能讓人妙筆生花。


    李去病並沒有去看那三本書,隻是一手握住小錐。


    握筆後的李去病,立即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息,墨灌筆鋒,暢心運筆,在北國風光圖上揮毫而就,點墨之間一行行極美文字即成,好灑脫一少年。


    李去病剛剛寫完,就瞥見一老一少站在書房門口。


    老頭長得很是喜感,感覺像是拚湊在一起的。脖子以上,花白胡子,臉胖乎乎,眼睛不大,就愈發顯得臉大,活脫一個錦衣玉食的富家老翁,顯得有些油膩。脖子以下,身材清瘦,挺如鬆柏,穿著一襲青衫,標準讀書人打扮,顯得十分精幹。


    老頭正是李去病的爺爺。


    少女依然如空穀幽蘭,見而忘憂。


    少女正是袁依霏。


    袁依霏站在門口,尷尬地笑了笑,然後解釋道:“有點不太放心你,就跟著過來看看”。


    老頭看了看李去病,又看了看袁依霏,臉上樂開了花,隨便找了個借口離開了,邊走邊呢喃道:“這麽美好的場景,就五個字形容吧,‘極好極好的’。”


    老頭走後,袁依霏慢慢移動到李去病的書桌邊,問道:“你沒事吧?”


    沒等李去病回答,袁依霏就自言自語道:“嗯,應該沒事的。”


    然後,袁依霏看著那幅畫上的字:“舉頭西北遮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夢隨先生遊此地,夜深長見鬥牛焰。千古興亡,豈能高臥?百年悲笑,唯我一人?”


    袁依霏默默無言,隻是覺得那幾行正楷小字,工工整整,規規矩矩,雖然格外可愛,格外可親,但悲傷之情躍然紙上。


    李去病拿起筆,用更小的字體繼續寫道:“憶先生音容,感時事多艱;立宏圖偉願,去百姓苦難”。


    然後,李去病小心翼翼拿起兩枚印章,沾上印泥,一枚蓋於字頭,一枚蓋於字尾,十分鄭重。


    印泥是鐵拐李的那一間雜貨鋪子售賣的,雜貨鋪子門口掛了個“稼軒”兩字招牌。說是雜貨鋪子,其實更多的是文房四寶、書案清供,當然還有一些雜書。


    買印泥的時候,鐵拐李沒有讓李去病掏銀子,隻是讓李去病給他取個鋪子名字,然後再幫他寫了幅字。


    李去病建議叫稼軒鋪子,稼者農事也,軒者小屋也。


    這個名字一出,鐵拐李極為高興,笑著說道:“嗯,真是好的”。


    隨後,鐵拐李讓李去病給他寫了兩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李去病寫完後,鐵拐李跟李去病說:“十二,在這幅字上麵再寫一行大一點的字‘再不如意,也得樂嗬’。”


    “咋樂嗬啊?”李去病佇立在桌子前,沒來由就一下子哽咽起來,心意所至,一句話脫口而出:“先生,你真的走了嗎?”


    天地間,好像有一個聲音,溫醇厚重,回答道“嗯,走了。大道直行,該走就走!”


    李去病心中默默說道:“先生,一路走好。”


    那個聲音仿佛又在身邊縈繞起來:“十二,不用傷心。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李去病微微點頭,又微微搖頭。


    少年俊秀,悲傷也俊秀。


    少年悲傷,俊秀也悲傷。


    袁依霏看著李去病這樣子,沉默片刻,起身道:“我走了。”


    李去病問道:“我送你?”


    袁依霏說道:“不用”


    “李去病?”


    “嗯?”


    “有些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


    “嗯。”


    李去病把袁依霏送到院門口。


    看著少女的離去,少年一直站在門口。


    李去病的爺爺突然出現在李去病身旁,用手推了推少年,然後對著少女說道:“袁姑娘,常來玩。”


    袁依霏背對兩人,揮了揮手,說道:“必須的。”


    老頭樂嗬嗬的,說道:“袁姑娘,那可說好了啊”。


    然後,老頭自言自語道“這小姑娘仿佛生長於田間地頭的幽蘭芝草,與那些深宅大院的月季玫瑰極不一樣。就五個字形容‘極好極好的。”


    剛走出門,少女有些失落,有些愧疚。


    人的脆弱,會超乎別人的想象,有時一句話就淚流滿麵。


    人的愛慕,會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一麵緣就心生歡喜。


    這個時候,少女忽然覺得是不是應該陪一陪那個令她心生歡喜而自己淚流滿麵的傻小子。


    少女突然羞愧自責道:“才見過一兩麵,不能這麽沒心沒肺。”


    李去病準備返回屋子,刹那間少年隻覺得頭頂一沉,原來是老頭一隻手輕輕按在了他頭上,兩人肩並肩站立,隻不過兩人朝向相反。老頭歎了口氣,“十二,張先生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啊!”


    李去病揉了揉眼睛,兩眼通紅,欲哭無淚。


    老頭拍了拍李去病的腦袋,抬頭望著窗外,說道:“十二,太史公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曹子建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張先生這是在為生民立命,為國家捐軀,他的犧牲重於泰山的,會青史留名的。”


    李去病聲音有些沙啞,說道:“可是爺爺,死了就是死了啊。老陳跟我說,這個世界上,活著才是最大的道理。”


    老頭轉回頭,看著李去病說道:“相信爺爺,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有些活著,卻已經死了。張先生在青史上,他還活著;在我們心裏,他還活著。”


    老頭收回手,繼續說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書人,就得有讀書人的擔當。”


    一大清早,鳳來樓,來了兩位讀書人。


    一位雙鬢霜白教書先生,一位謙謙君子,要了兩壺酒、幾碟子下酒小菜和一盤茴香豆。


    舉杯交錯,快哉快哉。


    學塾先生,正是劉作瞻,今天沒有教書授課。


    謙謙君子,正是沈大為,今天來此請教學問。


    沈大為望向劉作瞻,說道:“先生當年去石鼓書院授業,學生印象深刻,如醍醐灌頂;隻是不知道先生可還記得學生?”


    劉作瞻笑而不言。


    沈大為自問自答:“當時先生講到: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劉作瞻笑著搖頭,道:“先生雖然是先生,道理未必是道理。”


    看似無緣無故,但是沈大為聽到之後,臉色劇變,滿是驚疑。


    劉作瞻歎了口氣,正色道:“事已至此。那幾個孩子,就托付給你了。”


    沈大為點點頭,神色複雜地起身離去。


    劉作瞻靜靜地喝完最後一杯酒,吃完最後一口菜,輕輕地放下了筷子,自言自語道:“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


    (附言:非常感謝大家對這本書的喜愛。古人說“文以載道”,這本書其實算是個人的一點小小心願,想把這些年讀書的一點感悟,工作的一些體會看看能不能在文字中有所展示,不一定對,但我會盡量往對的方向寫,所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這也算是以文會友吧。


    這本書想描繪的空間很大,會將傳統玄幻的視角與真實的曆史事件結合起來,而且還會進行拓展,中華民族的曆史一直以來和世界的曆史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我也想把那個時期的世界動向盡可能如實的展現出來,就像前文出現的西牛賀洲一門三聖哲中,有的朋友看出來是在說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心理甚慰。


    最後想說一句話,寫作,是夢想的一部分,所以我是認真的。當然,因此必須字斟句酌,更新會比較慢,請大家原諒。


    ps:第一卷會有很多的伏筆,草蛇灰線,拜請大家留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道觀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戴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戴夫子並收藏大道觀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