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五月三號,柴榮返回瓦橋關,突然重病臥床不起。細查史書,柴榮此時繼位已經五年了。繼位五年五次親征,鞍馬勞頓、事必親為。有跡象表明,就在這次出征以前,柴榮就已經生病了。因為在他出征的時候就有大臣上書:“待聖體稍安之後,再行北伐亦不為晚。”可是柴榮毫不理會,終於在與契丹決戰的前夕倒下了,但就是這樣,柴榮依舊不肯放棄,有記錄顯示當義武節度使孫行友也已經攻占了固安(今屬河北)、易州(今河北易縣),擒獲遼朝的易州刺史李在欽。柴榮為了表示絕不退兵的決心,下令處斬了李在欽。


    第二天,柴榮從各地征召了數千民夫,來加強霸州的城牆,即以得之決不放棄。然後柴榮命令大將劉重進進攻北漢,進一步削弱北漢的勢力,使其無法與契丹的主力匯合,為之後與契丹主力進行決戰。但就在七號,柴榮終於支撐不住了。柴榮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沒有辦法,在群臣的苦苦勸諫下,柴榮決定回開封養病,柴榮臨走之前,派韓令坤和孫行友把守各處關隘,你們一定要給我守住了。等我回來,這裏就是我進攻燕雲,覆滅契丹的基地。我一定回來了。


    在五月八號,柴榮率軍開始返回開封,此時距離柴榮出征不過六十天,可就在這六十天裏,柴榮的身體健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柴榮的病情急劇的惡化。多年的鞍馬勞頓和平時的大喜大怒讓柴榮的身體徹底崩潰了,已經無法恢複了。六月二號,柴榮接到了一個更壞的消息,柴榮的女兒病故了,據史料記載,柴榮是悲痛難當,他不明白蒼天為什麽要這麽打擊他,這個打擊讓柴榮了無生趣。柴榮終於挺不住了,六月十九日的晚上,柴榮帶著不甘和悔恨離開了這個世界,時年三十八歲。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隻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麵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蕩的決定性人物。


    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製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柴榮活到四十八歲不過分吧,也許憑借柴榮的本領,他真的可以收複燕雲十六州?他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漢唐式的強大帝國。可這一切都隻是假設。一代名君柴榮終究是死了,他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以及無數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誰來繼承皇位?


    此時柴榮的皇太子不過剛剛七歲,可憐的孩子啊,其實以我們傳統的計歲方式,這個後周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柴宗訓先生,他生於953年,現在剛剛958年,實際上也不過五六歲,後周的那些悍將們,連當初已經三十多歲的柴榮都不服,更何況一個小毛孩子啊。


    所以說柴榮活著的時候十分勞累,就算死也死的辛苦啊。他得給自己的孩子做出安排,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該冊立皇後了。柴榮的皇後本來是大將呼延慶的女兒,可惜比他先一步走了。柴榮十分悲痛,一直就沒有冊立新的皇後。但是現在不行了,柴榮走了,沒有人照顧小孩子怎麽辦,思來想去,柴榮冊立了皇後的妹妹,也就是呼延慶的另一個女兒為皇後,一來畢竟是姐姐的兒子,相信會更加疼愛太子,第二也是為了拉攏一下領軍大將。希望他們可以盡力保護太子。


    第二,柴榮在之前辦事公允,從來隻給有功之人封王,從來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們封王。但是現在不行了,柴榮將自己的兩個孩子全部加官進爵以皇長子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並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至少還有兩個繼承人。


    第三,柴榮要托孤了,文臣方麵,柴榮選擇了三個人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這些都是柴榮信得過的人,特別是魏仁浦,他為人清靜儉樸、寬容大度,能言善辯、足智多謀。魏仁浦生在一個窮苦的貧民家庭。年幼的魏仁浦機敏聰慧,但他早年時父親就得病去世了。自此,生活的重擔落到了母親的肩上。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也變得格外地懂事。


    魏仁浦有感於母親的辛勞,發奮讀書。一次,他的母親四處奔走,借到了一塊粗布,給他趕製衣服。魏仁浦放學回家,看到不辭辛勞、整日為他奔忙的母親又在為他製衣,感歎道:"慈母求貸以衣我,我怎能心安啊!"說著說著,眼淚競流了下來。從此,他讀書更加用功。


    魏仁浦完成學業後,揮淚告別了母親,獨自踏上了奔赴洛陽的道路。他一邊行路。一邊打聽局勢,常常一大早就啟程,晚上再找一家便宜的小旅店住下。走了幾天,他來到了濟河邊,濟河的風浪很大,他還是上了船,船駛到河中央時,魏仁浦脫下上衣,並把它擲到了江中,說:"今生若不能顯達,從此不再過此江。"


    魏仁浦不是科舉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才,頗得柴榮信任,可是後來的事情也可以證明他完全辜負了柴榮。


    不過,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柴榮罷免了手下第一戰將張永德的軍銜,不僅如此,還把他貶官外放,讓他去澶州做節度使,這等於是把張永德徹底排除了後周高級將領之列。你要知道,現在皇帝病危,正是像張永德這樣常年統兵,威望極高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麽一反常態,自斷臂膀呢?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裏究竟犯了什麽錯,那張永德究竟為什麽會被打壓呢?


    這其實非常簡單,熟悉宋史的都知道,這是因為一塊不大的木條,他就出現在柴榮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柴榮統軍北伐,欲從遼國手裏奪回原屬中原的燕雲十六州。就在這次北征途中,皇帝在批閱四方文書時,發現了一個皮囊,裏麵裝著一個木牌,上寫“點檢作天子”幾個字。


    “殿前都點檢”是後周權位最重的武官,皇帝見到這樣一塊木牌會有怎樣的聯想自不待言。當時任殿前都點檢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的姐夫張永德。世宗柴榮本是周太祖郭威元配夫人柴氏的侄子,因自幼被郭威收為養子,故在郭威死後繼承皇位(郭威本人的子侄均死於後漢隱帝的誅殺,郭威正因此被逼反),張永德則是郭威的女婿,大周駙馬,論血緣並不輸於柴榮,完全有可能覬覦皇位,何況五代時期手握重兵的武將劫奪帝位幾乎已成慣例。皇帝於是心生疑忌,班師回京後,即任命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而這之後不久,世宗就猝然病故。


    木條是很平常的木條,皮囊是很平常的皮囊,可就因為這兩行字,後周的最高指揮官殿前都點檢就被撤了職了。至於這個木條是誰寫的,現在分析最有可能寫這個的人並非是趙匡胤,而是李重進,因為按照犯罪心理學,誰犯罪誰受益來看,無疑李重進是受益最大的人。這不單單是李重進和張永德兩個人的私人恩怨,這還牽扯到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兩個軍事部門之間的恩怨。這其實都是郭威一手造成的。在五代史,侍衛親軍司是全國軍事的最高指揮部,郭威能夠上台完全就是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郭威上台之後,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所以郭威憑空捏造了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司,把禁軍軍權一分為二了。


    至於這兩個部門最高指揮官的問題呢,郭威選擇了自己的外甥張永德和侄子李重進,因為他們兩個人能力相當,歲數相近,連資曆都差不多。張永德這個人還有個毛病,張永德這個人對上司忠心不二,對下屬仁愛有加,可是對於與他平輩的人,就變得毫厘必爭了。李重進的條件是多麽符合啊,所以張永德就不斷的尋找機會打擊李重進,就算是在南唐交兵的時候。張永德都沒讓李重進好過。最嚴重的一回,張永德甚至讓自己的手下秘密進京,搞李重進要謀反。你說柴榮能怎麽辦,柴榮難啊,最後柴榮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柴榮難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朝不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轅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轅尚並收藏宋朝不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