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事,第二天吳詠被朱裏典的敲門聲吵醒。


    昨日流民們領完吃食,各自散去,尋找合適的地方休息。五姓家主和郭肥等一眾商賈也離開複望裏,忙碌一天的吳詠回到家中倒頭便睡。


    不過早上天蒙蒙亮,流民群又聚集過來,堵在裏門口,朱裏典也是大早上被人吵醒,急忙過來尋吳詠。


    於是吳詠在成昭跟何蓮的幫助下,穿好衣服,簡單洗漱一下,就出了裏門,領著一群流民,徒步走了差不多十裏,來到吳家所屬的果園。


    與其說是果園,還不如說是一片山林。


    不過幸運的是,山林旁邊就有一條溪穀,這倒是解決了水源的問題。


    吳詠也是第一次來到這裏,對於自家所屬的五十畝農田和五十畝山田有多大,他是具體沒有概念,於是問身邊跟著來的李田典,“叔父,我們家的地有多大可有邊界”


    李田典有些尷尬,當年裏中分田時,由於吳家人丁少,就把這山麓附近的山田都分給了吳家。這事雖然他沒參與,但作為田典,還是有些羞愧,將這下下田都分給一家,也隻有複望裏幹出這事,換成其他人丁多的家戶,早就鬧到官府去了。


    聽到吳詠的問話,李田典輕咳一聲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然後指著遠方的溝槽說:“看見那些細長的小水溝了嗎每家都以這個為分界線。”


    吳詠這才恍然,他還以為那些溝壑是天然形成的呢,沒想到卻是田地的分割線!


    這時流民們也都成群結隊來到吳家的地頭,吳詠看著這烏泱泱的人流,突然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山頭問道:“叔父,可知那個山頭是誰家的我看林木被砍伐殆盡,就想讓這些流民在那裏臨時建寨安身。”


    李田典看一眼,搖頭道:“不僅那個山頭是無主之地,這邊整個山林也都是無主之地,不過這裏卻並不適合住人!”


    “這是為何”


    “這裏都屬於伏牛山支脈,經常會有猛獸毒蟲出沒,稍不留神就會有性命之憂啊!”


    正當吳詠踟躕不定時,一個壯漢嚷嚷道:“毒蟲猛獸,也好過繼續流蕩,隻要給俺們吃的,這些都不算什麽,俺們自己可以解決。”


    “對,隻要有吃的,俺們什麽都不怕。”越來越多的流民附和壯漢。


    一看這樣,李田典不說話了。


    吳詠思索一下,對眾人拱手道:“既然如此,那就先委屈大家在此安家。這山麓下的一傾農田和果園是我吳家所有,也都拜托給諸位了。”


    頓了一下,吳詠笑道:“至於吃食,大家不用擔心,小子這就回去準備,保證讓大家都不會餓著肚子。”


    “我們相信小郎君!”經過昨日的分食,流民們對吳詠說的話深信不疑。


    這時的人們都比較重信義,昨日吳詠當著那麽多人的麵發誓,若是失言,相信這天下再也沒有他的容身之處。


    吳詠和李田典一起回到複望裏,遇到等候多時的朱裏典,隻見他急切地問道:“流民安排的怎麽樣”


    李田典歎道:“都是命苦之人,吳詠將他們安排在那座空山頭,沒有人有怨言,隻希望咱們這邊每日能送吃食過去。”


    朱裏典鬆口氣,隨即苦著臉道:“咱們也沒有那麽多糧食啊!”


    吳詠也知道朱裏典的難處,於是鄭重說道:“叔父不用擔心,侄兒自己惹出的事端,當自己來解決,怎敢讓鄉親們擔負責任。還請勞煩叔父跟鄉親們說一聲,從今日開始,每家給流民做出的吃食,都由我吳詠來結賬。另外侄兒希望鄉親們有多餘的舊衣服,舊被褥,也能折價給吳詠,侄兒需要這些衣物幫助流民。還有那些秫秸稈,侄兒也需要用到。”


    朱裏典擺擺手,“這些都是小事,我現在擔心的是你年紀尚小,立下如此誓言,今後若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持,隻怕會遭人詬病。”


    吳詠笑了,“叔父何故對侄兒沒有信心,侄兒神遊太虛多年,若是連這等誓言也做不到,豈不讓天下人嗤笑!”


    朱裏典一時也不知如何勸他,於是苦笑道:“你既有如此誌向,叔父也不多勸你,不過你要記得,咱們複望裏的鄉民雖然不能幫你太多,但隻要你有用得到咱們的地方,就絕不會推辭。”


    吳詠鞠躬感謝,隨後回到家中,他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需要何蓮跟成昭幫忙,那就是做一份食單。因為在回來的途中,他突然想到可以找劉宗正和太守陳球幫忙。


    按照流民的說法,這次災禍波及了很多郡,其中以河南尹跟河內郡最為嚴重,而這兩個郡離南陽郡最近,宛城會首當其衝。想必兩人知道有大批的流民正在朝宛城趕,肯定比他還著急上火。這時他如果提出可以幫助救助流民,一定會得到兩人的支持。


    吳詠回到家裏,找到正在磨麵的兩女,說了要為劉宗正做食單的想法。見兩女還有些疑惑,不禁尷尬笑道:“主要是想請兩位阿姐為我代筆!”


    兩女吃吃一笑,拉著吳詠來到堂屋坐下,又找來漢代的‘文房四寶’,削刀、毛筆、竹簡和墨硯。


    吳詠比較好奇,問了削刀的用處才知道,這時的人用筆在竹簡上寫字,寫錯了,用削刀刮去重新寫。削刀就類似後代的橡皮擦,墨筆在竹木簡上寫錯了字,就用削刀刮去重新寫上正確的字。


    一切準備就緒,吳詠本來想效仿後世袁枚的《隨園食單》,做一個麵食類、豆食類、炒菜類,肉食類和湯粥類集錦,但看了何蓮手中的竹簡一眼,覺得還是以後弄出紙張來,再說吧,現在先做一份麵食類的食單交給劉宗正。


    當下何蓮執筆,吳詠敘述,成昭修正,三人開始記錄這漢代的第一份太虛食單。


    也不知過了多久,李田典找來,看到三人在這裏修修寫寫,不禁有些好奇,隨手拿起幾個寫好的竹簡,看了看,隻見上麵寫到:


    “麵食類細分為麵條、蒸饃、包子、餃子、餅等。


    麵條:麵粉兌水和成團,擀成麵皮,以小刀截麵成條,可寬可細。大概作麵,總以湯多為佳,在碗中望不見麵為妙。寧使食畢再加,以便引人入勝。如穉子麵,雞湯喂之,味道甚美。亦或將麵下湯瀝幹,放碗中,可做涼麵、鹵麵、油潑麵。


    蔥花餅:幹麵用冷水調,不可多,揉擀薄後,卷攏再擀薄了,用豬油、蔥花、鹽巴鋪勻,再卷攏擀成薄餅,用豬油熯黃。


    餡餅:先拌餡料,加水和麵,麵皮包之,熱油灼透。


    肉餃:麵皮攤開,裹肉為餡蒸之。


    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麵皮包之,入油灼之。”


    李田典看的直流口水,這上麵的美食,除了麵條,他聽都沒聽過,不禁有些疑惑地問道:“賢侄,你們這是做什麽”


    三人被李田典的聲音驚醒過來,這才發現不知何時三人幾乎都是臉貼臉。何蓮跟成昭都是臉紅紅的,身體急忙向後縮了縮。


    吳詠卻跟沒事人一樣,笑道:“昨日我在太守府遇到劉宗正,他老人家讓小子準備一份食單,小子今日正好要去宛城一趟,就找兩位阿姐幫忙錄寫食單。”


    接著問道:“叔父何時來的可是吃食準備好了”


    李田典恍然,同時又有些羨慕,吳詠小小年紀就搭上漢室的劉宗正,以後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怪不得昨日敢當著那麽多人的麵立言。


    不過他很快收拾好心情,調笑道:“剛才看你們三個親密無間,不知羨煞多少人!”


    又見兩女羞的一直不敢抬頭,便及時轉移話題,“朱裏典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就等你將那些物品和吃食給流民群運送過去。”


    吳詠點點頭,讓兩女繼續整理,他等會回來時就要拿著這份食單去宛城。


    李田典這時也插話道:“不知兩位小娘可否抄錄一份留在裏中,這份食單上的吃食,某聞所未聞,隻盼將來也有幸吃到。”


    吳詠笑道:“有小子在,保管叔父都能吃到吐,既然叔父想要食單,那就勞煩兩位阿姐抄錄一份。”


    兩女點點頭,囑咐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吳詠隨李田典來到裏門口,發現有十多輛架車子已經等候在此,上麵裝的都是秫秸稈。可別小看這東西,在沒有房屋和床的地方,這玩意就是神器一樣的存在。往地上一鋪就是一張床,往土裏一插就是一麵牆,簡單實用。更重要的是,這秫秸稈也是蓋房子的利器,往橫梁上一攤,既能遮風擋雨,也能防潮保溫。


    吳詠帶著數十名鄉親將這些物品送到流民群所在地時,發現他們已經幹的熱火朝天了。


    有在吳家田裏除草的,也有在吳家果園平整土壤的。


    當然最多的還是在山頭準備搭建房屋住處的。婦人收集茅草,男人去遠處砍樹,孩童搬運石塊,老人運輸泉水,每個人都不閑著。


    看到吳詠,流民們迅速聚集過來。


    等他們卸完秫秸稈,吳詠也不廢話,立刻按照信息竹簡發放蒸饃。


    拿到食物的流民,基本都是回到自己的家庭小集體再分食。噎到了,就去下麵的山泉邊,用雙手掬點水喝。


    吳詠覺得不能任由他們這樣喝生水,一是不衛生,二是這些人中萬一有哪個得了傳染病,豈不是要了一群人的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二十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二十載並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