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羨之初次為官,因縣務冗雜而焦頭爛額,忽然想起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此人便是此前在老師金巡撫幕中用事的賀泰安。
想到此,李羨之即取紙筆,寫下書信一封,邀賀泰安到平湖縣來。信未寫完,忽的又想起來自己隻知道賀泰安是紹興府上虞縣人,具體住在何處,卻不知曉。況且此時二人作別已數年之久,在不在籍,也未可知,就算寫了信,又往何處去投?剛有的一點欣喜之情立時煙消雲散。
想了許久,想不出個好法子來,隻好叫金順兒進來,又叫來兩個機靈的差役,一人賞了十兩銀子,讓他們帶著信往上虞縣打聽。
兩個差役見有銀子掙,又能巴結新太爺,歡歡喜喜接了差事,跟著金順兒走了。
卻說這金順兒帶著兩個差人出了城,租了條船直奔上虞縣。一路無話,不日便到。剛一進城,一個差人道:“上虞是大縣,男女老少十多萬口,挨著打聽,猴年馬月才能找著?我有一個姓趙的結義弟兄,恰好在上虞縣衙裏當差,是個抄抄寫寫的書辦,不如先找他,請他幫忙。不知金爺意下如何?”
金順兒思忖片刻,道:“你說的有理,就依了你。”
一行三人就近找了個客棧住下,放下行李,又奔縣衙來,到了門首,使了二分銀子,請看門的皂隸將那位趙書辦請出來相見。不多時,趙書辦出來,與差役兩個寒暄了一番。差役把金順兒介紹與他相識。兩個各作個揖,算作見禮。
金順兒把找人的事說了,趙書辦撚著稀稀疏疏的幾根胡須,瞪著眼想了半天,道:“在下卻不認識這位賀先生。”
金順忙打著躬道:“您本鄉本土,人頭熟,勞駕打聽打聽。”
趙書辦聽了,也不回話,隻把臉別過一邊去,看著天上。金順兒曉得他的意思,從袖裏掏出五兩的銀子,遞在他手中。
趙書辦立時笑嘻嘻道:“照金爺說,這賀先生做過巡撫老爺的幕,想必不是一般的人物,在鄉裏必定是有名的,打聽起來想必不難。我有個交好的朋友,是本縣戶房的吏員,姓楊,專管著鄉民戶籍,我帶幾位去尋他。”說罷,回身朝看門的皂隸囑咐幾句,便引著金順兒三人進了裏麵,左拐右拐,來到戶房辦事的地方。
這時,楊吏員正坐在書案前寫著甚麽,趙書辦上前道:“楊兄正忙?”
楊吏員抬頭答道:“鄰近幾個鄉裏的戶檔有些差錯,太爺催著要看,訂補訂補。這三位是?”
趙書辦道:“這三位是嘉興府平湖縣裏當差的,奉命來縣裏尋人,楊兄卻是正管,因此求您幫忙。”
這些衙門裏的吏員差役,慣是吃人的,楊吏員也不例外,他的手一刻也不停地在紙上寫著,一麵問道:“要找的人可知道是哪鄉哪村的?”
趙書辦笑道:“正因不知,才求到楊兄這裏。”
楊吏員道:“趙兄找到我,我理應相助,隻是本縣人多,找一個人,如大海撈針一樣,這邊太爺催的急,耽擱不得,實在難為。”
趙書辦道:“這幾位也是兄弟舊識的朋友,勞請楊兄費心幫一幫。”一邊說,一邊給金順遞顏色。
金順一眼便看出其中意思,忙掏了五兩銀子在手,暗暗塞在楊吏員的左手中。
楊吏員摸著銀子,緊緊攥住,把手縮在袖裏,將銀子藏了,道:“既是趙兄貼己的朋友,我便開了檔庫的門,由你們自己去查看。”說著起身往檔庫走。
趙書辦與金順一齊道:“有勞了。”也跟著一起走。
到門前,楊吏員撩起衣襟,拿出一串鑰匙,丁零當啷找了許久,方才找到,開了門,道:“跟我來。”
金順、趙書辦及兩個差役一起跟著進去,走到一個烏木架子前,楊吏員指著上麵一卷卷的冊簿道:“本縣人口戶檔都在這了,你們看吧。”說完告辭離去。趙書辦也托有事,一同走了。
金順三人忙從架子上取下冊簿,一頁一頁翻看。翻了一天,快到黃昏時分,冊簿已翻看過半,才終於找到賀先生的戶檔,看了姓名、表字都對,年齒也是相合,履曆上又寫著“秀才出身”,“在外做幕多年”的字樣。確定是要找的賀先生無疑了。金順把上麵寫的籍貫地址抄在一個紙條上,又把所有冊簿歸好位,才帶著兩個差役出來。謝過了趙書辦和楊吏員,離了縣衙,回到寓所,專等著次日下鄉去找賀先生。
次日一早,金順敦促著兩個差役早早起來,洗了臉,吃了早飯,到街上雇了輛牛車,讓車把式兼做向導,往賀泰安家去。
走了半日,到巳牌時分,到了賀泰安所在的村子裏,攔著一個老農打聽,老農道:“望著村裏最高門大戶的,便是賀先生的家了。”
金順道了謝,和兩個差役往村子裏找去,找到一座朱漆大門的大宅子,上前問門子,果然是賀泰安的家。金順不勝欣喜,將李羨之寫的一張“故舊好友”的全紅帖兒交給門子,央著他入內通報。
門子接了帖,入內去了。
李羨之寫帖兒時隻寫了個光頭姓名,並未將功名官銜寫上。這賀泰安見了帖兒,不知李羨之不遠萬裏來訪,為的是哪般,由是吃了一驚,忙披了件衫子,親自出來相迎,一路小跑到門外,卻見來者並不是李羨之本人。又覺得金順眼熟,便走下台階仔細辨認,想起來他便是李羨之貼身的書童,問道:“你家公子可好?因何自己不來,卻派你來此?”
金順朝著賀泰安深深行了一禮,回道:“托賀老先生的福,我家公子中了新科的進士,放到嘉興府平湖縣做了縣老爺,因想著與賀先生久不相見,欲來拜會,隻因公務繁冗,脫不開身,故遣小的來請先生屈尊到平湖一會。這裏有公子書信,請先生過目。”說著,把信掏出來,雙手奉上。
賀泰安接過信,把金順及兩個差人讓進府裏,到正廳坐了,仆役上來衝茶。賀泰安一邊讓著金順及兩個差人飲茶,一邊拆開信看,覽過一遍,放在一邊,道:“你家公子少年時,我便知他必能成器,而今果然做了朝廷命官。他竟記得我,又遣你帶書信來請,我自是要走一趟的,隻是去了,恐一時不得回來,因此勞你先回去上複你家公子,容我安頓好家裏,多則半月,少則數日,必來赴約。”
金順聽賀先生願往,忙起身道謝。賀泰安又讓著坐了,又命廚房備飯。說了些閑話,當晚留著金順三人住了一宿。
次日早起,吃了早飯,金順和兩個差人告辭,賀泰安親自送出門外。金順與兩個差人原路回平湖回稟。李羨之聽說賀泰安將至,自然歡喜不提。
過十一二日,賀泰安果然如約而至。李羨之自然大喜過望,親自出門將其迎了進去,擺下宴席接風,暢談別後之事,說了各自的境遇,又談到已故的金巡撫,很是唏噓了一番。
宴席罷了,李羨之命撤了席,換上茶來,一邊吃茶一邊說話。李羨之將信中所說請賀泰安入幕幫著處置縣務的話說了一遍,又道:“平湖區區小縣,口不過萬餘人,以先生而論,確是屈才。不過我初入官場,其中事務實在生疏得很,還請先生賞光賜教。”
賀泰安笑道:“羨之說哪裏話,早在金巡撫幕中,我便知你非尋常之人。就拿金巡撫來說,他老人家為官多年,見過的人不在少數,為何獨對你青眼有加?還不看你日後能成大事麽?今日你來此做官,便是成就大業的第一步,用得著我,乃是我的福分。”
李羨之聽了這話,自然歡喜的不得了,又與賀泰安談了許久,方才各自歇了。
過了一日,李羨之把剩下不多的銀子都拿了出來,設了席,將縣丞錢若舉、主簿苗銓、典史趙文徽和縣學教諭喚作陳子曦的都請在一起,又將賀泰安奉在上席,對眾人道:“今日幸而請到舊時故友來到這裏,不勝歡喜,故而借此機會,將諸位一並請來一會。這位便是我的師友賀泰安先生。”
席上眾人都起身,與賀泰安見禮,賀泰安一一還禮,禮畢落座。
李羨之又道:“下官初入官場,縣務生疏得很,怕誤了公事,有負皇命,因此請賀先生入幕,幫助料理。這賀先生可是從巡撫衙門裏曆練出來的,日後行事,還請諸位相互幫襯著,好讓下官安安生生做滿這一任知縣。”說罷,起身舉了一杯。
席上諸人也都起身,陪飲了一杯,各自落座。苗銓尖著嗓子道:“要說這官員請幕賓辦事在而今已成風氣,有賀先生來,也是省了我等的事,正求之不得哩。”說著,與錢若舉對視一眼,各有所思。
李羨之仔細觀察四人,見趙文徽與與陳子曦兩個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而錢若舉和苗銓的臉色卻比之前難看了許多。過不多時,二人相繼借故起身,告辭而去。兩人一走,趙文徽與陳子曦也不好再坐,亦起身告辭了。李羨之起身一一送了出去,回來仍坐了。
賀泰安笑道:“羨之用了我,錢、苗兩位大人頗有不悅呀。”
李羨之也笑道:“越是有人不悅,我才越要用先生,否則任由下麵人胡為,豈不成了屍位素餐的昏官了?”
賀泰安玩笑道:“依我想來,羨之為官,大抵是不會做貪官的,不過做不做昏官,卻是難料。”
李羨之聽了,很是疑惑,問道:“此話怎講?”
賀泰安笑道:“依我看來,這世上不貪的官隻有兩種,其一便是那品性高潔,骨子裏便是個清廉的人,比如宋朝的包龍圖,本朝的海剛峰;另一種便是羨之這樣的人,自小在金銀堆裏長大,那才是真真的視金錢如糞土,自然不會因為那些蠅頭小利,壞了自己的名聲。”
李羨之笑著插話道:“此刻,我卻也是羅鍋上山,錢緊得很哪。”
賀泰安問道:“哦?卻是怎麽回事?”
李羨之道:“我赴京應舉時總共帶了千把兩銀子,一路盤纏到此,又遇了一位愛財的府台大人,剩下的都送給了他,連我騎乘的馬匹也都饒了進去。不瞞先生,備了今日這餐飯,我已是分文無有了。”
賀泰安問道:“這位府台大人是怎麽為難你了,要使出這樣大的手筆?”
李羨之道:“這位府台大人倒並未曾難為我,是我在拜望巡撫大人時,巡撫大人提醒我的,我便照著做了。府台大人得了銀子,倒是客氣得很。”
賀泰安不解道:“巡撫大人為一省之尊,如何會這樣提醒你?”
李羨之道:“拜望那日,巡撫大人曾問起過我進學和中舉人時的座師周學台,想必是有書信關照過了。”
賀泰安問道:“就是拜在金巡撫門下的周純仁?”
李羨之道:“正是。”
賀泰安道:“如此說來,你倒是有了貴人相助,日後官運自然亨通。”說著兩個人又笑了一會。
李羨之轉了話頭,問道:“不知賀先生要多少幕銀?”
賀泰安笑道:“你我的交情,斟酌著給幾兩便可了。”
李羨之道:“一月三十兩,少麽?”
賀泰安道:“我在金巡撫幕中,不過也才三百兩一年,縣裏的事務自然不及撫衙的繁瑣,著實是多了,二十兩足矣。”
李羨之擺擺手道:“先生莫要推辭,就講定三十兩罷,不過我此刻卻是支不出銀子來,要耽擱些日子。”
賀泰安道:“這個自不妨事。”
談罷正事,兩個又一邊吃酒,一邊說了些閑話,興盡散了,各自歇息。
想到此,李羨之即取紙筆,寫下書信一封,邀賀泰安到平湖縣來。信未寫完,忽的又想起來自己隻知道賀泰安是紹興府上虞縣人,具體住在何處,卻不知曉。況且此時二人作別已數年之久,在不在籍,也未可知,就算寫了信,又往何處去投?剛有的一點欣喜之情立時煙消雲散。
想了許久,想不出個好法子來,隻好叫金順兒進來,又叫來兩個機靈的差役,一人賞了十兩銀子,讓他們帶著信往上虞縣打聽。
兩個差役見有銀子掙,又能巴結新太爺,歡歡喜喜接了差事,跟著金順兒走了。
卻說這金順兒帶著兩個差人出了城,租了條船直奔上虞縣。一路無話,不日便到。剛一進城,一個差人道:“上虞是大縣,男女老少十多萬口,挨著打聽,猴年馬月才能找著?我有一個姓趙的結義弟兄,恰好在上虞縣衙裏當差,是個抄抄寫寫的書辦,不如先找他,請他幫忙。不知金爺意下如何?”
金順兒思忖片刻,道:“你說的有理,就依了你。”
一行三人就近找了個客棧住下,放下行李,又奔縣衙來,到了門首,使了二分銀子,請看門的皂隸將那位趙書辦請出來相見。不多時,趙書辦出來,與差役兩個寒暄了一番。差役把金順兒介紹與他相識。兩個各作個揖,算作見禮。
金順兒把找人的事說了,趙書辦撚著稀稀疏疏的幾根胡須,瞪著眼想了半天,道:“在下卻不認識這位賀先生。”
金順忙打著躬道:“您本鄉本土,人頭熟,勞駕打聽打聽。”
趙書辦聽了,也不回話,隻把臉別過一邊去,看著天上。金順兒曉得他的意思,從袖裏掏出五兩的銀子,遞在他手中。
趙書辦立時笑嘻嘻道:“照金爺說,這賀先生做過巡撫老爺的幕,想必不是一般的人物,在鄉裏必定是有名的,打聽起來想必不難。我有個交好的朋友,是本縣戶房的吏員,姓楊,專管著鄉民戶籍,我帶幾位去尋他。”說罷,回身朝看門的皂隸囑咐幾句,便引著金順兒三人進了裏麵,左拐右拐,來到戶房辦事的地方。
這時,楊吏員正坐在書案前寫著甚麽,趙書辦上前道:“楊兄正忙?”
楊吏員抬頭答道:“鄰近幾個鄉裏的戶檔有些差錯,太爺催著要看,訂補訂補。這三位是?”
趙書辦道:“這三位是嘉興府平湖縣裏當差的,奉命來縣裏尋人,楊兄卻是正管,因此求您幫忙。”
這些衙門裏的吏員差役,慣是吃人的,楊吏員也不例外,他的手一刻也不停地在紙上寫著,一麵問道:“要找的人可知道是哪鄉哪村的?”
趙書辦笑道:“正因不知,才求到楊兄這裏。”
楊吏員道:“趙兄找到我,我理應相助,隻是本縣人多,找一個人,如大海撈針一樣,這邊太爺催的急,耽擱不得,實在難為。”
趙書辦道:“這幾位也是兄弟舊識的朋友,勞請楊兄費心幫一幫。”一邊說,一邊給金順遞顏色。
金順一眼便看出其中意思,忙掏了五兩銀子在手,暗暗塞在楊吏員的左手中。
楊吏員摸著銀子,緊緊攥住,把手縮在袖裏,將銀子藏了,道:“既是趙兄貼己的朋友,我便開了檔庫的門,由你們自己去查看。”說著起身往檔庫走。
趙書辦與金順一齊道:“有勞了。”也跟著一起走。
到門前,楊吏員撩起衣襟,拿出一串鑰匙,丁零當啷找了許久,方才找到,開了門,道:“跟我來。”
金順、趙書辦及兩個差役一起跟著進去,走到一個烏木架子前,楊吏員指著上麵一卷卷的冊簿道:“本縣人口戶檔都在這了,你們看吧。”說完告辭離去。趙書辦也托有事,一同走了。
金順三人忙從架子上取下冊簿,一頁一頁翻看。翻了一天,快到黃昏時分,冊簿已翻看過半,才終於找到賀先生的戶檔,看了姓名、表字都對,年齒也是相合,履曆上又寫著“秀才出身”,“在外做幕多年”的字樣。確定是要找的賀先生無疑了。金順把上麵寫的籍貫地址抄在一個紙條上,又把所有冊簿歸好位,才帶著兩個差役出來。謝過了趙書辦和楊吏員,離了縣衙,回到寓所,專等著次日下鄉去找賀先生。
次日一早,金順敦促著兩個差役早早起來,洗了臉,吃了早飯,到街上雇了輛牛車,讓車把式兼做向導,往賀泰安家去。
走了半日,到巳牌時分,到了賀泰安所在的村子裏,攔著一個老農打聽,老農道:“望著村裏最高門大戶的,便是賀先生的家了。”
金順道了謝,和兩個差役往村子裏找去,找到一座朱漆大門的大宅子,上前問門子,果然是賀泰安的家。金順不勝欣喜,將李羨之寫的一張“故舊好友”的全紅帖兒交給門子,央著他入內通報。
門子接了帖,入內去了。
李羨之寫帖兒時隻寫了個光頭姓名,並未將功名官銜寫上。這賀泰安見了帖兒,不知李羨之不遠萬裏來訪,為的是哪般,由是吃了一驚,忙披了件衫子,親自出來相迎,一路小跑到門外,卻見來者並不是李羨之本人。又覺得金順眼熟,便走下台階仔細辨認,想起來他便是李羨之貼身的書童,問道:“你家公子可好?因何自己不來,卻派你來此?”
金順朝著賀泰安深深行了一禮,回道:“托賀老先生的福,我家公子中了新科的進士,放到嘉興府平湖縣做了縣老爺,因想著與賀先生久不相見,欲來拜會,隻因公務繁冗,脫不開身,故遣小的來請先生屈尊到平湖一會。這裏有公子書信,請先生過目。”說著,把信掏出來,雙手奉上。
賀泰安接過信,把金順及兩個差人讓進府裏,到正廳坐了,仆役上來衝茶。賀泰安一邊讓著金順及兩個差人飲茶,一邊拆開信看,覽過一遍,放在一邊,道:“你家公子少年時,我便知他必能成器,而今果然做了朝廷命官。他竟記得我,又遣你帶書信來請,我自是要走一趟的,隻是去了,恐一時不得回來,因此勞你先回去上複你家公子,容我安頓好家裏,多則半月,少則數日,必來赴約。”
金順聽賀先生願往,忙起身道謝。賀泰安又讓著坐了,又命廚房備飯。說了些閑話,當晚留著金順三人住了一宿。
次日早起,吃了早飯,金順和兩個差人告辭,賀泰安親自送出門外。金順與兩個差人原路回平湖回稟。李羨之聽說賀泰安將至,自然歡喜不提。
過十一二日,賀泰安果然如約而至。李羨之自然大喜過望,親自出門將其迎了進去,擺下宴席接風,暢談別後之事,說了各自的境遇,又談到已故的金巡撫,很是唏噓了一番。
宴席罷了,李羨之命撤了席,換上茶來,一邊吃茶一邊說話。李羨之將信中所說請賀泰安入幕幫著處置縣務的話說了一遍,又道:“平湖區區小縣,口不過萬餘人,以先生而論,確是屈才。不過我初入官場,其中事務實在生疏得很,還請先生賞光賜教。”
賀泰安笑道:“羨之說哪裏話,早在金巡撫幕中,我便知你非尋常之人。就拿金巡撫來說,他老人家為官多年,見過的人不在少數,為何獨對你青眼有加?還不看你日後能成大事麽?今日你來此做官,便是成就大業的第一步,用得著我,乃是我的福分。”
李羨之聽了這話,自然歡喜的不得了,又與賀泰安談了許久,方才各自歇了。
過了一日,李羨之把剩下不多的銀子都拿了出來,設了席,將縣丞錢若舉、主簿苗銓、典史趙文徽和縣學教諭喚作陳子曦的都請在一起,又將賀泰安奉在上席,對眾人道:“今日幸而請到舊時故友來到這裏,不勝歡喜,故而借此機會,將諸位一並請來一會。這位便是我的師友賀泰安先生。”
席上眾人都起身,與賀泰安見禮,賀泰安一一還禮,禮畢落座。
李羨之又道:“下官初入官場,縣務生疏得很,怕誤了公事,有負皇命,因此請賀先生入幕,幫助料理。這賀先生可是從巡撫衙門裏曆練出來的,日後行事,還請諸位相互幫襯著,好讓下官安安生生做滿這一任知縣。”說罷,起身舉了一杯。
席上諸人也都起身,陪飲了一杯,各自落座。苗銓尖著嗓子道:“要說這官員請幕賓辦事在而今已成風氣,有賀先生來,也是省了我等的事,正求之不得哩。”說著,與錢若舉對視一眼,各有所思。
李羨之仔細觀察四人,見趙文徽與與陳子曦兩個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而錢若舉和苗銓的臉色卻比之前難看了許多。過不多時,二人相繼借故起身,告辭而去。兩人一走,趙文徽與陳子曦也不好再坐,亦起身告辭了。李羨之起身一一送了出去,回來仍坐了。
賀泰安笑道:“羨之用了我,錢、苗兩位大人頗有不悅呀。”
李羨之也笑道:“越是有人不悅,我才越要用先生,否則任由下麵人胡為,豈不成了屍位素餐的昏官了?”
賀泰安玩笑道:“依我想來,羨之為官,大抵是不會做貪官的,不過做不做昏官,卻是難料。”
李羨之聽了,很是疑惑,問道:“此話怎講?”
賀泰安笑道:“依我看來,這世上不貪的官隻有兩種,其一便是那品性高潔,骨子裏便是個清廉的人,比如宋朝的包龍圖,本朝的海剛峰;另一種便是羨之這樣的人,自小在金銀堆裏長大,那才是真真的視金錢如糞土,自然不會因為那些蠅頭小利,壞了自己的名聲。”
李羨之笑著插話道:“此刻,我卻也是羅鍋上山,錢緊得很哪。”
賀泰安問道:“哦?卻是怎麽回事?”
李羨之道:“我赴京應舉時總共帶了千把兩銀子,一路盤纏到此,又遇了一位愛財的府台大人,剩下的都送給了他,連我騎乘的馬匹也都饒了進去。不瞞先生,備了今日這餐飯,我已是分文無有了。”
賀泰安問道:“這位府台大人是怎麽為難你了,要使出這樣大的手筆?”
李羨之道:“這位府台大人倒並未曾難為我,是我在拜望巡撫大人時,巡撫大人提醒我的,我便照著做了。府台大人得了銀子,倒是客氣得很。”
賀泰安不解道:“巡撫大人為一省之尊,如何會這樣提醒你?”
李羨之道:“拜望那日,巡撫大人曾問起過我進學和中舉人時的座師周學台,想必是有書信關照過了。”
賀泰安問道:“就是拜在金巡撫門下的周純仁?”
李羨之道:“正是。”
賀泰安道:“如此說來,你倒是有了貴人相助,日後官運自然亨通。”說著兩個人又笑了一會。
李羨之轉了話頭,問道:“不知賀先生要多少幕銀?”
賀泰安笑道:“你我的交情,斟酌著給幾兩便可了。”
李羨之道:“一月三十兩,少麽?”
賀泰安道:“我在金巡撫幕中,不過也才三百兩一年,縣裏的事務自然不及撫衙的繁瑣,著實是多了,二十兩足矣。”
李羨之擺擺手道:“先生莫要推辭,就講定三十兩罷,不過我此刻卻是支不出銀子來,要耽擱些日子。”
賀泰安道:“這個自不妨事。”
談罷正事,兩個又一邊吃酒,一邊說了些閑話,興盡散了,各自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