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羨之送走了張鳳翼,又到府台衙門辭別。郝知府與同、通二位大人皆在。見李羨之到,紛紛起身相迎見禮。李羨之自知不過是假張鳳翼之威而已,也不當真,敷衍著見禮,說些閑話。未幾,郝知府哈欠連天,要困覺了,同、通二位及李羨之皆起身告辭。
到門外,李羨之又虛禮一番別了二位上司,自回汛地。一回縣裏,錢縣丞與苗主簿搶著最先出來迎接,又是磕頭,又是作揖,到了二堂,又纏磨著不住地溜須拍馬,關心體己的話一股腦兒直往外傾。李羨之聽的渾身掉米,一味敷衍。直到賀泰安進來稟事,二人又與他恭維了許久,才訕訕告辭。
見他們出門走遠,賀泰安笑道:“這二位大人幾時變得如此乖巧客氣。”
李羨之搖著頭道:“不過是我狐假虎威一回,竟惹得滿山的狼、獐、鹿、兔懼怕不已。”
賀泰安道:“如此也好,免得他處處與你為難,倒省了不少閑事。”
李羨之聽了點頭,轉了話頭問道:“先生來為何事?”
賀泰安倒起苦水,道:“我在金巡撫幕中,亦未曾這般忙碌。一縣的賬房、錢穀、刑名全在我手中,知縣大人倒是每日清閑。”
李羨之笑道:“縣裏的錢糧我是不願上下其手的,哪有多餘的銀子再請幕賓?還請賀先生多費心。”
賀泰安將厚厚一摞賬冊、卷宗放在案上道:“也請大人費心費心看一看。”說完,就急忙忙又去做事了。
李羨之雖一應事務都委信了賀泰安,但終歸他才是掌印把子的知縣,縣務不能不知。於是一心一意地將賬冊、卷宗閱過一遍以備上司查問。
再說這賀泰安確有一身刀筆功夫,卷宗凝練、賬目清晰,藩、臬二司考績下來,李羨之頗受誇獎。在混沌的兩浙官場中,竟得了個幹吏的名聲。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一切順風順水之時,未過多久的安生日子竟被一件驚天的大事攪了。
這時方到仲夏時節,一日深夜時分,李羨之才安歇不久,便聽到有人砸門。連忙披衣起床開門,卻是典史趙文徽。
李羨之問道:“光慎何故深夜敲門?”
趙文徽略欠身道:“稟大人,城南董家裏被海賊洗掠一空。”
李羨之大驚,忙道:“立刻集結差役兵丁,我即刻便到。”
趙文徽領命去了。李羨之忙換上官服出門,隻見院外火把通明,趙文徽早已集齊三班衙役及縣中備賊的土兵共計百餘人列隊等候。
不一刻,李羨之穿了官服出來。差役早牽來一匹青驄馬。李羨之翻身上馬,打馬出了縣衙,趙文徽亦上馬相跟,一眾馬、步弓手,快手、民壯緊跟其後,往董家裏而來,不消半個時辰便至。
此時,盜匪早已逃散一空。李羨之入裏查看,發現裏中俱被洗劫,所見之處一片狼藉。百姓亦四處逃散,不見蹤影。李羨之遂命馬、步弓手四處警戒,又令快馬四下追蹤,看能否發現賊人蹤跡;快手、差役則入裏中仔細查看還有生還之人沒有。
檢查半宿,到天光放亮的時候,差役們從廢墟裏抬出老老少少二十多具屍首。
看著眼前的慘象,趙文徽歎口氣道:“以往縣裏常有村落遭賊,但不過就是劫些財物而已,如此痛下殺手,恐怕……”
趙文徽欲言又止,但李羨之已猜度到他要說的話——已被剿絕的倭寇又出現了。
這時,天已大亮,李羨之下馬查看,所有死人均是被利刃所殺,大多一刀斃命,傷口全在脖頸和前胸。
李羨之正在仔細察看,外麵忽熙熙攘攘鬧了起來,趙文徽喝問怎麽回事。一個弓手跑過來,單膝跪地稟道:“啟稟縣尊大老爺,巡哨的弟兄逮了一個可疑的人。”
剛說完,四五個士兵推搡著一個五花大綁的壯年漢子過來,按著跪在李羨之腳下。
領頭的伍長道:“稟老爺,小的率人巡哨,見這廝鬼鬼祟祟躲在村外往裏張望,本想盤問他,不料他倒起了性,一把推翻了兩個弟兄要逃,虧得小的人多,用麻繩將他絆翻了才擒了來。”
李羨之上前一步,令放他起來回話。那伍長倒吸了口氣道:“老爺不知,這廝力氣可大,放他起來,恐驚了老爺,小的吃罪不起。”
李羨之笑道:“我在做官之前,也曾雲遊邊塞,九死一生的戰陣也曾經曆過,一個赤手空拳的漢子,又能怎的?放他起來便是。”
見李羨之這樣說,按著那漢子的幾個士兵鬆了手,放他起來,但反剪綁著的手卻沒鬆。伍長也往李羨之身邊靠了靠,準備著一有異動,便撲上去救駕。
那漢子起身站定,卻不鬧了,隻瞪著兩個銅鈴一樣的大眼睛,張著嘴喘氣,滿是胡茬的腮邊暴著青筋。
李羨之上下打量了一遍,見他一方麻布巾包著發髻,穿著粗布衫褲,褲管和袖口高高挽起,露出黝黑的筋肉,腳上蹬一雙破舊不堪的草鞋——一副農夫的打扮。心裏便知道個大概,問道:“你是這村裏的人?”
那漢子張著嘴嘰裏呱啦說了一大堆,李羨之一個字也沒聽明白。一邊的趙文徽用官話翻譯了一遍:“此人叫程九宮,世居在此,家裏有一老父,相依為命。此前趁著空閑,到鄰村替一個大戶人家打短工,昨夜有同村的人逃到那裏,說遭了賊,他擔心老父安危,冒險回來打探,不料被軍士捉了。”
李羨之聽了,揮了揮手令給程九宮鬆了綁。圍攏的眾軍士見抓的不是盜賊,也各自散了。
這時,程九宮看向那躺成一排的屍首,片刻之後,大叫一聲,撲向其中一具老者的屍首,伏屍痛哭起來,直哭的聲震九天,涕泗成河,昏死了過去。
李羨之讓人把他拖開急救,眾人掐了半天人中,又潑了些涼水,才把他弄醒了,雖不哭喊了,卻又哽咽起來,一句話也不說。
這時,有膽大的百姓回來,看了這副慘象,上上下下哭作一團。李羨之再要問些甚麽,也無人應答。
趙文徽道:“知縣大人不如先回縣裏,這裏有我帶著軍士善後,待百姓安撫之後,再做區處。”
李羨之看此地一副亂哄哄的樣子,知道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便聽了趙文徽的勸,帶了十來個衙役先回縣衙。錢若舉、苗銓兩個迎著,請了安,問董家裏的事。李羨之心裏正亂,敷衍著草草說了幾句。錢、苗兩個做出悲傷的樣子歎惋了一番,道:“出了這般大的案子,是不是寫個文書呈報上司衙門?”
李羨之道:“此時事態尚不明了,待趙典史問清情況回來,再計較不遲。”錢、苗兩個對視一眼,若有所思,告退了。
李羨之此時一心想著董家裏的事,顧不得其他,滿懷心事回到書房,捱到中午,午飯也沒得心思吃,隻等著趙文徽回話。
在李羨之走後,趙文徽派人把逃散的百姓都請回來,計點人數,除了在村子裏被殺的二十多人外,還有幾個受了傷,死在逃跑的路上,另外還有十幾名婦人被生擄了去。趙文徽又問起昨夜情形,有一個壯年漢子道:“昨夜人定之後,忽然聽著滿村裏的狗亂叫了起來,男人們都出來看,見有賊人闖進村來。起先,我們還拿著鋤頭、棍棒抵抗,可哪敵得了快刀利刃,連身也近不了,便死了不少人,剩下的隻好護著家小四散逃命,跑不及的,男人都被殺了,女人都被擄走了。”
趙文徽又問:“你們可看清賊人有多少了麽?”
那漢子道:“天黑看不清,大約有一二十人。”
趙文徽又問:“那可看清楚賊人裝束?”
那漢子道:“天色太黑,未曾看清,看清的,大約也都成了刀下鬼了。”再問別人,也都搖頭。
趙文徽知道這夥賊人不善,越發篤定之前猜測不錯。這時,四下追蹤的快馬相繼回來,向東追的一個稟道:“小的追出二十多裏地,見行路的客人打聽,說天亮時有三四十男女行色匆匆往海上去了。”
趙文徽隨即留下三五十個差役、土兵幫著百姓掩埋屍首,整理房屋。自己帶著其餘人飛奔回縣裏。一回衙門,即刻來見李羨之,道:“賊人有蹤跡了。”
李羨之忙問:“往哪裏逃了?”
趙文徽道:“探馬報說向過路客人打聽,有一隊人有男有女,往海上去了,想必是他們無疑。”
李羨之道:“平湖縣海岸便是乍浦、梁莊、獨山巡檢司三城,共駐著幾百名備倭兵士,如何能容賊人來去自如?”
趙文徽訕訕道:“大人有所不知,嘉靖年間,倭寇縱橫,戚少保上書朝廷,在三地各築一座土城,置備倭把總一人,不僅駐兵,還修有炮台。後來倭患漸輕,三座城堡也日漸落敗,官吏腐敗,兵士日減,大炮鏽蝕,幾乎不堪一用了。”
李羨之聽了,怒火中燒,恨恨自語道:“兵備防務,國之重事,腐壞至此,天下怎能不亡?”
趙文徽聽的似清非清,問道:“大人說的甚麽?”
李羨之自知失言,道:“沒甚麽。三座城堡哪處有船通外海?”
趙文徽道:“乍浦有兵船七八條,可以出海。”
李羨之道:“如此,勞趙典史移文乍浦堡,就說本縣即刻造訪,出海觀賊。我去另寫文書,把此事報與府台衙門及巡撫衙門。”
趙文徽深作了個揖,退出去了。
李羨之要務在身,不容多想,忙著草擬文書去了。不多時,文書寫就,遣人分別送往府台衙門和巡撫衙門裏。然後將錢若舉、苗銓和賀泰安一並請來,提議著要從府庫裏支些糧米、銀兩送到董家裏,挨戶分發,權作撫恤。
賀泰安道:“縣裏的社倉新滿,約有五六百石糧米,可以調撥一些出來,權且應急。”
錢縣丞道:“社倉的糧米是留著備荒年的,怎好擅動?恐上頭怪罪。”
李羨之道:“兵火之難,更甚於荒年,此時不能放糧,更待何時?若上頭怪罪,我自一力承擔。”
錢縣丞與苗主簿忙道:“大人言之在理,一切全由大人定奪。”
李羨之於是吩咐賀泰安道:“待趙典史歸來,勞賀先生與之共同商議,厘清董家裏戶籍人口,算定放糧數目報與我。”
賀泰安領命自去,錢縣丞與苗主簿也起身告辭。李羨之一夜未睡,此時有些困乏,便伏在桌上略作休憩。
到門外,李羨之又虛禮一番別了二位上司,自回汛地。一回縣裏,錢縣丞與苗主簿搶著最先出來迎接,又是磕頭,又是作揖,到了二堂,又纏磨著不住地溜須拍馬,關心體己的話一股腦兒直往外傾。李羨之聽的渾身掉米,一味敷衍。直到賀泰安進來稟事,二人又與他恭維了許久,才訕訕告辭。
見他們出門走遠,賀泰安笑道:“這二位大人幾時變得如此乖巧客氣。”
李羨之搖著頭道:“不過是我狐假虎威一回,竟惹得滿山的狼、獐、鹿、兔懼怕不已。”
賀泰安道:“如此也好,免得他處處與你為難,倒省了不少閑事。”
李羨之聽了點頭,轉了話頭問道:“先生來為何事?”
賀泰安倒起苦水,道:“我在金巡撫幕中,亦未曾這般忙碌。一縣的賬房、錢穀、刑名全在我手中,知縣大人倒是每日清閑。”
李羨之笑道:“縣裏的錢糧我是不願上下其手的,哪有多餘的銀子再請幕賓?還請賀先生多費心。”
賀泰安將厚厚一摞賬冊、卷宗放在案上道:“也請大人費心費心看一看。”說完,就急忙忙又去做事了。
李羨之雖一應事務都委信了賀泰安,但終歸他才是掌印把子的知縣,縣務不能不知。於是一心一意地將賬冊、卷宗閱過一遍以備上司查問。
再說這賀泰安確有一身刀筆功夫,卷宗凝練、賬目清晰,藩、臬二司考績下來,李羨之頗受誇獎。在混沌的兩浙官場中,竟得了個幹吏的名聲。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一切順風順水之時,未過多久的安生日子竟被一件驚天的大事攪了。
這時方到仲夏時節,一日深夜時分,李羨之才安歇不久,便聽到有人砸門。連忙披衣起床開門,卻是典史趙文徽。
李羨之問道:“光慎何故深夜敲門?”
趙文徽略欠身道:“稟大人,城南董家裏被海賊洗掠一空。”
李羨之大驚,忙道:“立刻集結差役兵丁,我即刻便到。”
趙文徽領命去了。李羨之忙換上官服出門,隻見院外火把通明,趙文徽早已集齊三班衙役及縣中備賊的土兵共計百餘人列隊等候。
不一刻,李羨之穿了官服出來。差役早牽來一匹青驄馬。李羨之翻身上馬,打馬出了縣衙,趙文徽亦上馬相跟,一眾馬、步弓手,快手、民壯緊跟其後,往董家裏而來,不消半個時辰便至。
此時,盜匪早已逃散一空。李羨之入裏查看,發現裏中俱被洗劫,所見之處一片狼藉。百姓亦四處逃散,不見蹤影。李羨之遂命馬、步弓手四處警戒,又令快馬四下追蹤,看能否發現賊人蹤跡;快手、差役則入裏中仔細查看還有生還之人沒有。
檢查半宿,到天光放亮的時候,差役們從廢墟裏抬出老老少少二十多具屍首。
看著眼前的慘象,趙文徽歎口氣道:“以往縣裏常有村落遭賊,但不過就是劫些財物而已,如此痛下殺手,恐怕……”
趙文徽欲言又止,但李羨之已猜度到他要說的話——已被剿絕的倭寇又出現了。
這時,天已大亮,李羨之下馬查看,所有死人均是被利刃所殺,大多一刀斃命,傷口全在脖頸和前胸。
李羨之正在仔細察看,外麵忽熙熙攘攘鬧了起來,趙文徽喝問怎麽回事。一個弓手跑過來,單膝跪地稟道:“啟稟縣尊大老爺,巡哨的弟兄逮了一個可疑的人。”
剛說完,四五個士兵推搡著一個五花大綁的壯年漢子過來,按著跪在李羨之腳下。
領頭的伍長道:“稟老爺,小的率人巡哨,見這廝鬼鬼祟祟躲在村外往裏張望,本想盤問他,不料他倒起了性,一把推翻了兩個弟兄要逃,虧得小的人多,用麻繩將他絆翻了才擒了來。”
李羨之上前一步,令放他起來回話。那伍長倒吸了口氣道:“老爺不知,這廝力氣可大,放他起來,恐驚了老爺,小的吃罪不起。”
李羨之笑道:“我在做官之前,也曾雲遊邊塞,九死一生的戰陣也曾經曆過,一個赤手空拳的漢子,又能怎的?放他起來便是。”
見李羨之這樣說,按著那漢子的幾個士兵鬆了手,放他起來,但反剪綁著的手卻沒鬆。伍長也往李羨之身邊靠了靠,準備著一有異動,便撲上去救駕。
那漢子起身站定,卻不鬧了,隻瞪著兩個銅鈴一樣的大眼睛,張著嘴喘氣,滿是胡茬的腮邊暴著青筋。
李羨之上下打量了一遍,見他一方麻布巾包著發髻,穿著粗布衫褲,褲管和袖口高高挽起,露出黝黑的筋肉,腳上蹬一雙破舊不堪的草鞋——一副農夫的打扮。心裏便知道個大概,問道:“你是這村裏的人?”
那漢子張著嘴嘰裏呱啦說了一大堆,李羨之一個字也沒聽明白。一邊的趙文徽用官話翻譯了一遍:“此人叫程九宮,世居在此,家裏有一老父,相依為命。此前趁著空閑,到鄰村替一個大戶人家打短工,昨夜有同村的人逃到那裏,說遭了賊,他擔心老父安危,冒險回來打探,不料被軍士捉了。”
李羨之聽了,揮了揮手令給程九宮鬆了綁。圍攏的眾軍士見抓的不是盜賊,也各自散了。
這時,程九宮看向那躺成一排的屍首,片刻之後,大叫一聲,撲向其中一具老者的屍首,伏屍痛哭起來,直哭的聲震九天,涕泗成河,昏死了過去。
李羨之讓人把他拖開急救,眾人掐了半天人中,又潑了些涼水,才把他弄醒了,雖不哭喊了,卻又哽咽起來,一句話也不說。
這時,有膽大的百姓回來,看了這副慘象,上上下下哭作一團。李羨之再要問些甚麽,也無人應答。
趙文徽道:“知縣大人不如先回縣裏,這裏有我帶著軍士善後,待百姓安撫之後,再做區處。”
李羨之看此地一副亂哄哄的樣子,知道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便聽了趙文徽的勸,帶了十來個衙役先回縣衙。錢若舉、苗銓兩個迎著,請了安,問董家裏的事。李羨之心裏正亂,敷衍著草草說了幾句。錢、苗兩個做出悲傷的樣子歎惋了一番,道:“出了這般大的案子,是不是寫個文書呈報上司衙門?”
李羨之道:“此時事態尚不明了,待趙典史問清情況回來,再計較不遲。”錢、苗兩個對視一眼,若有所思,告退了。
李羨之此時一心想著董家裏的事,顧不得其他,滿懷心事回到書房,捱到中午,午飯也沒得心思吃,隻等著趙文徽回話。
在李羨之走後,趙文徽派人把逃散的百姓都請回來,計點人數,除了在村子裏被殺的二十多人外,還有幾個受了傷,死在逃跑的路上,另外還有十幾名婦人被生擄了去。趙文徽又問起昨夜情形,有一個壯年漢子道:“昨夜人定之後,忽然聽著滿村裏的狗亂叫了起來,男人們都出來看,見有賊人闖進村來。起先,我們還拿著鋤頭、棍棒抵抗,可哪敵得了快刀利刃,連身也近不了,便死了不少人,剩下的隻好護著家小四散逃命,跑不及的,男人都被殺了,女人都被擄走了。”
趙文徽又問:“你們可看清賊人有多少了麽?”
那漢子道:“天黑看不清,大約有一二十人。”
趙文徽又問:“那可看清楚賊人裝束?”
那漢子道:“天色太黑,未曾看清,看清的,大約也都成了刀下鬼了。”再問別人,也都搖頭。
趙文徽知道這夥賊人不善,越發篤定之前猜測不錯。這時,四下追蹤的快馬相繼回來,向東追的一個稟道:“小的追出二十多裏地,見行路的客人打聽,說天亮時有三四十男女行色匆匆往海上去了。”
趙文徽隨即留下三五十個差役、土兵幫著百姓掩埋屍首,整理房屋。自己帶著其餘人飛奔回縣裏。一回衙門,即刻來見李羨之,道:“賊人有蹤跡了。”
李羨之忙問:“往哪裏逃了?”
趙文徽道:“探馬報說向過路客人打聽,有一隊人有男有女,往海上去了,想必是他們無疑。”
李羨之道:“平湖縣海岸便是乍浦、梁莊、獨山巡檢司三城,共駐著幾百名備倭兵士,如何能容賊人來去自如?”
趙文徽訕訕道:“大人有所不知,嘉靖年間,倭寇縱橫,戚少保上書朝廷,在三地各築一座土城,置備倭把總一人,不僅駐兵,還修有炮台。後來倭患漸輕,三座城堡也日漸落敗,官吏腐敗,兵士日減,大炮鏽蝕,幾乎不堪一用了。”
李羨之聽了,怒火中燒,恨恨自語道:“兵備防務,國之重事,腐壞至此,天下怎能不亡?”
趙文徽聽的似清非清,問道:“大人說的甚麽?”
李羨之自知失言,道:“沒甚麽。三座城堡哪處有船通外海?”
趙文徽道:“乍浦有兵船七八條,可以出海。”
李羨之道:“如此,勞趙典史移文乍浦堡,就說本縣即刻造訪,出海觀賊。我去另寫文書,把此事報與府台衙門及巡撫衙門。”
趙文徽深作了個揖,退出去了。
李羨之要務在身,不容多想,忙著草擬文書去了。不多時,文書寫就,遣人分別送往府台衙門和巡撫衙門裏。然後將錢若舉、苗銓和賀泰安一並請來,提議著要從府庫裏支些糧米、銀兩送到董家裏,挨戶分發,權作撫恤。
賀泰安道:“縣裏的社倉新滿,約有五六百石糧米,可以調撥一些出來,權且應急。”
錢縣丞道:“社倉的糧米是留著備荒年的,怎好擅動?恐上頭怪罪。”
李羨之道:“兵火之難,更甚於荒年,此時不能放糧,更待何時?若上頭怪罪,我自一力承擔。”
錢縣丞與苗主簿忙道:“大人言之在理,一切全由大人定奪。”
李羨之於是吩咐賀泰安道:“待趙典史歸來,勞賀先生與之共同商議,厘清董家裏戶籍人口,算定放糧數目報與我。”
賀泰安領命自去,錢縣丞與苗主簿也起身告辭。李羨之一夜未睡,此時有些困乏,便伏在桌上略作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