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or巡洋——戰前遠東地區軍備競賽概述
第二部分,巡洋艦!!學者的智慧?資本的吝嗇?
b世紀中葉的洲際殖民地戰爭,這場偉大的戰爭在人類文明史上閃耀著正義光芒。戰爭隻因一位普通平民女孩的生命而起,一顆捍衛法製和公平正義的子彈,讓普通人在生命權上與封建王公貴族實現了平等。自此,生命權上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全世界廣為傳播,隨著人類的整體文明化逐步深入身心。薩克森溫莎帝國和她的參戰官兵,尤其是那顆子彈和射出子彈的那位普通士兵,足以在在人類文明進步和法製進程中彪炳史冊。
再看薩克森溫莎帝國這邊。
對手狂造鐵甲艦,一心要製造局部軍事優勢,甚至整體優勢,對此帝國皇家海軍毫不畏懼。
海軍是技術密集型軍種,更是資金密集型軍種,還是超級依靠傳承與經驗的軍種。真正能讓海軍裝備發揮全部戰鬥力的還是海軍士兵,以及他們從前人那裏傳遞下來的每一條戰鬥條例,損管規程。
按當時的簡單劃分標準,可以將鐵甲艦按排水量分為:
一等鐵甲艦排水量在8000-10000噸以上,二等鐵甲艦排水量在5000-7000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期(b65-b75)居然還是帝國皇家海軍的黑暗低穀時期,得到授權建造的主力艦數量早已遠遠不能滿足這一全球帝國保障世界海權控製的需要。b74年的皇家海軍艦隊還有很多老式的舷側列炮鐵甲艦,大約是在b45年到b55年間建造的,實際戰鬥力已經十分低下了。唯一的亮點巡洋艦方麵,雖然還以鐵殼護衛艦和巡邏艦在世界各地執行任務,但新型巡洋艦的曙光已經嶄露。截至b世紀70年,全新設計全新型號的一等巡洋艦和二等巡洋艦已經開始裝備5艘,這種巡洋艦采用全鋼殼體,全新動力係統,首批次試造試用結束後,將大批量製造裝備。很快,帝國皇家海軍鋼殼快速巡洋艦遍布世界海洋的時代即將到來。帝國之所以將側重點放在了新式快速巡洋艦上,是因為帝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專家們實在看不懂鐵艦艦了,生怕一旦失足,……海軍發展方向錯了,可真的不好糾正啊。先穩穩,觀察一下再說。
巡洋艦是19世紀海軍中除鐵甲艦之外的另一重要艦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單層炮甲板軍艦逐漸發展而來。最初,這種軍艦有個顯著特點,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依次排列在軍艦兩舷,不注重口徑的大小,而偏重炮位數量,即所謂“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個崇尚巨艦大炮的年代裏,這種軍艦一般不會用來直接參加正規海戰,通常隻是作為鐵甲艦的助手,執行一些護衛商船、偵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特別是在利薩海戰之後,各國海軍戰略,特別是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巡洋艦的設計思路也隨之發生了一定轉變,傳統的船旁列炮開始被艦首大炮取代,以口徑換數量,某些軍艦上開始出現毫不遜色於鐵甲艦的大口徑火炮,例如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三景艦,在單薄的艦身上竟然裝備了320mm口徑的巨炮,盡管這種設計問題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艦設計思想上發生的轉變。
對於海軍大國來說,因為國力雄厚,擁有的軍艦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可以奢侈到為了執行專門的任務而設計專門的軍艦,各類軍艦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絕不混淆(這種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存在,海軍大國可以為了指揮而設計建造專門的指揮艦,而小海軍國家的一艘驅逐艦可能會同時扮演指揮艦、驅逐艦、訓練艦等多種角色,貧富懸殊,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裏,鐵甲艦是海戰場上的鬥士,它的一切設計都為了執行大規模海戰而考慮,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艦的用途平時是保衛商旅、巡弋護衛海外殖民地,“周蒞屬部”,戰時則用於配合鐵甲艦,執行偵察通信,以及破壞敵方海上運輸線,襲擊商船等任務。因此巡洋艦的設計最初也是緊密圍繞它的任務而展開的,為前往遙遠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艙的容量就設計得很大;為扮演偵察通信、偷襲破交等角色,就具備了較高的航速。大續航力、高航速,這就是那個時代巡洋艦的特征,在中國的史籍裏,給了這種軍艦一個貼切的名稱——快船。
大海軍國家可以為專門的用途配屬專門的軍艦,但小海軍國家就不勝負荷了。國力有限,軍艦的數量本就不多,從成本考慮,不可能讓一艘軍艦隻遂行一種用途,原來是輔助艦種的巡洋艦,在這些國家的海軍裏有時也被迫披掛上陣,參加與鐵甲艦的搏殺。但早期巡洋艦的設計根本不適應參加大型海戰,於是一些進行了變通,裝備類似鐵甲艦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兼快船、鐵甲之利”的巡洋艦應時而生,成了小海軍國家的至寶。最初這些被設計用來參加大海戰的巡洋艦是不被主流海軍大國看好的,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兩國間爆發了黃海海戰,雙方數十艘各式巡洋艦與鐵甲艦同陣廝殺,毫不遜色,開始證明了巡洋艦之於海戰的價值,巡洋艦的發展史由此又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第二部分,巡洋艦!!學者的智慧?資本的吝嗇?
b世紀中葉的洲際殖民地戰爭,這場偉大的戰爭在人類文明史上閃耀著正義光芒。戰爭隻因一位普通平民女孩的生命而起,一顆捍衛法製和公平正義的子彈,讓普通人在生命權上與封建王公貴族實現了平等。自此,生命權上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全世界廣為傳播,隨著人類的整體文明化逐步深入身心。薩克森溫莎帝國和她的參戰官兵,尤其是那顆子彈和射出子彈的那位普通士兵,足以在在人類文明進步和法製進程中彪炳史冊。
再看薩克森溫莎帝國這邊。
對手狂造鐵甲艦,一心要製造局部軍事優勢,甚至整體優勢,對此帝國皇家海軍毫不畏懼。
海軍是技術密集型軍種,更是資金密集型軍種,還是超級依靠傳承與經驗的軍種。真正能讓海軍裝備發揮全部戰鬥力的還是海軍士兵,以及他們從前人那裏傳遞下來的每一條戰鬥條例,損管規程。
按當時的簡單劃分標準,可以將鐵甲艦按排水量分為:
一等鐵甲艦排水量在8000-10000噸以上,二等鐵甲艦排水量在5000-7000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期(b65-b75)居然還是帝國皇家海軍的黑暗低穀時期,得到授權建造的主力艦數量早已遠遠不能滿足這一全球帝國保障世界海權控製的需要。b74年的皇家海軍艦隊還有很多老式的舷側列炮鐵甲艦,大約是在b45年到b55年間建造的,實際戰鬥力已經十分低下了。唯一的亮點巡洋艦方麵,雖然還以鐵殼護衛艦和巡邏艦在世界各地執行任務,但新型巡洋艦的曙光已經嶄露。截至b世紀70年,全新設計全新型號的一等巡洋艦和二等巡洋艦已經開始裝備5艘,這種巡洋艦采用全鋼殼體,全新動力係統,首批次試造試用結束後,將大批量製造裝備。很快,帝國皇家海軍鋼殼快速巡洋艦遍布世界海洋的時代即將到來。帝國之所以將側重點放在了新式快速巡洋艦上,是因為帝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專家們實在看不懂鐵艦艦了,生怕一旦失足,……海軍發展方向錯了,可真的不好糾正啊。先穩穩,觀察一下再說。
巡洋艦是19世紀海軍中除鐵甲艦之外的另一重要艦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單層炮甲板軍艦逐漸發展而來。最初,這種軍艦有個顯著特點,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依次排列在軍艦兩舷,不注重口徑的大小,而偏重炮位數量,即所謂“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個崇尚巨艦大炮的年代裏,這種軍艦一般不會用來直接參加正規海戰,通常隻是作為鐵甲艦的助手,執行一些護衛商船、偵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特別是在利薩海戰之後,各國海軍戰略,特別是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巡洋艦的設計思路也隨之發生了一定轉變,傳統的船旁列炮開始被艦首大炮取代,以口徑換數量,某些軍艦上開始出現毫不遜色於鐵甲艦的大口徑火炮,例如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三景艦,在單薄的艦身上竟然裝備了320mm口徑的巨炮,盡管這種設計問題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艦設計思想上發生的轉變。
對於海軍大國來說,因為國力雄厚,擁有的軍艦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可以奢侈到為了執行專門的任務而設計專門的軍艦,各類軍艦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絕不混淆(這種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存在,海軍大國可以為了指揮而設計建造專門的指揮艦,而小海軍國家的一艘驅逐艦可能會同時扮演指揮艦、驅逐艦、訓練艦等多種角色,貧富懸殊,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裏,鐵甲艦是海戰場上的鬥士,它的一切設計都為了執行大規模海戰而考慮,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艦的用途平時是保衛商旅、巡弋護衛海外殖民地,“周蒞屬部”,戰時則用於配合鐵甲艦,執行偵察通信,以及破壞敵方海上運輸線,襲擊商船等任務。因此巡洋艦的設計最初也是緊密圍繞它的任務而展開的,為前往遙遠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艙的容量就設計得很大;為扮演偵察通信、偷襲破交等角色,就具備了較高的航速。大續航力、高航速,這就是那個時代巡洋艦的特征,在中國的史籍裏,給了這種軍艦一個貼切的名稱——快船。
大海軍國家可以為專門的用途配屬專門的軍艦,但小海軍國家就不勝負荷了。國力有限,軍艦的數量本就不多,從成本考慮,不可能讓一艘軍艦隻遂行一種用途,原來是輔助艦種的巡洋艦,在這些國家的海軍裏有時也被迫披掛上陣,參加與鐵甲艦的搏殺。但早期巡洋艦的設計根本不適應參加大型海戰,於是一些進行了變通,裝備類似鐵甲艦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兼快船、鐵甲之利”的巡洋艦應時而生,成了小海軍國家的至寶。最初這些被設計用來參加大海戰的巡洋艦是不被主流海軍大國看好的,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兩國間爆發了黃海海戰,雙方數十艘各式巡洋艦與鐵甲艦同陣廝殺,毫不遜色,開始證明了巡洋艦之於海戰的價值,巡洋艦的發展史由此又進入一個全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