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解決問題,他永遠不能安穩地停留在順應自然的被動狀態。


    ★弗洛姆


    一方麵是,孩童在身體、情緒與精神方麵日益強壯。同時,身體、情緒及精神各方麵的功能也日益統一。於是,一個由個人意誌及理性引導的,有組織的構造在日漸地發展著。


    ★弗洛姆


    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跡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結合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


    ★弗洛姆


    人顯示出一種幾乎無限的可塑性;人幾乎可以吃任何東西,他實際上可以生活在任何氣候條件下,並適應這種氣候;同樣,人也可以忍受任何精神條件,並在這種條件下繼續生活下去。


    ★弗洛姆


    人的存在不同於所有其它的有機體,它處於一種經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狀態中。人的生命不可能以重複他的同類的生活方式來度過,他必須主動去生活。


    ★弗洛姆


    有一個問題,讓人類一直爭論不休。那就是:到底是肉體支配心靈,還是心靈控製肉體?參與爭論的哲學家們各執己見,大致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觀點。對此,哲學家們各自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然而,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定論。或許,個體心理學[2]在解決這個問題上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因為在個體心理學領域是以心靈及肉體間的動態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倘若我們的治療建立在錯誤理論的基礎之上,我們也就無法幫助那些有肉體和心靈方麵的問題,並且迫切需要治療的病人。我們的理論必須經受得起現實的考驗,必須來源於經驗。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關係中,因此,必須接受來自現實的挑戰。


    正是個體心理學的發展,讓這個問題所帶來的緊張局麵有所緩和,使我們認識到心靈和肉體不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方麵。心靈和肉體歸根結底都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都是生活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在將生活視為一個整體的基礎上來了解它們的關係。


    人類是可以四處活動的生物,人類的生活並不是靜止的。對於我們而言,不隻要追求肉體的發展,還要追求心靈的發展。與此相反,植物是有根的,它們被固定在一個小範圍之內活動。因此,我們所了解的一切形式的心靈,都一定是充滿驚奇和刺激的。就算植物能夠預言未來,它們的特質也會使之成為空談。我們假設植物有思維:“有人來了,我馬上會被他踩到,然後一命嗚呼了。”然而,這有什麽用呢?植物依然無法躲避災難。


    然而,任何可以運動的動物,都可以提前預知並籌劃它接下來的行動,基於這樣的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是有靈魂或心靈的。


    “知覺你當然是有的,不然就不會有行動。”[3]


    提前預知自己的行動是靈魂的最關鍵作用。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認識到:心靈是怎樣控製肉體的——心靈為肉體設定下一動作的方向。


    假如我們沒有努力的方向,隻是接收到一些散亂的動作信號,那是沒有用處的。由於心靈可以決定我們動作的方向,因此,它在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此同時,心靈也被肉體所影響,肉體是動作的執行者,心靈隻能在肉體所具有的能力範圍內行使指揮的職權。比如,若是心靈希望肉體能夠奔向天上的月亮,那麽除非能夠克服人體自身的局限條件,否則便是無稽之談。


    與其他的動物相比,人類更善於活動。由於人類的手可以進行複雜的操作,因此,人類的活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也更善於利用各種活動來改造周遭的環境。所以,我們可以預言:人類對未來的預見能力一定會有長遠的發展,人類也會為自己所定下的目標而努力,以便鞏固人類在所處環境中的重要地位。


    在每個個體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除卻一切向部分目標邁進的行為之後,我們還有一個較為單一的動作,那便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想要獲得一種安全感、想要一種穩固的地位。這樣的安全感是指:我們已經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已經擁有了最終的勝利。由於這樣的目標,我們的所有行為都需要協調成為一個整體。心靈和肉體似乎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得不發展,最終成為整體的。這類似於一種原本就存在於最初細胞中的目標。比如,我們的皮膚出現破損,整個身體都在努力使它恢複。然而,肉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並不是孤單的,心靈也會給予一定的支撐,運動、訓練和通常情況下的衛生學的價值,都能夠充分說明這一點。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生命結束,肉體與心靈的合作都是持續不斷的。它們是不可分割、合作互助的兩個有機部分。心靈猶如一輛車,它通過激發肉體的潛能,幫助肉體戰勝一切困難,安全地達成既定的目標。心靈的目標是鐫刻在每一寸肉體之上的,我們可以通過肉體的活動、表情等感受這種目標。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有意義的,比如,一個人動他的眼、舌、麵部肌肉,他的臉部就有了特定的表情,也就有了意義,而賦予其意義的,就是人的心靈。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心理學(或心靈的科學)究竟是在研究什麽了。心理學所研究的範疇是:通過研究個體各種表情中所蘊涵的意義,找到合適的了解該對象的方式,並把他的目標與其他人的目標進行對比。


    為了達到安全的既定目標,在我們心靈深處,必須讓目標的形象更具體一些,因此,要計算好安全限度,並且要保證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走,才可以靠近它。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他會發生某種錯誤,但假如連明確的目標都沒有,則壓根就不能產生行動。比如說,在我們抬頭的時候,心中自然是以此為目標的。我們在內心所選擇的目標,不一定是有利的,但之所以我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心靈誤以為那是正確的。一切心靈上的偏頗,都是在選擇行動目標時產生的錯誤。獲得安全及地位是全人類公認的目標,但有些人在選擇安全所在的方向時產生了錯誤,如果他們固執己見,就會跌入墮落的深淵。


    假如,當我們隻看到某一種表情或者行為,卻無法看清其本質的意義時,了解它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先將其分解成多個簡單的動作。比如,經常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偷竊行為。偷竊,就是非法占有他人的物品。首先,讓我們來看偷竊的目標:它的目標是滿足自己的欲望,擁有更多的財富,從而讓自己體會到安全感。因此,偷竊的出發點是對貧窮及自身匱乏的恐慌。其次,我們要了解一下偷竊者所處的情景,以及導致他感到匱乏的原因。最後,我們要了解的是:他是否在通過恰當的途徑來改善環境,並排解掉了匱乏的感覺?他的行為是否是沿著正確的方向?他的方法是不是欠妥?我們不能去否定他的最終目的,然而,我們能夠指出:為了達到目標,他用錯了方法。


    人類把對其環境的改造稱為文化,也就是人類的肉體受到心靈的激發而做出來的各種動作的總和。我們的工作是受到心靈啟發的,而我們的身體則要在心靈的支配和幫助下才能夠得到發展。總之,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體現了心靈的強大效用。然而,我們的初衷並不是著力強調心靈的力量。身體的舒適也是我們戰勝困難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我們的肉體在心靈的庇佑下可以獲得安全,免於疾病或死亡,並避免各種意外或傷害。我們能感受到痛苦、快樂、幻想及分辨出環境的優劣等能力,也都可以為達到目標而服務。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引發各種感覺,並支配身體采取行動。在很大程度上,肉體是被個人情感所控製的,然而,肉體卻無法對其進行限製,個人情感主要取決於個體的生活方式及既定目標。


    顯然,支配個人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隻是其中一種。在沒有其他力量的情況下,個人的態度並不能獨自造成一種病症,生活方式隻有被感情強化後,才能引起行為。個體心理學中所界定的新觀點同樣也是我們通過觀察而總結出來的:當一個人定下自己的目標後,感情就絕對不會與其生活方式背道而馳,這個時候,感情會為了現實需要而主動去配合個體發展。這個時候,我們所談到的問題已經不在生物學或生理學範疇之內了;感情的發生是不能用化學理論或實驗來解釋和預測的。在個體心理學領域中,首先,我們假設生理過程是客觀存在的,然而,相比之下,心理的目標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比如,在焦慮的目的和結果及焦慮對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這兩個問題當中,顯然,我們更關注前者。


    在這種研究方向的指引下,我們不能把引發焦慮的原因歸結於性的壓抑,也不能歸結為難產所留下的後遺症,這樣的解釋未免太過荒謬了。我們發現:對於那些習慣於有母親幫助、陪伴及嗬護的兒童,無論如何,焦慮都可以作為控製母親的有效途徑。同理,憤怒隻是控製一個人或某種情境的一種方式,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產生憤怒時的生理狀況而得到滿足感。我們必須承認,心理學研究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象是:每個人的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需要以天生條件作為基礎,然而,我們的目光卻集中在如何運用這些條件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上。


    從每一個個體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情的成長和發展是依據達到其既定目標所必須選擇的方向和程度來實現的。無論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是焦慮還是勇敢,快樂還是悲傷,都需要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他們合乎情理的強度和表現,都恰好符合人們的期望。通過悲哀的方式來達到產生優越感目標的人,不會因為成功達到目標而感覺快樂,他隻會在遭遇不幸的時候才能獲得對快樂的感知。隻要稍微留意,我們就會發現,感情是一種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患上了人群恐懼症,那麽,隻有當他獨自在家,或支配著另一個人時,他才不會感到焦慮。任何患有神經病的人,都會本能地躲避生活中無法讓他們感覺到征服快感的事物。


    情緒的格調也是固定的,就如生活方式一樣。比如,一個懦夫,在與相對更柔弱的人相處時,可能會略顯自大,在他人的庇護下也看似勇猛,然而,這卻改變不了他是懦夫的事實。他很可能會往門上安上三把鎖,同時利用防盜鈴及警犬來預防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會對外宣稱自己非常勇猛。其實,我們並沒有證據證明他非常焦慮,然而,他不擇手段地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卻將他們性格中所隱藏的懦弱暴露無遺。


    在性和愛情上,我們也能看到這一點。當一個人想要靠近他所心儀的對象時,在他腦海中,必然會出現屬於性的情感。為了做到集中精力,引發適當的感情和相應的功能,他必定要將所有有幹擾性的興趣和工作放到一邊。如果他拒絕放棄這些,就可能會導致感情和功能的缺失,比如,性冷淡、陽痿、早泄、性欲錯亂等。在通常情況下,不恰當的生活方式或優越感都會引發這樣的狀況。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人不會關心他人,卻隻等著其他人來關心;他們對社會缺乏興趣,在做那些需要勇敢進取的事情時,他們通常會遭受失敗。


    我有這樣一個病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由於做錯過事情,一直無法擺脫犯罪感而深深內疚。在他七歲的時候,哥哥替他做了一次作業,他告訴老師是他自己做的。由於他的家庭成員都非常重視誠實這一品德,於是,這個孩子為了這件事而內疚了三年。最後,他到老師麵前認錯,而老師卻隻是微微一笑。然後,他又哭著去找父親認錯,並成功地獲得了父親的原諒。父親誇獎他誠實可愛,還安慰了他。然而,他依然覺得非常沮喪。通過這件事,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這個病人為了這樣一件小事而內疚許久,是想要證明自己的誠實和自製。他的家庭環境讓他比別人更加注重“為人誠實”這一品德。在學習成績和個人魅力方麵,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因此,會通過這樣的方法來獲取自我滿足感。


    在之後的日子裏,他更是由於各種因素而感到自卑。他時常手淫,而且,麵對學習,他依舊常常采取欺騙的手段。他的犯罪感會在臨近考試時越發強烈。他性格敏感,注定了他心裏所承受的比他哥哥重得多。因此,他常常以此為借口躲避一些不喜歡的狀況。畢業後,他本來想找一份技術性工作,然而,他的犯罪感卻折磨著他,他每天都在乞求上天的原諒,因此,根本無心工作。


    之後的情況更加糟糕,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醫院。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無藥可醫的,然而,不久之後,他的情況卻漸漸好轉。在他出院前,醫生告訴他:如果舊病複發,一定要馬上回醫院接受治療。後來,他改讀了藝術史專業。一次,在臨近考試前的周末,他到當地的教堂去,跪倒在教堂裏,對著眾人大聲哭訴:“我是人類中十惡不赦的罪人!”於是,他又以此讓眾人關注到他的良心。


    接著,他又在醫院度過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後,他竟然在一天下午,赤身裸體地走到飯堂去吃飯,當然他的身材勻稱而強健,在這一點上,他還是有自信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