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觀念了。雖然事實上我們之中很多人患了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但是,這並沒有使我們懷疑我們精神健康的總的標準。我們深信,隻要介紹一些較好的心理衛生方法,我們就能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精神健康狀況。


    ★弗洛姆


    對母親來說,在這種分離過程開始之前愛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又讓孩子脫離自己,並希望孩子脫離自己,卻是件大多數的母親做不到的事。


    ★弗洛姆


    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饑、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衝動,如愛恨、貪求權力、渴望臣服及沉溺於或恐懼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物。


    ★弗洛姆


    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其中兒童與他人越來越分離的過程。這種日益加劇的分離可能導致寂寞的孤立,產生緊張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果兒童能夠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的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一種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關的關係。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係的前提。


    ★弗洛姆


    嬰兒一生下來就具有人的一切潛力,這些潛力能夠在有利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充分發揮出來;整個人類也是如此,在曆史的進程中,潛在的品質會演變成實在的東西。


    ★弗洛姆


    “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已經聞名於世了。很多心理學家對於這個名詞都表示認可,並將他們自認為合適的方法運用到了實際當中。至於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了這一名詞或者運用的時候是否做到了準確無誤,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比如說:倘若告訴一個人,他在受到自卑情結的侵害,這樣隻會讓他更加自卑,而不是想方設法去克服這種情緒。因此,我們必須對症下藥,找到在他生活模式中令他沮喪的環節,然後在那一點上不斷給他勇氣。在通常情況下,神經病患者都受到自卑情結的困擾。如果想通過有無自卑情結來對他們進行區分,那是不可能的。假如,我們隻是單純地告訴他們“你有自卑情結”,這樣並不能幫助他們找到勇氣,因為這就相當於告訴一個頭痛症患者:“我知道你現在哪裏難受,你的頭痛。”


    很多神經病患者並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情結,有些甚至會極力否認這一事實,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都要有資本驕傲。所以,我們不需要問他們,而是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舉止。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的。比如說,我們遇到一個舉止傲慢的人,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周圍的人都小看我,我一定要展現一下自己,讓他們看得起我。”再比如,我們見到一個說話時手舞足蹈、表情豐富的人,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如果不用一些辦法來吸引注意力,我講的話就顯得無關緊要了。”此外,還有一些表現得盛氣淩人、異常強勢的人,不得不讓人懷疑,在他內心深處是否隱藏著需要刻意掩蓋的自卑感。比如,一個人怕別人覺得自己個子矮,於是總是踮著腳走路。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兩個孩子比身高,有自卑情結的一方總會把身子挺得直直的,並且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以便讓自己看起來高一些。假如有人問他:“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高?”他卻不會勇敢地承認這一事實。


    然而,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這個事實,我可以用三個兒童第一次被帶到動物園玩的事例來說明。當他們麵對關在籠子裏的獅子時,一個孩子迅速地跑到母親身後,臉色蒼白地說:“媽媽,帶我回家吧。”另一個孩子愣愣地站在那裏,聲音顫抖著:“我不怕它。”第三個孩子滿臉好奇地問道:“媽媽,如果我向它吐口水,那會怎麽樣?”其實,他們都發覺自己麵對獅子時居於劣勢,但是他們的表現形式卻是不同的。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假如我們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尋找到適當的辦法來克服困難,就可以擺脫自卑感。沒有誰能夠長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擾,他必定會想方設法消除不好的情緒。就算是一個人已經喪失信心,不再相信踏實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他也不能容忍自卑的感覺,他還是會想辦法自救,隻不過他的做法都是徒勞的罷了。他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如何克服困難上麵,卻沒有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反而以一種優越的姿態進行自我催眠。這樣一來,他的自卑情結反而越來越嚴重,因為引發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他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行為,他的壓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假如我們不去了解問題的實質,而是簡單關注他的行為,會誤以為他是盲目的。我們並沒有看到他的計劃性,他雖然也在努力讓一切變得合情合理,卻並沒有堅持改善所處環境的信念,他的行為將這一點暴露無遺。假如,他覺得自己不夠堅強,他就會躲避到一個會讓他感覺良好的環境中去,他並不著眼於鍛煉自己的能力,而是想讓自己在自己的心中顯得堅強一些。他這樣自欺欺人的努力隻能換取一丁點兒的成功。假如這樣的問題揮之不去,或許他會變成專製的暴君,刻意維護自身的權威性;他可以自我催眠,然而,自卑情結卻從未改變。那些舊有的情境會潛伏在生活中,依然會引發他的自卑感,這便是所謂的“自卑情結”。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這樣來為自卑情結下定義:如果在麵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於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製,他會致力於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隻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我們可以通過對公共場所具有恐懼症的案例來深入了解上麵的理論。患有這種病症的人一般都存在這樣的心理:“我不應該離開熟悉的環境而走得太遠,我一定要避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危險。”當一個人存在這樣的心理時,他會待在屋子裏或者躲在床上不下來。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有可能采取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這個時候,個人已經完全放棄了解決問題的想法,對於自己的處境,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我們明白自殺的行為意味著一種報複或苛責,便可以明白自殺者不過是試圖從自殺中獲取一定程度的優越感。從各種自殺案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死者一般會把導致自殺的責任推到某個人身上。他們仿佛在對外宣稱:“看,我是多麽的柔弱和仁慈,而你,卻是這樣的殘忍。”


    通常,神經病患者會通過縮小自身活動範圍的方式來避免與情緒的全方位接觸。他想要把自己限製在自己能夠主宰的環境中,從而遠離各種現實問題。這樣的做法,類似於給自己建起一座狹小的城堡,緊閉門窗,遠離陽光、清風和戶外新鮮的空氣。他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在所掌握的各種方法裏,挑選出一種能夠達到目標的有效方式,或許是低聲下氣,或許是怒吼嗬斥。如果對第一種方法不是很滿意,他則會嚐試另一種。然而,無論方式是怎樣的,將獲取優越感作為終極目標卻是不會改變的。當孩子發現用淚水可以很好地駕馭他人時,他會變得愛哭,而愛哭的孩子患上憂鬱症的概率非常大。眼淚和抱怨等被我們稱作“水性的力量”的方式不僅會破壞合作,還會導致將他人貶為奴仆的結果。從這些人的言談舉止間,我們可以看出自卑情結,他們和忸怩作態、過度害羞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樣,總是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他們的目標超越一切,會不擇手段地試圖淩駕於別人之上,對此,他們絕口不提。


    一個喜歡誇耀的孩子,在見麵伊始就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優越感,然而,倘若我們注意他的行為,那麽,他的自卑情結將暴露無遺。對於神經病患者的“狹小城堡”,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9]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不能勇敢地麵對愛情,便無法真正收獲愛情。倘若他的生活圈子僅限於家庭,那麽,他的性欲問題也必須在這個範圍內進行解決,這不足為奇。因為他缺乏安全感,他的興趣總是局限在熟悉的幾個人身上。他怕無法繼續按照習慣來控製局麵,因而害怕與人相處。受到這一情結困擾的一般是受到父母溺愛的兒童,他們不知道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家庭以外獲取關心和愛情,而是錯誤地認為自己的願望天生就可以被無條件滿足。成年之後,他們對母親的依賴有增無減。他們想找到一個仆人而不是一個伴侶,最讓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仆人就是他們的母親。這一情節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兒童身上,隻要他的母親溺愛他,不允許他對其他人產生興趣,而他的父親則對他不聞不問。


    大多數神經病患者都會限製自己的行為,避免跟整個環境接觸。比如,口吃者常常持有懷疑的態度。在僅存的一點社會感的支配下,他與人交往,但是他害怕這種嚐試,鄙視自己,結果在語言方麵表現得猶豫不決。除此之外,具有自卑情結的人群還包括:上學期間明顯不如別人的孩童、強迫症神經病患者、而立之年卻一事無成或者婚姻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男人女人、由於厭惡工作而失眠的人等,這些人在解決問題時都會感到無助。有些人麵對異性時,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懷疑,於是出現了早泄、陽痿、性冷淡、手淫等問題。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擔心呢?那是因為這些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目標。


    我們知道,自卑可以促進人類地位的提升,它本身並不是變態的。比如:由於人類覺得自己無知,而對未來的預測卻是異常美好的,人類必須努力改進自身所處的情境,於是他們努力地控製自然,努力探求宇宙的領域,這些做法便促成了科學的興起和發展。其實,在我看來,自卑情結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倘若我們邀請一位外來的客人觀光,他一定會發出一些感慨:“人類一定是地球上最弱勢的群體了,看!他們建立了各種團體,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做出了各種努力,為了防風避雨,他們建造房屋;為了抵禦嚴寒而穿上衣服。”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在某些領域是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像猩猩或獅子一樣健壯,地球上很多動物都比人類適合單獨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雖然群居與團結也是解決困難的一種方式,然而,人類卻比其他動物更加需要合作。嬰兒是脆弱的,需要長期的嗬護和照顧。而任何人都是從嬰兒發展而來的。若是缺乏了合作,就隻能被環境所限製,因此,我們認識到:假若一個孩子沒有學會與人合作,他就會越來越悲觀,漸漸發展成牢固的自卑情結。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就算是一個非常喜歡與人合作的人,也需要麵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棘手問題。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完全全地控製自己所處的環境。人生苦短,人類是脆弱的,而生活中的三個現實問題卻始終擺在我們麵前。我們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卻不會滿足現狀,止步不前。不管怎樣,我們始終要奮鬥,但是,隻有與人合作,我們的奮鬥才是充滿希望並且有意義的。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是永遠無法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的。如果一個人或者整個人類的生活,已經達到完全沒有任何困難的程度,那麽,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完美的環境中,一定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我們可以推算出將要發生的每一件事,明天是不存在任何風險和意外的,一切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那麽,對於未來,我們也就沒有什麽期望了。其實,生活的樂趣主要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我們可以確定每件事的發展,那麽,也就沒有了討論和發現的必要性,這個時候,科學也就走上了末路,宇宙對於我們來說,也就隻意味著一次輪回;曾經讓我們感到愉悅的藝術或宗教,也將失去意義。幸好,我們現在的生活並不是那麽容易走向末路,我們奮鬥的腳步不會停下來,我們也能夠不斷發現新問題,並尋找新的合作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病患者往往不能找到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他們的前進是相當困難的。而正常人對待問題時,總會用較為合適的方法一步步解決,他們能夠接受並解決新問題。因此,他們不需要他人特殊的照顧,不會讓同伴感覺到巨大的壓力,他們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就能夠獨立地麵對生活中的困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