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要獲得優越感,都會樹立各自的目標。目標的建立是以個人生活意義為基礎的,而這種生活意義往往不隻停留在口頭上。它像個人獨創的新奇曲目一樣存在於個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標就隱藏在其中,而並非清晰地呈現在外麵。它們的表現一般比較模糊,我們也隻能根據個人的行為來進行推測。對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讀一首小詩。詩中隱藏的意義遠遠比它表麵上所呈現的文字要豐富。我們需要細細品讀,推敲它蘊涵的意義。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是複雜而豐富的藝術作品,心理學家必須要用欣賞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義。生活的意義是在個體生命開始的前4~5年間確定的。我們就像黑暗中的瞎子,憑借感覺逐漸找出確定的答案,而非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最終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同樣也不是一個靜態的點,而是在不斷的摸索和推測中確定下來的,它是一種動態的去向,是生活奮鬥的目標。


    沒有誰能夠清晰而準確無誤地描述出整個目標。比如,一個人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但是,那隻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標已經清晰具體,獲得最終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一個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醫生,這個目標其實包含著很多方麵。他不僅想要在病理和科學領域有一定的建樹,而且還要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對自身及他人的濃厚興趣。我們能夠觀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樣去幫助他人,以及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會給自己哪些限製等。這些實質上都是他補償自卑感的方式,當然,我們能夠從他所從事的職業或行為舉止中推斷出哪些方麵讓他感覺到自卑。比如說,我們常常發現,有一些醫生在童年時期就親眼見過死亡,而死亡又給予他們極度的不安全感。或許是他們身邊的人失去了生命,這使他們將保護他人的生命作為自己今後發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然而,我們也清楚,教師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如果一個教師缺乏社會責任感,他之所以將教師作為職業目標,很可能就是想通過統治比他弱小的人而獲得安全感和優越感,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習慣。而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會真心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對待學生。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教師之間,不僅在能力和興趣這兩個方麵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的心態對其外在的行為舉止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一個人總會不斷調整他的行為來適應被具體化了的目標。在這些條件的限製下,一個人會不斷靠近他的目標,無論遇到什麽樣的情況,他都會想方設法實現他的“生活意義”和他爭取優越感的“終極目標”。


    因此,我們要透過表象去了解一個人的本質。每個人都可能根據其指定的具體目標而改變達成目標的方法,比如他的職業。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隱藏在整體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無論表現為什麽樣的方式,這個特征總是固定不變的。就像我們將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隨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時,它會給我們不同的印象一樣。然而,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三角形其實並沒有變化。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整體目標的內涵不會隻有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可以通過它的各種表現來全麵認識它。我們不可能對一個人這樣說:“如果你想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那麽,隻需要做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改變方式。一個人的身體越是強壯,當他麵對阻礙時就越能另辟蹊徑,隻有那些神經病才認為:“我一定要這樣,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們不想輕易對優越感的特殊追求進行具體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標中,我們總結出一個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為神。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會竭盡全力地按照這種想法來表現自己,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上帝。很多哲學家也懷有同樣的夢想,而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希望孩子變得和上帝一樣。此外,這個目標還存在於古代宗教訓練中:教徒一般都把將自己修煉成神作為最終目標,這樣的理想,曾經體現在所謂的“超人”觀念中。據說,尼采在發瘋以後,曾在寫給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為自己的署名。一般來說,發瘋的人常常赤裸裸地將優越感目標表露在外麵,他們會聲稱自己是中國的皇帝或者是拿破侖[11]。他們希望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敬佩,成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超人,可以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能預知未來,用無線電獲取各種信息,聆聽他人的所有對話。成為神的目標,也可以有較為合理的表現方式。比如,可以體現在希望得到全世界最高的智慧,或擁有使其他生命變得弱小的力量。不管我們是想保存俗世的生命,還是希望經曆很多次輪回,然後返回人間,抑或是我們想在另一個想象的空間裏永不腐朽,這些想法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變成神的基礎上。在宗教範疇內,隻有神才能永垂不朽。我們不必在這裏討論這一言論的對與錯,它們是一種意義,是對生活的詮釋,而我們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采用這種意義——成為聖者或是神。就連無神論者也會希望自己能夠掌控神,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種優越感目標是極其強烈的。


    假如我們將優越感的目標詳細化,便不會在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出現偏差。這種情況下,個人的習慣和特征都是完美無瑕、完全正確的。無論是問題少年,神經病患者,還是罪犯和酗酒者,他們的行為都是恰當的,是獲取優越地位的正確途徑。他們的病症都是對應目標而出現的,他們不可能否定自己的病症。學校裏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的懶在班級裏是數一數二的。有一次,老師問他為什麽功課會這麽糟糕,他理直氣壯地說:“假如我一直很懶,您就會一直關注我,那些好學生是得不到您的關心的,他們不調皮,成績又好,您怎麽會去關注他們?”可見,隻要他將吸引老師注意作為目標,他便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想讓他改掉懶惰的惡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為了他的目的,他必須采取這樣的行動。而且,在他眼裏,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正確的,若要改變,他會因此變得愚蠢。另外,還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在家裏很乖巧,但是看上去比較笨,在學校,他總是比不過別人,在家裏他也顯得太過平凡。而大他兩歲的哥哥卻完全相反,他的哥哥天資聰穎、生性活潑,但是,辦事魯莽,麻煩不斷。一天,有人聽到弟弟和哥哥的對話,弟弟說:“我寧願愚笨也不想像你一樣魯莽!”假若他之所以顯得愚笨是因為想要避免麻煩,那麽,他真的非常明智。由於顯得愚笨,別人對他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假如他不小心出了錯,也會輕易得到他人的原諒。從這一點來看,他並不是真的愚笨,而是在故意裝傻。


    一直以來,通常意義上的治療都是指向病症。然而,個體心理學無論是在醫療領域還是在教育領域都是反對這種態度的。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數學成績較差,趕不上別人時,隻是關注表麵的現象,想通過某種方法來提高他的數學成績,那幾乎是在做無用功。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吸引老師的注意力,甚至厭惡學習,試圖通過這樣的辦法迫使學校開除自己。如果我們隻是改變了這個現象,他依舊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這有點類似於成人的神經病。如果一個人患上了頭痛症,而這一症狀對於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用價值的,它們會在恰當的時候發作。他能以頭痛為借口,推掉許多的應酬,每次,當他必須麵對陌生人或者做出重要選擇的時候,他就會感覺頭疼。與此同時,他還可以借此來向家人或下屬發脾氣。那麽,他怎麽會放棄這樣一種有效的方法呢?從這一點來看,他的痛苦是可以為他所用,並且能夠達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的。因此,我們可以用一種可以令他恐懼的說法來迫使他放棄這種工具,並且通過物理治療使他痊愈,使他不能再繼續使用這種方法。然而,假若他的目標並沒有改變,就算放棄了這種方式,也還會找到另一種途徑作為補償。頭疼被治愈了,那他可以患上失眠或者其他的病症。隻要他的目標一直保留,那麽,他總能夠找出新的病症。某些神經病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摒棄他的病症,並以驚人的速度選擇另一種新的病症。他們就好像是神經病病症收藏家,可以隨意擴充自己的收藏範圍。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病症背後的目標,而不是單純地為他們提供治療疾病的書籍,我們不僅要為他們解除困擾,更要找到他們所定的目標和優越感之間有什麽樣的聯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