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總是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到一種吸引母親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被寵壞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歡獨處,尤其是處於黑暗的環境。他們不是害怕黑暗,而是以此為方式來求得母親的關心。有一個孩子被寵壞了,他在黑暗的環境中不停地哭鬧。有一天,母親被他的哭聲吸引過來,問他為什麽哭,他說因為太黑了。然而,母親似乎明白了他的意圖,於是問道:“難道我來了這裏就亮起來了嗎?”其實並不僅僅是因為黑暗,而是他害怕在黑暗中與母親分開。如果母親不在身邊,他們會運用所有的方法製造事端來逼迫母親關心她,並和他在一起。他可能會大喊大叫,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來吸引母親來到他的身邊。害怕的心理經常引起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高度重視。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辨別他的目的上,而不是找出導致他害怕的原因。任何被寵壞的兒童都會害怕一些事物,而害怕也僅僅是他們吸引注意力的一種方式罷了。結果,這樣的心理變成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穩定模式,他們以此來實現與母親的親密聯係。所以說,那些膽小的孩子通常都是被寵壞的,並且希望一直被寵愛。


    有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被寵壞的孩子因為害怕夢魘,在睡覺時大哭大叫。這種症狀是很常見的,然而,如果我們將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態放在對立麵上,我們就會無法真正了解它。睡眠和清醒僅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狀態,並不是對立的。一個孩子夢中和清醒時的行為特點是統一的。他的身心都受到他的優越感目標的影響,在不斷的總結經驗之後,他會知道怎樣去改變環境來配合自己的利益目標。就算是睡眠狀態下,在他心靈深處,也會存在統一的目標和記憶。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如果認定了隻有害怕的反應才能使母親更多地關注他,那麽,就算他長大了,夢中依舊會感覺到慌張和焦慮。被夢嚇壞本來隻是一種途徑,如今卻變成了一種穩定的習慣。


    這樣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倘若一個孩子在被寵壞之後可以安安穩穩地睡覺,從不麻煩大人,那才是不正常。他們有很多途徑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比如說,發現睡衣不合身或口渴了,對盜賊和野獸會產生恐懼感,等等。有些孩子,隻有父母坐在身邊才能安然入睡,有些孩子總是做噩夢,還會從床上摔下來,有些孩子會尿床。在我的病人中,似乎有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她從來不惹麻煩。母親發現她睡得很沉,不做噩夢,不會出現任何狀況,隻有在白天時她才會惹麻煩。這讓人非常費解。我上麵指出了孩子的很多小毛病都是為了吸引母親的關心,可在這個女孩身上卻都不存在。最後,我突然恍然大悟,問道:“她在哪裏睡覺呢?”她的母親說道:“她就躺在我的旁邊。”


    在被寵溺的孩子眼中,沒有什麽事比患上疾病更加美好了。因為母親會在他生病時噓寒問暖,時刻關心。這樣的孩子通常是在一場大病後變成問題兒童的,這並不是生病所留下的後遺症,而是他在恢複後懷念得病時受寵的感覺。當發現父母不再付出同等的注意和關心時,於是他就會通過製造事端來報複家人。假如一個孩子發現其他人會因為得病而受到寵愛,他甚至會接觸病人,並希望自己也得病。


    曾經有個女孩在醫院住了4年,醫生和護士都非常喜歡她。在她剛回家的時候,父母對她的照顧非常到位,然而,沒過多久,這種關心的溫度就降下來了。每當她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她就會含著指頭說:“我還是病人呢。”她試圖通過提醒他人的方式讓他們回想起在醫院時的情景。我們同樣可以在成年人中看到類似的行為,他們總是把自己患過的病掛在嘴上。另一種情況是,那些一度讓父母感覺頭疼的孩子在疾病痊愈後就不再給他們找麻煩。我們都知道,對於孩子來說,身體上的缺陷就是一種心靈上的負擔,並且,它們也是導致孩子性格畸形的元凶。於是,我們忍不住懷疑:消除了身體上的障礙以後,是不是會影響這種性格上的改變?有一個喜歡說謊、喜歡偷竊、不服從組織的男孩,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常常惹麻煩,讓老師感覺束手無策,所以想要將他送到感化院去。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肺部出現了結核症,病倒了,在石膏床上躺了6個月。恢複後,他居然變得乖巧了,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感覺非常詫異。很明顯,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改變,是因為認識到之前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在這之前,他一直覺得哥哥獲得了父母過多的愛,而自己卻受到了忽視。生病後,他發現全家人都非常關注他,每個人都在關心愛護他,於是,他便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錯誤地認為自己受到他人的忽略。


    有一種常見的錯誤想法:如果想補救母親的失誤,就不要讓她繼續照看孩子,而是將孩子送到幼兒園,由老師來引導。其實,這樣的想法很荒謬。假如我們想要找到一個代理母親,就要找到一個有能力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這樣的人一定要非常喜歡和孩子相處。不管怎樣,母親一定是比幼兒園老師更加喜歡孩子的。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些從孤兒院出來的孩子缺乏對別人的興趣,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個像母親一樣、在他們和外界之間進行聯係的人。曾經有一項調查是針對在孤兒院長大而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孩子的。這些孩子身邊,有很多護士或者修女,他們也受到了特殊的照顧,比如,讓他們住在私人家裏,家庭中的母親會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照顧他們。事實證明,如果選對了保姆,他們就會顯著地進步。對孤兒來說,最好的事就是替他們找到一個人,這個人可以代替父母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所以,如果說我們將一個孩子從他父母身邊帶走,一定要盡快找到一個可以代替父母的人。生活中,很多孤兒、私生子、棄嬰,或者父母離異的兒童,他們的人生都以失敗而告終,可見,來自父母的問候和關心是多麽重要。眾所周知,繼母的角色是非常難扮演的,因為前妻的孩子會對她們產生逆反心理。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很困難,我之前見過有很多人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通常母親去世後,孩子都會與父親建立密切的聯係。繼母的出現,讓他感覺父親對自己的關愛被另一個人分享了,所以,他會對繼母產生很大的敵意。如果繼母不能夠寬容孩子,那孩子的處境就很危險。繼母可能會和孩子計較,然後孩子就會更加抵觸她。他們之間的爭執將持續很久,無論誰暫時處於劣勢,都不會向對方低頭。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示弱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她希望從孩子那裏獲得某些東西,他一定不會給。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暴力的手段是永遠無法獲得合作和愛情的,那麽,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爭吵和煩擾。


    在家庭中,父母雙方的作用一樣重要。在最開始,孩子與父親並沒有建立密切的聯係,他對孩子的影響會稍晚一些。我們知道,如果母親沒有將孩子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父親身上的話,會對孩子產生負麵影響,比如在社會感方麵,孩子的發展可能會比較緩慢。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和諧,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麵作用。或許,母親在將父親留在家庭中這方麵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她希望占有孩子的關注。或許,父母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將孩子作為爭執的中心點。他們希望孩子依賴他們,並且更偏向於自己。假如孩子發覺父母的矛盾,他很可能使用一些手段讓他們爭著寵愛自己。最後的結果是,父母開始較量,看誰更寵愛孩子,誰更能贏得孩子的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會非常差,在他的心目中,對於合作的看法就是父母之間糟糕的關係,不懂得合作的父母是不能夠給孩子做榜樣的。而且,孩子對於異性和愛侶的最初認知其實也是通過父母的關係來形成的。如果家庭氛圍不和諧,除非孩子的最初印象被調整到正常水平,否則,他們會用悲觀失望的心態來對待婚姻。就算是成年後,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可以通過婚姻來獲取幸福。他們無法對異性產生興趣,會拒絕異性的追求。所以,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重大的,這不是社會的正常產物,也不能夠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做積極的準備。兩個人通過努力而謀取夫妻雙方、孩子及整個社會的幸福是婚姻的目標,所以,假如夫妻不能齊心協力,他們的步調就不可能一致。


    婚姻的本質是合作,因此,不能抱著駕馭對方的態度去相處。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權威並不是家庭生活中的重點。如果在家庭中,隻有一個人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一定不是什麽好事。假如家中有一個粗暴的父親,他一心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那麽,家中的男孩也會模仿父親的作風,而女孩就會感覺被傷害了。步入社會後,女孩會認為男人都很粗暴,會認為婚姻是一種駕馭和被駕馭的關係。有時,她們為了躲避異性,甚至會將性欲顛倒過來。如果母親在家裏享有統治地位,每天都指手畫腳,那麽形勢會發生逆轉。女孩會以此為榜樣,變得尖酸刻薄,男孩卻一直處於防禦的狀態,抵觸批評,並且顯得非常溫順。而且,不僅母親會這樣,姑姑或姐姐也會形成這樣的習慣。這樣的後果是,男孩會變得怯懦,不喜歡社交。他們害怕異性嘮叨和尖刻的行為習慣,所以他們會盡量遠離異性。沒有人喜歡被指責,但倘若一個人總是想著如何避免指責,那麽,他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他會將這樣的習慣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上,還會考慮:“我到底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呢?”他們會變得不懂友情,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以戰勝別人為目的。


    對於父親的作用,可以這樣表述:一個好的父親,無論是對於妻子、子女還是社會,都是一個好的合作者。他必須平衡好三種關係:職業、友情和愛情。他一定是公正的,並且擔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他一定不會去貶低婦女對家庭的重要意義,而是和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經濟方麵,必須指出的是,就算父親是家庭中唯一的經濟來源,也一定要承認財產歸家庭所共有。父親不能表現出施舍的姿態。對於美滿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分工,而父親的職責就是擔負經濟的重任。有很多人由於經濟能力強而想要統治家庭成員。家庭中沒有王者,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位男性都應該清楚,如果他過分地強調男性的權威,就會讓妻子產生抵觸心理,並害怕自己受到壓製。也不能因為妻子掙錢的能力弱,就認為自己處於上風。不管妻子在經濟方麵是否對家庭做出很大的貢獻,假如家庭生活是美滿和睦的,那麽誰來養家,其實並不重要。


    父親對孩子的作用很強大。一些孩子一直都將父親視為榜樣,另外一部分則將其視為最大的敵人。體罰孩子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正當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友善的。然而,不幸的是,父親往往扮演著懲罰孩子的角色。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首先,女性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教育孩子,她們是弱小的,需要借助強有力的臂膀。很多女性都這樣對孩子說:“看你爸爸回來怎麽收拾你。”其實這等於是一種暗示:父親是家庭中權威的象征。其次,這樣的言論顯然已經破壞了父子關係,會讓孩子覺得父親很可怕,從而不願意把他們當朋友。或許,很多女性朋友害怕一旦自己開始懲罰孩子,孩子就會疏遠她們。然而,將懲罰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父親也不是明智之舉。孩子們同樣會因為母親將他們交給嚴厲的父親而感到憤怒。很多婦女總是利用孩子對父親的恐懼而對他們進行威脅。可以想象,孩子們對於父親會持有什麽樣的看法?


    如果說父親處理事情的方式是積極的,家庭成員會將他作為家庭的中心,他會是一個好父親和一個好爸爸。家庭成員會樂於和他相處。這樣的依賴使得家庭成為他社會生活的重要一環。他不會感到孤立,也不會感到被束縛。家庭中融入了社會感,在與人合作方麵,他將成為家庭成員的榜樣。就算雙方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是什麽壞事,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交往範圍,而且應該做到不讓友情影響到家庭關係。我並不建議夫妻整天粘在一起,而是說他們應該學會融洽地相處。比如說,倘若丈夫不希望妻子融入自己的交際圈,就會產生麻煩。這時,他會把重心放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有一件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讓他明白,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如果說一個父親能夠與他自己的父母、姐妹融洽相處,就可以為孩子樹立好的合作榜樣。雖然孩子總有一天會有他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讓他認識到,人應該融入家庭,而不是和家庭決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