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強調人性的可塑性和環境因素的決定性影響。這種強調說法既真實又重要。
★弗洛姆
很多社會學家以此為基礎,進而提出了一種假設:人的精神構成猶如一張白紙,其本身並沒有什麽天生的品質,社會和文化在這張白紙上寫下了具體的內容。這種看法與對立的觀點一樣,既不能自圓其說,也對社會進步起著破壞作用。
★弗洛姆
在任何社會中,所謂文化精神,幾全由部分有力的社團所左右,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社團對於教育製度,學校,教會,新聞界,影劇界均有控製力及影響力,因而使整個社會都受其熏染者,他們的聲望極高,使一般人極力地推崇,並設法去模仿他們,這種心理作用的影響,遂使他們成為社會動態的左右者。
★弗洛姆
一個社會階層或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具有性格之某些重要因素的事實,一個人能說一種“社會性格”代表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之核心的事實,說明了社會和文化形態對性格形成的影響程度。
★弗洛姆
一個人被無情地驅使著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對他的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場的變遷決定人的價值,那麽,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就被摧毀了。
★弗洛姆
人顯示出一種幾乎無限的可塑性;人幾乎可以吃任何東西,他實際上可以生活在任何氣候條件下,並適應這種氣候;同樣,人也可以忍受任何精神條件,並在這種條件下繼續生活下去。
★弗洛姆
對於家庭而言,學校是一種延伸。假如父母可以很好地教育子女,並讓他們獲得解決問題的種種技巧,那麽,學校自然就不必存在了。在很早以前,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比如工匠會將祖輩留下的知識以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知識都教給自己的孩子。可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於我們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讓學校來幫父母分擔責任就成為一個趨勢,因為如今的社會要求兒童接受更多的教育。
與歐洲學校不同的是,美國學校並沒有將學校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在教育中看到傳統權威的痕跡。很久以前,歐洲的學校隻接納王子和貴族的子弟,因為他們這樣的群體對社會是有價值的,其他的人注定要默默無聞。之後,在教育由宗教機構接管之後,教育範圍變得更小,隻有那些經過特別挑選的人才能接受宗教、科學、藝術及專業的教育。
在工業技術得到飛速提升之後,教育的形式開始轉變,教育從限製發展為普及。皮匠、裁縫等人群開始在鄉下的小城鎮中擔任教師的職位。他們手中拿著教鞭,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在以前,藝術教育隻會出現在宗教學校或者大學,甚至連皇帝都接觸不到。現在卻進行了普及,甚至連工人都有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懂得加減運算。這些都為公立學校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公立學校都是在政府政策指導下成立的,政府旨在培養溫順的民眾,讓民眾懂得站在上層社會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可以隨時當兵作戰。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是以此為準則的。我記得奧地利在前一段時間依然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當然,教育的目的是讓民眾學會順從,並逼迫他們從事與其地位相吻合的工作。這種模式的弊端在現實中日益暴露,民眾的思想越來越活躍,工人階級獲得成長,要求也就日益增加。之後,他們的需求被公立學校采納,就形成了現在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為自己考慮,必須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接觸文學、科學、藝術。他們應該分享到人類的文明,並對社會有所貢獻。鍛煉孩子掙錢的能力或在工業製度中站穩腳跟不再是我們的唯一目標。我們更加注重同胞情誼,更加注重平等而和睦的夥伴關係。
無論是否帶有目的性,所有建議學校進行教育改製的人,目標都是想要找到更多可以增加民眾間合作的方式。比如,性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對性格教育的理解還隻是停留在表麵,我們一定要找到一批能以人類利益為出發點,不僅僅為錢而工作的教師。我們要讓他們受到優質的教育並感受到這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由於隻是處於試驗階段,所以我們不能太過刻板,我們不能製定死板而僵硬的製度要求。可是,就算是在學校中,教育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有些兒童在來之前已經是家庭生活中的問題兒童,就算我們給予教育,卻依舊無法根除他們錯誤的觀念。所以,我們隻能針對教師提供更多的訓練,以便他們更好地引導兒童的發展。
很多時候,我都在為此而努力。我知道,在這方麵走在前沿的是維也納的一些學校。在別的地方,雖然也有過精神病學家對孩子進行全麵檢查並提供建議,然而,倘若老師並不知道這些建議的目標,又不知道怎樣執行,那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雖然精神病學家在一周內會見孩子一到兩次,但就算是一天一次,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孩子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他隻能是留張字條,建議為孩子加強營養,或者在甲狀腺方麵進行專業治療,或許,他會提醒老師應該對這個孩子進行單獨輔導;然而,老師並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經驗都是正確的,除非老師對孩子的性格非常熟悉,否則就會手足無措。因此,必須在精神病學家和教師之間建立緊密的聯係,精神病學家所研究的一切事情都需要告訴教師,隻有這樣,老師才能在進行討論後開展有效的工作。假如發生了特殊狀況,他也會知道該怎麽解決,就像精神病學家在場時所采取的舉措一樣。我在本章末將詳細為大家闡述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維也納設立的那種顧問會議(advisory council)。
在孩子剛剛入學的時候,迎接他的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的錯誤將一覽無餘。如今,他需要在社會這個場合裏與他人接觸。假如他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他會因為脫離照顧而不習慣,他會無法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因此,當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第一天進入學校的時候,就能夠反映出社會感的缺失。他可能會哭鬧,想要回家,對於學校的生活及老師,他都不感興趣,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根本聽不進老師的意見。我們可以推斷:如果他繼續保持這樣的作風,在學校裏就會落於人後。經常有家長向我們傾訴:有一個問題兒童在家中非常乖巧,但一到學校就會到處惹麻煩。我們可以猜測,父母一定給他提供了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在家中,他不必發現自己的錯誤,不必做任何的測試。可是,學校裏沒有人寵溺他,他因此而受到嚴重的打擊。
有一個兒童,自從進入學校開始,就不想幹任何事,隻是在不停地嘲笑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學校對於他來說,似乎沒有一點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很低能。我見到他之後,問道:“你為什麽總是嘲笑老師呢?大家對這一點都很奇怪。”他說:“學校簡直太可笑了,父母把我送進來,我會變成傻子的。”原來他常常受到家人的譏諷,他認為每個新環境都是嘲弄他的詭計的一部分。我對他說他太重視自己的尊嚴了,其實別人並沒有這樣的想法。然後,他漸漸開始對學校感興趣,並且獲得了進步。
教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並糾正父母的錯誤做法。他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家中已經被鍛煉得容易對別人產生興趣,並且已經有了接受社會生活的心理準備。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沒有心理準備,就會心慌猶豫,或者畏首畏尾。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落於人後,並非是因為他們低能,而是因為他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猶猶豫豫。如果想為他們提供幫助,教師是最佳的人選。
然而,教師要如何為他們提供幫助呢?教師的職責與母親是一樣的,比如培養對學生的興趣並與他們建立聯係。如果一個孩子入學後無法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往往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責難,他會因此更加討厭學校。需要承認的一點是,如果我是一個學生,在學校裏經常受到他人的譏笑,我也會對學校失去興趣。我會試圖逃避學校的環境,並向另一個領域發展。一般來說,那些淘氣不好管的壞學生,大多是把學校看作令人討厭的地方,並且總是想逃開。他們智力上並沒有問題,在很多時候他們是很有才華的,比如說,編造逃學的理由或是模仿家長的筆跡進行簽名等。他們會將目標轉向校外同樣喜歡逃學的孩子。這樣的群體會給予他們莫大的讚賞,他們會非常感興趣,並且因此認為自己存在很大的價值。讓他們開心的圈子其實是問題少年群體,而不是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越來越脫離正常環境,甚至踏上犯罪的不歸路。
在吸引兒童注意之前,老師必須要了解他之前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並且試圖讓他相信:經過努力,在這些事物上,他可以獲得成就感。當孩子在某方麵有信心時,用其他的東西刺激他就變得很容易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最初先了解孩子對世界的態度,最喜歡什麽東西,哪個感官最敏銳等。有些孩子喜歡傾聽,有些喜歡運動,有些喜歡觀察人和物。他們可能不會注意聽老師的講解,因為他們不喜歡集中注意力傾聽別人的話語,假如這樣的孩子不能通過眼睛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他們就會落後。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智力低下,或者幹脆歸咎於遺傳的因素。其實在這一點上,老師和家長是無法逃脫幹係的,他們並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來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我並不讚成對孩子進行特殊性的教育,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發掘他的興趣,並激勵他在這個方向上做出努力。如今,視頻教學的方式被很多學校采納,他們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編輯教材。比如,可以將課程用繪畫、塑像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這種方式是值得推行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將課程與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及所學知識的意義。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將知識傳輸給孩子以及讓他們學會思考的方式,哪一個方法更合適呢?我的想法是,我們不能將這兩種方法簡單地對立起來,兩者是可以一起運用的。比如說將數學和怎樣建造房屋聯係在一起,讓他們去計算需要木材的數量,以及它可以供多少人居住等,這些都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有時,我們將不同課程放在一起教授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有時需要請專家幫我們將課程和生活聯係起來。比如說,老師可以帶學生去郊外散步,讓他們發掘自己對什麽最感興趣。同時,可以教他們認識生活的每個方麵,比如,動植物的進化、構造、運用,濕度對植物的影響,人類曆史發展過程。當然,我們首先要保證教師對學生是有興趣的,假如不滿足這個條件,就不要期待他可以用我們所期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在現行教育體製下,孩子在入學前已經在競爭方麵做了很多準備,而合作方麵卻非常匱乏。在入學後的生活中,我們也在不斷地鍛煉他們的競爭能力,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擊敗別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會比落於人後的孩子少。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會隻將焦點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將隻關注怎樣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不會想到奉獻和施舍。這就好比在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個體,應該凝聚起來,處於一個班的同學也是一樣的。隻有采用這樣的方式,才會讓孩子們產生好奇,並覺得合作是快樂的。我見過很多問題兒童,他們都會在與人合作後改變自己的態度。
有這樣一個兒童,他出生後,覺得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與他對立的,因此,他認為,在學校裏也會有很多人和他作對。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父母知道後對他進行了懲罰。這其實是很普遍的:孩子的成績不好,老師會進行指責,回到家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後,也會對其進行懲罰。這樣的事情如果連續發生兩次,就會讓人覺得很沮喪。正因為這樣,這個孩子還會一直處於差生的行列,並且經常在班上搗亂。後來,他遇到一位老師,該老師比較了解情況,他向這個孩子解釋為什麽會有人人都與他為敵的感覺。老師發動大家給他提供幫助,並讓他認為自己是有朋友的,後來,這個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時,有些人會對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質疑,怕它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使孩子真正學會了解別人並與人合作,然而,事實上,孩子比大人更加善解人意。有一次,一個母親來見我,帶著她兩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趁母親不備,小女孩爬到一張桌子上。母親被嚇壞了,她卻不敢動彈怕嚇到孩子,隻是驚呼:“快點兒下來。”小女孩並不理會,而她的兒子說:“別動。”女孩子馬上就下來了。比起母親,男孩對女孩的了解更多,所以也能夠更好地處理此事。
有這樣一種觀點:如果想讓班裏的同學進行合作,最好能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然而,我們必須得到老師的指導,才能嚐試這樣的做法,而且,在進行之前,一定要確定他們有這樣的能力,否則,孩子們不會用嚴肅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在他們眼中,這僅僅是一種遊戲而已。結果,他們或許比老師更苛刻。他們或許會利用這樣的機會來排擠對手,或者樹立自己的權威,所以,在最開始,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明確的提醒和勸告。
★弗洛姆
很多社會學家以此為基礎,進而提出了一種假設:人的精神構成猶如一張白紙,其本身並沒有什麽天生的品質,社會和文化在這張白紙上寫下了具體的內容。這種看法與對立的觀點一樣,既不能自圓其說,也對社會進步起著破壞作用。
★弗洛姆
在任何社會中,所謂文化精神,幾全由部分有力的社團所左右,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社團對於教育製度,學校,教會,新聞界,影劇界均有控製力及影響力,因而使整個社會都受其熏染者,他們的聲望極高,使一般人極力地推崇,並設法去模仿他們,這種心理作用的影響,遂使他們成為社會動態的左右者。
★弗洛姆
一個社會階層或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具有性格之某些重要因素的事實,一個人能說一種“社會性格”代表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之核心的事實,說明了社會和文化形態對性格形成的影響程度。
★弗洛姆
一個人被無情地驅使著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對他的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場的變遷決定人的價值,那麽,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就被摧毀了。
★弗洛姆
人顯示出一種幾乎無限的可塑性;人幾乎可以吃任何東西,他實際上可以生活在任何氣候條件下,並適應這種氣候;同樣,人也可以忍受任何精神條件,並在這種條件下繼續生活下去。
★弗洛姆
對於家庭而言,學校是一種延伸。假如父母可以很好地教育子女,並讓他們獲得解決問題的種種技巧,那麽,學校自然就不必存在了。在很早以前,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比如工匠會將祖輩留下的知識以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知識都教給自己的孩子。可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於我們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讓學校來幫父母分擔責任就成為一個趨勢,因為如今的社會要求兒童接受更多的教育。
與歐洲學校不同的是,美國學校並沒有將學校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在教育中看到傳統權威的痕跡。很久以前,歐洲的學校隻接納王子和貴族的子弟,因為他們這樣的群體對社會是有價值的,其他的人注定要默默無聞。之後,在教育由宗教機構接管之後,教育範圍變得更小,隻有那些經過特別挑選的人才能接受宗教、科學、藝術及專業的教育。
在工業技術得到飛速提升之後,教育的形式開始轉變,教育從限製發展為普及。皮匠、裁縫等人群開始在鄉下的小城鎮中擔任教師的職位。他們手中拿著教鞭,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在以前,藝術教育隻會出現在宗教學校或者大學,甚至連皇帝都接觸不到。現在卻進行了普及,甚至連工人都有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懂得加減運算。這些都為公立學校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公立學校都是在政府政策指導下成立的,政府旨在培養溫順的民眾,讓民眾懂得站在上層社會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可以隨時當兵作戰。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是以此為準則的。我記得奧地利在前一段時間依然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當然,教育的目的是讓民眾學會順從,並逼迫他們從事與其地位相吻合的工作。這種模式的弊端在現實中日益暴露,民眾的思想越來越活躍,工人階級獲得成長,要求也就日益增加。之後,他們的需求被公立學校采納,就形成了現在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為自己考慮,必須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接觸文學、科學、藝術。他們應該分享到人類的文明,並對社會有所貢獻。鍛煉孩子掙錢的能力或在工業製度中站穩腳跟不再是我們的唯一目標。我們更加注重同胞情誼,更加注重平等而和睦的夥伴關係。
無論是否帶有目的性,所有建議學校進行教育改製的人,目標都是想要找到更多可以增加民眾間合作的方式。比如,性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對性格教育的理解還隻是停留在表麵,我們一定要找到一批能以人類利益為出發點,不僅僅為錢而工作的教師。我們要讓他們受到優質的教育並感受到這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由於隻是處於試驗階段,所以我們不能太過刻板,我們不能製定死板而僵硬的製度要求。可是,就算是在學校中,教育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有些兒童在來之前已經是家庭生活中的問題兒童,就算我們給予教育,卻依舊無法根除他們錯誤的觀念。所以,我們隻能針對教師提供更多的訓練,以便他們更好地引導兒童的發展。
很多時候,我都在為此而努力。我知道,在這方麵走在前沿的是維也納的一些學校。在別的地方,雖然也有過精神病學家對孩子進行全麵檢查並提供建議,然而,倘若老師並不知道這些建議的目標,又不知道怎樣執行,那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雖然精神病學家在一周內會見孩子一到兩次,但就算是一天一次,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孩子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他隻能是留張字條,建議為孩子加強營養,或者在甲狀腺方麵進行專業治療,或許,他會提醒老師應該對這個孩子進行單獨輔導;然而,老師並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經驗都是正確的,除非老師對孩子的性格非常熟悉,否則就會手足無措。因此,必須在精神病學家和教師之間建立緊密的聯係,精神病學家所研究的一切事情都需要告訴教師,隻有這樣,老師才能在進行討論後開展有效的工作。假如發生了特殊狀況,他也會知道該怎麽解決,就像精神病學家在場時所采取的舉措一樣。我在本章末將詳細為大家闡述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維也納設立的那種顧問會議(advisory council)。
在孩子剛剛入學的時候,迎接他的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的錯誤將一覽無餘。如今,他需要在社會這個場合裏與他人接觸。假如他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他會因為脫離照顧而不習慣,他會無法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因此,當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第一天進入學校的時候,就能夠反映出社會感的缺失。他可能會哭鬧,想要回家,對於學校的生活及老師,他都不感興趣,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根本聽不進老師的意見。我們可以推斷:如果他繼續保持這樣的作風,在學校裏就會落於人後。經常有家長向我們傾訴:有一個問題兒童在家中非常乖巧,但一到學校就會到處惹麻煩。我們可以猜測,父母一定給他提供了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在家中,他不必發現自己的錯誤,不必做任何的測試。可是,學校裏沒有人寵溺他,他因此而受到嚴重的打擊。
有一個兒童,自從進入學校開始,就不想幹任何事,隻是在不停地嘲笑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學校對於他來說,似乎沒有一點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很低能。我見到他之後,問道:“你為什麽總是嘲笑老師呢?大家對這一點都很奇怪。”他說:“學校簡直太可笑了,父母把我送進來,我會變成傻子的。”原來他常常受到家人的譏諷,他認為每個新環境都是嘲弄他的詭計的一部分。我對他說他太重視自己的尊嚴了,其實別人並沒有這樣的想法。然後,他漸漸開始對學校感興趣,並且獲得了進步。
教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並糾正父母的錯誤做法。他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家中已經被鍛煉得容易對別人產生興趣,並且已經有了接受社會生活的心理準備。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沒有心理準備,就會心慌猶豫,或者畏首畏尾。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落於人後,並非是因為他們低能,而是因為他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猶猶豫豫。如果想為他們提供幫助,教師是最佳的人選。
然而,教師要如何為他們提供幫助呢?教師的職責與母親是一樣的,比如培養對學生的興趣並與他們建立聯係。如果一個孩子入學後無法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往往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責難,他會因此更加討厭學校。需要承認的一點是,如果我是一個學生,在學校裏經常受到他人的譏笑,我也會對學校失去興趣。我會試圖逃避學校的環境,並向另一個領域發展。一般來說,那些淘氣不好管的壞學生,大多是把學校看作令人討厭的地方,並且總是想逃開。他們智力上並沒有問題,在很多時候他們是很有才華的,比如說,編造逃學的理由或是模仿家長的筆跡進行簽名等。他們會將目標轉向校外同樣喜歡逃學的孩子。這樣的群體會給予他們莫大的讚賞,他們會非常感興趣,並且因此認為自己存在很大的價值。讓他們開心的圈子其實是問題少年群體,而不是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越來越脫離正常環境,甚至踏上犯罪的不歸路。
在吸引兒童注意之前,老師必須要了解他之前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並且試圖讓他相信:經過努力,在這些事物上,他可以獲得成就感。當孩子在某方麵有信心時,用其他的東西刺激他就變得很容易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最初先了解孩子對世界的態度,最喜歡什麽東西,哪個感官最敏銳等。有些孩子喜歡傾聽,有些喜歡運動,有些喜歡觀察人和物。他們可能不會注意聽老師的講解,因為他們不喜歡集中注意力傾聽別人的話語,假如這樣的孩子不能通過眼睛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他們就會落後。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智力低下,或者幹脆歸咎於遺傳的因素。其實在這一點上,老師和家長是無法逃脫幹係的,他們並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來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我並不讚成對孩子進行特殊性的教育,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發掘他的興趣,並激勵他在這個方向上做出努力。如今,視頻教學的方式被很多學校采納,他們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編輯教材。比如,可以將課程用繪畫、塑像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這種方式是值得推行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將課程與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及所學知識的意義。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將知識傳輸給孩子以及讓他們學會思考的方式,哪一個方法更合適呢?我的想法是,我們不能將這兩種方法簡單地對立起來,兩者是可以一起運用的。比如說將數學和怎樣建造房屋聯係在一起,讓他們去計算需要木材的數量,以及它可以供多少人居住等,這些都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有時,我們將不同課程放在一起教授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有時需要請專家幫我們將課程和生活聯係起來。比如說,老師可以帶學生去郊外散步,讓他們發掘自己對什麽最感興趣。同時,可以教他們認識生活的每個方麵,比如,動植物的進化、構造、運用,濕度對植物的影響,人類曆史發展過程。當然,我們首先要保證教師對學生是有興趣的,假如不滿足這個條件,就不要期待他可以用我們所期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在現行教育體製下,孩子在入學前已經在競爭方麵做了很多準備,而合作方麵卻非常匱乏。在入學後的生活中,我們也在不斷地鍛煉他們的競爭能力,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擊敗別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會比落於人後的孩子少。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會隻將焦點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將隻關注怎樣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不會想到奉獻和施舍。這就好比在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個體,應該凝聚起來,處於一個班的同學也是一樣的。隻有采用這樣的方式,才會讓孩子們產生好奇,並覺得合作是快樂的。我見過很多問題兒童,他們都會在與人合作後改變自己的態度。
有這樣一個兒童,他出生後,覺得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與他對立的,因此,他認為,在學校裏也會有很多人和他作對。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父母知道後對他進行了懲罰。這其實是很普遍的:孩子的成績不好,老師會進行指責,回到家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後,也會對其進行懲罰。這樣的事情如果連續發生兩次,就會讓人覺得很沮喪。正因為這樣,這個孩子還會一直處於差生的行列,並且經常在班上搗亂。後來,他遇到一位老師,該老師比較了解情況,他向這個孩子解釋為什麽會有人人都與他為敵的感覺。老師發動大家給他提供幫助,並讓他認為自己是有朋友的,後來,這個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時,有些人會對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質疑,怕它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使孩子真正學會了解別人並與人合作,然而,事實上,孩子比大人更加善解人意。有一次,一個母親來見我,帶著她兩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趁母親不備,小女孩爬到一張桌子上。母親被嚇壞了,她卻不敢動彈怕嚇到孩子,隻是驚呼:“快點兒下來。”小女孩並不理會,而她的兒子說:“別動。”女孩子馬上就下來了。比起母親,男孩對女孩的了解更多,所以也能夠更好地處理此事。
有這樣一種觀點:如果想讓班裏的同學進行合作,最好能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然而,我們必須得到老師的指導,才能嚐試這樣的做法,而且,在進行之前,一定要確定他們有這樣的能力,否則,孩子們不會用嚴肅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在他們眼中,這僅僅是一種遊戲而已。結果,他們或許比老師更苛刻。他們或許會利用這樣的機會來排擠對手,或者樹立自己的權威,所以,在最開始,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明確的提醒和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