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張大維的來意,張恭渝想了一想道:
“還是派人去尋王知府,就說張家準備推廣紅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需要開荒種地。看知府大人能否劃出一塊地來,供我們安置這些人。”
以張恭渝的本意,當然不想放過這些人。今後的工人農民戰士都得在這些人中挑選,哪裏還有比失地農民更加敢拚命的人?
“地塊就在明月峽去往廣陽鎮的沿途吧。”張恭渝建議道。
這沿途就是靠江邊的丘陵地貌,用水方便並且適宜種植紅薯這些高產作物。
王行儉也是聽說過紅薯、玉米和土豆的高產,隻是沒有親眼見過。張家既然要這些地,還是安置流民與開荒種地,王行儉自然同意。新任知縣王錫,更是多次來到明月沱,落實人員安置和土地調整。
於是按照張恭渝的安排,在明月沱周邊並往廣陽鎮沿線,安排這些人務農,專門種植紅薯、土豆和玉米。
接受的流民分別編組為新一村至新六村,各村村長由張家指派族人來管理。
這些村在造船廠成立後,種植的蔬菜,喂養的家禽、豬羊等都要為船廠服務。現在產出的紅薯土豆也可以製作粉條、苕皮等火鍋配菜。
所有人安排登記完畢,張氏集團人數已達八千餘人。
重慶府王行儉派人來了,說是近期要來參觀一下張氏集團各項產業。
王行儉是一個想為朝廷和百姓做事的踏實人,要來參觀那就是參觀,不存在打秋風的問題。
董事會通知各部門,搞好工廠內外環境,其他也就沒有啥子可準備的。
過了幾天,王行儉乘船到了小河邊碼頭。族長張大維和張恭渝及董事會全體成員在碼頭迎接。
木船靠在棱角分明的水泥碼頭,王行儉就被這與眾不同的樣子征服。碼頭上的鋼軌、粗壯的帶纜樁、吊臂、軌道上厚重的平台車,岸邊幾排兩層的青磚瓦房……所有的建築和碼頭設施都跟以前見過的不一樣。
十輛電瓶車整齊地停放在碼頭上,這是張恭渝在船廠裏搜刮出來的。還特意改裝了座位、頂棚,模樣跟後世的遊覽車幾乎一樣。
眾人乘坐電瓶車,一路朝豐盛鎮而去。
明月峽如今沒的啥子產業,朝裏走隻有張恭渝的家,沒有什麽特別。所以第一站就選在了煉鋼廠。
“這就是你師傅教的學問中的?”王行儉不知道怎麽稱呼座下不用畜力,自己跑得飛快的電瓶車,隻好籠統地問道。
“嗯,王大人,這叫電瓶車,把電存在特製的瓶子裏,通過一些裝置,就可以提供動力前行。這個電,就和天上打雷閃電那個電一樣。隻是那個電太強,目前還不能拿來用。”
這輛車是張恭渝在開,後麵九輛分別是八小和張啟忠駕駛。電瓶車在水泥路麵上飛快地行駛,載著董事會成員跟王行檢的隨從,快捷又平穩。
明朝的人哪裏見識過?
到了鋼廠,張大民和鋼廠管理人員也在大門等候。
眾人分別向王行儉見禮,王行儉見董事會成員年紀都不小了,便準備讓他們歇息,隻要族長和張恭渝帶他參觀。
張大維表示不用休息,車間裏也都是水泥鋪道,可以坐在電瓶車上遊覽參觀。
鋼廠車間高大,空間開闊,各種物件擺放有序,鋼花四濺卻又有安全圍欄屏蔽四周,電瓶車在車間內行走無虞。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情景,十分能震撼小農時代的人。王行儉現在也是真的信了傳說,不然眼前的一切沒法解釋。
來到鎧甲車間,隻見一塊鋼板擺放在模具上,隨著哐當一聲,一個重重的物件壓下來然後離開,一塊板甲就已成型。明晃晃的板甲結構簡單,上身方便。拿起一把單刀砍下去,不過留下一個凹點。
在王行儉麵前試爆了幾顆手榴彈,又試驗了六磅到十八磅的鐵炮,王行儉非常高興。
免費就讀的小學校,平價職工醫院,熱鬧幹淨的市場與街道,整齊的行道樹和小廣場上的健身器材與條椅,臉上帶著微笑的行人,水泥路旁的垃圾桶和公共廁所,甚至是帶紅袖章的大媽等等,都讓王行儉覺得十分新奇。
張恭渝表示,要在十月份以前送一批火炮跟手榴彈到京城,請王行儉辦理手續。王行儉答應了,還說他要專門上奏疏給崇禎皇帝,推薦張氏集團生產的火炮和新款的“萬人敵”。
觀看了各種機器設備的使用,王行儉覺得幾十年的人生感悟都被顛覆了。不是說機器這些都是奇技淫巧不應提倡嗎,為何人在此地,看著周圍就是覺得應該這樣?
連續三天,王行儉並不再去礦場,他覺得那些沒有必要去看。就是這鋼廠和附近的幾個分廠,就夠他消化吸收。
白天,基本上都是在張恭渝陪同下到各個工廠觀看生產過程,去學校觀看孩童們讀書。晚上,在房間也不睡覺,拿著筆在紙上寫了又寫。在他的觀感中,這裏就像聖人們描述的大同世界。然而這世界的建立基礎,卻是聖人們不恥的奇技淫巧。
他有些糊塗。
王行儉就要回重慶了。
吃過晚飯,王行儉拉著張恭渝在小學校操場的一處停下。
這裏是學校裏的綠化帶,有木條椅和水泥石桌。
常自省算是這裏的主人,送了一壺熱茶然後退下。
王行儉坐下來後沒有說話,而是望著西山落日之處。
或許是教師的孩子,在平整寬闊的操場上追逐奔跑,幾個小小的身形跳動伴著歡笑聲,竟然給夕陽落寞的情懷添入了勃勃生氣。
王行儉的心情也是如此的矛盾。
自己這一輩子經常自詡讀聖賢書,要為民請命,為朝廷建功、為天子牧民。
然而,作為朝廷的地方官員,他這些年聽到的、見到的都是百姓求活的艱難。
自己也想牧民一方、造福一地。然而遍地的流民,翻哪一部聖賢書有辦法解決?
自己也看不起奇技淫巧,認為那不是正途,不是大道。如今卻發現就是這奇技淫巧,解決了幾千流離無歸之人的生計。
張恭渝現在算不算經世濟世?
“還是派人去尋王知府,就說張家準備推廣紅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需要開荒種地。看知府大人能否劃出一塊地來,供我們安置這些人。”
以張恭渝的本意,當然不想放過這些人。今後的工人農民戰士都得在這些人中挑選,哪裏還有比失地農民更加敢拚命的人?
“地塊就在明月峽去往廣陽鎮的沿途吧。”張恭渝建議道。
這沿途就是靠江邊的丘陵地貌,用水方便並且適宜種植紅薯這些高產作物。
王行儉也是聽說過紅薯、玉米和土豆的高產,隻是沒有親眼見過。張家既然要這些地,還是安置流民與開荒種地,王行儉自然同意。新任知縣王錫,更是多次來到明月沱,落實人員安置和土地調整。
於是按照張恭渝的安排,在明月沱周邊並往廣陽鎮沿線,安排這些人務農,專門種植紅薯、土豆和玉米。
接受的流民分別編組為新一村至新六村,各村村長由張家指派族人來管理。
這些村在造船廠成立後,種植的蔬菜,喂養的家禽、豬羊等都要為船廠服務。現在產出的紅薯土豆也可以製作粉條、苕皮等火鍋配菜。
所有人安排登記完畢,張氏集團人數已達八千餘人。
重慶府王行儉派人來了,說是近期要來參觀一下張氏集團各項產業。
王行儉是一個想為朝廷和百姓做事的踏實人,要來參觀那就是參觀,不存在打秋風的問題。
董事會通知各部門,搞好工廠內外環境,其他也就沒有啥子可準備的。
過了幾天,王行儉乘船到了小河邊碼頭。族長張大維和張恭渝及董事會全體成員在碼頭迎接。
木船靠在棱角分明的水泥碼頭,王行儉就被這與眾不同的樣子征服。碼頭上的鋼軌、粗壯的帶纜樁、吊臂、軌道上厚重的平台車,岸邊幾排兩層的青磚瓦房……所有的建築和碼頭設施都跟以前見過的不一樣。
十輛電瓶車整齊地停放在碼頭上,這是張恭渝在船廠裏搜刮出來的。還特意改裝了座位、頂棚,模樣跟後世的遊覽車幾乎一樣。
眾人乘坐電瓶車,一路朝豐盛鎮而去。
明月峽如今沒的啥子產業,朝裏走隻有張恭渝的家,沒有什麽特別。所以第一站就選在了煉鋼廠。
“這就是你師傅教的學問中的?”王行儉不知道怎麽稱呼座下不用畜力,自己跑得飛快的電瓶車,隻好籠統地問道。
“嗯,王大人,這叫電瓶車,把電存在特製的瓶子裏,通過一些裝置,就可以提供動力前行。這個電,就和天上打雷閃電那個電一樣。隻是那個電太強,目前還不能拿來用。”
這輛車是張恭渝在開,後麵九輛分別是八小和張啟忠駕駛。電瓶車在水泥路麵上飛快地行駛,載著董事會成員跟王行檢的隨從,快捷又平穩。
明朝的人哪裏見識過?
到了鋼廠,張大民和鋼廠管理人員也在大門等候。
眾人分別向王行儉見禮,王行儉見董事會成員年紀都不小了,便準備讓他們歇息,隻要族長和張恭渝帶他參觀。
張大維表示不用休息,車間裏也都是水泥鋪道,可以坐在電瓶車上遊覽參觀。
鋼廠車間高大,空間開闊,各種物件擺放有序,鋼花四濺卻又有安全圍欄屏蔽四周,電瓶車在車間內行走無虞。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情景,十分能震撼小農時代的人。王行儉現在也是真的信了傳說,不然眼前的一切沒法解釋。
來到鎧甲車間,隻見一塊鋼板擺放在模具上,隨著哐當一聲,一個重重的物件壓下來然後離開,一塊板甲就已成型。明晃晃的板甲結構簡單,上身方便。拿起一把單刀砍下去,不過留下一個凹點。
在王行儉麵前試爆了幾顆手榴彈,又試驗了六磅到十八磅的鐵炮,王行儉非常高興。
免費就讀的小學校,平價職工醫院,熱鬧幹淨的市場與街道,整齊的行道樹和小廣場上的健身器材與條椅,臉上帶著微笑的行人,水泥路旁的垃圾桶和公共廁所,甚至是帶紅袖章的大媽等等,都讓王行儉覺得十分新奇。
張恭渝表示,要在十月份以前送一批火炮跟手榴彈到京城,請王行儉辦理手續。王行儉答應了,還說他要專門上奏疏給崇禎皇帝,推薦張氏集團生產的火炮和新款的“萬人敵”。
觀看了各種機器設備的使用,王行儉覺得幾十年的人生感悟都被顛覆了。不是說機器這些都是奇技淫巧不應提倡嗎,為何人在此地,看著周圍就是覺得應該這樣?
連續三天,王行儉並不再去礦場,他覺得那些沒有必要去看。就是這鋼廠和附近的幾個分廠,就夠他消化吸收。
白天,基本上都是在張恭渝陪同下到各個工廠觀看生產過程,去學校觀看孩童們讀書。晚上,在房間也不睡覺,拿著筆在紙上寫了又寫。在他的觀感中,這裏就像聖人們描述的大同世界。然而這世界的建立基礎,卻是聖人們不恥的奇技淫巧。
他有些糊塗。
王行儉就要回重慶了。
吃過晚飯,王行儉拉著張恭渝在小學校操場的一處停下。
這裏是學校裏的綠化帶,有木條椅和水泥石桌。
常自省算是這裏的主人,送了一壺熱茶然後退下。
王行儉坐下來後沒有說話,而是望著西山落日之處。
或許是教師的孩子,在平整寬闊的操場上追逐奔跑,幾個小小的身形跳動伴著歡笑聲,竟然給夕陽落寞的情懷添入了勃勃生氣。
王行儉的心情也是如此的矛盾。
自己這一輩子經常自詡讀聖賢書,要為民請命,為朝廷建功、為天子牧民。
然而,作為朝廷的地方官員,他這些年聽到的、見到的都是百姓求活的艱難。
自己也想牧民一方、造福一地。然而遍地的流民,翻哪一部聖賢書有辦法解決?
自己也看不起奇技淫巧,認為那不是正途,不是大道。如今卻發現就是這奇技淫巧,解決了幾千流離無歸之人的生計。
張恭渝現在算不算經世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