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謝雁歸身為武將,在戰場上征戰多年,很清楚物資對於作戰的重要性。
然而,謝夫人的書稿上卻記載著,在謝家與十萬靖羽軍出征後,負責糧草、武器以及藥物供應的官員,竟全部因為各種事宜,「不得不」臨時更換。
此乃行軍大忌,須知如此情況下更換,許多供應都會出現問題。
可偏偏是「不得不」更換,以至於就算大忌也沒有辦法,據傳這是明德帝自登基之後,第一次在朝堂上發怒。
他責令各方務必要將問題降到最小。
謝雁歸看到此處,再度冷笑起來。
因為她清楚地知道,這對於朝中那些個忌憚謝家的官員們而言,是個極好的機會。
別看明德帝發了火,但實際上,這樣的機會就是他送到那些大臣手裏的。
從前那些官員就總在朝堂上伺機說一些對謝家不利的話,這次有了機會,他們必然會好好利用。
那些人甚至不需要動什麽大手腳,隻要在各項所需的公文上,稍微刻意地怠慢那麽一點點,就足以產生極大影響。
而這樣的事情,是無法讓人挑出錯來的。
謝雁歸從十四歲起,就成了遼北的主將,如此事情,她曾經就經曆過。
既然無法讓人挑出錯來,她幹脆在回京都的時候,直接上門將人狠狠打了一頓,為此不少朝臣都上奏疏參她,說是她仗功生事。
可她的確是有功勞,加上明德帝在眾人麵前,素來對她頗為偏寵,這件事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有過這樣一頓毒打後,那些人再不敢背後有這些小動作了。
可惜,謝家的其他人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
書稿上提到那些官員不敢做得太明顯,因為端坐於龍椅上的明德帝,對謝家頗為維護。
正如這些年,他在眾人麵前對待謝雁歸那般。
每一次,在他維護過謝雁歸,幫著她說話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對她生出不滿。
當時的謝家亦是如此。
不僅僅朝中的人,就連其他軍營裏的,全都對謝家有意見。
那時候,大靖建立不過十幾年,雖然漸漸安穩,可國庫虛空,導致其他軍中的軍餉發放不及時,各地的將士們時常饑一頓飽一頓。
不知軍中的將士們從哪裏聽說,靖羽軍的軍餉從未有過拖延,而且靖羽軍的將士不僅能夠吃飽穿暖,甚至還有肉吃。..
越來越多的人,對靖羽軍跟謝家生出怨恨來。
可他們哪裏知曉,之所以靖羽軍能夠吃到肉,全都是因為謝家人用自家的銀子買了豬仔養大,才有了肉。
謝家之中,從家主到家主夫人再到他們的兒子,這所有人的積蓄,幾乎都貼補給了將士們。
他們想方設法地讓將士們可以吃飽穿暖,用肉來鼓舞著將士們的士氣,好讓他們去到戰場上對敵時,能夠拿出最好的狀態。
那些殺豬得來的肉,他們自己都沒吃過多少。
這樣的事情,換到任何一位主將身上,都是不可能的。
陰謀之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在遼北的謝家人跟靖羽軍要麵對的是遼人幾十萬大軍。
然而,他們的糧草供應不上,武器供應不足,藥品也有所短缺,就連該來馳援的軍隊,也遲遲不見蹤影。
他們陷入了絕境。
若當時,謝家跟靖羽軍選擇後退,去到遼北之後的關卡,與關卡內的將士們匯合,完全可以阻擋遼軍繼續進攻。
但這樣一來,遼北的百姓們就會死在敵軍的鐵蹄之下,屬於大靖的遼北,就會成為敵軍的土地
。
換做旁人,或許甘願留下千古罵名,也想要保命。
可無論謝家人還是靖羽軍,都有著自己的風骨,他們守衛了遼北,就是守護了自己的家人,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退!
書稿到此,又多了一些標注,指明了當年刻意阻礙糧草、武器以及藥品押送之人,分別都是誰。
馮家跟李家的家徽,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
謝雁歸忽然皺起眉來,因為在這一頁之後,書稿上的字體有了變化,不再是鬼畫符那般,而是工工整整的。
最下方有一行小字標注:得師姐書信,受委托趕到遼北邊關,代替她記錄,直至大戰最後。
師姐囑托,將書稿以及收集到的物證存於匣中,托付師父保管。
以此頁為起始。
謝雁歸的視線回到這一頁的最上方,她心頭的那股鬱氣再次凝結,喉間的腥甜氣息也變得更重。
看過手稿的她清楚地知道,至此便是大戰開始,所以早就預知了一切的娘親,在不可挽回的絕望之中,隻能采用如此方式,留存一切。
後麵的事情,書稿上是這樣記載的。
沒有支援,缺少糧草、武器以及藥品,謝家夫婦攜四子以計困住敵軍數萬。
為防止敵軍破城,謝家人與靖羽軍隻攜帶些許口糧,將其餘糧食留給城中百姓,以破釜沉舟之勢出城迎敵。
我站在城牆之後,將此情景銘刻腦海之中,我看到靖羽軍接連倒下,看到謝家的盛世康安倒下卻又站起。
我聽到城外刀劍相撞的聲音,聽到武器刺/入/身體的動靜。
這場仗打了幾天幾夜。
靖羽軍之英勇,嚇破了遼人的膽,遼人的殘兵在新一天的破曉之時落荒而逃。
城外安靜下來,陸續有百姓來到城牆上,探頭向下看去。
朝陽初升之際,城外屍橫遍野,謝氏夫婦相互扶著正站在城外的護城河前,向遠方眺望。
遼軍退去,百姓們歡呼著,敲鑼打鼓地開啟城門,想要迎接謝家人跟靖羽軍回城——
我隨同人群來到師姐跟謝家軍麵前,他們滿是血汙的臉上停留著欣慰的笑容,竟早已死去多時。
那如山一般的屍骸中,百姓們找到了師姐的四個兒子,他們的身上無一處完好,手中仍緊握著兵器。
十萬靖羽軍,魂歸遼北。
我聽著百姓們的嚎啕大哭,也跟著落下淚來,與他們一起為師姐一家以及靖羽軍收屍。
馳援的軍隊珊珊而來。
明德三年,我攜師姐親筆所書與我之後記錄回山,至此,世間再無靖羽軍。
然而,謝夫人的書稿上卻記載著,在謝家與十萬靖羽軍出征後,負責糧草、武器以及藥物供應的官員,竟全部因為各種事宜,「不得不」臨時更換。
此乃行軍大忌,須知如此情況下更換,許多供應都會出現問題。
可偏偏是「不得不」更換,以至於就算大忌也沒有辦法,據傳這是明德帝自登基之後,第一次在朝堂上發怒。
他責令各方務必要將問題降到最小。
謝雁歸看到此處,再度冷笑起來。
因為她清楚地知道,這對於朝中那些個忌憚謝家的官員們而言,是個極好的機會。
別看明德帝發了火,但實際上,這樣的機會就是他送到那些大臣手裏的。
從前那些官員就總在朝堂上伺機說一些對謝家不利的話,這次有了機會,他們必然會好好利用。
那些人甚至不需要動什麽大手腳,隻要在各項所需的公文上,稍微刻意地怠慢那麽一點點,就足以產生極大影響。
而這樣的事情,是無法讓人挑出錯來的。
謝雁歸從十四歲起,就成了遼北的主將,如此事情,她曾經就經曆過。
既然無法讓人挑出錯來,她幹脆在回京都的時候,直接上門將人狠狠打了一頓,為此不少朝臣都上奏疏參她,說是她仗功生事。
可她的確是有功勞,加上明德帝在眾人麵前,素來對她頗為偏寵,這件事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有過這樣一頓毒打後,那些人再不敢背後有這些小動作了。
可惜,謝家的其他人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
書稿上提到那些官員不敢做得太明顯,因為端坐於龍椅上的明德帝,對謝家頗為維護。
正如這些年,他在眾人麵前對待謝雁歸那般。
每一次,在他維護過謝雁歸,幫著她說話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對她生出不滿。
當時的謝家亦是如此。
不僅僅朝中的人,就連其他軍營裏的,全都對謝家有意見。
那時候,大靖建立不過十幾年,雖然漸漸安穩,可國庫虛空,導致其他軍中的軍餉發放不及時,各地的將士們時常饑一頓飽一頓。
不知軍中的將士們從哪裏聽說,靖羽軍的軍餉從未有過拖延,而且靖羽軍的將士不僅能夠吃飽穿暖,甚至還有肉吃。..
越來越多的人,對靖羽軍跟謝家生出怨恨來。
可他們哪裏知曉,之所以靖羽軍能夠吃到肉,全都是因為謝家人用自家的銀子買了豬仔養大,才有了肉。
謝家之中,從家主到家主夫人再到他們的兒子,這所有人的積蓄,幾乎都貼補給了將士們。
他們想方設法地讓將士們可以吃飽穿暖,用肉來鼓舞著將士們的士氣,好讓他們去到戰場上對敵時,能夠拿出最好的狀態。
那些殺豬得來的肉,他們自己都沒吃過多少。
這樣的事情,換到任何一位主將身上,都是不可能的。
陰謀之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在遼北的謝家人跟靖羽軍要麵對的是遼人幾十萬大軍。
然而,他們的糧草供應不上,武器供應不足,藥品也有所短缺,就連該來馳援的軍隊,也遲遲不見蹤影。
他們陷入了絕境。
若當時,謝家跟靖羽軍選擇後退,去到遼北之後的關卡,與關卡內的將士們匯合,完全可以阻擋遼軍繼續進攻。
但這樣一來,遼北的百姓們就會死在敵軍的鐵蹄之下,屬於大靖的遼北,就會成為敵軍的土地
。
換做旁人,或許甘願留下千古罵名,也想要保命。
可無論謝家人還是靖羽軍,都有著自己的風骨,他們守衛了遼北,就是守護了自己的家人,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退!
書稿到此,又多了一些標注,指明了當年刻意阻礙糧草、武器以及藥品押送之人,分別都是誰。
馮家跟李家的家徽,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
謝雁歸忽然皺起眉來,因為在這一頁之後,書稿上的字體有了變化,不再是鬼畫符那般,而是工工整整的。
最下方有一行小字標注:得師姐書信,受委托趕到遼北邊關,代替她記錄,直至大戰最後。
師姐囑托,將書稿以及收集到的物證存於匣中,托付師父保管。
以此頁為起始。
謝雁歸的視線回到這一頁的最上方,她心頭的那股鬱氣再次凝結,喉間的腥甜氣息也變得更重。
看過手稿的她清楚地知道,至此便是大戰開始,所以早就預知了一切的娘親,在不可挽回的絕望之中,隻能采用如此方式,留存一切。
後麵的事情,書稿上是這樣記載的。
沒有支援,缺少糧草、武器以及藥品,謝家夫婦攜四子以計困住敵軍數萬。
為防止敵軍破城,謝家人與靖羽軍隻攜帶些許口糧,將其餘糧食留給城中百姓,以破釜沉舟之勢出城迎敵。
我站在城牆之後,將此情景銘刻腦海之中,我看到靖羽軍接連倒下,看到謝家的盛世康安倒下卻又站起。
我聽到城外刀劍相撞的聲音,聽到武器刺/入/身體的動靜。
這場仗打了幾天幾夜。
靖羽軍之英勇,嚇破了遼人的膽,遼人的殘兵在新一天的破曉之時落荒而逃。
城外安靜下來,陸續有百姓來到城牆上,探頭向下看去。
朝陽初升之際,城外屍橫遍野,謝氏夫婦相互扶著正站在城外的護城河前,向遠方眺望。
遼軍退去,百姓們歡呼著,敲鑼打鼓地開啟城門,想要迎接謝家人跟靖羽軍回城——
我隨同人群來到師姐跟謝家軍麵前,他們滿是血汙的臉上停留著欣慰的笑容,竟早已死去多時。
那如山一般的屍骸中,百姓們找到了師姐的四個兒子,他們的身上無一處完好,手中仍緊握著兵器。
十萬靖羽軍,魂歸遼北。
我聽著百姓們的嚎啕大哭,也跟著落下淚來,與他們一起為師姐一家以及靖羽軍收屍。
馳援的軍隊珊珊而來。
明德三年,我攜師姐親筆所書與我之後記錄回山,至此,世間再無靖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