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我買東西也常常貨比三家,曾經有很多客戶像你一樣,都覺得我們的產品挺好,他們出去轉轉,後來,還是覺得我們這裏的產品最好,所以,他們最後都轉回來了。這樣,小姐,這個產品我給你保留著,你到別的地方看看,比較一下,覺得合適,你再回來。


    客戶到別的商場去看看,此時,滿腦子都是那句話“都轉回來了”,她轉著轉著,也就回來了。


    這其中有兩個心理暗示很重要:


    一是將客戶肯定的部分重新強調一下--“你看,我們這款產品的性能你很滿意,外形和顏色也是你喜歡的……”這樣,當客戶到別的商家去的時候,剛才強調的內容會在他的腦海中浮現,讓他覺得眼前的產品無論性能、外形還是顏色都不如前麵的。


    二是用多數人的行為來引導--“很多人最後還是覺得我們的產品好,他們都回來了……”如此,讓他覺得再回來是正常的。


    再加上那句“我給你保留著”,會讓對方覺得不回來都有點不好意思。


    當然,這種方法也不能保證顧客百分之百地回來,可是,這種順向語言能夠極大地增大成交的傾向。


    讚同法--與對方站在同一戰壕


    運用讚同心理,與對方站在同一戰壕,消除敵對。


    參考語言:


    我也這麽想過……,後來……


    “我也這麽想過”,聽到這句話,給對方的感覺是你站到他的身邊,摟著他的肩膀對他說:“兄弟,我和你想的一樣。”對!就是這種感覺。此時,他會反對自己身邊的、和自己立場一樣的兄弟朋友嗎?不會,他願意聽你繼續說下去。


    舉例來說,客戶欲購買一款便宜的低端品牌手機,銷售員想推薦一款價格高的高端手機,客戶說:“現在手機更新換代這麽快,我買那麽貴的幹嗎?先買個便宜的用著,將來那款降價我再買……”你可以這樣應對:


    你說得有道理,我也這麽想過,電子產品更新太快,最新款過幾年就變成舊款了。後來,我媽媽買彩電的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當時,我希望她買個大屏幕的,她說:“電視更新快,先買個小屏幕,將來那個大屏幕便宜了,咱再換。”結果,電視看了將近10年,大屏幕早已降價了,可我媽一直不舍得換,現在,還在看小屏幕。她也承認,還不如當初就下決心買個大屏幕的,最起碼提前享受了。像手機更是如此,它不僅用來打電話,也是個裝飾品,小姐,你這麽前衛時尚,這款高端手機與你多相配,你用起來在朋友麵前有麵子,心情也好,女人心情好,那可比用化妝品管用多了!你不妨再考慮一下這款?


    忠言順耳--批評的藝術


    在工作或生活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指出他人的不足,幫助他人改正錯誤。此時,批評不可避免,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批評不當,極易給對方造成心靈上的傷害,所以,批評時要慎之又慎,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


    不要逼別人認錯


    批評一個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改變,可是,改變一個人的觀點是艱難的,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否定自己,“我的”這兩個字在一個人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


    讓我們來聽聽哈佛大學的羅賓森教授說過的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加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反而會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有多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我的”這簡單的兩個字,是為人處世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別人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青黴素的藥效或拿破侖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


    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卡耐基先生的親身經曆也證明了上述觀點。


    有一次,卡耐基請一位室內設計師布置一些窗簾。等到賬單送來後,他大吃一驚--費用遠遠超過了他的預計。過了幾天,一位朋友去拜訪卡耐基,當聽聞窗簾的價格後,他說:“什麽?這太過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麽會上當的呢?”


    卡耐基吃了虧嗎?是的,他的朋友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願意聽別人否定自己判斷力的實話。於是,卡耐基開始為自己辯護:“好貨總有好貨的價錢,你不可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質量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他讚揚那些窗簾,表現得很有興趣,並說要是負擔得起的話,也希望在自己的家裏布置上這樣的窗簾。這時,卡耐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他說:“說實話,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訂了這些窗簾。”


    卡耐基總結說:“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對方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裏,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喜歡改變自己的決定,更不願意在強迫和威脅下同意別人的觀點,但是,人們願意接受態度和藹而又友善的開導。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把別人說“我錯了”視為美妙的音樂,經常為了批評而批評,不注意說話的語氣,強按牛頭逼人家認錯,結果遭遇對方的抵製。此時,有的人甚至火冒三丈:“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對方卻並不領情,心想:“你為了我好,那更應該好好說啊。”


    西方管理學家認為“怎樣幹往往比幹什麽更重要”,說話也是如此,有時怎麽說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說什麽。


    有人提出疑問:“我們老話不是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嗎?隻要是為了對方好,態度差點又有何妨?”其實,這是個誤會,忠言不必逆耳,好話可以好說,忠言可以順耳。


    唐朝有個大臣魏征,他經常直言勸諫。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後聞後十分著急,此時,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能說會道的長孫皇後采用順耳之忠言來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於直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


    “良藥苦口利於病”,可如果良藥既甜口還利於病,是不是更受歡迎?許多小孩生病都不愛吃藥,因為藥苦難以下咽。可是,有些藥的外麵裹了一層糖衣,小孩就愛吃了,這樣,既甜了口又治了病,豈不更好?


    “忠言逆耳利於行”,可如果你能像長孫皇後那樣,用順耳的忠言,對方是不是更容易接受?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對方接受忠言,不是嗎?


    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要指出,不要指責


    世界上人人都會犯錯,董事長的“鉛筆”也帶有“橡皮擦”,那就是為改正錯誤而準備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盡量減少失誤,及時發現和改正錯誤,這就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幫助。


    我們可以接受別人誠懇地指出自己的錯誤,但沒有人希望別人指責自己。“指出”是就事論事,不涉及情緒和人格:“這個方案需要再改進,預算要控製在10萬以內……”這是指出要改進的地方;而“指責”是情緒的反映,是態度問題:“你這個人怎麽總是這個樣子?”這是抱怨對方,顯示自己的不滿情緒。有效的批評應該是指出,不是指責,指出錯誤的事實,但不要涉及人格,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比如,你開車時,有一位小夥子突然在你的車前快速跑過,你一個急刹車,嚇出一身冷汗。此時,如果你對小夥子說:“你剛才沒走人行橫道,多危險啊!”你指出他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這一事實,我相信,小夥子能夠接受,至少不會與你有衝突。可是,如果你一瞪眼,訓斥道:“你找死呀,沒長眼睛啊?”你的話不是針對錯誤本身,而是衝著人去的。要是遇到脾氣大的人,他可能拍拍你的車窗:“你下來,咱們練練,看看誰找死。”這樣,打起來都有可能。


    再比如,在工作中批評下屬,你可以說:“小王,你這個工作沒做好,分析得不夠全麵,需要再做些深入的調查。”但不能說:“你怎麽這麽笨?你怎麽總是這樣?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沒長記性?你沒長眼睛?你的腦袋進水了?”


    要知道,錯誤的行為應該得到糾正,但不要針對人本身。


    要鼓勵,不要否定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對方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在批評的同時,還要保護對方的積極性,不要把整個人都否定了。要記住那句有哲理的話:“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


    其實,一個人做了錯事,並不能說明他是個笨人。


    有一次,陳景潤走路撞到樹上,他愣愣地問道:“誰撞我?”


    請問,你能說“你真笨,你沒看見自己撞到樹上了”嗎?


    有一次,愛因斯坦辦公室的秘書接到一個電話,打來電話的人詢問:“你能告訴我愛因斯坦的家庭住址嗎?”愛因斯坦的秘書當即回答:“對不起,我們從來不告訴別人愛因斯坦的家庭住址。”此時,打來電話的人焦急地說:“我就是愛因斯坦,我出席一個會議,司機回家了,現在是我要回家,請你告訴我,我住在什麽地方。”


    請問,你能說“愛因斯坦你真笨,怎麽連自己家住哪裏也不記得”嗎?


    據說,牛頓在做科學實驗時思想高度集中,但在生活中常常漫不經心。有一次,他竟然把懷表當作雞蛋放到鍋裏去煮。還有一次,因為小貓小狗進進出出影響他做實驗,他特地給狗開了一個大洞,又在旁邊給貓開了一個小洞。


    請問,你能說“牛頓你真笨,怎麽連雞蛋和懷表都分不清,而且,那貓不也可以走狗洞”嗎?


    人們往往集中精力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在其他方麵則會顯得笨手笨腳。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就指責其“笨”。永遠不要說:“你是個蠢材!”“你的智商怎麽這麽低?”“你這個榆木腦袋……”之類的話。


    不要指向不能改變的事實


    批評的目的本應該是幫助對方改進,但如果你指向對方不能改變的事實,將批評變成了發泄不滿情緒、顯示自己權威的工具,自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


    比如,你不能說:“你們鄉下人怎樣怎樣……”“你們城裏人怎樣怎樣……”“你們北京人……,你們上海人……,你們河南人……,你們山東人……”這些都是對方不能改變的。如果你的批評針對於此,隻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於事無補。


    所以,指出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也要針對他可以改變的事情。


    比如,在隆重的宴會上,朋友的臉上黏了顆米粒,你可以小聲提醒他。他轉身擦幹淨,然後繼續充滿自信地談笑風生。


    可是,如果他的臉上有一顆黑痣,那你就不要說:“你的黑痣挺難看的。”他又去不掉,你的負麵評價隻能給他帶來難堪和困擾。


    批評之前,先用讚美鋪路


    “三明治”批評法


    通常情況下,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讚揚之後,再聽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會比較容易接受。這就好比理發師在給你刮臉前,先在你的臉上塗上肥皂沫,這樣刮起來會舒服些。所以,在批評別人之前,我們可以略微地給對方一點讚揚,先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氣氛,再展開批評。


    例如:“小強,我知道你在工作中一直很努力、很積極,你的設計也很有創新思想,隻是最近你畫的圖紙好像不如以前工整了。”


    “張老師,我知道你的教學工作一直比較優秀,學生們也喜歡你的課,這很好,最近你有幾次遲到,是不是家裏有什麽事?能跟我說說原因嗎?”


    也可以采用“三明治”批評法--先表揚,再批評,最後再讚美一番。像三明治一樣,把批評夾在兩片讚美的中間,“吃”起來比較可口。


    比如,可以這樣指出孩子學習的不足之處:“小明,你的學習成績一直挺好的,老師也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最近,好像英語成績下滑了,再退步可就危險了;不過,我發現,不管哪一科,你一重視就能考好,媽媽相信你下一次英語一定能考好。”


    亨利是美國一家卡車經銷商的服務經理,他手下一個工人的工作業績每況愈下。亨利把他叫到辦公室,跟他坦誠交談。


    亨利說:“比爾,你是一個很棒的技工。你在這條線上工作也有好幾年了,你修的車子令顧客滿意,有很多人都讚美你的技術好。


    “可是,最近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時間卻加長了,而且質量也不如以前了,我對這種情況不太滿意。


    “我知道,你是個傑出的技工,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出好的解決方法來。”


    比爾聽後,很感動,向上司保證,以後一定會改進,為保持自己的榮譽而努力工作。而且,他真的做到了。


    在批評別人之前,先看到對方的優點,並欣賞他,那麽,這樣的批評,他往往容易接受。所以,批評之前,先用讚美鋪路。


    部分肯定法


    當我們並不讚成對方,又需要給對方提出批評意見時,要注意給人留麵子。此時,你可以在對方的論點中尋找某些你能同意的內容,給予部分肯定。


    ·原則上同意:總的來說,你講得還是挺全麵的……


    ·部分同意:當然,在這方麵你是正確的……


    ·同意批評中存在的某些真相:是的,我有時態度不太好……


    ·理解對方提出批評意見:你有這種想法,我能夠理解……


    ·感謝對方給你提意見:你能說出你的心裏話,說明你關心這個方案,也是對我的信任,謝謝你……


    雖然是部分肯定,但是,這卻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保住了麵子。這樣,你再提出批評意見時,對方一般不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也更容易接受了。


    麵子問題,不可輕視


    給對方恰當的台階


    每一個人都很愛麵子,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是地位高的人還是地位低的人。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談話內容的互動,二是談話者雙方麵子的互動。如果雙方都保全了麵子,談話內容隻要差不多,雙方就會滿意;而如果某一方感到丟了麵子,即使雙方把內容談得再好,也難以有良好的結果。


    所以,如何顧全麵子成了談話當中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社交活動中要時刻注意保護對方的麵子,如果有人丟了麵子,我們應該為對方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讓對方挽回麵子。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獲得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於自己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外國軍隊。在我方舉行的招待宴會上,對方一名中尉翻譯周總理講話時譯錯了一個地方。我方代表團的一位成員當場做了糾正,這使周總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對方的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的失誤讓他有些丟麵子。他馬上走過去,要撤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顯得非常緊張。


    這時,周總理為了照顧翻譯的麵子,及時為他提供了一個台階。周總理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的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剛才講得不夠完善。”然後,他特意放慢語速重述了剛才被譯錯的那段話,讓翻譯再仔細聽一遍,這一次,那位翻譯準確地翻譯出來,緊張氣氛緩和了。


    不僅如此,周總理講完話之後,在同對方的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地同翻譯單獨幹杯,那位翻譯感動得舉著酒杯久久不放下。對方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情景,都為周總理的風度所深深折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3步贏得人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鞠遠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鞠遠華並收藏3步贏得人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