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場危機同樣也是華坤超市的難得機遇。
危機之中,現金為王,誰手握資金,誰就更具話語權。
這段時間,華坤集團除了提前結清供貨商貨款外,還進一步鞏固與傳統供貨商的密切合作關係,並且悄咪咪的收購了八佰伴在澳門的幾家分店,將其更名為華坤-八佰伴。
陸坤原本還看上了八佰伴在上海的分店的,隻是搶不過上海第一百貨這個上海地頭蛇。
同時,陸坤也忌憚上海第一百貨掌握著的上海第一八佰伴的股份,即便拿下了日本人手裏的股份,將來雙方也有扯不完的皮,這才退而求其次。
他記得,上海八佰伴貌似是以中資為主的合資企業,想要實現獨資掌控,難度非常大。
孫博文自從將澳門八佰伴分店收購成功後,又打起了大中國區除去上海第一八佰伴外的其他分店,尤其是無錫、鎮江、馬鞍山、南京、南通等城市的八佰伴分店更是被他圈為並購目標。
但無一例外的這些收購計劃都失敗了,還被人家懟地滿頭是包。
最終,這些分店大部分花落江蘇華地集團。
倒不是華坤超市出不起價錢,主要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華坤集團目前在北方諸省的根基太淺,人微言輕,遠不如人家本土企業知根知底,看著順眼。
除卻與正大集團談判收購其旗下蓮花超市外,華坤超市也盯上了亞細亞商場等零售品牌。
隻不過亞細亞商場這家企業的財務狀況太糟糕,相當一部分資產都是屬於劣質資產,因此需要多加調查篩選,才能甄別出具有前途的門店。
收購了澳門八佰伴分店隻是起步,接下來接受並且將對方的門店與華坤超市融為一體,這才是關鍵工作。
底層員工現在不必大量更換,可收購來的企業,高層肯定是要換的。
不說全部踢走,大部分肯定是要下台的。
而這就需要華坤超市這邊填充了,因而不少人都得到難得的機遇,就此升職加薪。
後續其他超市、大賣場品牌完成收購後,同樣要曆經這一波操作,保證華坤超市對新加入分店、賣場的掌控力。
下午的時候,市場部總監徐誌強一臉疲憊的走進陸坤的辦公室。
“陸總,現在還隻是接收幾家大型門店,咱們的人手就已經捉襟見肘,再往後......”
雖說華坤超市曆來注重人才梯隊培養,但這次大擴招,一下子購入數十家上百家門店,人手壓力的確不輕。
“挖人!”陸坤思忖片刻道,“如今經濟形勢不好,同行的優秀人才,咱們得積極的向他們拋出橄欖枝。尤其是東南亞那邊,先期還是從那邊招聘管理人員比較合適。”
語言文化差異是個大問題。
華坤超市自身的人才隊伍裏,對東南亞文化了解透徹的並不多,如果貿然塞一大堆人過去,在本就新易主的情況下,容易軍心不穩,造成無法平穩過度。
是的,正太集團已經正式向華坤集團的收購提議表露興趣,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二三月份就可能正式簽訂合同,目前雙方的主要爭議隻在價格層麵。
“對了,把人事部總監給我叫過來。”陸坤把徐置強打發走,轉而又衝助理吩咐道。
也不知道人事部是幹什麽吃,都這麽久了,招聘會還沒弄好。
眼下都快進入十二月了,不把春招抓好難不成還等人家畢業了再招聘?
要知道,真正的人才,哪怕是就業形勢再惡劣,人家也不愁沒處去。
在這個節骨眼上,招收優秀人才的難度,可比之前小多了。
......
在別的企業痛苦哀嚎的時候,陸坤名下企業大動作頻頻,顯然瞞不住人。
安桂的幾份大報,陸坤每天都粗略的看了一下,然後在安桂日報與安桂經濟日報上看到了有關華坤集團的報道。
雖說華坤超市不張揚,但由於收購了好些個零售品牌的門店,造成的行業影響還是很大的。
安桂經濟日報上還稱華坤集團抓住危機中的給予,走上了快速擴張的步伐,年初穩固了安桂、廣東、湖南、貴州四省的零售市場後,逐漸北上,同時將觸手伸向海外。
安桂經濟日報還猜測,一旦華坤集團完成收購目標,華坤超市的門店數量很可能就此突破650家,成為全國門店數最多的零售商。
陸坤簡單的看了一下,報道的還不算太誇張,隻是在簡述事實,老生常談。
倒是安桂日報直接把華坤集團收購擴張的事放在次版頭條,讓他有些意外。
按理說安桂每天大事小事、上層指令那麽多,華坤超市到處撒錢在省外收購一些零售商的部分門店算不上什麽大事,但誰叫這是經濟危機中安桂經濟領域難得的風景呢?
出了開篇以一種大氣磅礴的筆觸稱讚了一番華坤集團的強生存能力與雄厚實力外,安桂日報還著重探討了關於民營企業未來發展的道路無題。
文章以華坤超市收購八佰伴、亞細亞商場部分門店例,明確指出,零散的小型民營企業盈利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差、未來前途渺茫,大企業可以通過並購的模式,整合行業資源,增強企業影響力與盈利能力......
陸坤瞧著,這話裏話外的意思不外就是鼓勵大中型企業吞並小企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將實力弱的企業淘汰出局。
總之,就是說得很玄乎。
但陸坤卻不以為然。
哪個大企業不是從小企業起步的?真要是旗幟鮮明的支持大企業兼並小企業,玩弱肉強食那一套,隻會催生出一大批臃腫的大型企業,同時打擊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兒。
再者說了,企業也不是說越大越好,有時候強行並購一些沒有發展前途的小型企業,不僅對自身無益,反而會給自身企業拖後腿。
一味的求大求全,絕不是企業的發展之道,甚至還會將企業自身埋葬。
危機之中,現金為王,誰手握資金,誰就更具話語權。
這段時間,華坤集團除了提前結清供貨商貨款外,還進一步鞏固與傳統供貨商的密切合作關係,並且悄咪咪的收購了八佰伴在澳門的幾家分店,將其更名為華坤-八佰伴。
陸坤原本還看上了八佰伴在上海的分店的,隻是搶不過上海第一百貨這個上海地頭蛇。
同時,陸坤也忌憚上海第一百貨掌握著的上海第一八佰伴的股份,即便拿下了日本人手裏的股份,將來雙方也有扯不完的皮,這才退而求其次。
他記得,上海八佰伴貌似是以中資為主的合資企業,想要實現獨資掌控,難度非常大。
孫博文自從將澳門八佰伴分店收購成功後,又打起了大中國區除去上海第一八佰伴外的其他分店,尤其是無錫、鎮江、馬鞍山、南京、南通等城市的八佰伴分店更是被他圈為並購目標。
但無一例外的這些收購計劃都失敗了,還被人家懟地滿頭是包。
最終,這些分店大部分花落江蘇華地集團。
倒不是華坤超市出不起價錢,主要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華坤集團目前在北方諸省的根基太淺,人微言輕,遠不如人家本土企業知根知底,看著順眼。
除卻與正大集團談判收購其旗下蓮花超市外,華坤超市也盯上了亞細亞商場等零售品牌。
隻不過亞細亞商場這家企業的財務狀況太糟糕,相當一部分資產都是屬於劣質資產,因此需要多加調查篩選,才能甄別出具有前途的門店。
收購了澳門八佰伴分店隻是起步,接下來接受並且將對方的門店與華坤超市融為一體,這才是關鍵工作。
底層員工現在不必大量更換,可收購來的企業,高層肯定是要換的。
不說全部踢走,大部分肯定是要下台的。
而這就需要華坤超市這邊填充了,因而不少人都得到難得的機遇,就此升職加薪。
後續其他超市、大賣場品牌完成收購後,同樣要曆經這一波操作,保證華坤超市對新加入分店、賣場的掌控力。
下午的時候,市場部總監徐誌強一臉疲憊的走進陸坤的辦公室。
“陸總,現在還隻是接收幾家大型門店,咱們的人手就已經捉襟見肘,再往後......”
雖說華坤超市曆來注重人才梯隊培養,但這次大擴招,一下子購入數十家上百家門店,人手壓力的確不輕。
“挖人!”陸坤思忖片刻道,“如今經濟形勢不好,同行的優秀人才,咱們得積極的向他們拋出橄欖枝。尤其是東南亞那邊,先期還是從那邊招聘管理人員比較合適。”
語言文化差異是個大問題。
華坤超市自身的人才隊伍裏,對東南亞文化了解透徹的並不多,如果貿然塞一大堆人過去,在本就新易主的情況下,容易軍心不穩,造成無法平穩過度。
是的,正太集團已經正式向華坤集團的收購提議表露興趣,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二三月份就可能正式簽訂合同,目前雙方的主要爭議隻在價格層麵。
“對了,把人事部總監給我叫過來。”陸坤把徐置強打發走,轉而又衝助理吩咐道。
也不知道人事部是幹什麽吃,都這麽久了,招聘會還沒弄好。
眼下都快進入十二月了,不把春招抓好難不成還等人家畢業了再招聘?
要知道,真正的人才,哪怕是就業形勢再惡劣,人家也不愁沒處去。
在這個節骨眼上,招收優秀人才的難度,可比之前小多了。
......
在別的企業痛苦哀嚎的時候,陸坤名下企業大動作頻頻,顯然瞞不住人。
安桂的幾份大報,陸坤每天都粗略的看了一下,然後在安桂日報與安桂經濟日報上看到了有關華坤集團的報道。
雖說華坤超市不張揚,但由於收購了好些個零售品牌的門店,造成的行業影響還是很大的。
安桂經濟日報上還稱華坤集團抓住危機中的給予,走上了快速擴張的步伐,年初穩固了安桂、廣東、湖南、貴州四省的零售市場後,逐漸北上,同時將觸手伸向海外。
安桂經濟日報還猜測,一旦華坤集團完成收購目標,華坤超市的門店數量很可能就此突破650家,成為全國門店數最多的零售商。
陸坤簡單的看了一下,報道的還不算太誇張,隻是在簡述事實,老生常談。
倒是安桂日報直接把華坤集團收購擴張的事放在次版頭條,讓他有些意外。
按理說安桂每天大事小事、上層指令那麽多,華坤超市到處撒錢在省外收購一些零售商的部分門店算不上什麽大事,但誰叫這是經濟危機中安桂經濟領域難得的風景呢?
出了開篇以一種大氣磅礴的筆觸稱讚了一番華坤集團的強生存能力與雄厚實力外,安桂日報還著重探討了關於民營企業未來發展的道路無題。
文章以華坤超市收購八佰伴、亞細亞商場部分門店例,明確指出,零散的小型民營企業盈利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差、未來前途渺茫,大企業可以通過並購的模式,整合行業資源,增強企業影響力與盈利能力......
陸坤瞧著,這話裏話外的意思不外就是鼓勵大中型企業吞並小企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將實力弱的企業淘汰出局。
總之,就是說得很玄乎。
但陸坤卻不以為然。
哪個大企業不是從小企業起步的?真要是旗幟鮮明的支持大企業兼並小企業,玩弱肉強食那一套,隻會催生出一大批臃腫的大型企業,同時打擊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兒。
再者說了,企業也不是說越大越好,有時候強行並購一些沒有發展前途的小型企業,不僅對自身無益,反而會給自身企業拖後腿。
一味的求大求全,絕不是企業的發展之道,甚至還會將企業自身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