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錦書道德論
“這第八章斷句很容易,順著念下去就成了。”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本章譯文似乎也是直接大致通讀即可得到。”
“世上的善良就好似水這種事物。
水的善,在於其對萬物都有利,而又不會與萬物相爭。
他所停留的地方,生靈們都覺得太過惡劣,所以水的善幾乎就像是道一般。
停留而為善在惡劣之地,心如深淵似的和善包容,給予萬物為善的信念。
行政上善於治理汙垢,行事上善於靈變能多,行動上善於利用天時。
他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爭,所以他沒有任何擔憂。”
“這樣翻譯你覺得怎樣?”
“這章說的是水嗎?我覺得似乎有些不懂,水可為善,亦可為惡,水若不爭,為何敵火?水非不爭,所以我認為這樣譯是有問題的。這其中的問題是在李師,還是在師父的譯文呢?”
“嗯,好。能看到這問題,說明你用心了。我剛聽李師說的時候,李師錄完而念之,並沒有解釋,當時我就覺得李師是有錯的。
本章若說的是生命之源,水。難道在李師看來,水是善的,與世無爭的。因為在我等看來,水怎可能不在爭,又怎可能曰上善啊。”
“後來,夜色深沉之中我獨自在草堂之內慢慢琢磨,然後就悟到了與你相似的想法,我發覺我的譯文似乎不太通達。水是善,難道火就為惡,這道理明顯不通啊,李師怎可能不知。於是我繼續思索,若本章說的是為人處事之道,這就通達多了。”
“所以呢,我刹那間通明了許多。這章說的是什麽是善。而這善,也不定就是善良,也可以擅長,或者是靈活善變等等。
善,大善。我開悟了。
所以本篇中的這‘善’啊,在這文章中就是一個褒義詞。”
“明白了本文的中心,李師想闡述什麽是善呢,這就抓住了重點。接下來進行通譯就容易了。”
“最好的善,就像水似的。
對萬物都有利而又不爭強好勝(或是爭功),位於眾多的地方都是大家所需要的最惡劣的(時候、情況),所以(上善)幾乎與道相近一致了。
停留就改善當地(環境),心擅於保持如深淵般(虛懷若穀),(給人)予好(和善)的信念。
為政當擅於治理,做事則擅長能幹,行動而擅用時間(準時)。
做人(並)不用去爭搶什麽,所以也就沒有什麽煩憂。”
“這章是李師為人處世的心態。李師覺得不需要去爭搶些什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要做的事,這就是做人之道的真諦,這就是上善。”
“怎樣,這樣翻譯就通順多了吧。”
“是的,師父。這樣,本章以為人之道放在道篇也就說得通了。”
“嗬嗬。我反而覺得這篇應該放在德篇。不過,其實是道篇,還是德篇,無傷大雅。
總的看來,我認為其實道德論中很多篇章中有道亦有德。到底是歸之於道篇,還是歸之於德篇?實在是難以定論。
不過,在此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何為道,何為德?所以我覺得你可以先不用管文章的歸類。做好記錄,待所有的篇章學完後,回過頭來重新溫習時,再自行歸類吧。”
秦無敵留下秦深一人在小草廬中繼續整理課堂筆記,而瓊尼與陳曉曉依然如常等在草堂中。
秦無敵喝了杯熱咖啡,見兩個女孩似乎也都沒有什麽疑問之處,於是也沒有多加指點些什麽。
秦深整理好筆記,也來到了草堂尋水解渴。
“秦深哥哥,看你有些皺眉不展的樣子,難道本章還有不通的地方嗎?”
“是的。剛才師父講解的水之善。我總還有些覺得他留下了許多不甚通明的地方。大概是讓我自行思索。
所謂水利萬物而不爭,那滔天洪水何來?上古,禹聖人為此不辭辛勞,治水之患而得以封聖。師祖不可能不知。
為何師祖還會認為上善似水?”
“水是弱小的,碰之即碎,但滴水可穿石。水是卑微的,水往低流,但聚可成海。水是恭謙的,水順其勢,但勢成不可擋。
所以,李師說的不爭,並不是真正的不爭,而是指不爭之爭乎?”
瓊尼之言為秦深撥開了障目之葉。
陳曉曉隨之讚道:“所以李師這裏是認為水本來就很強大了,幾乎像道一樣強大,隨時有翻雲覆雨的能力,卻還是依然保持著卑微低調的姿態。
平時利於萬物,與萬物融合一體而不去爭鬥什麽第一。這才是上善之水,李師認為水是非常厲害的上善啊。”
“師祖認為眾生皆往上,而不願向下。而水卻是向下而聚,不以眾惡而不往。那是沒有把雲算做水吧。如果水汽凝聚的雲不算為水,而化雨之水才稱為水,那倒是能說得過去。”
秦深繼續進一步探究水之善。而瓊尼也在思考中將自己的剖析分享出來。
“所以水也是在默默向上的。下可為深不可測之海,上可結遮天蔽日之雲,固可成凝彌堅難催之山,散可變難尋其跡之塵。”
秦深有些明悟了,說道:“水是這樣,人亦是可以如此。在大家不想向下的時候,可以為了眾生孤身在前,引導向下而聚;在大家討厭向上的時候,可以排除萬難獨自探索,引領逆天而行。
水善變,變而能成,可有千萬用途。為善,可救天下蒼生,為惡,可滅地上眾生。所以師祖才說水幾於道矣。”
秦深將筆記打開,繼續往下溫習,思考本篇所述所言。
師祖前麵把水之變通作為引言,後麵則是把人之變通作為引申了。
任何地方就能夠擅於就地安居(存活)下來。
內心擅於包容萬物就好像深淵一般深不見底。
能說到做到,擅於帶給大家予信任。
為政可造福於民,擅於治理一方使平安興盛。
做事擅長,能力非常強,優秀出眾。
行事上,行動上,擅於準確把握時機。
師祖是將這六點如水一樣的變通之道,總結歸納為聖人優秀且出眾的強大之處吧。
所以最後的總結,就是應該如此去歸納。
唯有讓自身強大到不需要去與人競爭,因為放到哪裏都是頂尖出眾的水平,所以沒有什麽可擔憂的。
瓊尼見秦深將心得總結完畢,微笑著為秦深續滿杯子。
“所以秦師才說,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啊。無論是人,還是家,或是邦國,強大自身是為固本。
像水一般默默而溶滲其中,遇到萬物都能隨即善變,強大而不顯,威武而不彰。
自己強大到了如水一般的程度,也就沒有什麽好擔憂的了。”
“不通,還是不通的。這譯文我是整理通悟了。隻不過,這上善似水,我等卻是非水之族類啊。若是一味學水之善,可能有畫虎不成的可能。對此方麵的問題,師父也沒有多說什麽,顯然亦是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了。”
雖然也讚同瓊尼總結的道理,秦深還是展眉說出了自己的疑慮之處。
與人共享疑問,才是正確的求道之法。所以秦深也沒有藏藏掖掖些什麽。
“這有什麽難的,上善似水,幾於道矣。但是,這正好說明了上善非道啊。我們有李師在前所構築的道基,完全沒必要像李師一樣,將就於似水的上善而尋什麽上善之道。
我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直接找更上善的大道。”
“水與道的差別在哪裏呢,道是無所不在的,而水呢,在一些地方就沒有他的存在。因為他還達不到道的高度。”
陳曉曉洋洋得意地說了自己的分析與見解。
“我讚同曉曉姐的觀點。我們炎族一向以光炎為祖先。相比與水,我們理所當然更善之。何必特意去模仿李師所推崇的水之善。
我們炎族的遠祖,當先於水而存在,比水更近乎於道,而且悠長恒古。
低調不是我們的風格,我們要驅逐黑暗,照亮這個世界。光和熱,才是我們最善的事情。”
“等等,我說的更上善者,非你等的炎明之祖也。我們虛族的空虛之祖,才是更接近於道的存在。
黑夜與白晝交替而輪值,你們的光炎之祖也不是無所不在的。虛能包容萬物,實亦在其中焉。萬物始於虛,而結於實。是以我族無所不包。我看還是學習我族之虛的大善更好。”
對於女人間的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介入。
這是誰說的道來著,挺有道理的話呢。
秦深深泯了一口咖啡,閉目入微繼續思索如何把水的萬變之道,融於己身炎族之道。
看了一眼在體內默默靜坐努力提升自己,而不停吸納天地靈氣的小熾,秦深有些感慨。
道無需與其他派別相爭,李師認為道就是水一般,無處不在,早融入了這個世界,成為了萬物的生命印記,難以分離。剛才我若有所悟後,體內新解開封印的這枚道印,想必是與水有關的吧。
秦深驅動心神來到道印處提升自身的感悟。
“水能萬變,炎亦能萬變。散可為萬物生靈之氣,聚可成星之烈陽耀世。納一元之重水,可變一元之陽火。
星星我炎,是以成宇。大炎無憂,是以眾心皆向往光明之道,以此為恒也。”
——錦書道德論
“這第八章斷句很容易,順著念下去就成了。”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本章譯文似乎也是直接大致通讀即可得到。”
“世上的善良就好似水這種事物。
水的善,在於其對萬物都有利,而又不會與萬物相爭。
他所停留的地方,生靈們都覺得太過惡劣,所以水的善幾乎就像是道一般。
停留而為善在惡劣之地,心如深淵似的和善包容,給予萬物為善的信念。
行政上善於治理汙垢,行事上善於靈變能多,行動上善於利用天時。
他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爭,所以他沒有任何擔憂。”
“這樣翻譯你覺得怎樣?”
“這章說的是水嗎?我覺得似乎有些不懂,水可為善,亦可為惡,水若不爭,為何敵火?水非不爭,所以我認為這樣譯是有問題的。這其中的問題是在李師,還是在師父的譯文呢?”
“嗯,好。能看到這問題,說明你用心了。我剛聽李師說的時候,李師錄完而念之,並沒有解釋,當時我就覺得李師是有錯的。
本章若說的是生命之源,水。難道在李師看來,水是善的,與世無爭的。因為在我等看來,水怎可能不在爭,又怎可能曰上善啊。”
“後來,夜色深沉之中我獨自在草堂之內慢慢琢磨,然後就悟到了與你相似的想法,我發覺我的譯文似乎不太通達。水是善,難道火就為惡,這道理明顯不通啊,李師怎可能不知。於是我繼續思索,若本章說的是為人處事之道,這就通達多了。”
“所以呢,我刹那間通明了許多。這章說的是什麽是善。而這善,也不定就是善良,也可以擅長,或者是靈活善變等等。
善,大善。我開悟了。
所以本篇中的這‘善’啊,在這文章中就是一個褒義詞。”
“明白了本文的中心,李師想闡述什麽是善呢,這就抓住了重點。接下來進行通譯就容易了。”
“最好的善,就像水似的。
對萬物都有利而又不爭強好勝(或是爭功),位於眾多的地方都是大家所需要的最惡劣的(時候、情況),所以(上善)幾乎與道相近一致了。
停留就改善當地(環境),心擅於保持如深淵般(虛懷若穀),(給人)予好(和善)的信念。
為政當擅於治理,做事則擅長能幹,行動而擅用時間(準時)。
做人(並)不用去爭搶什麽,所以也就沒有什麽煩憂。”
“這章是李師為人處世的心態。李師覺得不需要去爭搶些什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要做的事,這就是做人之道的真諦,這就是上善。”
“怎樣,這樣翻譯就通順多了吧。”
“是的,師父。這樣,本章以為人之道放在道篇也就說得通了。”
“嗬嗬。我反而覺得這篇應該放在德篇。不過,其實是道篇,還是德篇,無傷大雅。
總的看來,我認為其實道德論中很多篇章中有道亦有德。到底是歸之於道篇,還是歸之於德篇?實在是難以定論。
不過,在此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何為道,何為德?所以我覺得你可以先不用管文章的歸類。做好記錄,待所有的篇章學完後,回過頭來重新溫習時,再自行歸類吧。”
秦無敵留下秦深一人在小草廬中繼續整理課堂筆記,而瓊尼與陳曉曉依然如常等在草堂中。
秦無敵喝了杯熱咖啡,見兩個女孩似乎也都沒有什麽疑問之處,於是也沒有多加指點些什麽。
秦深整理好筆記,也來到了草堂尋水解渴。
“秦深哥哥,看你有些皺眉不展的樣子,難道本章還有不通的地方嗎?”
“是的。剛才師父講解的水之善。我總還有些覺得他留下了許多不甚通明的地方。大概是讓我自行思索。
所謂水利萬物而不爭,那滔天洪水何來?上古,禹聖人為此不辭辛勞,治水之患而得以封聖。師祖不可能不知。
為何師祖還會認為上善似水?”
“水是弱小的,碰之即碎,但滴水可穿石。水是卑微的,水往低流,但聚可成海。水是恭謙的,水順其勢,但勢成不可擋。
所以,李師說的不爭,並不是真正的不爭,而是指不爭之爭乎?”
瓊尼之言為秦深撥開了障目之葉。
陳曉曉隨之讚道:“所以李師這裏是認為水本來就很強大了,幾乎像道一樣強大,隨時有翻雲覆雨的能力,卻還是依然保持著卑微低調的姿態。
平時利於萬物,與萬物融合一體而不去爭鬥什麽第一。這才是上善之水,李師認為水是非常厲害的上善啊。”
“師祖認為眾生皆往上,而不願向下。而水卻是向下而聚,不以眾惡而不往。那是沒有把雲算做水吧。如果水汽凝聚的雲不算為水,而化雨之水才稱為水,那倒是能說得過去。”
秦深繼續進一步探究水之善。而瓊尼也在思考中將自己的剖析分享出來。
“所以水也是在默默向上的。下可為深不可測之海,上可結遮天蔽日之雲,固可成凝彌堅難催之山,散可變難尋其跡之塵。”
秦深有些明悟了,說道:“水是這樣,人亦是可以如此。在大家不想向下的時候,可以為了眾生孤身在前,引導向下而聚;在大家討厭向上的時候,可以排除萬難獨自探索,引領逆天而行。
水善變,變而能成,可有千萬用途。為善,可救天下蒼生,為惡,可滅地上眾生。所以師祖才說水幾於道矣。”
秦深將筆記打開,繼續往下溫習,思考本篇所述所言。
師祖前麵把水之變通作為引言,後麵則是把人之變通作為引申了。
任何地方就能夠擅於就地安居(存活)下來。
內心擅於包容萬物就好像深淵一般深不見底。
能說到做到,擅於帶給大家予信任。
為政可造福於民,擅於治理一方使平安興盛。
做事擅長,能力非常強,優秀出眾。
行事上,行動上,擅於準確把握時機。
師祖是將這六點如水一樣的變通之道,總結歸納為聖人優秀且出眾的強大之處吧。
所以最後的總結,就是應該如此去歸納。
唯有讓自身強大到不需要去與人競爭,因為放到哪裏都是頂尖出眾的水平,所以沒有什麽可擔憂的。
瓊尼見秦深將心得總結完畢,微笑著為秦深續滿杯子。
“所以秦師才說,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啊。無論是人,還是家,或是邦國,強大自身是為固本。
像水一般默默而溶滲其中,遇到萬物都能隨即善變,強大而不顯,威武而不彰。
自己強大到了如水一般的程度,也就沒有什麽好擔憂的了。”
“不通,還是不通的。這譯文我是整理通悟了。隻不過,這上善似水,我等卻是非水之族類啊。若是一味學水之善,可能有畫虎不成的可能。對此方麵的問題,師父也沒有多說什麽,顯然亦是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了。”
雖然也讚同瓊尼總結的道理,秦深還是展眉說出了自己的疑慮之處。
與人共享疑問,才是正確的求道之法。所以秦深也沒有藏藏掖掖些什麽。
“這有什麽難的,上善似水,幾於道矣。但是,這正好說明了上善非道啊。我們有李師在前所構築的道基,完全沒必要像李師一樣,將就於似水的上善而尋什麽上善之道。
我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直接找更上善的大道。”
“水與道的差別在哪裏呢,道是無所不在的,而水呢,在一些地方就沒有他的存在。因為他還達不到道的高度。”
陳曉曉洋洋得意地說了自己的分析與見解。
“我讚同曉曉姐的觀點。我們炎族一向以光炎為祖先。相比與水,我們理所當然更善之。何必特意去模仿李師所推崇的水之善。
我們炎族的遠祖,當先於水而存在,比水更近乎於道,而且悠長恒古。
低調不是我們的風格,我們要驅逐黑暗,照亮這個世界。光和熱,才是我們最善的事情。”
“等等,我說的更上善者,非你等的炎明之祖也。我們虛族的空虛之祖,才是更接近於道的存在。
黑夜與白晝交替而輪值,你們的光炎之祖也不是無所不在的。虛能包容萬物,實亦在其中焉。萬物始於虛,而結於實。是以我族無所不包。我看還是學習我族之虛的大善更好。”
對於女人間的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介入。
這是誰說的道來著,挺有道理的話呢。
秦深深泯了一口咖啡,閉目入微繼續思索如何把水的萬變之道,融於己身炎族之道。
看了一眼在體內默默靜坐努力提升自己,而不停吸納天地靈氣的小熾,秦深有些感慨。
道無需與其他派別相爭,李師認為道就是水一般,無處不在,早融入了這個世界,成為了萬物的生命印記,難以分離。剛才我若有所悟後,體內新解開封印的這枚道印,想必是與水有關的吧。
秦深驅動心神來到道印處提升自身的感悟。
“水能萬變,炎亦能萬變。散可為萬物生靈之氣,聚可成星之烈陽耀世。納一元之重水,可變一元之陽火。
星星我炎,是以成宇。大炎無憂,是以眾心皆向往光明之道,以此為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