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宗死後,幼帝登基,太皇太後張氏雖然賢明,三楊也屬能臣,但在某些小節之上卻有著不大不小的瑕疵,譬如張氏的弟弟張克行。
此人倒不是什麽大女幹大惡之輩,但所行之事卻是人神共憤,為了自己的財路壟斷了邊貿的生意,讓大明百姓沒有生意可做,同時又跟邊境的牧民哄抬物價,甚至著手搶奪,弄的邊境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本來這等皇親國戚,任由他鬧下去也沒甚要緊,大不了就是苦幾年、忍幾年,等他死了,落的個幹淨,大家誰都省心。
可大明的子民能這般想,瓦剌部的子民卻咽不下這口氣。
那張克行不僅是個貪財之人,更是個好色之徒。
瓦剌部行商的女子有些姿色不錯,那張克行便用錢財或強擄將女子奪來,以至於被瓦剌的邊民生生打死。
他這本是咎由自取,誰也怨不得,然朝廷某些大臣便動了歪腦筋,想用這件事做做文章。
譬如那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振,被朱祁鎮親切稱呼為伴伴的王公公。
他身為一個太監驟然得勢必然被人瞧不起,而他這種擁有權勢的人又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才想另辟蹊徑,在某些事情上做做文章,立下戰功。
就比如此番瓦剌部落將太皇太後張氏的親弟弟給殺了,以殺害皇親國戚的罪名對瓦剌發兵。
殺害皇親國戚的罪名可是不小,他一個太監,位置再高也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
但禁不住有底下人阿諛奉承、攀龍附鳳,尤其他得勢之後,收的那些幹兒子們,一個個削尖了腦袋,上前諫言。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響應者雲集。
有些本就是王振一脈,想要借此攀附。
有些屬於搖擺不定,但看在王振之勢,尤其畏懼他手下錦衣衛,怕此番不表明立場日後會尋找自己的麻煩,故而隨聲附和。
但仍有一些中正耿直的大臣,據理力爭,以於謙為首,為當世之清流對這些阿諛奉承、攀龍附鳳之輩嗤之以鼻。
當時幼帝剛剛親政,皇太後孫氏在旁協理,在一塊簾子後麵傾聽朝堂政事。
當他聽到朝中有人響應出兵之時,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出什麽亂子,手心裏的汗就沒停過。
直到於謙站出來說話,他的心才算放下了一半。
於謙環顧四周,陳述道理。
“啟稟聖上,那張克行多行不義,欺壓百姓,影響互市,先帝在時早有耳聞。隻是那時沒出什麽亂子,又顧忌他皇親國戚的身份,才讓他依舊逍遙法外。”
他緩了緩語氣,畢竟身為朝廷重臣,在朝堂之上痛陳皇親國戚的過失與皇家顏麵有損,他是個直臣又不是沒腦子,可不嫌自己的命太長久。
不過,就是這番話,已讓以王振為首的那些大臣顏麵掛不住了,且皇上的顏麵也損了不少。
底下大臣能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意見,少不了皇上的首肯,這一切都使王振在背後運作,為了自己能夠青雲直上,獲得比三保太監更大的功績,而做的手段。
朱祁鎮尚且不懂什麽叫做與民修養,骨子裏還帶著他太爺爺好戰的熱血,想要做一個有軍功的皇帝,想要向他太爺爺朱棣、他父親朱瞻基一樣,征戰沙場,令四夷賓服。
然而,他隻有心中的願景,卻沒有這般能力,還是一個誌大才疏的孩子,尚且不懂刀兵為何物,更不懂的戰爭對朝廷、對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麽。
聽到於謙在朝堂之上痛陳利弊,刺激到了他身為帝王的尊嚴,他剛剛親政想要做件彪炳千秋的大事便遭到手下大臣的阻撓,哪裏肯容。
當即站起身來,駁斥道:“住口!!瓦剌殺我皇族,屠我血親,邊疆多少百姓死在瓦剌的鐵蹄之下,又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簡直欺我太甚!不平、不足以......
不足以......”
他說的慷慨激昂,都是提前備好的詞,此刻一緊張,哪裏還說得出來,頓在那裏,尷尬的瞧著跪在朝堂之下的一幫大臣,慌慌張張的吞吐這“不足以”三個字,卻沒了下文。
當他說道第四個“不足以”的時候,王振開口幫腔道:“不足以平民憤!”
朱祁鎮一拍腦門,“對!不平不足以平民憤!這都是血粼粼的教訓啊......”
“啪、啪、啪......”
朱祁鎮話說一半,卻看見於謙冷笑著鼓起掌來,笑裏藏刀,死死盯著王振。
忽而,他斂了笑容,將頭上烏紗帽拿在一旁,跪地磕了一個重重的響頭。
“皇上,您心裏想些什麽作為臣子的我心裏清楚。我也不怕你治我什麽妄自揣測君心的罪名。皇親國戚!嗬嗬!好大的名頭,說到底就是個賊,一個擾亂邊塞互市的賊。這些年多少禦史言官的折子彈劾他,要不是看在太皇太後的麵子上他早死了八百多回了!現在他被瓦剌人殺了,乃是他咎由自取,難道我大明派兵要替賊找場子嗎?!”
他說的淩厲,句句是殺頭的罪過。
然朝堂之上,忠誌死諫之臣不少,全都跪了下來,將頭頂烏紗放在一邊,跪地扣頭,附和於謙!
那些原本附和王振的牆頭草,此刻也被於謙氣節所染,紛紛倒戈。
畢竟能獲得一個直臣的名聲可要比攀附而得來的榮華富貴要珍貴的多,所以這些人也不惜命,將頭磕到了底!
朱祁鎮哪裏見過這樣的場麵,勃然大怒,指著於謙大罵道:“放肆!於謙你放肆!”
但他畢竟年輕,也沒有駕馭群臣的經驗,加之本身並非出於公心,那一句放肆說出口來明顯底氣不足。
朝廷三楊不在,閹黨橫行,皇帝年少不通是非,正需要一個剛直不阿的臣子。
於謙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觸怒龍顏也要冒死直諫,為的就是天下的百姓、大明的朝廷!
一派風清氣正,於謙昂首挺胸,直起身來,直麵皇帝言道:“聖上,那張克行劣跡斑斑,強搶瓦剌良人女子才被瓦剌人打死的。這等醃臢,難道還需我大明戰士血戰?還要我大明百姓受苦?大軍一動,糧草何止千萬,勞民傷財,徒耗幾代人的心血!!”
他據理力爭,加之神情嚴肅剛正不阿,出於一片公心,懟的朱祁鎮啞口無言,手指著他一直呼著“你、你、你......”再也沒有半句。
於謙見皇帝詞窮,進一步緊逼,眼睛看向王振,正氣凜然的眼神仿佛是地獄裏降妖除魔的鍾馗,像盯一個惡鬼,盯得王振身體不斷後縮。
但於謙僅僅是盯著他,君臣之禮他還是要顧忌,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這人還是皇帝麵前的紅人。
但他什麽也沒說卻勝過了千言萬語,恭恭敬敬對朱祁鎮行了一禮,言語緩和道:“臣身體不適,還請告退。”
還未等朱祁鎮說話,自先從朝堂之上退了下去。
朱祁鎮氣的不行,少年脾氣一來,險些跳將下去將於謙痛打一頓,但他作為皇帝,自有威儀,忙聲喊道:“左右,左右,將於謙拿下!!”
左右侍衛都知於謙是個忠臣,朱祁鎮隻是年幼被王振蒙蔽了雙眼,彼此猶豫不知該不該上前。
但皇帝金口玉言,他一再催促,自己哪能不動,略一思忖,幾個禁衛便從大殿之外手持刀兵闖了進來。
於謙同他們對視一眼,腰板挺得更直,毫不畏懼。
就在他們要將於謙拿下之時,孫太後在簾後怒吼道:“夠了!退下!!”
得了太後懿旨,這幾個禁衛如遇大赦,行了一禮匆匆跑了下去。
孫太後自簾後走了出來,緩緩撫摸著朱祁鎮的後背,對著朝堂上的重臣,對著滿朝的文武,言道:“皇帝累了,退朝。”
朱祁鎮還要反駁,卻哪裏敵得過孫太後的那一雙大手。
畢竟是文治武功千古罕有明宣宗的妻子,孫太後出手朱祁鎮哪裏還敢造次,趕忙吞了聲,眼睜睜的瞧著於謙走出大殿。
王振心中氣不過,呼了一聲“皇上”,被孫太後一個眼神給瞪了回去,連個悶屁都不敢放。
這件事鬧得不小,立馬從朝野傳開,傳到了諸葛玄策耳朵裏,他將此事說出,令李孤行驚訝萬分。
“朱祁鎮那小皇帝比我還要大幾歲,怎的這般糊塗?”
諸葛玄策道:“自小被人寵壞罷了,八歲沒了父親,心裏便將王振當做父親對待,能出息成什麽樣子。”
“後來呢?後來大明出兵了?”
諸葛玄策道:“是啊,這不聖旨來了?大明即將出兵攻打瓦剌,王嶽帶來的部隊要拉回去了。”
李孤行一跺腳,“不行!百姓才安居幾年,怎可為了一個畜生出兵!!”
“金口玉言,這天下都是他朱家的,除非......”
“除非什麽?”
諸葛玄策搖搖頭,歎息道:“沒什麽,當我沒說。”
他見李孤行低頭沉思,又問道:“你待如何?莫非要去前線?”
李孤行道:“大明威武之師,當年能把他們從中原趕出去,現在也一定打得過。”
他回頭看了看那些威武的士兵,顯示出十足的自信。
“就算師出無名,咱們也不會敗。倒是趙無錢的事,我需去一趟大內,拿傳世龍骨。”
諸葛玄策略感無奈,但心中又有了些許期待,也許有些事並非人力能想。
就譬如以前,他竭盡全力想要李孤行爭奪天下,自己在旁輔佐完成諸葛家千年來的夙願。
不論他如何蠅營狗苟、不論他如何經營,李孤行都沒有這方麵的意思,甚至給一鞭子還往後退。
但現在,他與李孤行師徒情深,已經放棄了讓李孤行爭奪天下的想法,甚至想辦法去規避這件事。
可李孤行卻好像受到了命運的召喚,就連“龍首夜明珠”也被主動送來了,正正好好讓李孤行騰出手來去皇宮大內盜取“龍骨”。
此番朝廷動蕩,李孤行身世神秘,手中又有可斷龍脈的凶劍“無歸”,此番前去大內,或許會不自覺被卷入風波之中。
隻慨歎,命運之玄妙有些捉弄。
此人倒不是什麽大女幹大惡之輩,但所行之事卻是人神共憤,為了自己的財路壟斷了邊貿的生意,讓大明百姓沒有生意可做,同時又跟邊境的牧民哄抬物價,甚至著手搶奪,弄的邊境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本來這等皇親國戚,任由他鬧下去也沒甚要緊,大不了就是苦幾年、忍幾年,等他死了,落的個幹淨,大家誰都省心。
可大明的子民能這般想,瓦剌部的子民卻咽不下這口氣。
那張克行不僅是個貪財之人,更是個好色之徒。
瓦剌部行商的女子有些姿色不錯,那張克行便用錢財或強擄將女子奪來,以至於被瓦剌的邊民生生打死。
他這本是咎由自取,誰也怨不得,然朝廷某些大臣便動了歪腦筋,想用這件事做做文章。
譬如那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振,被朱祁鎮親切稱呼為伴伴的王公公。
他身為一個太監驟然得勢必然被人瞧不起,而他這種擁有權勢的人又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才想另辟蹊徑,在某些事情上做做文章,立下戰功。
就比如此番瓦剌部落將太皇太後張氏的親弟弟給殺了,以殺害皇親國戚的罪名對瓦剌發兵。
殺害皇親國戚的罪名可是不小,他一個太監,位置再高也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
但禁不住有底下人阿諛奉承、攀龍附鳳,尤其他得勢之後,收的那些幹兒子們,一個個削尖了腦袋,上前諫言。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響應者雲集。
有些本就是王振一脈,想要借此攀附。
有些屬於搖擺不定,但看在王振之勢,尤其畏懼他手下錦衣衛,怕此番不表明立場日後會尋找自己的麻煩,故而隨聲附和。
但仍有一些中正耿直的大臣,據理力爭,以於謙為首,為當世之清流對這些阿諛奉承、攀龍附鳳之輩嗤之以鼻。
當時幼帝剛剛親政,皇太後孫氏在旁協理,在一塊簾子後麵傾聽朝堂政事。
當他聽到朝中有人響應出兵之時,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出什麽亂子,手心裏的汗就沒停過。
直到於謙站出來說話,他的心才算放下了一半。
於謙環顧四周,陳述道理。
“啟稟聖上,那張克行多行不義,欺壓百姓,影響互市,先帝在時早有耳聞。隻是那時沒出什麽亂子,又顧忌他皇親國戚的身份,才讓他依舊逍遙法外。”
他緩了緩語氣,畢竟身為朝廷重臣,在朝堂之上痛陳皇親國戚的過失與皇家顏麵有損,他是個直臣又不是沒腦子,可不嫌自己的命太長久。
不過,就是這番話,已讓以王振為首的那些大臣顏麵掛不住了,且皇上的顏麵也損了不少。
底下大臣能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意見,少不了皇上的首肯,這一切都使王振在背後運作,為了自己能夠青雲直上,獲得比三保太監更大的功績,而做的手段。
朱祁鎮尚且不懂什麽叫做與民修養,骨子裏還帶著他太爺爺好戰的熱血,想要做一個有軍功的皇帝,想要向他太爺爺朱棣、他父親朱瞻基一樣,征戰沙場,令四夷賓服。
然而,他隻有心中的願景,卻沒有這般能力,還是一個誌大才疏的孩子,尚且不懂刀兵為何物,更不懂的戰爭對朝廷、對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麽。
聽到於謙在朝堂之上痛陳利弊,刺激到了他身為帝王的尊嚴,他剛剛親政想要做件彪炳千秋的大事便遭到手下大臣的阻撓,哪裏肯容。
當即站起身來,駁斥道:“住口!!瓦剌殺我皇族,屠我血親,邊疆多少百姓死在瓦剌的鐵蹄之下,又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簡直欺我太甚!不平、不足以......
不足以......”
他說的慷慨激昂,都是提前備好的詞,此刻一緊張,哪裏還說得出來,頓在那裏,尷尬的瞧著跪在朝堂之下的一幫大臣,慌慌張張的吞吐這“不足以”三個字,卻沒了下文。
當他說道第四個“不足以”的時候,王振開口幫腔道:“不足以平民憤!”
朱祁鎮一拍腦門,“對!不平不足以平民憤!這都是血粼粼的教訓啊......”
“啪、啪、啪......”
朱祁鎮話說一半,卻看見於謙冷笑著鼓起掌來,笑裏藏刀,死死盯著王振。
忽而,他斂了笑容,將頭上烏紗帽拿在一旁,跪地磕了一個重重的響頭。
“皇上,您心裏想些什麽作為臣子的我心裏清楚。我也不怕你治我什麽妄自揣測君心的罪名。皇親國戚!嗬嗬!好大的名頭,說到底就是個賊,一個擾亂邊塞互市的賊。這些年多少禦史言官的折子彈劾他,要不是看在太皇太後的麵子上他早死了八百多回了!現在他被瓦剌人殺了,乃是他咎由自取,難道我大明派兵要替賊找場子嗎?!”
他說的淩厲,句句是殺頭的罪過。
然朝堂之上,忠誌死諫之臣不少,全都跪了下來,將頭頂烏紗放在一邊,跪地扣頭,附和於謙!
那些原本附和王振的牆頭草,此刻也被於謙氣節所染,紛紛倒戈。
畢竟能獲得一個直臣的名聲可要比攀附而得來的榮華富貴要珍貴的多,所以這些人也不惜命,將頭磕到了底!
朱祁鎮哪裏見過這樣的場麵,勃然大怒,指著於謙大罵道:“放肆!於謙你放肆!”
但他畢竟年輕,也沒有駕馭群臣的經驗,加之本身並非出於公心,那一句放肆說出口來明顯底氣不足。
朝廷三楊不在,閹黨橫行,皇帝年少不通是非,正需要一個剛直不阿的臣子。
於謙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觸怒龍顏也要冒死直諫,為的就是天下的百姓、大明的朝廷!
一派風清氣正,於謙昂首挺胸,直起身來,直麵皇帝言道:“聖上,那張克行劣跡斑斑,強搶瓦剌良人女子才被瓦剌人打死的。這等醃臢,難道還需我大明戰士血戰?還要我大明百姓受苦?大軍一動,糧草何止千萬,勞民傷財,徒耗幾代人的心血!!”
他據理力爭,加之神情嚴肅剛正不阿,出於一片公心,懟的朱祁鎮啞口無言,手指著他一直呼著“你、你、你......”再也沒有半句。
於謙見皇帝詞窮,進一步緊逼,眼睛看向王振,正氣凜然的眼神仿佛是地獄裏降妖除魔的鍾馗,像盯一個惡鬼,盯得王振身體不斷後縮。
但於謙僅僅是盯著他,君臣之禮他還是要顧忌,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這人還是皇帝麵前的紅人。
但他什麽也沒說卻勝過了千言萬語,恭恭敬敬對朱祁鎮行了一禮,言語緩和道:“臣身體不適,還請告退。”
還未等朱祁鎮說話,自先從朝堂之上退了下去。
朱祁鎮氣的不行,少年脾氣一來,險些跳將下去將於謙痛打一頓,但他作為皇帝,自有威儀,忙聲喊道:“左右,左右,將於謙拿下!!”
左右侍衛都知於謙是個忠臣,朱祁鎮隻是年幼被王振蒙蔽了雙眼,彼此猶豫不知該不該上前。
但皇帝金口玉言,他一再催促,自己哪能不動,略一思忖,幾個禁衛便從大殿之外手持刀兵闖了進來。
於謙同他們對視一眼,腰板挺得更直,毫不畏懼。
就在他們要將於謙拿下之時,孫太後在簾後怒吼道:“夠了!退下!!”
得了太後懿旨,這幾個禁衛如遇大赦,行了一禮匆匆跑了下去。
孫太後自簾後走了出來,緩緩撫摸著朱祁鎮的後背,對著朝堂上的重臣,對著滿朝的文武,言道:“皇帝累了,退朝。”
朱祁鎮還要反駁,卻哪裏敵得過孫太後的那一雙大手。
畢竟是文治武功千古罕有明宣宗的妻子,孫太後出手朱祁鎮哪裏還敢造次,趕忙吞了聲,眼睜睜的瞧著於謙走出大殿。
王振心中氣不過,呼了一聲“皇上”,被孫太後一個眼神給瞪了回去,連個悶屁都不敢放。
這件事鬧得不小,立馬從朝野傳開,傳到了諸葛玄策耳朵裏,他將此事說出,令李孤行驚訝萬分。
“朱祁鎮那小皇帝比我還要大幾歲,怎的這般糊塗?”
諸葛玄策道:“自小被人寵壞罷了,八歲沒了父親,心裏便將王振當做父親對待,能出息成什麽樣子。”
“後來呢?後來大明出兵了?”
諸葛玄策道:“是啊,這不聖旨來了?大明即將出兵攻打瓦剌,王嶽帶來的部隊要拉回去了。”
李孤行一跺腳,“不行!百姓才安居幾年,怎可為了一個畜生出兵!!”
“金口玉言,這天下都是他朱家的,除非......”
“除非什麽?”
諸葛玄策搖搖頭,歎息道:“沒什麽,當我沒說。”
他見李孤行低頭沉思,又問道:“你待如何?莫非要去前線?”
李孤行道:“大明威武之師,當年能把他們從中原趕出去,現在也一定打得過。”
他回頭看了看那些威武的士兵,顯示出十足的自信。
“就算師出無名,咱們也不會敗。倒是趙無錢的事,我需去一趟大內,拿傳世龍骨。”
諸葛玄策略感無奈,但心中又有了些許期待,也許有些事並非人力能想。
就譬如以前,他竭盡全力想要李孤行爭奪天下,自己在旁輔佐完成諸葛家千年來的夙願。
不論他如何蠅營狗苟、不論他如何經營,李孤行都沒有這方麵的意思,甚至給一鞭子還往後退。
但現在,他與李孤行師徒情深,已經放棄了讓李孤行爭奪天下的想法,甚至想辦法去規避這件事。
可李孤行卻好像受到了命運的召喚,就連“龍首夜明珠”也被主動送來了,正正好好讓李孤行騰出手來去皇宮大內盜取“龍骨”。
此番朝廷動蕩,李孤行身世神秘,手中又有可斷龍脈的凶劍“無歸”,此番前去大內,或許會不自覺被卷入風波之中。
隻慨歎,命運之玄妙有些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