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讚拉土司,卻是被稱為“嘉絨甲卡確基”的嘉絨十八土司之一。
前文說到過,嘉絨的貴族多數在吐蕃統治時期從西藏本土西遷而來。在嘉絨當地的口頭傳說和土司家族誌中,不約而同地都提到祖先來自西藏本部距拉薩十八個馬程的西北瓊部。
傳說古代西藏的瓊部地方人口眾多,共衍生為三十九族,因其地日漸貧瘠而東遷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帶的大渡河流域和岷江流域的嘉絨地方。
西藏的吐蕃政權分崩離析後,這些貴胄家族各自擁兵自重,憑借深穀高山的自然屏障,自成一方小國。貴族們都自稱“嘉爾波”,也就是國王的意思。但是小國寡民的日子並不能曆之久遠。
元代以後,蒙古統治者的勢力席卷青藏高原。
元代是在整個藏區施行不同統治方式的開始。在西藏本土,利用新崛起的薩迦教派勢力,分封若幹萬戶。而在青藏高原東部開始實行土司製度。明王朝在少數民族問題上可能是最無建樹的一個王朝,基本沿用了元代在藏區的統治方式。
滿清一代,滿族人入關砥定中原後,正式在整個嘉絨地區分封了土司。土司製度最為繁榮的時期,嘉絨全境共有滿清政府所冊封的十八個土司,俗稱嘉絨十八土。大渡河上遊以莫爾多神山為中心的大小金川流域正是十八土司轄地上嘉絨宗教文化的中心地帶。
其中,小金川流域內,即今天的小金縣境內,是讚拉與沃日兩個土司。
“讚拉”一詞,在藏族中有凶神的意思。當地人相信,所以有此一詞一是因為當地藏兵能征慣戰,加之境內多高山深穀,這些高山又大多是莫爾多神山屬下的配臣與武將,是嘉木莫爾多的護衛之神,所以得此地名。
後來,地名又演化為土司之名。
小金川的讚拉土司,與大金川的促侵土司,本是同根所生。藏語中的說法是,出自同一種骨頭。同一種骨頭,就是同一個根子。根子在藏語中是一個很短促,也很神聖的詞,叫“尼”。意譯成漢語是血緣的意思。
這個來自西藏瓊部的家族在嘉絨地區得到了很好發展。在明代,一個族長叫做哈依木拉的,其名聲已經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我問過給我講述這個傳說的老僧人,這個很遠到底有多遠,傳過了幾條河,幾座山?在民間傳說中,常常說,九十九條河,九十九座山,但那隻是一種形容,在實際的地理範圍內,是不可以想象的,要真是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早就抵達大洋之岸,叫人望洋興歎了。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這和知識與眼界有關。就在20世紀50年代,一個在嘉絨本地特別具有文韜武略的頭人,一個在部落戰爭中差不多無往不勝,日益擴張著地盤的頭人就曾很天真的問解放軍派去的談判代表:“中國大還是我的地盤大。”
於是,人民政府便邀請他走出大山參觀。騎了幾天馬,他的雙腳就走出了自己的領地。但在內地,他坐飛機,坐汽車,坐火車,一兩個月還沒有把他試圖要跟自己的領地一比大小的中國走完。
這是另一個故事了,當時的故事是,我坐在一個小廟裏,很唐突地問那個老喇嘛,很遠到底是多遠。
老喇嘛不解地看著我,然後猛烈咳嗽起來。
他沒有回答,我想也用不著回答。再說,我也不該拿這種玄妙的問題去為難這位對具有幹部身份的人總是十分謙卑的喇嘛。畢竟,他還告訴了我很多有用的東西。
有了這次訪問,我便知道,這位哈依木拉是位法力高強的苯教法師,所以被明代某皇帝賜印一方,譽為演化禪師。清康熙五年(公元1665年),清王朝為其家族重頒演化禪師印信。這個家族臣服清王朝後,其土兵服從清王朝征調,隨同大將軍嶽鍾琪遠征西藏本土,擊退入侵西藏的尼泊爾人,有功歸來後,其家族分授促浸與讚拉土司。關於這段史實,清代大學者魏源在《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記》中也有記載:
“一促浸水出鬆潘,徼外西藏地,經黨壩而入土司境,頗深闊,是為大金川。其讚拉水源較近,是為小金川。皆以臨河有金礦得名。二水皆自東北而西南。”“康熙五年,其土司嘉勒巴內附,給演化禪師印,俾領其眾。其庶孫莎羅奔者,以土舍將兵,從將軍嶽鍾琪,征西藏羊峒番有功,雍正元年奏授金川安撫司。莎羅奔自號大金川,而以舊土司澤旺為小金川。莎羅奔以其女阿扣妻澤旺。澤旺懦,為妻所製。”
這其中,即或是清代學人中多願研究地理的魏源也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促浸的大金川源出於青海,而非鬆潘。鬆潘自明代以來,就是川西北一個軍事位置重要的邊地要塞,但鬆潘城旁所出之水,卻是大渡河以北地帶的岷江。這兩條川西北群山中奔流的大河在進入四川盆地後,在樂山大佛腳下和青衣江一起三江匯合而成繼續流向東南,在著名的酒城宜賓與金沙江匯合,才是一瀉千裏的浩蕩長江。
到清朝乾隆年間,讚拉土司走向了自己的末日,最初的起因在前麵所引魏源那段文字中已見端倪,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借處理家族糾紛之名,奪小金川土司印,並進占其所領牧地。次年,莎羅奔又進而侵占鄰近的革什雜土司與明正土司領地,朝廷震動,命令曾在貴州平定苗族叛亂有功的雲貴總督張廣泗領大軍進剿。讚拉土司澤旺逃往四川成都。乾隆十三年,皇帝起用老將嶽鍾琪,並命大學士訥親往前線督戰。後因戰事不力,在前線連吃敗仗,乾隆下昭將張廣泗與訥親問斬。再派大學士傅恒督戰軍前。
乾隆十四年,金川之役久戰不絕,勞師費帑,清王朝正舉棋不定之時,莎羅奔主動提出向朝廷議和歸降,皇帝允準,莎羅奔歸讚拉土司領地。讚拉土司澤旺恢複對其轄地的管轄權。
促浸土司莎羅奔年老後,由其侄子郎卡繼土司位。
乾隆二十三年,郎卡又開始覬覦周圍土司領地。鄰近老邁而又生性懦弱的讚拉土司澤旺被郎卡派兵驅逐。於是,一次完全改變這一地區政治與文化麵貌的戰爭開始蘊釀。郎卡在驅逐了澤旺後,誌驕意得,完全不把四川總督開泰要他歸還讚拉土司領地的威脅放在眼裏,並繼續向周圍的土司領地不斷襲擾,製造事端。郎卡勢力日益坐大,並不把清王朝幾次三番的訓諭放在眼裏。
這固然與郎卡土司的夜郎自大有關,也與四川總督優柔寡斷,對在地形複雜的山高深穀中與當地土兵作戰心存疑懼有關。
從清朝一代,直至民國,代表中央政府號令藏邊的政府官員都把嘉絨地區的土司轄地視為畏途。一則不見於正史,卻在四川官員中廣泛流傳的一則野史正說明了他們這種畏懼的心理。這一則被署理四川的各級朝廷命官奉為信史的傳說與大渡河相關。
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國之初,展開地圖與眾將確定宋代的有效疆界時,就把大渡河以西的廣大崇山峻嶺地區歸為化外之地。傳說裏說宋太祖以所佩玉斧沿大渡河劃出一條線,指出宋軍不能出河西以遠。
這樣一則不見於信史的傳說在四川官吏中的廣泛流傳,確實是大有深意的。
正是在這樣一種心理的支配下,四川命官對於名義上具有統轄權的嘉絨地區土司間的糾紛總願意視而不見。正是在這樣一種吏治之下,大金川土司郎卡才敢於把來自朝廷的警告置若罔聞。而乾隆皇帝對於這樣的輕忽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認為第一次息兵於將勝之時,已經盡顯朝廷對化外之民的懷柔之意,金川土司再次作亂,不能再有姑息。於是於乾隆三十一年詔四川總督阿爾泰檄促浸附近雜穀、梭磨、黨壩等九土司,從四麵進兵討伐。
但是阿爾泰舉棋不定,加之九土司各懷心事,陽奉陰為,遲遲不能向大金川興兵。
阿爾泰隻是一次次訓令大金川土司郎卡歸還侵占的土司轄地,卻並沒有認真進兵平息事端的實際舉措。而郎卡又使用莎羅奔的手段,以與相鄰土司的聯姻手段。
關於這次事件始末,魏源在《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記》中有簡略的記載:
“三十一年,詔喻總督阿爾泰檄九土司,環攻之,而阿爾泰姑息,但諭返諸土司侵地,即以安撫司印給郎卡,且許其與綽斯甲結姻。而以女妻澤旺之子僧格桑。……土司中巴旺、黨壩,皆彈丸非金川敵。其明正、瓦寺亦形勢阻隔,其兵力堪敵金川。而地相僵者莫如綽斯甲與小金川。阿爾泰不知離其黨羽,反聽釋仇結約,由是兩金川狼狽為奸,諸小土司皆不敢抗,而邊釁棘矣。”
這段文字,主要是譴責滿人總督阿爾泰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嘉絨人郎卡這位一代梟雄頗富雄才大略。直到今天,在很多當地百姓心目中,郎卡還是一個傳奇人物。很多人都會十分遺憾的說,如果他治下有像清朝一樣廣大的國土與兵力,如果周遭的嘉絨土司不聽清帝差遣,助滿、漢兵攻打,曆史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但是,我們知道,曆史是不可以假設的。
但僅從魏源那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郎卡這個滿懷野心的土司在地緣政治上也有著相當的謀略。巴旺土司境在現在的丹巴縣,地在大金川東南。黨壩土司位在大金川土司轄地以北,現在的轄地不過是馬爾康縣境不到兩個鄉的地麵。這一南一北兩土司麵對大金川咄咄逼人的姿態,一向唯唯諾諾,絕無與之強力抗衡的力量。而其它兵強馬壯,更具實力的土司如梭磨、雜穀、瓦寺等,又山河阻隔,不與大金川直接接壤,沒有實際的利益衝突。惟一對郎卡擴張野心形成阻礙的,就是東西兩麵的小金川土司與綽斯甲了。而郎卡又以聯姻的方式將其拉到了自己的一邊。
而這種勢力的急劇膨脹,進一步刺激了大金川土司的野心,而滿清重臣的首鼠兩端隻是使其更加狂妄。
於是,一場完全改變了嘉絨藏區麵貌的大戰就在所難免了。
這時,郎卡年老病故,澤旺自來懦弱,大小金川土司職柄由兩人的兒子掌握,兩個年輕氣盛的土司加速了事件的演進。
還是再來征引魏源的記載:
“時澤旺老病不知事,郎卡亦旋死,其子索諾木與僧格桑,侵鄂克什土司地。三十六年,索諾木誘殺革布什紮土官。僧格桑亦再攻鄂克什及明正土司。我兵往護鄂克什,僧格桑與官兵戰。事聞,上以前此出兵,本以救小金川,今小金川悖逆,罪不赦。阿爾泰曆載養癰,至是又按兵打箭爐,半載不進。罷其職,即而賜死。命大學士溫福自雲南赴四川。以桂林代阿爾泰共討賊。”
在乾隆皇帝一道又一道禦旨的催促下,溫福領兵出成都經都江郾,逆氓江上行至現今阿壩州內的映秀。轉向瓦寺土司轄地的今天臥龍自然保護區的耿達溝,越巴郎山直抵小金川土司東邊險要門戶,海拔四千多米的巴郎山。桂林領兵順大渡河而上至打箭爐,以此為前進基地,從今丹巴縣境內直出南路。大兵壓境之時,小金川土司澤旺之子僧格桑向索諾木割地救援,索諾木方才派兵馳援。
聞聽此消息,在北京紫禁城裏的乾隆皇帝連連下旨,指導遙遠的西方戰事。並對小金川土司深惡痛絕,下定了鏟除之心。他在三十六年八月的一道諭旨中說:
“前諭於擒獲僧格桑後,別擇小金川安分妥當之人立為土司,俾令管理。今思小金川可作土司之人不外僧格桑支屬,此等蕃夷錮蔽已深,積習恐難湔改,況與金川又屬姻親,易於蠱惑,難保日久不複滋事。莫若於凶渠就獲之時,即將小金川所有地方,量其邊界,附近如鄂克什、明正、木坪、雜穀等土司分拔管轄整理,不必複存小金川土司之名,庶該處蕃眾舊染潛移,各知馴謹畏法。”
至此,小金川土司的命運已經決定,剩下的隻是上演一場血與火為主題的曆史戲劇了。
一場早已決定了結局的曆史大戲。
嘉絨土司僧格桑們的用盡一切智慧與武力,流盡這片土地上人們滾燙的鮮血,其作用也無非是使這幕大戲上演得更加曲折,更加轟轟烈烈。
登上小金縣城美興鎮後的岩石嶙峋的山坡,我的眼前出現的不再是史書中所描繪的那種石碉林立,關卡處處,兵戈四起的景象,而鎮子周圍的鄉村也不再是一個藏族地區所應有的那種鄉野的風景與情致。
那場慘烈戰爭的廝殺聲已經消逝在時間深處,曆史的背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遙遠而模糊。我甚至找不到一個人,找到一個憑吊的地方。按照記載,讚拉土司的官寨應該曾在小金縣城那些漢式民居中間的某個地方靜靜聳立,但是,沒有一石一柱,一段殘牆,一點畫棟,透露一點隱約的消息,指出它大概所在的位置。
在藏民族社會中,文字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這文字很快就走人了寺院的高牆,記錄了僧人們許許多多難測其高深的玄思妙想,卻沒有流布民間,為後人留下一段曆史麵目清晰的記錄。在一個寺院,我問一個據認為是該寺中最有學問的喇嘛,這個寺院有多長的曆史了,他正正經經地回答我說有一萬多年。我當然不會同意他的看法。我不用援引世界公認的進化論,說人類獲得智慧才多少多少年。我隻是說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才誕生多少多少年,一個佛教寺院比這個宗教創始人曆史還長是多麽不可思議。喇嘛生氣了,在很多人麵前宣布我不是一個對佛教虔信的人,因此不是一個真正的藏族人。
在這片土地上,很多教派與寺院興起又衰亡,但卻沒有用它們掌握的文字為人們留下一些可以使人信服的曆史記載,確實讓人感到十分遺憾。而在這片土地上活動不久的天主教,那些西洋的傳教士,不僅僅在他們眼中的這些化外之地,建起了教堂,傳播福音,而且,這些傳教士總是對剛剛涉足的這些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都感到濃厚的興趣。那些傳教士往往就是專業或者業餘的自然學家、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就在小金川人出入四川盆地必經的原瓦寺土司領地臥龍,就是一位名叫大衛的美國傳教士於1869年發現了與中國人毗鄰而居數千年的大熊貓,並開始發掘認識其在生物進化史上的巨大潛在價值。在與瓦寺土司地界相鄰的岷江上遊,本世紀三十年代曾發生一次大地震。巨大的山崩埋葬了古驛道上一個繁榮的小鎮,並岷江主流上出現了數公裏長上湖泊,當地人叫做疊溪海子。但是,為如此重大的自然災害留下最詳細,也最具科學眼光記載的也是一位外國傳教士。這使我們想到東方文化中某種令人遺憾的缺失。
這種東方文化中的缺失同樣存在於藏族文化中間。
這種文化導致了具有漫長曆史的文明沒有明晰而確實的曆史記載。
所以,我沒有找到在讚拉土司領地上活動過很多年的傳教士們留下的有關此地的記載。因為我始終相信,這種記載肯定是存在的,隻是被湮滅在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類似神話的傳說中了。藏族貴族與一些精神領袖的傳說中,因為太多的神化的附會,太多超凡的解釋,導致了曆史本來麵目的模糊與消隱。
現在,科學的曆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曆史真實的麵目時,始終隻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模糊的背影裏有血與火的餘光,有鐵馬金戈的餘響。
模糊的背影濾掉了觸目驚心的殘酷與無奈,隻剩下了動人的可以附麗許多想象的神秘與浪漫。
我轉身鑽進圖書館,求助於清代的用漢文寫下的官方記載,一部《清實錄》中輯出的有關讚拉與促浸土司以彈丸之地和十數萬百姓與全盛時期的清王朝抗衡的曆史記載足足有五六本之多。但都是領重兵進剿的將軍的奏折與皇帝親批的禦旨。在那些繁瑣的公文往返中,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改變了大小金川地區麵貌的戰爭,也成了一個隱約的消息。
我們隻是借此知道一個大約的輪廓,不得已,還是再引魏源所作的記載吧:
“上命官兵先剿小金川,而勿聲大金川之罪。”
皇帝盛怒之後,損兵折將之後,開始冷靜下來,認真對待了。
“五月桂林遣將薛琮等將兵三千入裹五日糧,入墨壟溝。被斷後路,我兵告急,而桂林不赴援夾攻,致全軍陷沒。泅水歸者僅二百餘,桂林匿不以聞,被劾奏。乃以阿桂代桂林為參讚大臣赴南路。十一月阿桂以皮船宵濟,邊奪險隘,遂直搗匪巢。十二月軍抵美諾。僧格桑已送其妻妾於大金川。而自赴澤旺所居之底木達。澤旺閉寨門不納,遂由美臥溝竄入大金川。我軍到底木達俘澤旺。而檄索諾木縛獻僧格桑不應。”
至此讚拉土司全境陷落。
乾隆命大軍繼續向大金川進兵。最後,這場戰爭是以大清王朝的勝利而告結束,而我們能檢索的資料都是勝利者的記錄,如果能看到失敗者一方的記錄與反應,應該是一件更有興味的事情,但是,這一切到目前為止還隻是一個假想。也許,這一切總有實現的一天也未可知,但我在這裏隻能說,我們在期待著地方史專家們為我們發掘出一些更翔實更感性的資料。
我們永遠期待著。而現在的現實是,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時,很多過去的藏族地名都被一些新的漢語的地名所代替了。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大金川戰事結束。
乾隆四十一年一月,乾隆皇帝下旨,小金境內的讚拉土司與大金川境內促浸土司被被永久廢除。大金川土司領地設阿爾古廳,小金川境內設美諾廳。
小金川境內的美諾廳下設八角、汗牛、別思滿和宅壟屯。傳說兩金川戰事結束後,兩地境內僅剩下萬餘嘉絨藏民,且多為婦孺老幼。但是,有前述兩番戰事在前,清王朝認為前車之鑒未遠,便將這剩餘人口大部分賞賜給隨從征戰有功的各路土司。剩下的部分婦孺,自然隨戰勝後留守屯植的漢族兵丁成為番婦了。這部分人在氣候溫和宜於墾植的大小金川河穀生殖繁衍,產生出一種混合了藏漢血緣與文化因子的粗獷而又頑強的文化帶。
前文說到過,嘉絨的貴族多數在吐蕃統治時期從西藏本土西遷而來。在嘉絨當地的口頭傳說和土司家族誌中,不約而同地都提到祖先來自西藏本部距拉薩十八個馬程的西北瓊部。
傳說古代西藏的瓊部地方人口眾多,共衍生為三十九族,因其地日漸貧瘠而東遷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帶的大渡河流域和岷江流域的嘉絨地方。
西藏的吐蕃政權分崩離析後,這些貴胄家族各自擁兵自重,憑借深穀高山的自然屏障,自成一方小國。貴族們都自稱“嘉爾波”,也就是國王的意思。但是小國寡民的日子並不能曆之久遠。
元代以後,蒙古統治者的勢力席卷青藏高原。
元代是在整個藏區施行不同統治方式的開始。在西藏本土,利用新崛起的薩迦教派勢力,分封若幹萬戶。而在青藏高原東部開始實行土司製度。明王朝在少數民族問題上可能是最無建樹的一個王朝,基本沿用了元代在藏區的統治方式。
滿清一代,滿族人入關砥定中原後,正式在整個嘉絨地區分封了土司。土司製度最為繁榮的時期,嘉絨全境共有滿清政府所冊封的十八個土司,俗稱嘉絨十八土。大渡河上遊以莫爾多神山為中心的大小金川流域正是十八土司轄地上嘉絨宗教文化的中心地帶。
其中,小金川流域內,即今天的小金縣境內,是讚拉與沃日兩個土司。
“讚拉”一詞,在藏族中有凶神的意思。當地人相信,所以有此一詞一是因為當地藏兵能征慣戰,加之境內多高山深穀,這些高山又大多是莫爾多神山屬下的配臣與武將,是嘉木莫爾多的護衛之神,所以得此地名。
後來,地名又演化為土司之名。
小金川的讚拉土司,與大金川的促侵土司,本是同根所生。藏語中的說法是,出自同一種骨頭。同一種骨頭,就是同一個根子。根子在藏語中是一個很短促,也很神聖的詞,叫“尼”。意譯成漢語是血緣的意思。
這個來自西藏瓊部的家族在嘉絨地區得到了很好發展。在明代,一個族長叫做哈依木拉的,其名聲已經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我問過給我講述這個傳說的老僧人,這個很遠到底有多遠,傳過了幾條河,幾座山?在民間傳說中,常常說,九十九條河,九十九座山,但那隻是一種形容,在實際的地理範圍內,是不可以想象的,要真是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早就抵達大洋之岸,叫人望洋興歎了。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這和知識與眼界有關。就在20世紀50年代,一個在嘉絨本地特別具有文韜武略的頭人,一個在部落戰爭中差不多無往不勝,日益擴張著地盤的頭人就曾很天真的問解放軍派去的談判代表:“中國大還是我的地盤大。”
於是,人民政府便邀請他走出大山參觀。騎了幾天馬,他的雙腳就走出了自己的領地。但在內地,他坐飛機,坐汽車,坐火車,一兩個月還沒有把他試圖要跟自己的領地一比大小的中國走完。
這是另一個故事了,當時的故事是,我坐在一個小廟裏,很唐突地問那個老喇嘛,很遠到底是多遠。
老喇嘛不解地看著我,然後猛烈咳嗽起來。
他沒有回答,我想也用不著回答。再說,我也不該拿這種玄妙的問題去為難這位對具有幹部身份的人總是十分謙卑的喇嘛。畢竟,他還告訴了我很多有用的東西。
有了這次訪問,我便知道,這位哈依木拉是位法力高強的苯教法師,所以被明代某皇帝賜印一方,譽為演化禪師。清康熙五年(公元1665年),清王朝為其家族重頒演化禪師印信。這個家族臣服清王朝後,其土兵服從清王朝征調,隨同大將軍嶽鍾琪遠征西藏本土,擊退入侵西藏的尼泊爾人,有功歸來後,其家族分授促浸與讚拉土司。關於這段史實,清代大學者魏源在《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記》中也有記載:
“一促浸水出鬆潘,徼外西藏地,經黨壩而入土司境,頗深闊,是為大金川。其讚拉水源較近,是為小金川。皆以臨河有金礦得名。二水皆自東北而西南。”“康熙五年,其土司嘉勒巴內附,給演化禪師印,俾領其眾。其庶孫莎羅奔者,以土舍將兵,從將軍嶽鍾琪,征西藏羊峒番有功,雍正元年奏授金川安撫司。莎羅奔自號大金川,而以舊土司澤旺為小金川。莎羅奔以其女阿扣妻澤旺。澤旺懦,為妻所製。”
這其中,即或是清代學人中多願研究地理的魏源也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促浸的大金川源出於青海,而非鬆潘。鬆潘自明代以來,就是川西北一個軍事位置重要的邊地要塞,但鬆潘城旁所出之水,卻是大渡河以北地帶的岷江。這兩條川西北群山中奔流的大河在進入四川盆地後,在樂山大佛腳下和青衣江一起三江匯合而成繼續流向東南,在著名的酒城宜賓與金沙江匯合,才是一瀉千裏的浩蕩長江。
到清朝乾隆年間,讚拉土司走向了自己的末日,最初的起因在前麵所引魏源那段文字中已見端倪,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借處理家族糾紛之名,奪小金川土司印,並進占其所領牧地。次年,莎羅奔又進而侵占鄰近的革什雜土司與明正土司領地,朝廷震動,命令曾在貴州平定苗族叛亂有功的雲貴總督張廣泗領大軍進剿。讚拉土司澤旺逃往四川成都。乾隆十三年,皇帝起用老將嶽鍾琪,並命大學士訥親往前線督戰。後因戰事不力,在前線連吃敗仗,乾隆下昭將張廣泗與訥親問斬。再派大學士傅恒督戰軍前。
乾隆十四年,金川之役久戰不絕,勞師費帑,清王朝正舉棋不定之時,莎羅奔主動提出向朝廷議和歸降,皇帝允準,莎羅奔歸讚拉土司領地。讚拉土司澤旺恢複對其轄地的管轄權。
促浸土司莎羅奔年老後,由其侄子郎卡繼土司位。
乾隆二十三年,郎卡又開始覬覦周圍土司領地。鄰近老邁而又生性懦弱的讚拉土司澤旺被郎卡派兵驅逐。於是,一次完全改變這一地區政治與文化麵貌的戰爭開始蘊釀。郎卡在驅逐了澤旺後,誌驕意得,完全不把四川總督開泰要他歸還讚拉土司領地的威脅放在眼裏,並繼續向周圍的土司領地不斷襲擾,製造事端。郎卡勢力日益坐大,並不把清王朝幾次三番的訓諭放在眼裏。
這固然與郎卡土司的夜郎自大有關,也與四川總督優柔寡斷,對在地形複雜的山高深穀中與當地土兵作戰心存疑懼有關。
從清朝一代,直至民國,代表中央政府號令藏邊的政府官員都把嘉絨地區的土司轄地視為畏途。一則不見於正史,卻在四川官員中廣泛流傳的一則野史正說明了他們這種畏懼的心理。這一則被署理四川的各級朝廷命官奉為信史的傳說與大渡河相關。
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國之初,展開地圖與眾將確定宋代的有效疆界時,就把大渡河以西的廣大崇山峻嶺地區歸為化外之地。傳說裏說宋太祖以所佩玉斧沿大渡河劃出一條線,指出宋軍不能出河西以遠。
這樣一則不見於信史的傳說在四川官吏中的廣泛流傳,確實是大有深意的。
正是在這樣一種心理的支配下,四川命官對於名義上具有統轄權的嘉絨地區土司間的糾紛總願意視而不見。正是在這樣一種吏治之下,大金川土司郎卡才敢於把來自朝廷的警告置若罔聞。而乾隆皇帝對於這樣的輕忽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認為第一次息兵於將勝之時,已經盡顯朝廷對化外之民的懷柔之意,金川土司再次作亂,不能再有姑息。於是於乾隆三十一年詔四川總督阿爾泰檄促浸附近雜穀、梭磨、黨壩等九土司,從四麵進兵討伐。
但是阿爾泰舉棋不定,加之九土司各懷心事,陽奉陰為,遲遲不能向大金川興兵。
阿爾泰隻是一次次訓令大金川土司郎卡歸還侵占的土司轄地,卻並沒有認真進兵平息事端的實際舉措。而郎卡又使用莎羅奔的手段,以與相鄰土司的聯姻手段。
關於這次事件始末,魏源在《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記》中有簡略的記載:
“三十一年,詔喻總督阿爾泰檄九土司,環攻之,而阿爾泰姑息,但諭返諸土司侵地,即以安撫司印給郎卡,且許其與綽斯甲結姻。而以女妻澤旺之子僧格桑。……土司中巴旺、黨壩,皆彈丸非金川敵。其明正、瓦寺亦形勢阻隔,其兵力堪敵金川。而地相僵者莫如綽斯甲與小金川。阿爾泰不知離其黨羽,反聽釋仇結約,由是兩金川狼狽為奸,諸小土司皆不敢抗,而邊釁棘矣。”
這段文字,主要是譴責滿人總督阿爾泰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嘉絨人郎卡這位一代梟雄頗富雄才大略。直到今天,在很多當地百姓心目中,郎卡還是一個傳奇人物。很多人都會十分遺憾的說,如果他治下有像清朝一樣廣大的國土與兵力,如果周遭的嘉絨土司不聽清帝差遣,助滿、漢兵攻打,曆史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但是,我們知道,曆史是不可以假設的。
但僅從魏源那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郎卡這個滿懷野心的土司在地緣政治上也有著相當的謀略。巴旺土司境在現在的丹巴縣,地在大金川東南。黨壩土司位在大金川土司轄地以北,現在的轄地不過是馬爾康縣境不到兩個鄉的地麵。這一南一北兩土司麵對大金川咄咄逼人的姿態,一向唯唯諾諾,絕無與之強力抗衡的力量。而其它兵強馬壯,更具實力的土司如梭磨、雜穀、瓦寺等,又山河阻隔,不與大金川直接接壤,沒有實際的利益衝突。惟一對郎卡擴張野心形成阻礙的,就是東西兩麵的小金川土司與綽斯甲了。而郎卡又以聯姻的方式將其拉到了自己的一邊。
而這種勢力的急劇膨脹,進一步刺激了大金川土司的野心,而滿清重臣的首鼠兩端隻是使其更加狂妄。
於是,一場完全改變了嘉絨藏區麵貌的大戰就在所難免了。
這時,郎卡年老病故,澤旺自來懦弱,大小金川土司職柄由兩人的兒子掌握,兩個年輕氣盛的土司加速了事件的演進。
還是再來征引魏源的記載:
“時澤旺老病不知事,郎卡亦旋死,其子索諾木與僧格桑,侵鄂克什土司地。三十六年,索諾木誘殺革布什紮土官。僧格桑亦再攻鄂克什及明正土司。我兵往護鄂克什,僧格桑與官兵戰。事聞,上以前此出兵,本以救小金川,今小金川悖逆,罪不赦。阿爾泰曆載養癰,至是又按兵打箭爐,半載不進。罷其職,即而賜死。命大學士溫福自雲南赴四川。以桂林代阿爾泰共討賊。”
在乾隆皇帝一道又一道禦旨的催促下,溫福領兵出成都經都江郾,逆氓江上行至現今阿壩州內的映秀。轉向瓦寺土司轄地的今天臥龍自然保護區的耿達溝,越巴郎山直抵小金川土司東邊險要門戶,海拔四千多米的巴郎山。桂林領兵順大渡河而上至打箭爐,以此為前進基地,從今丹巴縣境內直出南路。大兵壓境之時,小金川土司澤旺之子僧格桑向索諾木割地救援,索諾木方才派兵馳援。
聞聽此消息,在北京紫禁城裏的乾隆皇帝連連下旨,指導遙遠的西方戰事。並對小金川土司深惡痛絕,下定了鏟除之心。他在三十六年八月的一道諭旨中說:
“前諭於擒獲僧格桑後,別擇小金川安分妥當之人立為土司,俾令管理。今思小金川可作土司之人不外僧格桑支屬,此等蕃夷錮蔽已深,積習恐難湔改,況與金川又屬姻親,易於蠱惑,難保日久不複滋事。莫若於凶渠就獲之時,即將小金川所有地方,量其邊界,附近如鄂克什、明正、木坪、雜穀等土司分拔管轄整理,不必複存小金川土司之名,庶該處蕃眾舊染潛移,各知馴謹畏法。”
至此,小金川土司的命運已經決定,剩下的隻是上演一場血與火為主題的曆史戲劇了。
一場早已決定了結局的曆史大戲。
嘉絨土司僧格桑們的用盡一切智慧與武力,流盡這片土地上人們滾燙的鮮血,其作用也無非是使這幕大戲上演得更加曲折,更加轟轟烈烈。
登上小金縣城美興鎮後的岩石嶙峋的山坡,我的眼前出現的不再是史書中所描繪的那種石碉林立,關卡處處,兵戈四起的景象,而鎮子周圍的鄉村也不再是一個藏族地區所應有的那種鄉野的風景與情致。
那場慘烈戰爭的廝殺聲已經消逝在時間深處,曆史的背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遙遠而模糊。我甚至找不到一個人,找到一個憑吊的地方。按照記載,讚拉土司的官寨應該曾在小金縣城那些漢式民居中間的某個地方靜靜聳立,但是,沒有一石一柱,一段殘牆,一點畫棟,透露一點隱約的消息,指出它大概所在的位置。
在藏民族社會中,文字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這文字很快就走人了寺院的高牆,記錄了僧人們許許多多難測其高深的玄思妙想,卻沒有流布民間,為後人留下一段曆史麵目清晰的記錄。在一個寺院,我問一個據認為是該寺中最有學問的喇嘛,這個寺院有多長的曆史了,他正正經經地回答我說有一萬多年。我當然不會同意他的看法。我不用援引世界公認的進化論,說人類獲得智慧才多少多少年。我隻是說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才誕生多少多少年,一個佛教寺院比這個宗教創始人曆史還長是多麽不可思議。喇嘛生氣了,在很多人麵前宣布我不是一個對佛教虔信的人,因此不是一個真正的藏族人。
在這片土地上,很多教派與寺院興起又衰亡,但卻沒有用它們掌握的文字為人們留下一些可以使人信服的曆史記載,確實讓人感到十分遺憾。而在這片土地上活動不久的天主教,那些西洋的傳教士,不僅僅在他們眼中的這些化外之地,建起了教堂,傳播福音,而且,這些傳教士總是對剛剛涉足的這些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都感到濃厚的興趣。那些傳教士往往就是專業或者業餘的自然學家、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就在小金川人出入四川盆地必經的原瓦寺土司領地臥龍,就是一位名叫大衛的美國傳教士於1869年發現了與中國人毗鄰而居數千年的大熊貓,並開始發掘認識其在生物進化史上的巨大潛在價值。在與瓦寺土司地界相鄰的岷江上遊,本世紀三十年代曾發生一次大地震。巨大的山崩埋葬了古驛道上一個繁榮的小鎮,並岷江主流上出現了數公裏長上湖泊,當地人叫做疊溪海子。但是,為如此重大的自然災害留下最詳細,也最具科學眼光記載的也是一位外國傳教士。這使我們想到東方文化中某種令人遺憾的缺失。
這種東方文化中的缺失同樣存在於藏族文化中間。
這種文化導致了具有漫長曆史的文明沒有明晰而確實的曆史記載。
所以,我沒有找到在讚拉土司領地上活動過很多年的傳教士們留下的有關此地的記載。因為我始終相信,這種記載肯定是存在的,隻是被湮滅在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類似神話的傳說中了。藏族貴族與一些精神領袖的傳說中,因為太多的神化的附會,太多超凡的解釋,導致了曆史本來麵目的模糊與消隱。
現在,科學的曆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曆史真實的麵目時,始終隻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模糊的背影裏有血與火的餘光,有鐵馬金戈的餘響。
模糊的背影濾掉了觸目驚心的殘酷與無奈,隻剩下了動人的可以附麗許多想象的神秘與浪漫。
我轉身鑽進圖書館,求助於清代的用漢文寫下的官方記載,一部《清實錄》中輯出的有關讚拉與促浸土司以彈丸之地和十數萬百姓與全盛時期的清王朝抗衡的曆史記載足足有五六本之多。但都是領重兵進剿的將軍的奏折與皇帝親批的禦旨。在那些繁瑣的公文往返中,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改變了大小金川地區麵貌的戰爭,也成了一個隱約的消息。
我們隻是借此知道一個大約的輪廓,不得已,還是再引魏源所作的記載吧:
“上命官兵先剿小金川,而勿聲大金川之罪。”
皇帝盛怒之後,損兵折將之後,開始冷靜下來,認真對待了。
“五月桂林遣將薛琮等將兵三千入裹五日糧,入墨壟溝。被斷後路,我兵告急,而桂林不赴援夾攻,致全軍陷沒。泅水歸者僅二百餘,桂林匿不以聞,被劾奏。乃以阿桂代桂林為參讚大臣赴南路。十一月阿桂以皮船宵濟,邊奪險隘,遂直搗匪巢。十二月軍抵美諾。僧格桑已送其妻妾於大金川。而自赴澤旺所居之底木達。澤旺閉寨門不納,遂由美臥溝竄入大金川。我軍到底木達俘澤旺。而檄索諾木縛獻僧格桑不應。”
至此讚拉土司全境陷落。
乾隆命大軍繼續向大金川進兵。最後,這場戰爭是以大清王朝的勝利而告結束,而我們能檢索的資料都是勝利者的記錄,如果能看到失敗者一方的記錄與反應,應該是一件更有興味的事情,但是,這一切到目前為止還隻是一個假想。也許,這一切總有實現的一天也未可知,但我在這裏隻能說,我們在期待著地方史專家們為我們發掘出一些更翔實更感性的資料。
我們永遠期待著。而現在的現實是,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時,很多過去的藏族地名都被一些新的漢語的地名所代替了。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大金川戰事結束。
乾隆四十一年一月,乾隆皇帝下旨,小金境內的讚拉土司與大金川境內促浸土司被被永久廢除。大金川土司領地設阿爾古廳,小金川境內設美諾廳。
小金川境內的美諾廳下設八角、汗牛、別思滿和宅壟屯。傳說兩金川戰事結束後,兩地境內僅剩下萬餘嘉絨藏民,且多為婦孺老幼。但是,有前述兩番戰事在前,清王朝認為前車之鑒未遠,便將這剩餘人口大部分賞賜給隨從征戰有功的各路土司。剩下的部分婦孺,自然隨戰勝後留守屯植的漢族兵丁成為番婦了。這部分人在氣候溫和宜於墾植的大小金川河穀生殖繁衍,產生出一種混合了藏漢血緣與文化因子的粗獷而又頑強的文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