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三件事整頓吏治
昏君模擬器,開局提審袁崇煥 作者:淮海老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來到吏部的文選司,身邊跟著王永光和畢自嚴。
帶王永光是因為他畢竟是吏部老領導,雖然入閣之後沒有代理吏部,實質上被崇禎架空,但還是有點餘威在。
帶畢自嚴,則是為了把之前商議的酒業共營、茶葉供銷製度推行下去。
雖然戶部早已把具體任務布置下去,但是在現在剛剛收到政令的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官員眼裏,這玩意還是一紙空文,並不會太上心。
說白了,總得讓這些文官看到,賣力推進這些政策,對自己的仕途和切身利益有什麽好處。
崇禎大馬金刀坐在主位,身前站立的則是局促不安的文選司郎中,和他手下的主事、書吏。
雖然文選司郎中被稱為天下第一五品官,幾乎掌控了全國中低品地方官的調動,平日裏也是眼皮朝天,走路不看道的豪橫人物。
但是這畢竟是麵聖,對於他來說,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機會了。
“戶部所推行的酒業合營、茶葉供銷製度,你可看到了?”
文選司郎中連忙答道,“臣已認真研讀,真是字字珠璣,學究天人,令臣痛哭流涕,大有收獲!”
崇禎擺手,“朕的馬屁就不用拍了。我來這你,是要讓你辦三件事。”
文選司郎中連忙做恭敬聽講姿態。
“第一件,就是四川、南直隸、北直隸、河南、湖廣等幾個或是釀酒名鄉,或是盛產茶葉的地方,未來五年內,五品及以下官員的升遷轉任,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律以酒、茶歲入為標杆排序先後!”
王永光沉吟片刻,還是勸諫道,“陛下英明神武,雷厲風行,實在是我大明之鴻福啊!“
“不過,臣有些擔心,些許無知村夫可能會攻擊朝廷做得太過著急,甚至有人會挑起爭議,說朝廷這是在與民爭利。”
崇禎搖頭“朕可等不了他們溫吞水,明年收上來的本色銀和米麥,能有一千萬兩就不錯了,而光是遼鎮,就要花五百萬兩。”
“西北賑災平叛,直隸練兵,修補城牆,哪一件事不是急事,哪一件不需要銀子?”
“他們多收上一點銀子,朝廷就能多做幾件事,多救活幾個災民。朕當然要以增加歲入為先。”
“再說這與民爭利,戶部的公文寫得明明白白,無論是合營製度還是供銷製度,全無強迫,完全是合作共贏。”
“各級地方官守土有責,應當嚴明風評,平日裏便對州府、縣城裏的生員、鄉宦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有人硬要生事,那也該讓他們明白大明律可不是擺設。”
“如果不能做到,那也不要指望自己有什麽前途了。”
文選司郎中點頭稱是,連忙記下。
“第二件事,就是未來各地方官,原則上必須在各地區間輪換。在江南、湖廣、河南、四川這些地方任職超過十年的官員,要麽去西北和遼東,要麽就去西南。”
“朕不管他們有多大的背景。在吏部,隻有朕的規矩才是規矩。想要安逸,就不要前途,想要前途,就不要想安逸。”
崇禎知道,即使這樣安排,也有許多人不願離開安樂鄉,甘願以低品級原地養老。
不過他無所謂,就是要那些有野心的人去填充大明最艱苦的崗位,他才能優中選優,提拔出治世能臣。
他又補充道,“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大學士找上你,你就把朕的這番話直接講給他們聽。如果他們還是糾纏,你就把他們的名字告訴東廠,朕會責成錦衣衛從嚴從速辦理。”
文選司郎中邊聽邊心裏發苦。
崇禎似有所察覺,溫言撫慰道,
“你也不要有心理負擔,隻要入了吏部,就是朕的人。”
“朕已經告訴司禮監,對於吏部文選司、考功司的郎中,日後無論是他們升任侍郎,還是外放了布政使,隻要不犯欺君罔上、悖逆人倫、傷人姓名之大罪,一切彈劾,全部留中不發。”
在場眾人無不心神震動,這種保證,無疑比洪武的免死金牌還要值錢。
畢竟洪武可是處死過曾經發給免死金牌的功臣的。
崇禎不顧他人反應,“第三件事,就是地方官每過三年進京述職的規定從此罷掉。由吏部、戶部、都察院組成聯合巡察組,不定期去各省抽查,一年不得少於六個省,十個府,三十個縣。”
大明的驛站,有無數花銷都被這官員述職花去,這才導致有人提出裁撤西北驛站,導致闖王失業。
將述職改為巡查,不僅節省了一大筆支出,也有利於朝廷更好的監督地方。
看到文選司郎中麵有難色,崇禎關切道,“怎麽,你有什麽做不到的嗎?”
文選司郎中看了看老尚書,囁嚅道,“陛下,我們文選司除了我和兩個主事,一共也隻有六十來人,這要巡查大明的半壁江山,實在分不出人手。”
崇禎點頭道,“此事易與,朕會把翰林院年輕能幹的庶吉士全都派到戶部來。如果不夠,你可以像戶部申請,多找些捐納進來、人品家聲靠得住的監生,給你們當臨時工。”
“總之,戶部有急,及時向政稟報便是。”
王永光掙紮了一下,還是詢問道,“陛下,這巡查一職,原本便是都察院科道官進行,如今將吏部和戶部牽扯進來,是不是權責有些混淆?”
崇禎搖頭,“正是要把吏部和戶部拉進來,才能看清藩司、府城衙門的吏治水平、財政收支,光靠科道官品評一下人品政績,隻是隔靴搔癢,能頂什麽用?”
見崇禎主意已定,其他人便不做聲,崇禎又讓文選司郎中將這一切也周知其他吏部各司同僚,便大駕回宮了。
按說整頓大明吏治,別說三件,就是三百件都整頓不完。
不過崇禎經過多次模擬,知道做事要分清主次,當前最重要的還是缺錢,缺人,缺少對地方施政的真實了解。
與其麵麵俱到,不如先將這三件事做好,也算鍛煉了吏部的人員隊伍。
正當崇禎考慮要不要去兵部職方司如法炮製時,王承恩突然呈遞上來一封緊急書信。
是來自於遼鎮的袁崇煥,報告了喀喇慎三十六家的首領束布的,提出要拿著敕書,同遼鎮互市交易,還來索要歲貢。
帶王永光是因為他畢竟是吏部老領導,雖然入閣之後沒有代理吏部,實質上被崇禎架空,但還是有點餘威在。
帶畢自嚴,則是為了把之前商議的酒業共營、茶葉供銷製度推行下去。
雖然戶部早已把具體任務布置下去,但是在現在剛剛收到政令的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官員眼裏,這玩意還是一紙空文,並不會太上心。
說白了,總得讓這些文官看到,賣力推進這些政策,對自己的仕途和切身利益有什麽好處。
崇禎大馬金刀坐在主位,身前站立的則是局促不安的文選司郎中,和他手下的主事、書吏。
雖然文選司郎中被稱為天下第一五品官,幾乎掌控了全國中低品地方官的調動,平日裏也是眼皮朝天,走路不看道的豪橫人物。
但是這畢竟是麵聖,對於他來說,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機會了。
“戶部所推行的酒業合營、茶葉供銷製度,你可看到了?”
文選司郎中連忙答道,“臣已認真研讀,真是字字珠璣,學究天人,令臣痛哭流涕,大有收獲!”
崇禎擺手,“朕的馬屁就不用拍了。我來這你,是要讓你辦三件事。”
文選司郎中連忙做恭敬聽講姿態。
“第一件,就是四川、南直隸、北直隸、河南、湖廣等幾個或是釀酒名鄉,或是盛產茶葉的地方,未來五年內,五品及以下官員的升遷轉任,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律以酒、茶歲入為標杆排序先後!”
王永光沉吟片刻,還是勸諫道,“陛下英明神武,雷厲風行,實在是我大明之鴻福啊!“
“不過,臣有些擔心,些許無知村夫可能會攻擊朝廷做得太過著急,甚至有人會挑起爭議,說朝廷這是在與民爭利。”
崇禎搖頭“朕可等不了他們溫吞水,明年收上來的本色銀和米麥,能有一千萬兩就不錯了,而光是遼鎮,就要花五百萬兩。”
“西北賑災平叛,直隸練兵,修補城牆,哪一件事不是急事,哪一件不需要銀子?”
“他們多收上一點銀子,朝廷就能多做幾件事,多救活幾個災民。朕當然要以增加歲入為先。”
“再說這與民爭利,戶部的公文寫得明明白白,無論是合營製度還是供銷製度,全無強迫,完全是合作共贏。”
“各級地方官守土有責,應當嚴明風評,平日裏便對州府、縣城裏的生員、鄉宦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有人硬要生事,那也該讓他們明白大明律可不是擺設。”
“如果不能做到,那也不要指望自己有什麽前途了。”
文選司郎中點頭稱是,連忙記下。
“第二件事,就是未來各地方官,原則上必須在各地區間輪換。在江南、湖廣、河南、四川這些地方任職超過十年的官員,要麽去西北和遼東,要麽就去西南。”
“朕不管他們有多大的背景。在吏部,隻有朕的規矩才是規矩。想要安逸,就不要前途,想要前途,就不要想安逸。”
崇禎知道,即使這樣安排,也有許多人不願離開安樂鄉,甘願以低品級原地養老。
不過他無所謂,就是要那些有野心的人去填充大明最艱苦的崗位,他才能優中選優,提拔出治世能臣。
他又補充道,“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大學士找上你,你就把朕的這番話直接講給他們聽。如果他們還是糾纏,你就把他們的名字告訴東廠,朕會責成錦衣衛從嚴從速辦理。”
文選司郎中邊聽邊心裏發苦。
崇禎似有所察覺,溫言撫慰道,
“你也不要有心理負擔,隻要入了吏部,就是朕的人。”
“朕已經告訴司禮監,對於吏部文選司、考功司的郎中,日後無論是他們升任侍郎,還是外放了布政使,隻要不犯欺君罔上、悖逆人倫、傷人姓名之大罪,一切彈劾,全部留中不發。”
在場眾人無不心神震動,這種保證,無疑比洪武的免死金牌還要值錢。
畢竟洪武可是處死過曾經發給免死金牌的功臣的。
崇禎不顧他人反應,“第三件事,就是地方官每過三年進京述職的規定從此罷掉。由吏部、戶部、都察院組成聯合巡察組,不定期去各省抽查,一年不得少於六個省,十個府,三十個縣。”
大明的驛站,有無數花銷都被這官員述職花去,這才導致有人提出裁撤西北驛站,導致闖王失業。
將述職改為巡查,不僅節省了一大筆支出,也有利於朝廷更好的監督地方。
看到文選司郎中麵有難色,崇禎關切道,“怎麽,你有什麽做不到的嗎?”
文選司郎中看了看老尚書,囁嚅道,“陛下,我們文選司除了我和兩個主事,一共也隻有六十來人,這要巡查大明的半壁江山,實在分不出人手。”
崇禎點頭道,“此事易與,朕會把翰林院年輕能幹的庶吉士全都派到戶部來。如果不夠,你可以像戶部申請,多找些捐納進來、人品家聲靠得住的監生,給你們當臨時工。”
“總之,戶部有急,及時向政稟報便是。”
王永光掙紮了一下,還是詢問道,“陛下,這巡查一職,原本便是都察院科道官進行,如今將吏部和戶部牽扯進來,是不是權責有些混淆?”
崇禎搖頭,“正是要把吏部和戶部拉進來,才能看清藩司、府城衙門的吏治水平、財政收支,光靠科道官品評一下人品政績,隻是隔靴搔癢,能頂什麽用?”
見崇禎主意已定,其他人便不做聲,崇禎又讓文選司郎中將這一切也周知其他吏部各司同僚,便大駕回宮了。
按說整頓大明吏治,別說三件,就是三百件都整頓不完。
不過崇禎經過多次模擬,知道做事要分清主次,當前最重要的還是缺錢,缺人,缺少對地方施政的真實了解。
與其麵麵俱到,不如先將這三件事做好,也算鍛煉了吏部的人員隊伍。
正當崇禎考慮要不要去兵部職方司如法炮製時,王承恩突然呈遞上來一封緊急書信。
是來自於遼鎮的袁崇煥,報告了喀喇慎三十六家的首領束布的,提出要拿著敕書,同遼鎮互市交易,還來索要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