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自然是輪到了最後一位相公陳規陳相公。其實真要仔細思索起來,先前他與劉汲的次序之爭壓根就毫無意義,除了劉相公本就是他能扶正做這個樞密副相的舉主之外,就單論出身,他陳元則一個明法科的天然就比其他幾位相公和文官要員矮了一截……甚至還不如對麵武將裏的曲大和嶽鵬舉呢!隻不過如今的官家不在乎這些,所以才沒有人敢就著說事罷了。
也就是張浚下意識地表演欲過剩,非要跳出來在昔日太學避難時的老大哥趙鼎麵前隨口鬧上這麽一鬧而已。而現在他也反應過來自己先前的舉動毫無道理可言,更是讓呂公相認為他還存了想要與趙鼎爭權之心,一時有些尷尬,竟不知該如何是好,思來想去卻是擺出了一個像是盛了一些蜜餞一樣物事的精致白瓷碗碟,還有一小壺酒。
“這是用雪水佐以梅花釀醃製一整晚的白梅肉,用蜜醃漬後薦酒,風味與掃雪烹茶也是不相上下的。”他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挑了兩塊蜜餞兌入酒裏,而後親手先為趙鼎斟上了一盞,“呂公相先前教訓得是,愚弟平時的確對元鎮兄多有頂撞和得罪……雖然彼此都是出於公心,但經過剛才偽書中那一係列故事之後,卻是應該明白無論如何都絕不能再起黨爭之禍。愚弟這裏先向兄長賠個不是。”
趙鼎望著他看起來極為誠懇的模樣,心裏卻是又好氣又好笑,你張德遠什麽性子大家還不知道嗎?便是做了這般姿態,隻怕也是“下次還敢”,不過讀了先前偽書中的二人故事,要是真能讓他這般輕佻的性子稍微收斂一二,倒也未嚐不是件好事,更何況趙相公作為當朝公認的私德最好,涵養最高的,本也就沒有往心裏去,當下便接了他那盞酒,隻是微微一笑:“德遠不愧出身世家名門,這麽多精致吃食倒是為兄從未見過的。”
“日後若是有空的話,定當邀元鎮兄上門一敘。”張浚心中也是鬆了口氣,畢竟他也知道趙相公人好嘛,是不會真的因為這種小事和他生氣的,而隔了幾個位子的胡寅卻是繼續冷笑不語,顯然也在心中覺得張浚也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
也就趙鼎這種好脾氣的還能忍,你張德遠真就君子欺之以方唄。
這邊東西二府相公看起來如何一派和諧且不提,那本書卷上的扉頁文字也是逐漸變化了形狀。
【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陳規】
和陳規並列入這一卷的其他人姓名皆是已經模糊不清,小林學士猜想興許是沒有在場的人,這本書卷便不想展現更多其他人的故事了。
【陳規,字元則,密州安丘人。中明法科。(陳相公讀到這裏,自己還是有些不太自在地咳嗽了一下)靖康末,金人入侵,殺鎮海軍節度使劉延慶(“劉光世他爹嘛,也是個老……老軍頭了。”曲端這種西軍老人冷哼了一聲,最終還是沒說完,畢竟如果說什麽**之類的粗話,豈不是連自己還有周圍的韓世忠、吳大他們都罵進去了),其徒祝進、王在去為盜,犯隨、郢、複等州。規為安陸令,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還。會祝進攻德安府,守棄城遁,父老請規攝守事。規遣射士張立率兵討進,卻之。既而在複與進合,以炮石鵝車攻城東,規連戰敗之,二人懼,引眾去。】
【建炎元年,除直龍圖閣、知德安府。李孝義、張世以步騎數萬薄城,陽稱受詔招,規登城視其營壘,曰:“此詐也。”亟為備。夜半,孝義兵圍城,遂大敗之。與群盜楊進相持十八日,進技窮,以百人自衛,抵濠上求和。規出城與交臂語,進感之,折箭為誓而去。董平引眾窺城,遣其黨李居正、黃進入城求犒,規斬進,授居正兵為前鋒,大破之。升秘閣修撰。尋除德安府、複州、漢陽軍鎮撫使,賜三品服,俄升徽猷閣待製。】
讀到這裏都還是大家先前都熟知的事情。如今在座諸人似乎已經習慣了,每個人的傳記在涉及建炎官家之前似乎都確確實實是他們真實經曆過的事情,隻有在官家出現之後,很多事情才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小到究竟是趙鼎還是張浚彈劾了韓世忠,大到諸多他們聞所未聞的怪事,什麽苗劉兵變也好,還有秦檜擅權也罷。
【時桑仲剽略襄、漢間,其副霍明屯兵郢上,規請於朝,就以明守郢。張浚都督行蜀道,仲引兵窺之,為王彥所敗。仲怒,從數百騎來譙明,明殺之,奔劉豫,以書招規,規械其使以聞。李橫圍城,造天橋,填濠,鼓噪臨城。規帥軍民禦之,炮傷足,神色不變,圍急糧盡,出家財勞軍,士氣益振。橫遣人來,願得妓女罷軍,規不許。(呂公相似乎聽見屏風後麵有什麽窸窸窣窣的聲音,難道這個怪力亂神的空間也有耗子嗎?)諸將曰:“圍城七十日矣,以一婦活一城,不亦可乎。”規竟不予。會濠橋陷,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出,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剛才呂公相聽見的怪聲自然是趙玖失手直接把手中的可樂給掉到了地上,但陳相公這番話給他帶來的衝擊也太大了。這可是封建社會,是12世紀的大宋,還真有士大夫會關心妓女的死活的嗎?要知道他那天處置公祭事宜的時候也不過是隨口向諸位大臣們提了一句,便引來那麽大的反響與震動。
而在場其他人,但凡那天在東京現場的也都齊齊想到了此事,隻不過其他外放任職的人還並不知曉……畢竟胡銓在邸報上可不敢明目張膽把什麽“官家詢問在座宰執城中可有妓女”這種虎狼之詞給刊發出去。
於是胡寅見幾位相公還有李光神色有異,幹脆代表其他人將心中的疑問給拋了出來。他作為如今的關西五路轉運使,儼然是就要與宇文相公、還有東南的呂頤浩等人平起平坐的地方要員了。
張浚本來下意識就想接話,但終究還是硬生生地忍住了,先看了一眼趙鼎,而趙相公也隻是微不可見地給了他一個不讚同的眼神,複又悄悄看了一眼呂公相。
呂公相便隻好歎氣道:“無他,便是那次公祭事項的一些瑣事……公祭這件大事你們是知道的,但為了能夠統計出更加完整和翔實的名冊,官家當日竟是直接提出了可以從妓女入手來問詢死難離散的流民……”
眾人頓時齊齊肅然。
久居廟堂之上的文官士大夫尚且對靖康以來無數死難流民的慘狀都略知一二,便更不用提那些行伍出身,與下層士卒交往密切的武將們了。韓世忠一個延安農家出身,是從基層摸爬滾打一路拚殺上來的,而其他幾個除了劉錡算是將門世家,吳玠、曲端、張俊還有嶽飛雖然不是西軍出身,可也都是從基層校尉做起的,還有李彥仙本就是陝州邊地大戶,自然知道這兵荒馬亂的光景,不知有多少村鎮整個兒被金軍、盜匪、亂軍洗劫一空,屍橫遍野,說句難聽點的,還有婦孺能逃出來做妓女的都算是萬幸了!
“官家真是仁心。”在座武將裏,感觸最深的自然是貧農出身的韓世忠和佃戶出身的嶽飛了。他們在心中是真切地感受到,官家是從來不願承認這天下是天子與士大夫的天下,而更願意多看一眼萬千百姓的利益。
且不提官家究竟能做到何種地步,單單隻是這份心意就已經足夠感人至深了。
而呂公相也是歎了口氣:“官家仁心,這裏的陳相公也是仁心的……”
“仁心什麽的不談,至少陳相公不是個蠢人。”又是曲端出言嗆了一句,“守城本就拚的是一口心氣,送幾個妓女出城敵軍便會退兵這種荒悖之言真的會有人信嗎?將無辜婦孺推出去做犧牲品這麽下作的行為,隻會徒勞敗壞自家士氣……”
“曲大,就算你說得都不無道理,但就非要如此嗎?!”李光再也忍不住了,先前曲端的諸多諷刺多數是針對軍事或是他自己在書中與其他諸人的恩怨,他身為一個旁觀者並不方便多言,隻是眼見曲端是越來越來勁,連呂公相都要出言刺上那麽兩句,身為禦史中丞再不說些什麽,這憲台真就做不下去了。
曲端隻是訕訕一笑。
【升徽猷閣直學士,詔赴行在,改顯謨閣直學士,徙知池州、沿江安撫使。入對,首言:“鎮撫使當罷,諸將跋扈,請用偏裨以分其勢。”上皆納之。遷龍圖閣直學士,改知廬州,尋又召赴行在,以疾辭,提舉江州太平觀。複起知德安府,坐失察吏職,鐫兩官。】
【金人歸河南地,改知順昌府,葺城壁,招流亡,立保伍。會劉錡領兵赴京留守過郡境(“啊?”被忽然提到名字的劉錡猝不及防一愣),規出迎,坐未定,傳金人已入京城,即告錡城中有粟數萬斛,勉同為死守計。相與登城區畫,分命諸將守四門,且明斥候,募土人鄉導間諜。(“有守南陽內味了啊,果然陳相公是個靠得住的。”趙玖這麽想著,又往嘴裏塞了一塊雞米花)布設粗畢,金遊騎已薄城矣。既至,金龍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這是什麽亂七八糟的名號?”幾位武將均是一時失笑),規躬擐甲胄,與錡巡城督戰,用神臂弓射之,稍引退,複以步兵邀擊,溺於河者甚眾。規曰:“敵誌屢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潛兵斫營,使彼晝夜不得休,可養吾銳也。”錡然之,果劫中其砦,殲其兵甚眾。金人告急於兀術(韓世忠沒忍住嗤笑一聲)。規大饗將士,酒半問曰:“兀術擁精兵且至,策將安出?”諸將或謂今已累捷,宜乘勢全師而歸。規曰:“朝廷養兵十五年,正欲為緩急用,況屢挫其鋒,軍聲稍振。規已分一死,進亦死,退亦死,不如進為忠也。”錡叱諸將曰:“府公文人猶誓死守,況汝曹耶!兼金營近三十裏,兀術來援,我軍一動,金人追及,老幼先亂,必至狼狽,不獨廢前功,致兩淮侵擾,江、浙震驚。平生報君,反成誤國,不如背城一戰,死中求生可也。”】
【已而兀術至,親循城,責諸酋用兵之失,眾跪曰:“南兵非昔比。”兀術下令晨飯府庭,且折箭為誓,並兵十餘萬攻城,自將鐵浮屠軍三千遊擊。規與錡行城,勉激諸將,流矢及衣無懼色,軍殊死鬥。時方劇暑,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製勞,蔑不勝矣。每清晨輒堅壁不出,伺金兵暴烈日中,至未申,氣力疲,則城中兵爭奮,斬獲無算,兀術宵遁。錡奏功,詔褒諭之,遷樞密直學士。規至順昌,即廣糴粟麥實倉廩。會計議司移粟赴河上,規請以金帛代輸,至是得其用,成錡功者,食足故也。】
“好!”又是韓世忠帶頭拍案而起,“官家果然有識人之明,原來咱們的幾位相公都是這般有英雄氣的!俺老韓要敬陳相公和小劉經略一杯。”
劉錡強忍著心中的疑惑勉強接了這一杯,他先前還在想,在這書裏,李彥仙早早犧牲了,曲大也被張樞相給砍了,那算下來西軍頂用的將領……自己說不定還真能排的上號?
但在這種官家手下就算職位也許比現在高了那麽一點,真的是好事嗎……
吳玠也跟著韓世忠舉起酒杯:“昔日便聽聞陳相公主持守衛南陽有功,沒想到在這本偽書裏也果然是個有膽識擅守衛之策的。”
可憐陳規一把年紀了,一時麵對眾人的稱讚也不好推辭,隻好胡亂說了幾句當日主持南陽防禦,其實官家坐鎮便已然讓城內士氣百倍,諸人死戰不退才是重中之重,而自己那些策略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小伎了。
【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既至,疾作。有旨修郡城,規在告,吏抱文書入臥內,規力疾起曰:“帥事,機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語畢而卒,年七十。贈右正議大夫。】
隻是讀完陳規的故事,在小林學士等幾個心思敏捷的人心中,這本偽書幾乎已經是在明示,在座諸人和書裏所寫的同名同姓之人其實並無二致,至少從每個人的行事邏輯來看還真尋不出什麽紕漏。趙相公還是那個老成持重的首相,張德遠還是那個有心氣卻失於輕佻的年輕宰執,陳相公也還是和現在一樣臨危不懼擅守知兵的,曲大也還是那個跋扈的西軍軍頭,而李彥仙和劉相公都是忠義死節的烈士……
但官家呢?他們的官家真的和書中的這位能尋得一絲半點相似之處嗎?
如果不能的話,那又是為何呢?
也就是張浚下意識地表演欲過剩,非要跳出來在昔日太學避難時的老大哥趙鼎麵前隨口鬧上這麽一鬧而已。而現在他也反應過來自己先前的舉動毫無道理可言,更是讓呂公相認為他還存了想要與趙鼎爭權之心,一時有些尷尬,竟不知該如何是好,思來想去卻是擺出了一個像是盛了一些蜜餞一樣物事的精致白瓷碗碟,還有一小壺酒。
“這是用雪水佐以梅花釀醃製一整晚的白梅肉,用蜜醃漬後薦酒,風味與掃雪烹茶也是不相上下的。”他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挑了兩塊蜜餞兌入酒裏,而後親手先為趙鼎斟上了一盞,“呂公相先前教訓得是,愚弟平時的確對元鎮兄多有頂撞和得罪……雖然彼此都是出於公心,但經過剛才偽書中那一係列故事之後,卻是應該明白無論如何都絕不能再起黨爭之禍。愚弟這裏先向兄長賠個不是。”
趙鼎望著他看起來極為誠懇的模樣,心裏卻是又好氣又好笑,你張德遠什麽性子大家還不知道嗎?便是做了這般姿態,隻怕也是“下次還敢”,不過讀了先前偽書中的二人故事,要是真能讓他這般輕佻的性子稍微收斂一二,倒也未嚐不是件好事,更何況趙相公作為當朝公認的私德最好,涵養最高的,本也就沒有往心裏去,當下便接了他那盞酒,隻是微微一笑:“德遠不愧出身世家名門,這麽多精致吃食倒是為兄從未見過的。”
“日後若是有空的話,定當邀元鎮兄上門一敘。”張浚心中也是鬆了口氣,畢竟他也知道趙相公人好嘛,是不會真的因為這種小事和他生氣的,而隔了幾個位子的胡寅卻是繼續冷笑不語,顯然也在心中覺得張浚也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
也就趙鼎這種好脾氣的還能忍,你張德遠真就君子欺之以方唄。
這邊東西二府相公看起來如何一派和諧且不提,那本書卷上的扉頁文字也是逐漸變化了形狀。
【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陳規】
和陳規並列入這一卷的其他人姓名皆是已經模糊不清,小林學士猜想興許是沒有在場的人,這本書卷便不想展現更多其他人的故事了。
【陳規,字元則,密州安丘人。中明法科。(陳相公讀到這裏,自己還是有些不太自在地咳嗽了一下)靖康末,金人入侵,殺鎮海軍節度使劉延慶(“劉光世他爹嘛,也是個老……老軍頭了。”曲端這種西軍老人冷哼了一聲,最終還是沒說完,畢竟如果說什麽**之類的粗話,豈不是連自己還有周圍的韓世忠、吳大他們都罵進去了),其徒祝進、王在去為盜,犯隨、郢、複等州。規為安陸令,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還。會祝進攻德安府,守棄城遁,父老請規攝守事。規遣射士張立率兵討進,卻之。既而在複與進合,以炮石鵝車攻城東,規連戰敗之,二人懼,引眾去。】
【建炎元年,除直龍圖閣、知德安府。李孝義、張世以步騎數萬薄城,陽稱受詔招,規登城視其營壘,曰:“此詐也。”亟為備。夜半,孝義兵圍城,遂大敗之。與群盜楊進相持十八日,進技窮,以百人自衛,抵濠上求和。規出城與交臂語,進感之,折箭為誓而去。董平引眾窺城,遣其黨李居正、黃進入城求犒,規斬進,授居正兵為前鋒,大破之。升秘閣修撰。尋除德安府、複州、漢陽軍鎮撫使,賜三品服,俄升徽猷閣待製。】
讀到這裏都還是大家先前都熟知的事情。如今在座諸人似乎已經習慣了,每個人的傳記在涉及建炎官家之前似乎都確確實實是他們真實經曆過的事情,隻有在官家出現之後,很多事情才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小到究竟是趙鼎還是張浚彈劾了韓世忠,大到諸多他們聞所未聞的怪事,什麽苗劉兵變也好,還有秦檜擅權也罷。
【時桑仲剽略襄、漢間,其副霍明屯兵郢上,規請於朝,就以明守郢。張浚都督行蜀道,仲引兵窺之,為王彥所敗。仲怒,從數百騎來譙明,明殺之,奔劉豫,以書招規,規械其使以聞。李橫圍城,造天橋,填濠,鼓噪臨城。規帥軍民禦之,炮傷足,神色不變,圍急糧盡,出家財勞軍,士氣益振。橫遣人來,願得妓女罷軍,規不許。(呂公相似乎聽見屏風後麵有什麽窸窸窣窣的聲音,難道這個怪力亂神的空間也有耗子嗎?)諸將曰:“圍城七十日矣,以一婦活一城,不亦可乎。”規竟不予。會濠橋陷,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出,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剛才呂公相聽見的怪聲自然是趙玖失手直接把手中的可樂給掉到了地上,但陳相公這番話給他帶來的衝擊也太大了。這可是封建社會,是12世紀的大宋,還真有士大夫會關心妓女的死活的嗎?要知道他那天處置公祭事宜的時候也不過是隨口向諸位大臣們提了一句,便引來那麽大的反響與震動。
而在場其他人,但凡那天在東京現場的也都齊齊想到了此事,隻不過其他外放任職的人還並不知曉……畢竟胡銓在邸報上可不敢明目張膽把什麽“官家詢問在座宰執城中可有妓女”這種虎狼之詞給刊發出去。
於是胡寅見幾位相公還有李光神色有異,幹脆代表其他人將心中的疑問給拋了出來。他作為如今的關西五路轉運使,儼然是就要與宇文相公、還有東南的呂頤浩等人平起平坐的地方要員了。
張浚本來下意識就想接話,但終究還是硬生生地忍住了,先看了一眼趙鼎,而趙相公也隻是微不可見地給了他一個不讚同的眼神,複又悄悄看了一眼呂公相。
呂公相便隻好歎氣道:“無他,便是那次公祭事項的一些瑣事……公祭這件大事你們是知道的,但為了能夠統計出更加完整和翔實的名冊,官家當日竟是直接提出了可以從妓女入手來問詢死難離散的流民……”
眾人頓時齊齊肅然。
久居廟堂之上的文官士大夫尚且對靖康以來無數死難流民的慘狀都略知一二,便更不用提那些行伍出身,與下層士卒交往密切的武將們了。韓世忠一個延安農家出身,是從基層摸爬滾打一路拚殺上來的,而其他幾個除了劉錡算是將門世家,吳玠、曲端、張俊還有嶽飛雖然不是西軍出身,可也都是從基層校尉做起的,還有李彥仙本就是陝州邊地大戶,自然知道這兵荒馬亂的光景,不知有多少村鎮整個兒被金軍、盜匪、亂軍洗劫一空,屍橫遍野,說句難聽點的,還有婦孺能逃出來做妓女的都算是萬幸了!
“官家真是仁心。”在座武將裏,感觸最深的自然是貧農出身的韓世忠和佃戶出身的嶽飛了。他們在心中是真切地感受到,官家是從來不願承認這天下是天子與士大夫的天下,而更願意多看一眼萬千百姓的利益。
且不提官家究竟能做到何種地步,單單隻是這份心意就已經足夠感人至深了。
而呂公相也是歎了口氣:“官家仁心,這裏的陳相公也是仁心的……”
“仁心什麽的不談,至少陳相公不是個蠢人。”又是曲端出言嗆了一句,“守城本就拚的是一口心氣,送幾個妓女出城敵軍便會退兵這種荒悖之言真的會有人信嗎?將無辜婦孺推出去做犧牲品這麽下作的行為,隻會徒勞敗壞自家士氣……”
“曲大,就算你說得都不無道理,但就非要如此嗎?!”李光再也忍不住了,先前曲端的諸多諷刺多數是針對軍事或是他自己在書中與其他諸人的恩怨,他身為一個旁觀者並不方便多言,隻是眼見曲端是越來越來勁,連呂公相都要出言刺上那麽兩句,身為禦史中丞再不說些什麽,這憲台真就做不下去了。
曲端隻是訕訕一笑。
【升徽猷閣直學士,詔赴行在,改顯謨閣直學士,徙知池州、沿江安撫使。入對,首言:“鎮撫使當罷,諸將跋扈,請用偏裨以分其勢。”上皆納之。遷龍圖閣直學士,改知廬州,尋又召赴行在,以疾辭,提舉江州太平觀。複起知德安府,坐失察吏職,鐫兩官。】
【金人歸河南地,改知順昌府,葺城壁,招流亡,立保伍。會劉錡領兵赴京留守過郡境(“啊?”被忽然提到名字的劉錡猝不及防一愣),規出迎,坐未定,傳金人已入京城,即告錡城中有粟數萬斛,勉同為死守計。相與登城區畫,分命諸將守四門,且明斥候,募土人鄉導間諜。(“有守南陽內味了啊,果然陳相公是個靠得住的。”趙玖這麽想著,又往嘴裏塞了一塊雞米花)布設粗畢,金遊騎已薄城矣。既至,金龍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這是什麽亂七八糟的名號?”幾位武將均是一時失笑),規躬擐甲胄,與錡巡城督戰,用神臂弓射之,稍引退,複以步兵邀擊,溺於河者甚眾。規曰:“敵誌屢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潛兵斫營,使彼晝夜不得休,可養吾銳也。”錡然之,果劫中其砦,殲其兵甚眾。金人告急於兀術(韓世忠沒忍住嗤笑一聲)。規大饗將士,酒半問曰:“兀術擁精兵且至,策將安出?”諸將或謂今已累捷,宜乘勢全師而歸。規曰:“朝廷養兵十五年,正欲為緩急用,況屢挫其鋒,軍聲稍振。規已分一死,進亦死,退亦死,不如進為忠也。”錡叱諸將曰:“府公文人猶誓死守,況汝曹耶!兼金營近三十裏,兀術來援,我軍一動,金人追及,老幼先亂,必至狼狽,不獨廢前功,致兩淮侵擾,江、浙震驚。平生報君,反成誤國,不如背城一戰,死中求生可也。”】
【已而兀術至,親循城,責諸酋用兵之失,眾跪曰:“南兵非昔比。”兀術下令晨飯府庭,且折箭為誓,並兵十餘萬攻城,自將鐵浮屠軍三千遊擊。規與錡行城,勉激諸將,流矢及衣無懼色,軍殊死鬥。時方劇暑,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製勞,蔑不勝矣。每清晨輒堅壁不出,伺金兵暴烈日中,至未申,氣力疲,則城中兵爭奮,斬獲無算,兀術宵遁。錡奏功,詔褒諭之,遷樞密直學士。規至順昌,即廣糴粟麥實倉廩。會計議司移粟赴河上,規請以金帛代輸,至是得其用,成錡功者,食足故也。】
“好!”又是韓世忠帶頭拍案而起,“官家果然有識人之明,原來咱們的幾位相公都是這般有英雄氣的!俺老韓要敬陳相公和小劉經略一杯。”
劉錡強忍著心中的疑惑勉強接了這一杯,他先前還在想,在這書裏,李彥仙早早犧牲了,曲大也被張樞相給砍了,那算下來西軍頂用的將領……自己說不定還真能排的上號?
但在這種官家手下就算職位也許比現在高了那麽一點,真的是好事嗎……
吳玠也跟著韓世忠舉起酒杯:“昔日便聽聞陳相公主持守衛南陽有功,沒想到在這本偽書裏也果然是個有膽識擅守衛之策的。”
可憐陳規一把年紀了,一時麵對眾人的稱讚也不好推辭,隻好胡亂說了幾句當日主持南陽防禦,其實官家坐鎮便已然讓城內士氣百倍,諸人死戰不退才是重中之重,而自己那些策略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小伎了。
【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既至,疾作。有旨修郡城,規在告,吏抱文書入臥內,規力疾起曰:“帥事,機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語畢而卒,年七十。贈右正議大夫。】
隻是讀完陳規的故事,在小林學士等幾個心思敏捷的人心中,這本偽書幾乎已經是在明示,在座諸人和書裏所寫的同名同姓之人其實並無二致,至少從每個人的行事邏輯來看還真尋不出什麽紕漏。趙相公還是那個老成持重的首相,張德遠還是那個有心氣卻失於輕佻的年輕宰執,陳相公也還是和現在一樣臨危不懼擅守知兵的,曲大也還是那個跋扈的西軍軍頭,而李彥仙和劉相公都是忠義死節的烈士……
但官家呢?他們的官家真的和書中的這位能尋得一絲半點相似之處嗎?
如果不能的話,那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