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抑鬱症是最能摧殘和消磨人類意誌的一種疾病。抑鬱症會帶來兩個後果,一是嚴重降低生活質量,患者生不如死;二是患者真會去死,即自殺。
如何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是一個嚴峻課題。許多人不懂抑鬱症,僅有良好意願,瞎出主意,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事與願違。
我從個人經曆出發,給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提出幾個建議。
首先要積極求治。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抑鬱症必須治療。許多患者的親朋好友認為,抑鬱症隻是心理、情感問題,隻要談談話,疏導疏導,“打開心結”,就能“走出來”。這實在是對科學的無知。
至於患者本人,得了抑鬱症,起先不自知;挨了很多時日,才會猶猶豫豫走上求治之路。那時他心理準備不足,當醫生告訴他,療程很長,至少半年以上,甚至兩年、三年,還要不斷複診、複查,他就會畏難、絕望、抗拒,經常不能堅持治療,最終釀成悲劇。
據一項調查,中國有62.9%的抑鬱症患者從未就醫,隻有10%的患者接受過正規藥物治療。
一旦走上漫漫治療長途,就會有親朋好友來出主意,提出無數建議:西醫、中醫、心理、練功、瑜伽、靈修、念咒,等等。到底哪一種有效?在此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西醫的療效最為確切;心理療法應該有效,但受很多條件限製,較難把握;中醫是否有效,尚待科學驗證。至於練功、靈修、瑜伽、念咒之類,基本不靠譜。
因此,一旦發現自己得了抑鬱症,不要猶豫,立刻去看西醫;根據自己的病情程度,請醫生決定,是吃西藥,還是看心理醫生。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在抑鬱症早期,時間就是生命。
其次,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最關鍵的是判斷患者何時最有可能自殺。
自殺分三個步驟:自殺意念、自殺企圖、自殺實施。幾乎每個抑鬱症患者都會有自殺意念和企圖,但要走到實施這一步,還需要客觀條件。
依據抑鬱症臨床症狀表現,醫學上把抑鬱症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階段。輕度抑鬱症患者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容易疲勞,多思多慮,自卑消極,無緣無故出現多種軀體不適;到了中度階段,還會追加腦功能阻滯和精神運動性阻滯,患者感到自己大腦思維功能、行動功能和社會功能下降,不敢見人,人際交往發生障礙;到了重度階段,患者情緒極為抑鬱,無法感知喜怒哀樂,思維動作嚴重遲緩;語速慢,語音低,語量少,應答遲鈍,嚴重者可呈木僵狀態。一天之內,經常不言不語,不動不吃。
那麽,是不是重度抑鬱症自殺危險最大?
不是。這正是抑鬱症的獨特之處:抑鬱症患者自殺,往往發生在從輕度向中度惡化,以及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階段。真正的重度患者不會自殺。
究其原因,抑鬱症藥物治療的特點是,先改善患者的動力,後改善患者的情緒。自殺要具備兩個條件,即自殺的意願和執行的動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腦一片空白、體力不支,不具備自殺能力;而藥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腦的抑製先得以解除(有了動力),可是情緒的好轉要落後一周(自殺意念還在),自殺往往在這一階段發生。
也許患者再堅持一兩天,就能掙脫黑暗,迎來光明。但是,他看不見曙光在前,放棄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讓人扼腕歎息!
幹預自殺,就要學會識別患者從輕度向中度惡化,尤其是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關口。在這兩個時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離。一旦出現閃失,後悔莫及!
曾經有一位患者家屬找到我說,病人吃藥一個月,無效,最近拒絕吃藥,在家裏鬧得雞飛狗跳。我立刻意識到,患者有力氣鬧,可能藥要見效了。我叮囑家屬,由他鬧,不用勸解,隻需做好兩件事:一是督促他每天吃藥,一粒不能少;二是把家裏的陽台、窗戶封好,寸步不離人。又過了幾天,家屬告訴我,他病好了。
意誌比較堅強的患者,則要有自我拯救意識。自殺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很多時候僅靠意誌難以抵抗自殺的衝動。這時,就要有意識地讓自己不具備自殺的條件。一般來說,割脈疼痛,服毒尋藥不易,投河水麵難覓,自縊程序太複雜。隻有跳樓簡單易行。所以,一定要讓自己遠離高處,以防一躍而下的衝動。隻要死起來不那麽容易,自殺衝動就會再而衰、三而竭。
一位患者病愈後告訴我,他曾經準備跳樓自殺,可是陽台封得太緊,使勁推了幾下,推不開,沮喪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過了這個勁兒,也就不想死了。
在一天之中,抑鬱症患者多在淩晨自殺。這是因為患者的情緒變化晨重晚輕。患者往往早醒,那時情緒最為低落,想到漫長痛苦的一天即將開始,不知何時才是盡頭,自殺的念頭就會蜂擁而至。
第三,前文說過,在自殺高發期,患者需要看護,最好寸步不離。那麽,如何盡到看護之責?我的體會是:陪伴,而不是說教。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心理問題,要給患者“打開心結”。殊不知抑鬱症本質上更是器質性問題,在中度和重度抑鬱階段,勸他“想開點”“不要死”沒用。要以陪伴為主,不要講大道理,須知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要讓患者知道,他需要時,有人在;不需要時,就可以安靜待著。別打擾他,不要喋喋不休,瞎出主意。
記得我在病中,同事們想了無數辦法救我。潔琪強行登門送生魚片;張翔哄我去青島旅遊;徐曉老師強迫我去看心理醫生;繼偉裹挾我參加文化人聚會;舒立安排我編一些稿以恢複自信,甚至打算在順義找一個農場讓我居住,像晚年托爾斯泰那樣參加農業勞動。其心可感,其效全無。
我曾看過一個心理醫生,她高談闊論整整一個小時。我看她越談越起勁,口若懸河,兩眼放光,心想:這是誰給誰治病啊?
還有一個昔日的女下屬來看我,一見麵,就強拉我出門散步。那時我已步履蹣跚;她挽著我胳膊親切地給我講了很多道理。說著說著,她突然站住,愣愣地看了我幾秒鍾,如夢初醒般說:“嗨,我和你講這些幹啥!這些不都是以前你教給我們的嗎?”
行文至此,最後說一個純粹技術性問題:盡量給患者安排一個陽光充足、色彩鮮明的居室。據我體會,抑鬱症病重時,患者的視覺會發生變化,看任何東西都是灰色的。讓患者的房間光亮鮮明,有助於情緒改善。
如何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是一個嚴峻課題。許多人不懂抑鬱症,僅有良好意願,瞎出主意,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事與願違。
我從個人經曆出發,給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提出幾個建議。
首先要積極求治。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抑鬱症必須治療。許多患者的親朋好友認為,抑鬱症隻是心理、情感問題,隻要談談話,疏導疏導,“打開心結”,就能“走出來”。這實在是對科學的無知。
至於患者本人,得了抑鬱症,起先不自知;挨了很多時日,才會猶猶豫豫走上求治之路。那時他心理準備不足,當醫生告訴他,療程很長,至少半年以上,甚至兩年、三年,還要不斷複診、複查,他就會畏難、絕望、抗拒,經常不能堅持治療,最終釀成悲劇。
據一項調查,中國有62.9%的抑鬱症患者從未就醫,隻有10%的患者接受過正規藥物治療。
一旦走上漫漫治療長途,就會有親朋好友來出主意,提出無數建議:西醫、中醫、心理、練功、瑜伽、靈修、念咒,等等。到底哪一種有效?在此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西醫的療效最為確切;心理療法應該有效,但受很多條件限製,較難把握;中醫是否有效,尚待科學驗證。至於練功、靈修、瑜伽、念咒之類,基本不靠譜。
因此,一旦發現自己得了抑鬱症,不要猶豫,立刻去看西醫;根據自己的病情程度,請醫生決定,是吃西藥,還是看心理醫生。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在抑鬱症早期,時間就是生命。
其次,幹預抑鬱症患者自殺,最關鍵的是判斷患者何時最有可能自殺。
自殺分三個步驟:自殺意念、自殺企圖、自殺實施。幾乎每個抑鬱症患者都會有自殺意念和企圖,但要走到實施這一步,還需要客觀條件。
依據抑鬱症臨床症狀表現,醫學上把抑鬱症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階段。輕度抑鬱症患者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容易疲勞,多思多慮,自卑消極,無緣無故出現多種軀體不適;到了中度階段,還會追加腦功能阻滯和精神運動性阻滯,患者感到自己大腦思維功能、行動功能和社會功能下降,不敢見人,人際交往發生障礙;到了重度階段,患者情緒極為抑鬱,無法感知喜怒哀樂,思維動作嚴重遲緩;語速慢,語音低,語量少,應答遲鈍,嚴重者可呈木僵狀態。一天之內,經常不言不語,不動不吃。
那麽,是不是重度抑鬱症自殺危險最大?
不是。這正是抑鬱症的獨特之處:抑鬱症患者自殺,往往發生在從輕度向中度惡化,以及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階段。真正的重度患者不會自殺。
究其原因,抑鬱症藥物治療的特點是,先改善患者的動力,後改善患者的情緒。自殺要具備兩個條件,即自殺的意願和執行的動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腦一片空白、體力不支,不具備自殺能力;而藥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腦的抑製先得以解除(有了動力),可是情緒的好轉要落後一周(自殺意念還在),自殺往往在這一階段發生。
也許患者再堅持一兩天,就能掙脫黑暗,迎來光明。但是,他看不見曙光在前,放棄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讓人扼腕歎息!
幹預自殺,就要學會識別患者從輕度向中度惡化,尤其是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關口。在這兩個時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離。一旦出現閃失,後悔莫及!
曾經有一位患者家屬找到我說,病人吃藥一個月,無效,最近拒絕吃藥,在家裏鬧得雞飛狗跳。我立刻意識到,患者有力氣鬧,可能藥要見效了。我叮囑家屬,由他鬧,不用勸解,隻需做好兩件事:一是督促他每天吃藥,一粒不能少;二是把家裏的陽台、窗戶封好,寸步不離人。又過了幾天,家屬告訴我,他病好了。
意誌比較堅強的患者,則要有自我拯救意識。自殺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很多時候僅靠意誌難以抵抗自殺的衝動。這時,就要有意識地讓自己不具備自殺的條件。一般來說,割脈疼痛,服毒尋藥不易,投河水麵難覓,自縊程序太複雜。隻有跳樓簡單易行。所以,一定要讓自己遠離高處,以防一躍而下的衝動。隻要死起來不那麽容易,自殺衝動就會再而衰、三而竭。
一位患者病愈後告訴我,他曾經準備跳樓自殺,可是陽台封得太緊,使勁推了幾下,推不開,沮喪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過了這個勁兒,也就不想死了。
在一天之中,抑鬱症患者多在淩晨自殺。這是因為患者的情緒變化晨重晚輕。患者往往早醒,那時情緒最為低落,想到漫長痛苦的一天即將開始,不知何時才是盡頭,自殺的念頭就會蜂擁而至。
第三,前文說過,在自殺高發期,患者需要看護,最好寸步不離。那麽,如何盡到看護之責?我的體會是:陪伴,而不是說教。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心理問題,要給患者“打開心結”。殊不知抑鬱症本質上更是器質性問題,在中度和重度抑鬱階段,勸他“想開點”“不要死”沒用。要以陪伴為主,不要講大道理,須知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要讓患者知道,他需要時,有人在;不需要時,就可以安靜待著。別打擾他,不要喋喋不休,瞎出主意。
記得我在病中,同事們想了無數辦法救我。潔琪強行登門送生魚片;張翔哄我去青島旅遊;徐曉老師強迫我去看心理醫生;繼偉裹挾我參加文化人聚會;舒立安排我編一些稿以恢複自信,甚至打算在順義找一個農場讓我居住,像晚年托爾斯泰那樣參加農業勞動。其心可感,其效全無。
我曾看過一個心理醫生,她高談闊論整整一個小時。我看她越談越起勁,口若懸河,兩眼放光,心想:這是誰給誰治病啊?
還有一個昔日的女下屬來看我,一見麵,就強拉我出門散步。那時我已步履蹣跚;她挽著我胳膊親切地給我講了很多道理。說著說著,她突然站住,愣愣地看了我幾秒鍾,如夢初醒般說:“嗨,我和你講這些幹啥!這些不都是以前你教給我們的嗎?”
行文至此,最後說一個純粹技術性問題:盡量給患者安排一個陽光充足、色彩鮮明的居室。據我體會,抑鬱症病重時,患者的視覺會發生變化,看任何東西都是灰色的。讓患者的房間光亮鮮明,有助於情緒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