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心理病變還是器質性病變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一直認為,“抑鬱症”這個名字不科學。“抑鬱”是對心境的描述,是心理名詞。很多人望文生義,就認為抑鬱症是心理疾病。包括有些患者,也寧願接受這個判斷,不去看病,幻想著換換環境,調整一下,病就好了。
有這樣的幸運?有。抑鬱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量也能自動中止病程。據經驗統計,約有三分之一患者不治療,耗個一年半載,也會逐漸痊愈。但是,這樣做非常危險。因為這一年半載日子難熬,生存質量低,自殺風險大;而所謂“好了”,隻是不發作而已。它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不知道哪天還會落下。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種功能性疾病。
在人類早期,古希臘人認為,抑鬱症是人體內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導致的。這個說法當然不科學,但它把抑鬱症和生理因素聯係起來,是一個天才的猜測。
到了公元前3世紀,對大腦的研究出現突破,發現大腦掌管思考,小腦掌管肌肉運動,神經係統理論由此建立。後來,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精神障礙即為腦疾病”,如果大腦有個風吹草動,精神障礙可能因之而生。
20世紀中葉,是人類曆史上一個科學進步時代。抑鬱症的研究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研究人員收集並解剖了一些抑鬱症自殺者的腦部標本,通過顯微鏡看到大腦內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即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常人。由此確定了一個研究方向:尋找抑鬱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濃度之間的對應關係。
先介紹一下什麽是神經遞質。我們知道,人腦中有幾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兩個腦細胞之間,有一個間隙。人腦傳遞信息時,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著信息,跨越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個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大腦的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上述三種: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這三種神經遞質,其功能不完全一樣。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誌;多巴胺傳遞快樂;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如果這三種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減弱或改變,人體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鬱、恐懼等症狀,表現為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腦疾病。
抗抑鬱藥物就是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三種神經遞質研製出來的。比如,現在最常見的ssris係列,全名“選擇性5-ht再攝取抑製劑”,其功能便是專門抑製大腦對血清素的回收,從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濃度的平衡。
最早抗抑鬱症藥物異煙肼的發現,純屬偶然。那時異煙肼是抗結核病藥物,在做藥物實驗時,意外發現結核病患者服用異煙肼後會出現欣快情緒。順著這個路徑,第一代抗抑鬱症藥物被研製出來。如今,抗抑鬱藥物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第四代。這些抗抑鬱藥物的有效性,充分證明抑鬱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存在著確切的對應關係。
近年來,中國對抑鬱症病理的研究,也偶有進展。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誌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係統等腦區的特征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這些專家還募招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鬱症患者,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他們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通過大腦影像對比,發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內左側內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域白質破壞導致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不過,這仍然隻是對現象的描述。相關性確實存在,但為什麽相關?機理尚不清楚。抑鬱症的發病機製很複雜,目前僅有一些假說,這些假說都有一些研究結果來支持,但這些假說有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否定。
現在傾向於認為,抑鬱症是一組病因和發病機製不同的異質性疾病,而不是一種疾病。它們各有其發病原因和機製,無法用一種病因和機製做出解釋。
至此,結論很清楚了:抑鬱症不隻是簡單的心理病變,同時還是一組功能性病變。最初,尚無法觀察到大腦是否受到損傷,但如果病程太長,造成患者大腦海馬區體積縮小,這時功能性病變就會轉化為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此時救治,為時晚矣。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認為,抑鬱症是患者意誌不夠堅強所致。現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許永遠也不能體會患者內心的挫敗、孤獨和蒼涼。由於大腦發生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他遭遇意誌無法控製的精神障礙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他們,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和身體其他疾病相比,抑鬱症還不易被自我察覺。如果得了疾病,如感冒,因有外來病原體入侵,身體產生免疫反應會發燒、流涕;如果受了外傷,傷口會發炎、腫脹,從而發出警訊。而大腦病變是悄無聲息的,患者直到情緒嚴重低落,認知發生偏差,才覺得不對勁。這時,還經常自以為隻是心理問題。
寫到這裏,你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麽我認為“抑鬱症”這個名字不科學。也許應該稱它為“腦功能失調症”。不過,既已約定俗成,名字不改也罷。但我們不能受這個名字的誤導,把抑鬱症簡單等同於心理問題,從而錯失藥物幹預的最佳時機。
“渡”者,由此岸及彼岸也。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渡過”不隻是宗教情懷,更具有實實在在的拯救意義——從地獄回歸人間。
有這樣的幸運?有。抑鬱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量也能自動中止病程。據經驗統計,約有三分之一患者不治療,耗個一年半載,也會逐漸痊愈。但是,這樣做非常危險。因為這一年半載日子難熬,生存質量低,自殺風險大;而所謂“好了”,隻是不發作而已。它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不知道哪天還會落下。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種功能性疾病。
在人類早期,古希臘人認為,抑鬱症是人體內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導致的。這個說法當然不科學,但它把抑鬱症和生理因素聯係起來,是一個天才的猜測。
到了公元前3世紀,對大腦的研究出現突破,發現大腦掌管思考,小腦掌管肌肉運動,神經係統理論由此建立。後來,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精神障礙即為腦疾病”,如果大腦有個風吹草動,精神障礙可能因之而生。
20世紀中葉,是人類曆史上一個科學進步時代。抑鬱症的研究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研究人員收集並解剖了一些抑鬱症自殺者的腦部標本,通過顯微鏡看到大腦內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即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常人。由此確定了一個研究方向:尋找抑鬱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濃度之間的對應關係。
先介紹一下什麽是神經遞質。我們知道,人腦中有幾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兩個腦細胞之間,有一個間隙。人腦傳遞信息時,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著信息,跨越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個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大腦的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上述三種: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這三種神經遞質,其功能不完全一樣。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誌;多巴胺傳遞快樂;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如果這三種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減弱或改變,人體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鬱、恐懼等症狀,表現為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腦疾病。
抗抑鬱藥物就是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三種神經遞質研製出來的。比如,現在最常見的ssris係列,全名“選擇性5-ht再攝取抑製劑”,其功能便是專門抑製大腦對血清素的回收,從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濃度的平衡。
最早抗抑鬱症藥物異煙肼的發現,純屬偶然。那時異煙肼是抗結核病藥物,在做藥物實驗時,意外發現結核病患者服用異煙肼後會出現欣快情緒。順著這個路徑,第一代抗抑鬱症藥物被研製出來。如今,抗抑鬱藥物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第四代。這些抗抑鬱藥物的有效性,充分證明抑鬱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存在著確切的對應關係。
近年來,中國對抑鬱症病理的研究,也偶有進展。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誌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係統等腦區的特征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這些專家還募招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鬱症患者,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他們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通過大腦影像對比,發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內左側內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域白質破壞導致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不過,這仍然隻是對現象的描述。相關性確實存在,但為什麽相關?機理尚不清楚。抑鬱症的發病機製很複雜,目前僅有一些假說,這些假說都有一些研究結果來支持,但這些假說有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否定。
現在傾向於認為,抑鬱症是一組病因和發病機製不同的異質性疾病,而不是一種疾病。它們各有其發病原因和機製,無法用一種病因和機製做出解釋。
至此,結論很清楚了:抑鬱症不隻是簡單的心理病變,同時還是一組功能性病變。最初,尚無法觀察到大腦是否受到損傷,但如果病程太長,造成患者大腦海馬區體積縮小,這時功能性病變就會轉化為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此時救治,為時晚矣。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認為,抑鬱症是患者意誌不夠堅強所致。現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許永遠也不能體會患者內心的挫敗、孤獨和蒼涼。由於大腦發生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他遭遇意誌無法控製的精神障礙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他們,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和身體其他疾病相比,抑鬱症還不易被自我察覺。如果得了疾病,如感冒,因有外來病原體入侵,身體產生免疫反應會發燒、流涕;如果受了外傷,傷口會發炎、腫脹,從而發出警訊。而大腦病變是悄無聲息的,患者直到情緒嚴重低落,認知發生偏差,才覺得不對勁。這時,還經常自以為隻是心理問題。
寫到這裏,你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麽我認為“抑鬱症”這個名字不科學。也許應該稱它為“腦功能失調症”。不過,既已約定俗成,名字不改也罷。但我們不能受這個名字的誤導,把抑鬱症簡單等同於心理問題,從而錯失藥物幹預的最佳時機。
“渡”者,由此岸及彼岸也。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渡過”不隻是宗教情懷,更具有實實在在的拯救意義——從地獄回歸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