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古代智慧有“身心一體”之說,大意是說,精神不是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和肉體是對應的。人有一個能產生思想和情緒的大腦,人類的所有複雜情感,都有與其對應的、精巧的生物學機製。
由此推論,抑鬱症是一種身心疾病。它既有大腦的功能性病變,又有心理上的認知誤區。人的基因奠定了生理易感性基礎,再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影響到情緒,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係列抑鬱症狀。
概而言之,抑鬱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龐大係統的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獨的基因、神經遞質和心理問題。它不是僅靠藥物治療就能夠徹底治愈的。
藥物治療的有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能夠大致厘清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原理。
簡單地說,類似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等心境障礙,大多與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遞質有關。某些藥物,可以提高或降低化學遞質在中樞神經突觸間隙間的濃度,從而改變患者的情緒,疾病的症狀也就相應地得以緩解。各種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情感穩定劑、抗焦慮藥的生產原理,大體如此。
由此可見,藥物是跳過了產生情緒的外部原因,直接通過化學方法,作用於神經遞質,改善大腦的功能,從而臨床治愈精神疾病。
但是,正如“身心一體”之說,在精神科領域,任何一個症狀背後,都有深刻的心理意義。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相當一部分患者即便通過藥物治療改善了情緒,但認知模式沒有改變,心理衝突依然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困擾難以解決,就給疾病的複發埋下了隱患。
還有一些患者,他的氣質就是憂鬱的和悲觀的,性格基礎易於產生抑鬱情緒。打一個比喻:他的內環境好比一個溫床,雜草滋生其間;抗抑鬱藥物就像除草劑,雖然除掉了雜草,但溫床還在,一遇到合適的環境,依然會雜草叢生。
要徹底治愈抑鬱症,就要斬草除根,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難以打開的內心世界
相比於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更是一條漫漫長途。無論治療者還是被治療者,隻能用自己的內心去體察療效,無法確定何時才是治療終點。
原因在於,患者的內心是一個很難打開的世界。
不是說患者主觀上不願意打開(這種情況當然也很常見),而是客觀上,人的心理有本能的防禦功能。抑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會讓患者更加封閉;不恰當的防禦方式,會構成心理障礙的一個部分,甚至超越其本身。
從心理學理論看,抑鬱症的真正的成因在人的內心深處,即性格和人格。有一種觀察認為: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結構中,有一個嚴厲的懲罰者,這個懲罰者會時時監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現一點點過錯或者失誤,這個懲罰者就會以極其嚴厲的方式實施製裁和譴責。這樣的自我攻擊,會使得他自責自罪、活力降低、自我價值感低下,抑鬱症就會不期而至。
千萬不要以為吃了藥就萬事大吉,自己一定要對自己的痛苦承擔責任。配合醫生,直麵內心,以“自知力”和“自我改變的願望”作為依托,對自己的實際產生困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自我成長和自我療愈之道。
對人性和人生的覺察和反省,是真正文明的標誌。如果一個人缺乏自我觀照和觀察的能力,不管他在世俗功業上多麽成功,靈魂中的那份孤獨都是最無奈的傷痕。
心理分析師良莠不齊
人性和人心,是微妙和複雜的,決定了心理治療也非常微妙和複雜,比藥物治療更難以把握。
藥物治療是用藥物強行改變大腦的化學環境,從而改善情緒;心理治療則是幫助患者發現內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來龍去脈,領悟它與自己存在問題的關聯,改善患者情緒,求得身心統一。
因此,一個好的心理醫生,是引導患者生命之船的舵手。他必須有精粹的專業知識,有聰穎的悟性,有冷靜的頭腦,有共情的能力,有愛心、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應該有豐富的人生閱曆。他經曆的痛苦越多、對生活的體驗越豐富,越能幫助別人。
在現實中,好的心理醫生甚至比好的西醫更加難求。我經曆過三位心理醫生,三種類型,都不成功。
第一位是女士。她自稱經常被跨國大公司請去做講座。她坐在我麵前,彬彬有禮,腰板筆直,雙膝並攏,兩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我一開口,她就拿出筆來在小本子上畫,一副很職業的樣子。
她先問了我簡單的情況,然後自信地說:“如果你在一個月前找到我,現在病就好了,根本用不著去醫院。”
接著,她開始給我講道理:“人是萬物之靈,和動物相比,人最不一樣的就是有意誌。疾病這東西,你硬它就軟,你軟它就硬。要靠意誌戰勝病魔。寶劍鋒從磨礪出……”聽到這裏,我接茬兒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她一愣,頓了頓,頗有些掃興地說:“對。”
接下來,我就沒興趣認真聽下去。她說的都是些鼓勵的話,正麵而宏大。我後來把她歸類為“勵誌型”。
第二位是位男士。他頭發後梳,腦門大而亮,眼睛炯炯有神,顯得智慧聰穎。
他開場先講了個成功案例:某人,因為什麽事情找到他;他如何勸慰,如何有效,對方如何感激涕零。然後,他拿出手機,翻出那個患者發的短信,站起來,繞過桌子走到我麵前讓我看。
正式開談,他先問我的情況,然後開始出謀劃策。比如,談到工作壓力大、難度高,他說:“有兩個辦法,一是往上躥一躥,二是往下縮一縮。如果是年輕人,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往上躥;像你都40多了,學習能力已經不行了,那就往下縮。你可以向領導提出來,換一份輕鬆的工作。我不相信你在單位就找不到一份輕活兒。打掃衛生總行吧?”
話畢,他又非常理解和同情地對我說:“當然了,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中國人就是能上不能下。可你現在沒辦法,總得麵對現實啊。”
談完後,他主動讓我記下他的手機號,說:“再過一星期,你再來找我,向我匯報教給你的辦法你做到沒有。如果你能做到,慢慢就能好起來。不然我也救不了你。”
我頻頻點頭,可是出門忘了保存他的手機號。自然也再沒找過他。
第三位,又是位女士。她屬於“人格分析型”,對我既不勵誌,也不按世俗的智慧進行指導,但能夠從我敘述的隻言片語中,敏銳地抓到我性格中的某些特點,拚出我既往生活的一些畫麵。其中有的對,有的接近,有的不對,但她自己有著完整邏輯。
不過,聽著她分析,我想,我對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你分析得再對,隻能證明你聰明,對我有什麽用?
當我對她的分析提出異議時,她說:“那是你的潛意識在那麽做。”一說“潛意識”,我就理屈詞窮了。潛意識就是自己不知道的意識,我還能怎麽說?
當我提到我在安定醫院看病,每天吃很多藥時,她充滿同情地看著我說:“你吃什麽藥啊?你有什麽病啊?”
她最後總結說:“你的抑鬱,其實是你潛意識的自我選擇。過去你受過很多傷害,就像你的胳膊被一小刀一小刀拉傷一樣。現在,你是在用抑鬱的方式總罷工,來對你周圍曾經傷害過的人進行報複,讓他們為你著急、痛苦。”
她還說:“我支持你,繼續在這樣的狀態中多停留一段時間,想耍脾氣就耍脾氣。到自己想走出來時,你就走出來了。”
對此我不敢苟同。因為即使在潛意識中,也不會有人願意停留在抑鬱狀態的。
其實,不僅中國,在國外,心理谘詢師也是良莠不齊,找到一個好心理谘詢師同樣很難。一個心理谘詢師僅僅停留在釋疑解惑層麵,遠遠不夠。無論是談人生大道理,還是克服生活困難的勇氣,心理醫生並不一定比患者出色。患者並非不明白某一個道理,或者缺乏某方麵素質,而是他內心有一股無形的狂風,阻礙他發揮自己的能力。
自我療救之道
正因為好心理醫生難求,才會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這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心理治療的要義是直達內心,這條通道隻有自己知道。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效果可能更為徹底。
就心理調整而言,其基本手段是用健康的思維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維方式。同樣一個事物,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觀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積極思維看到好的一麵,負麵思維隻關注壞的一麵。後者會比較悲觀,前者則會健康而樂觀,當然也就更加進取。學習觀察事物的積極方麵,是一種重要的訓練。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就要提高自己心理調節的能力,有意識地緩解來自環境的壓力。從更高層次看,是要跳出自身。好比擁有精神中的“第三隻眼睛”,能夠觀察自己情緒的變化,尋找心理擾動的原因,正確應對紛繁複雜的現實。
抑鬱症是人體最為複雜的疾病之一。從基因到大腦到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反饋。個體在整個環節中的薄弱點,不盡相同卻又各有相似。如此複雜性決定了抑鬱症需要科學、係統的治療方法。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並非易事。要學習很多知識,包括大腦的科學原理、心理學知識和精神科學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深入內心,觀照自我。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如果做到了,將導致人生觀念和價值觀的重塑,甚至成為自我發現和靈性成長的契機。
有一首詩說:
當我真的願意看見自己時
我可能還會痛
但已經不再抱怨
我深知
這痛
隻因遇見真實的自己
曾經那個不懂愛的自己
透過痛
生命正在穿越和成長
我深知
我的內在有一個真正的宇宙
生命裏所有的智慧
都在裏麵蘊藏和發酵
我願意
繼續了解和發現未知的自己
不斷與真實相遇
我知道
透過真正地了解自己
我會真正了解生命
和了解宇宙的奧秘
中國古代智慧有“身心一體”之說,大意是說,精神不是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而和肉體是對應的。人類的所有複雜的情感,都有與其對應的精巧的生物學機製。
由此推論,抑鬱症是一種身心疾病。它既有大腦的功能性病變,又有心理上的認知誤區。人的基因奠定了生理易感性基礎,再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影響到情緒,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係列抑鬱症狀。
概而言之,抑鬱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龐大係統的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獨的基因、神經遞質和心理問題。它不是僅靠藥物治療就能夠徹底治愈的。
藥物治療的有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能夠大致厘清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原理。
簡單地說,類似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等心境障礙,大多與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遞質有關。某些藥物,可以提高或降低化學遞質在中樞神經突觸間隙間的濃度,從而改變患者的情緒,疾病的症狀也就相應地得以緩解。各種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情感穩定劑、抗焦慮藥的生產原理,大體如此。
由此可見,藥物是跳過了產生情緒的外部原因,直接通過化學方法,作用於神經遞質,改善大腦的功能,從而臨床治愈精神疾病。
但是,正如“身心一體”之說,在精神科領域,任何一個症狀背後,都有深刻的心理意義。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相當一部分患者即便通過藥物治療改善了情緒,但認知模式沒有改變,心理衝突依然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困擾難以解決,就給疾病的複發埋下了隱患。
還有一些患者,他的氣質就是憂鬱的和悲觀的,性格基礎易於產生抑鬱情緒。打一個比喻:他的內環境好比一個溫床,雜草滋生其間;抗抑鬱藥物就像除草劑,雖然除掉了雜草,但溫床還在,一遇到合適的環境,依然會雜草叢生。
要徹底治愈抑鬱症,就要斬草除根,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難以打開的內心世界
相比於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更是一條漫漫長途。無論治療者還是被治療者,隻能用自己的內心去體察療效,無法確定何時才是治療終點。
原因在於,患者的內心是一個很難打開的世界。
不是說患者主觀上不願意打開(這種情況當然也很常見),而是客觀上,人的心理有本能的防禦功能。抑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會讓患者更加封閉;不恰當的防禦方式,會構成心理障礙的一個部分,甚至超越其本身。
從心理學理論看,抑鬱症的真正的成因在人的內心深處,即性格和人格。有一種觀察認為: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結構中,有一個嚴厲的懲罰者,這個懲罰者會時時監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現一點點過錯或者失誤,這個懲罰者就會以極其嚴厲的方式實施製裁和譴責。這樣的自我攻擊,會使得他自責自罪、活力降低、自我價值感低下,抑鬱症就會不期而至。
千萬不要以為吃了藥就萬事大吉,自己一定要對自己的痛苦承擔責任。配合醫生,直麵內心,以“自知力”和“自我改變的願望”作為依托,對自己的實際產生困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自我成長和自我療愈之道。
對人性和人生的覺察和反省,是真正文明的標誌。如果一個人缺乏自我觀照和觀察的能力,不管他在世俗功業上多麽成功,靈魂中的那份孤獨都是最無奈的傷痕。
心理分析師良莠不齊
人性和人心,是微妙和複雜的,決定了心理治療也非常微妙和複雜,比藥物治療更難以把握。
藥物治療是用藥物強行改變大腦的化學環境,從而改善情緒;心理治療則是幫助患者發現內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來龍去脈,領悟它與自己存在問題的關聯,改善患者情緒,求得身心統一。
因此,一個好的心理醫生,是引導患者生命之船的舵手。他必須有精粹的專業知識,有聰穎的悟性,有冷靜的頭腦,有共情的能力,有愛心、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應該有豐富的人生閱曆。他經曆的痛苦越多、對生活的體驗越豐富,越能幫助別人。
在現實中,好的心理醫生甚至比好的西醫更加難求。我經曆過三位心理醫生,三種類型,都不成功。
第一位是女士。她自稱經常被跨國大公司請去做講座。她坐在我麵前,彬彬有禮,腰板筆直,雙膝並攏,兩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我一開口,她就拿出筆來在小本子上畫,一副很職業的樣子。
她先問了我簡單的情況,然後自信地說:“如果你在一個月前找到我,現在病就好了,根本用不著去醫院。”
接著,她開始給我講道理:“人是萬物之靈,和動物相比,人最不一樣的就是有意誌。疾病這東西,你硬它就軟,你軟它就硬。要靠意誌戰勝病魔。寶劍鋒從磨礪出……”聽到這裏,我接茬兒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她一愣,頓了頓,頗有些掃興地說:“對。”
接下來,我就沒興趣認真聽下去。她說的都是些鼓勵的話,正麵而宏大。我後來把她歸類為“勵誌型”。
第二位是位男士。他頭發後梳,腦門大而亮,眼睛炯炯有神,顯得智慧聰穎。
他開場先講了個成功案例:某人,因為什麽事情找到他;他如何勸慰,如何有效,對方如何感激涕零。然後,他拿出手機,翻出那個患者發的短信,站起來,繞過桌子走到我麵前讓我看。
正式開談,他先問我的情況,然後開始出謀劃策。比如,談到工作壓力大、難度高,他說:“有兩個辦法,一是往上躥一躥,二是往下縮一縮。如果是年輕人,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往上躥;像你都40多了,學習能力已經不行了,那就往下縮。你可以向領導提出來,換一份輕鬆的工作。我不相信你在單位就找不到一份輕活兒。打掃衛生總行吧?”
話畢,他又非常理解和同情地對我說:“當然了,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中國人就是能上不能下。可你現在沒辦法,總得麵對現實啊。”
談完後,他主動讓我記下他的手機號,說:“再過一星期,你再來找我,向我匯報教給你的辦法你做到沒有。如果你能做到,慢慢就能好起來。不然我也救不了你。”
我頻頻點頭,可是出門忘了保存他的手機號。自然也再沒找過他。
第三位,又是位女士。她屬於“人格分析型”,對我既不勵誌,也不按世俗的智慧進行指導,但能夠從我敘述的隻言片語中,敏銳地抓到我性格中的某些特點,拚出我既往生活的一些畫麵。其中有的對,有的接近,有的不對,但她自己有著完整邏輯。
不過,聽著她分析,我想,我對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你分析得再對,隻能證明你聰明,對我有什麽用?
當我對她的分析提出異議時,她說:“那是你的潛意識在那麽做。”一說“潛意識”,我就理屈詞窮了。潛意識就是自己不知道的意識,我還能怎麽說?
當我提到我在安定醫院看病,每天吃很多藥時,她充滿同情地看著我說:“你吃什麽藥啊?你有什麽病啊?”
她最後總結說:“你的抑鬱,其實是你潛意識的自我選擇。過去你受過很多傷害,就像你的胳膊被一小刀一小刀拉傷一樣。現在,你是在用抑鬱的方式總罷工,來對你周圍曾經傷害過的人進行報複,讓他們為你著急、痛苦。”
她還說:“我支持你,繼續在這樣的狀態中多停留一段時間,想耍脾氣就耍脾氣。到自己想走出來時,你就走出來了。”
對此我不敢苟同。因為即使在潛意識中,也不會有人願意停留在抑鬱狀態的。
其實,不僅中國,在國外,心理谘詢師也是良莠不齊,找到一個好心理谘詢師同樣很難。一個心理谘詢師僅僅停留在釋疑解惑層麵,遠遠不夠。無論是談人生大道理,還是克服生活困難的勇氣,心理醫生並不一定比患者出色。患者並非不明白某一個道理,或者缺乏某方麵素質,而是他內心有一股無形的狂風,阻礙他發揮自己的能力。
自我療救之道
正因為好心理醫生難求,才會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這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心理治療的要義是直達內心,這條通道隻有自己知道。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效果可能更為徹底。
就心理調整而言,其基本手段是用健康的思維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維方式。同樣一個事物,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觀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積極思維看到好的一麵,負麵思維隻關注壞的一麵。後者會比較悲觀,前者則會健康而樂觀,當然也就更加進取。學習觀察事物的積極方麵,是一種重要的訓練。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就要提高自己心理調節的能力,有意識地緩解來自環境的壓力。從更高層次看,是要跳出自身。好比擁有精神中的“第三隻眼睛”,能夠觀察自己情緒的變化,尋找心理擾動的原因,正確應對紛繁複雜的現實。
抑鬱症是人體最為複雜的疾病之一。從基因到大腦到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反饋。個體在整個環節中的薄弱點,不盡相同卻又各有相似。如此複雜性決定了抑鬱症需要科學、係統的治療方法。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並非易事。要學習很多知識,包括大腦的科學原理、心理學知識和精神科學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深入內心,觀照自我。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如果做到了,將導致人生觀念和價值觀的重塑,甚至成為自我發現和靈性成長的契機。
有一首詩說:
當我真的願意看見自己時
我可能還會痛
但已經不再抱怨
我深知
這痛
隻因遇見真實的自己
曾經那個不懂愛的自己
透過痛
生命正在穿越和成長
我深知
我的內在有一個真正的宇宙
生命裏所有的智慧
都在裏麵蘊藏和發酵
我願意
繼續了解和發現未知的自己
不斷與真實相遇
我知道
透過真正地了解自己
我會真正了解生命
和了解宇宙的奧秘
中國古代智慧有“身心一體”之說,大意是說,精神不是獨立於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而和肉體是對應的。人類的所有複雜的情感,都有與其對應的精巧的生物學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