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如洪水,可疏不可堵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00年,我曾經就南水北調問題,采訪過時任水利部部長汪恕誠。他對我談起1998年大洪水過後中國防洪思路的轉變。
他說,原來治水主要靠修堤築壩,把洪水攔住,是一種“控”的思路。1998年大洪水後,意識到洪水是大自然的隨機事件,不是憑人力就能徹底戰勝的。於是,新的治水思路從洪水控製向洪水管理轉變,即認識到洪水不僅是災害,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變成資源;要給洪水以出路,提高對洪水資源的利用能力,從而緩解水患。
汪恕誠這番話,當時讓我耳目一新,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記得。
近日,在研究大腦和情緒的關係問題時,我突然悟到:情緒如洪水,可疏不可堵;對情緒,不是要控製、戰勝,而是要把情緒視為一種資源,給情緒以出路,順應情緒,利用情緒。
意誌與情緒
什麽是情緒?情緒是高等生物才擁有的主觀認知經驗。它既是一種心理狀態,又是一種生理狀態,和人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相關。
情緒來自人的大腦,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意識。大腦中1000億個神經細胞是情緒的物質基礎,創造出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情緒多樣而複雜。喜悅、快樂、熱愛是積極情緒;焦慮、抑鬱、悲哀、憤怒、緊張、恐懼是消極情緒。還有一些細膩、微妙、複雜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沮喪、自豪、傷感等。
有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幾乎是人的本能,和原始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比如恐懼。有的情緒是後天產生的,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會。
無論哪一種情緒,都會對人類的行為產生影響。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好情緒,趕走壞情緒。很多時候,人們希望用意誌來控製情緒。他們認為:外在因素是自己沒法控製的,比如天氣影響航班起降,供需影響物價等等;而情緒是一種內在、主觀的因素,為什麽不能控製?也許一般人不能控製,意誌強大堅定的人不難控製吧?
其實不然。關鍵在於,情緒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的,它和視覺、聽覺、語言、記憶一樣,都是大腦某些腦區產生的功能。如果大腦功能失調,連人的意願都會改變,遑論情緒。
什麽是意誌?《心理學大辭典》載:“意誌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自身的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意誌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它對人的行為,包括外部動作和內部心理狀態,有發動、堅持、製止、改變等方麵的控製調節作用。
那麽,為什麽意誌不可以指揮自己的情緒?很簡單:意誌不能改變情緒產生的大腦生理基礎,即大腦的功能變化。意誌與情緒出自不同的渠道,我們可以用意誌指揮我們的行動、言語和思維,但不能任意指揮我們的情緒。
你能指揮自己停止悲傷嗎?你能克製憤怒嗎?有人說可以。其實,你克製的不是憤怒,而是克製了表達憤怒的表情、言語和舉止。憤怒還在,而且因為被你克製、延擱和蓄積,而越發強化了。
再如,一個人因失眠而焦慮,他想克服焦慮,努力讓自己睡著,結果適得其反;運動員在賽場上很緊張,他告誡自己不要緊張,結果越告誡越緊張,動作更加變形。
別以為你能命令你自己。
如何順應情緒
在大多數時候,人類與情緒搏鬥是徒勞而愚蠢的。情緒像洪水,一旦產生,就有了一股勢能。越阻擋它,它越會蓄積起來,變成更大的能量。
所以,不要試圖控製和消滅自己的不良情緒,而要順應情緒,尊重情緒的自然規律。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1874—1938),曾創立“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強迫症、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驚恐發作等,其精髓是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還曾總結出情緒的五大規律:
1.任何一種情緒,隻要不對它追加新的刺激,經過一個過程後會自然衰減。“時間是最好的療傷劑”,就是這個道理的體現。
2.任何一種情緒,如果反複重現,人就會慢慢適應,情緒也會隨之減弱、消退。譬如身處一個惡劣環境,剛開始情緒很糟糕,時間一長,習慣了環境,煩躁就會自然消減。“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3.任何一種情緒,經過宣泄便可能衰減消退。譬如憤怒經過發泄,便能夠平息一些。
4.有些情緒,譬如對愛的渴望,如果得到滿足就可能衰減消退。
5.如果對情緒硬加幹預,不斷添加新刺激,反而會蓄積成更大的破壞力量。
森田的研究,貫穿一個基本精神:順應情緒的自然規律。或聽任其隨時間流逝,或任其反複出現而麻木,或宣泄它,或滿足它。相反,如果和情緒對著幹,試圖戰勝它,就會產生更大的情緒。
比如,你在競爭中失敗,已經很痛苦、焦慮。你對自己的狀態不滿,試圖克服而不得,不但痛苦沒減輕,又為自己的軟弱無能增加了新的苦惱。
回到本文的標題:情緒如洪水,可疏不可堵。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就可以指引我們走出負麵情緒的泥潭。
他說,原來治水主要靠修堤築壩,把洪水攔住,是一種“控”的思路。1998年大洪水後,意識到洪水是大自然的隨機事件,不是憑人力就能徹底戰勝的。於是,新的治水思路從洪水控製向洪水管理轉變,即認識到洪水不僅是災害,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變成資源;要給洪水以出路,提高對洪水資源的利用能力,從而緩解水患。
汪恕誠這番話,當時讓我耳目一新,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記得。
近日,在研究大腦和情緒的關係問題時,我突然悟到:情緒如洪水,可疏不可堵;對情緒,不是要控製、戰勝,而是要把情緒視為一種資源,給情緒以出路,順應情緒,利用情緒。
意誌與情緒
什麽是情緒?情緒是高等生物才擁有的主觀認知經驗。它既是一種心理狀態,又是一種生理狀態,和人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相關。
情緒來自人的大腦,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意識。大腦中1000億個神經細胞是情緒的物質基礎,創造出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情緒多樣而複雜。喜悅、快樂、熱愛是積極情緒;焦慮、抑鬱、悲哀、憤怒、緊張、恐懼是消極情緒。還有一些細膩、微妙、複雜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沮喪、自豪、傷感等。
有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幾乎是人的本能,和原始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比如恐懼。有的情緒是後天產生的,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會。
無論哪一種情緒,都會對人類的行為產生影響。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好情緒,趕走壞情緒。很多時候,人們希望用意誌來控製情緒。他們認為:外在因素是自己沒法控製的,比如天氣影響航班起降,供需影響物價等等;而情緒是一種內在、主觀的因素,為什麽不能控製?也許一般人不能控製,意誌強大堅定的人不難控製吧?
其實不然。關鍵在於,情緒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的,它和視覺、聽覺、語言、記憶一樣,都是大腦某些腦區產生的功能。如果大腦功能失調,連人的意願都會改變,遑論情緒。
什麽是意誌?《心理學大辭典》載:“意誌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自身的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意誌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它對人的行為,包括外部動作和內部心理狀態,有發動、堅持、製止、改變等方麵的控製調節作用。
那麽,為什麽意誌不可以指揮自己的情緒?很簡單:意誌不能改變情緒產生的大腦生理基礎,即大腦的功能變化。意誌與情緒出自不同的渠道,我們可以用意誌指揮我們的行動、言語和思維,但不能任意指揮我們的情緒。
你能指揮自己停止悲傷嗎?你能克製憤怒嗎?有人說可以。其實,你克製的不是憤怒,而是克製了表達憤怒的表情、言語和舉止。憤怒還在,而且因為被你克製、延擱和蓄積,而越發強化了。
再如,一個人因失眠而焦慮,他想克服焦慮,努力讓自己睡著,結果適得其反;運動員在賽場上很緊張,他告誡自己不要緊張,結果越告誡越緊張,動作更加變形。
別以為你能命令你自己。
如何順應情緒
在大多數時候,人類與情緒搏鬥是徒勞而愚蠢的。情緒像洪水,一旦產生,就有了一股勢能。越阻擋它,它越會蓄積起來,變成更大的能量。
所以,不要試圖控製和消滅自己的不良情緒,而要順應情緒,尊重情緒的自然規律。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1874—1938),曾創立“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強迫症、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驚恐發作等,其精髓是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還曾總結出情緒的五大規律:
1.任何一種情緒,隻要不對它追加新的刺激,經過一個過程後會自然衰減。“時間是最好的療傷劑”,就是這個道理的體現。
2.任何一種情緒,如果反複重現,人就會慢慢適應,情緒也會隨之減弱、消退。譬如身處一個惡劣環境,剛開始情緒很糟糕,時間一長,習慣了環境,煩躁就會自然消減。“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3.任何一種情緒,經過宣泄便可能衰減消退。譬如憤怒經過發泄,便能夠平息一些。
4.有些情緒,譬如對愛的渴望,如果得到滿足就可能衰減消退。
5.如果對情緒硬加幹預,不斷添加新刺激,反而會蓄積成更大的破壞力量。
森田的研究,貫穿一個基本精神:順應情緒的自然規律。或聽任其隨時間流逝,或任其反複出現而麻木,或宣泄它,或滿足它。相反,如果和情緒對著幹,試圖戰勝它,就會產生更大的情緒。
比如,你在競爭中失敗,已經很痛苦、焦慮。你對自己的狀態不滿,試圖克服而不得,不但痛苦沒減輕,又為自己的軟弱無能增加了新的苦惱。
回到本文的標題:情緒如洪水,可疏不可堵。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就可以指引我們走出負麵情緒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