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後如何重返社會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心中的疤痕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征集10位誌願者,告訴他們,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應,尤其是麵部有疤痕的人。
化妝師首先在每位誌願者臉上畫了一道血肉模糊的傷口,並用鏡子讓他們看到可怕的自己。隨後,心理學家收走了鏡子。
過了一會兒,心理學家又說,為了讓傷口更逼真,需要再塗抹一些粉末。事實上,化妝師沒再塗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濕棉紗把假傷口徹底擦幹淨了。
不知情的誌願者們被派到各個公共場合,回來後,他們向心理學家陳述了各自的經曆。他們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對他們驚訝、厭惡,缺乏善意,總是很無禮地盯著他們的臉。
這個實驗的結果甚至讓心理學家也很震驚:人們關於自身的錯誤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他們的感知。他們的臉上本沒有疤痕,隻因將“疤痕”刻在心裏,才會感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
換句話說,所謂外界的眼光,隻是你內心的投射。
這個心理實驗對於抑鬱症患者應該是有啟發的。許多患者病愈後重返社會,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們將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憐憫,還是歧視?
都不是。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那麽重視你。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如一句西諺:“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如果你為此忐忑惶恐,需要改變的是你的內心。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目光。
打消病恥感
接下來,我以自己為例,說明如何戰勝內心的畏懼。
這種畏懼確實曾經存在。記得病中,同事帶我去看某大型醫院一位著名神經內科醫生。這位和藹的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她向我講解了一些知識,囑咐我盡快好起來。“別拖久了,拖久了不好,”她猶豫一下,“怕嚇著你……病在身上,總得找一個出口,搞不好會轉成癌症……”
後來,又談到康複問題:“抑鬱症患者有一種‘病恥感’,害怕和人接觸;越怕和人接觸,病越好不了,惡性循環。重返社會很難。”
不過,事實證明,病愈後重返社會沒這麽艱難。
2012年7月19日,我用藥見效後當晚,向胡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本書序作者)報喜。第二天上午,舒立即安排我去辦公室。盡管猶豫、忐忑,我還是一咬牙,邁出了重返工作崗位的第一步。
這是重要的一步。坐在久違了5個半月的座位上,看著辦公桌幹淨、整潔,一如舊日;同事們看到我,簡單問好,並無特別的關注。
午飯時,我把病中的經曆和感受說了一遍。王爍(財新傳媒主編)饒有興味地聽完,說:“你應該寫篇文章,標題叫‘地獄歸來’。”
當晚,我想起王爍的話,信筆一試。盡管5個多月沒寫東西了,我高興地發現,思維功能並未受損,甚至更好。
這篇文章對於我重返社會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它,我告訴朋友和同事,為什麽我消失了數月。從此,大家不必再有好奇和猜疑;我也不必再費口舌解釋。
我知道,很多患者特別忌諱提自己得過抑鬱症。他自己諱莫如深,同事朋友們在他麵前也隻能小心翼翼,假裝不知道。演戲太累,給自己、給他人都無端增加了很多壓力,何苦?
沒什麽不好意思的。首先,這不丟人;其次,即使丟人,大家忙於生計,誰顧得上你?即使有幾個閑人盯著你,他們的興趣又能持續幾天?
不能撤除之手
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長期保持身體狀態的平穩。
抑鬱症痊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千萬不要以為大腦解除了抑製就萬事大吉。未來的路還很長,藥物治療隻能把你從陷阱底部撈上來,接下來會怎麽樣,就看你自己了。
首先,堅持吃藥。一般來說,藥物見效後,還要進行維持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短療程是半年。我認為,為了保險起見,輕度抑鬱最好維持治療6個月以上;中度抑鬱9個月以上;重度抑鬱15個月以上。
很多人認為,抗抑鬱藥吃多了會上癮,這是一個誤解。藥物研究證明,抗抑鬱藥沒有成癮性。之所以要長時間服用,是因為保持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暫時離不開抗抑鬱藥物。
抑鬱症複發率很高,複發後治療將更為困難。發作一次的患者,複發率為50%;發作兩次,複發率為75%;三次發作,複發率幾乎是100%。
我多次對病友打過一個比方:就像一個人,本來能直立行走,患了病,站不直了,要往後倒;這時,需要有一隻手(藥物),撐住他的後背,讓他能夠站直並繼續往前走;這隻手不能輕易撤,要等他恢複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功能後,再慢慢地、一點點地撤除。一旦發現他有些搖晃,就要立刻再次撐住,不然前功盡棄。
我知道很多患者,就是因為急不可待地停藥,導致複發。尤其是一些女患友,明知停藥的後果,為了生孩子,鋌而走險,鑄成大錯,悔之何及!
鍛煉是一種生活方式
和堅持服藥幾乎具有同等作用的,是堅持鍛煉。
體育鍛煉對緩解抑鬱、焦慮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效果。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專門研究過這個課題。他們發現,經過3個月的嚴格體育鍛煉,患者的抑鬱症狀有明顯改善,與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效果相似。對中學生的研究也發現,參加體育鍛煉多的同學,抑鬱症狀相對較少。
其他研究也發現:鍛煉可以改善諸如驚恐障礙、心理創傷和其他焦慮性心理問題。
研究者推測,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腦內化學物質如“內啡肽”的分泌。這種物質可以使人心情振奮、精神愉悅。
體育鍛煉還能改進自我形象,得到團體成員的幫助,分散對日常憂慮的過分關注,提升對所遇問題處理的自信心。這些都有利於情緒的改善。
鍛煉的好處實在太多,無須多言。這裏我想介紹一點兒心得:為了便於堅持,千萬不要把鍛煉變成一個苦差,對其望而生畏。
不必太約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鍛煉多少時間、每次鍛煉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堅持不下來。輕鬆點,隨意點,選擇一些簡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哪怕每次隻能鍛煉短短10分鍾時間,日積月累,必有所成。當慢慢形成習慣,鍛煉成為你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不需要“堅持”了。
重建心靈
記不清何時何地,我讀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一種病痛,本身就包含著治愈的力量。這句話給過我很大的啟發,它是對抑鬱症康複之路的生動寫照。
到目前為止,治療抑鬱症,藥物是首選方式。但不必回避,藥物治療有很多局限性:其一,隻治標不治本;其二,有副作用;其三,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其四,存在治療無效的可能。
因此,藥物治療隻是一種最不壞的方式,盡管其作用是決定性的,但自己的努力不可或缺。一個患者痊愈的程度,決定於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遵從內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看過一個抑鬱症電視專題片,其中有一段說:抑鬱症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能讓你在人生中的某一階段,停下快速前進的腳步,盤點一下人生,以便將來活得更好些。
今日看來,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病程中,一個人會暫時失去很多社會功能,但大腦從未停頓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穀,就沒有必要粉飾和虛誇,而可以直麵內心,用手術刀解剖過去,梳理人生的成敗得失。當再沒有什麽可以失去的時候,轉機就將到來。
一個正常的精神世界,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和精神建構,有包容異見的氣度;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又能獨立地擔當,不到萬不得已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同時,還能夠看清人世間的紛繁喧擾,以真誠駕駛著熱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慮,敢於在自己的生活中選擇、放棄和承擔一些東西。
假如能做到,就會無所畏懼;曾經承受的一切,就不會白費。與抑鬱症的遭遇,將成為你重塑人生的契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目光。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征集10位誌願者,告訴他們,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應,尤其是麵部有疤痕的人。
化妝師首先在每位誌願者臉上畫了一道血肉模糊的傷口,並用鏡子讓他們看到可怕的自己。隨後,心理學家收走了鏡子。
過了一會兒,心理學家又說,為了讓傷口更逼真,需要再塗抹一些粉末。事實上,化妝師沒再塗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濕棉紗把假傷口徹底擦幹淨了。
不知情的誌願者們被派到各個公共場合,回來後,他們向心理學家陳述了各自的經曆。他們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對他們驚訝、厭惡,缺乏善意,總是很無禮地盯著他們的臉。
這個實驗的結果甚至讓心理學家也很震驚:人們關於自身的錯誤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他們的感知。他們的臉上本沒有疤痕,隻因將“疤痕”刻在心裏,才會感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
換句話說,所謂外界的眼光,隻是你內心的投射。
這個心理實驗對於抑鬱症患者應該是有啟發的。許多患者病愈後重返社會,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們將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憐憫,還是歧視?
都不是。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那麽重視你。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如一句西諺:“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如果你為此忐忑惶恐,需要改變的是你的內心。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目光。
打消病恥感
接下來,我以自己為例,說明如何戰勝內心的畏懼。
這種畏懼確實曾經存在。記得病中,同事帶我去看某大型醫院一位著名神經內科醫生。這位和藹的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她向我講解了一些知識,囑咐我盡快好起來。“別拖久了,拖久了不好,”她猶豫一下,“怕嚇著你……病在身上,總得找一個出口,搞不好會轉成癌症……”
後來,又談到康複問題:“抑鬱症患者有一種‘病恥感’,害怕和人接觸;越怕和人接觸,病越好不了,惡性循環。重返社會很難。”
不過,事實證明,病愈後重返社會沒這麽艱難。
2012年7月19日,我用藥見效後當晚,向胡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本書序作者)報喜。第二天上午,舒立即安排我去辦公室。盡管猶豫、忐忑,我還是一咬牙,邁出了重返工作崗位的第一步。
這是重要的一步。坐在久違了5個半月的座位上,看著辦公桌幹淨、整潔,一如舊日;同事們看到我,簡單問好,並無特別的關注。
午飯時,我把病中的經曆和感受說了一遍。王爍(財新傳媒主編)饒有興味地聽完,說:“你應該寫篇文章,標題叫‘地獄歸來’。”
當晚,我想起王爍的話,信筆一試。盡管5個多月沒寫東西了,我高興地發現,思維功能並未受損,甚至更好。
這篇文章對於我重返社會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它,我告訴朋友和同事,為什麽我消失了數月。從此,大家不必再有好奇和猜疑;我也不必再費口舌解釋。
我知道,很多患者特別忌諱提自己得過抑鬱症。他自己諱莫如深,同事朋友們在他麵前也隻能小心翼翼,假裝不知道。演戲太累,給自己、給他人都無端增加了很多壓力,何苦?
沒什麽不好意思的。首先,這不丟人;其次,即使丟人,大家忙於生計,誰顧得上你?即使有幾個閑人盯著你,他們的興趣又能持續幾天?
不能撤除之手
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長期保持身體狀態的平穩。
抑鬱症痊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千萬不要以為大腦解除了抑製就萬事大吉。未來的路還很長,藥物治療隻能把你從陷阱底部撈上來,接下來會怎麽樣,就看你自己了。
首先,堅持吃藥。一般來說,藥物見效後,還要進行維持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短療程是半年。我認為,為了保險起見,輕度抑鬱最好維持治療6個月以上;中度抑鬱9個月以上;重度抑鬱15個月以上。
很多人認為,抗抑鬱藥吃多了會上癮,這是一個誤解。藥物研究證明,抗抑鬱藥沒有成癮性。之所以要長時間服用,是因為保持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暫時離不開抗抑鬱藥物。
抑鬱症複發率很高,複發後治療將更為困難。發作一次的患者,複發率為50%;發作兩次,複發率為75%;三次發作,複發率幾乎是100%。
我多次對病友打過一個比方:就像一個人,本來能直立行走,患了病,站不直了,要往後倒;這時,需要有一隻手(藥物),撐住他的後背,讓他能夠站直並繼續往前走;這隻手不能輕易撤,要等他恢複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功能後,再慢慢地、一點點地撤除。一旦發現他有些搖晃,就要立刻再次撐住,不然前功盡棄。
我知道很多患者,就是因為急不可待地停藥,導致複發。尤其是一些女患友,明知停藥的後果,為了生孩子,鋌而走險,鑄成大錯,悔之何及!
鍛煉是一種生活方式
和堅持服藥幾乎具有同等作用的,是堅持鍛煉。
體育鍛煉對緩解抑鬱、焦慮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效果。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專門研究過這個課題。他們發現,經過3個月的嚴格體育鍛煉,患者的抑鬱症狀有明顯改善,與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效果相似。對中學生的研究也發現,參加體育鍛煉多的同學,抑鬱症狀相對較少。
其他研究也發現:鍛煉可以改善諸如驚恐障礙、心理創傷和其他焦慮性心理問題。
研究者推測,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腦內化學物質如“內啡肽”的分泌。這種物質可以使人心情振奮、精神愉悅。
體育鍛煉還能改進自我形象,得到團體成員的幫助,分散對日常憂慮的過分關注,提升對所遇問題處理的自信心。這些都有利於情緒的改善。
鍛煉的好處實在太多,無須多言。這裏我想介紹一點兒心得:為了便於堅持,千萬不要把鍛煉變成一個苦差,對其望而生畏。
不必太約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鍛煉多少時間、每次鍛煉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堅持不下來。輕鬆點,隨意點,選擇一些簡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哪怕每次隻能鍛煉短短10分鍾時間,日積月累,必有所成。當慢慢形成習慣,鍛煉成為你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不需要“堅持”了。
重建心靈
記不清何時何地,我讀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一種病痛,本身就包含著治愈的力量。這句話給過我很大的啟發,它是對抑鬱症康複之路的生動寫照。
到目前為止,治療抑鬱症,藥物是首選方式。但不必回避,藥物治療有很多局限性:其一,隻治標不治本;其二,有副作用;其三,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其四,存在治療無效的可能。
因此,藥物治療隻是一種最不壞的方式,盡管其作用是決定性的,但自己的努力不可或缺。一個患者痊愈的程度,決定於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遵從內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看過一個抑鬱症電視專題片,其中有一段說:抑鬱症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能讓你在人生中的某一階段,停下快速前進的腳步,盤點一下人生,以便將來活得更好些。
今日看來,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病程中,一個人會暫時失去很多社會功能,但大腦從未停頓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穀,就沒有必要粉飾和虛誇,而可以直麵內心,用手術刀解剖過去,梳理人生的成敗得失。當再沒有什麽可以失去的時候,轉機就將到來。
一個正常的精神世界,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和精神建構,有包容異見的氣度;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又能獨立地擔當,不到萬不得已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同時,還能夠看清人世間的紛繁喧擾,以真誠駕駛著熱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慮,敢於在自己的生活中選擇、放棄和承擔一些東西。
假如能做到,就會無所畏懼;曾經承受的一切,就不會白費。與抑鬱症的遭遇,將成為你重塑人生的契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