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三十六計》第四套混戰計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這辭意是說:兩軍對壘,不直接抗擊它的鋒芒,而是削弱它的氣勢,從根本上減削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製服它。
‘釜底抽薪’這句話,係根據北齊時那位撰著魏書的‘北朝三才子’魏牧所寫梁朝文裏麵的‘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演繹出來的,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應該從根本上解決的意思。‘釜底抽薪’和‘揚湯止沸’是同義語,意義卻有區別。‘揚湯止沸’是在事發之後,想辦法使之緩和,防止繼續惡化,這是暫救一時的治標辦法。‘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整頓的一種手段,是一個治本的辦法。用在鬥爭中,‘釜底抽薪’是一種‘兜底戰術’。在互相對壘、劍拔弩張的時候,避免作正麵的主力攻擊,而從對方的幕後去下工夫,側麵暗算,扯其後腿,拆其後台,使它於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個泄氣的皮球。‘兜底戰術’的妙用,在於聽之無聲,視之無形,無窮如天地,艱知如陰陽,施用暗往明來、陰差陽遣的手段,使對方墮於術中而不覺。
孫子兵法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令。’司令,就是指能夠掌握敵人的生死如天上的司命神一樣。即是說,在戰鬥中已掌握了主動,可以困惑敵人的意誌,左右敵人的行動,這是一種放冷箭的攻擊,配合一套造謠搗亂,滋事困擾,既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又可以一戰而繳人之械,可謂高明之至。不管在情場、商場、戰場或人生的政治舞台上,這‘釜底抽薪’實在是最狠毒的陰謀,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在戰場上,此計利用的最多。
戰國時,燕昭王拜樂毅為將,興兵複仇,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隻有墨、莒城未下。樂毅想籠絡民心,不逼之太甚,隻把二城圍困住。及至燕昭王薨,惠王即位。新王與樂毅素有矛盾,齊將田單見此情形,乃施‘釜底抽薪’之計,要把樂毅弄走。遂派人往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能於六月間連下齊城,自立為齊王。’惠王聽說,即陣前換帥,派騎劫去代替樂毅兵權,樂毅畏罪,逃到趙國去。騎劫一上任便盡改舊法,下令攻城,卒被田單幾番用計,驅火牛大破燕軍,殺了騎劫,盡複失地。
秦國的範睢也用此計大破趙國。秦王攻趙,趙將廉頗嚴陣固守,秦軍不能越雷池一步。趙王不明廉頗戰術,屢下令進攻,廉頗不聽。秦相範睢見此機可乘,使間諜造謠,說‘秦是最怕趙括將軍,廉頗實一庸才,怕死不出,早晚定被擒獲。’趙王信以為真,乃使趙括代替廉頗,範睢知趙王中計,乃暗遣上將白起增兵,誘殺了趙括,坑殺趙國降卒二十萬。
楚漢相爭時,項羽對劉邦用過此計,卻瞞不過張良,白費了一番心機。當在廣武會戰的時候,項羽想逼劉邦退兵,拿出劉邦父親來,置於油鍋前,對劉邦說:‘如不退兵,即將你父烹殺。’這時,如果劉邦心一軟,可能罷兵歸降,而項羽就可以坐穩王位,曆史就要改寫了!但張良早就教會了老劉,老劉反而笑起來說:‘我與你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亦即你的父親,要怎樣做我都無所謂,若要烹殺的話,最好分給我一杯羹。’這樣一來,項羽簡直就拿這個賴皮劉邦劉大俠沒有辦法,老劉臉皮厚得沒法治。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還不是後主劉禪中了司馬懿此計,把諸葛亮在前線召回?
以上的實例是屬於軍事上的,屬於政治上最出色的就是墨子的非攻術。戰國時,公輸般,即魯班替楚王建造了一套新式武器,要去攻打宋國,墨子知道了消息,不遠千裏地去阻止他,在楚王麵前,即席和公輸般表演了九次的攻防演習、咬牙較戰,卒至把好戰分子嚇阻住,才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還有,我們的聖人孔夫子竟也在這‘釜底抽薪’之計下栽了一交,要流亡國外過過流浪生活,可見仁義道德之化身,經不起六壬一扭,也從此證明,詭計的使用對象,最見效的還是那些道學先生。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否則,齊景公為何能氣走孔夫子?
還有一個最精彩的故事,以一個小偷而做出安邦定國的偉業,無非也是用了這‘釜底抽薪’之計。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戰國時,齊國出兵打楚國,楚國的令尹(發yi
音,
otyi一、伊)子發率兵抵禦。交戰三次,三次皆敗,眼見就要挑白旗投降。用盡很多計謀都沒有辦法,齊軍始終未受影響,反而聲勢愈強。子發正在無計可施、無路可行、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一位做小偷的求見統帥,說:‘我會偷盜,到此時候,願去敵營試一試,相信會扭轉局勢未定’。子發無可奈何之際,姑且派他去活動一下。於是,這名小偷便摸摸偷偷地進入敵營,偷了齊將帳子交給子發,子發使人公開還給了齊將。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齊將的枕頭,又送還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齊將頭上的發插,子發複使人奉還。齊將不禁大驚了,心想這樣下去,豈不成了連腦袋都會被偷去?於是急忙下令班師回朝,因此,楚國才轉危為安。這真是超級國際笑話!精彩!精辟(屁)!”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這段辭意是說: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利用它力量虛弱而沒有主見,使它順從我,像人隨天時而作息一樣習慣、自然。”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這辭意是說: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冒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
‘金蟬脫殼’是一種比喻,是說寒蟬在蛻變時,本身臆離皮殼飛跑,隻留下一個蟬蛻在枝頭搖曳。施諸於謀略,即當在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設法偽裝一個形象,瞞過對方的監視,自己暗地裏脫身逃遁的意思。這是‘走為上計’的一種走的方式,是在危急存亡時的脫身之計,是死裏逃生的行險僥幸,做得好就可脫離虎口,計不售,隻可自認晦氣。因在施用此計時,形勢已萬分危急,本身處於極端不利地位,拚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險僥幸,謀劃脫出重圍,再尋東山再起的機會。施計的時候,惟一的目的,隻求本身安全,不管是自己保護自己,或犧牲別人掩護自己,可不必計較,仍要當機立斷,把一切仁慈惻隱之心,押後再說,曹操已清楚說過‘寧我負人,莫人負我’,曆史上的所謂英雄豪傑,有哪個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誰不是憑著別人的血淚起家的?所謂‘暴者不仁,慈者難將’,在互施冷箭的時候,哪個不想改低對方頭顱?
兵書所說‘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此話相當含蓄。要具體說明,就應改之為‘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的殘忍。’為將之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硬起心腸是主要條件,稍存慈心、婦人之仁必將失敗。
‘金蟬脫殼’施計的範圍很廣泛,不管什麽人,什麽環境都可以使用。譬如一家老板要避債,叫一名助手坐鎮應付,自己卻遊埠去了,這就是‘金蟬脫殼’;在談判中,被人糾纏,故意遺下東西,托宣去洗手間,實行‘尿遁’走路,也是脫殼之計。劉邦在鴻門宴上得以脫身,不正是‘尿遁’而走的麽?
曆史上還有幾個典型的例子,都是‘金蟬脫殼’之計的妙用。春秋時候的齊晉交戰,齊軍大敗,將士倉皇(惶)逃遁,獨撇下齊景公呆呆地坐在車上。驚惶失措之際,車夫田父見機行事,急忙叫景公把衣服和自己換了,他冒充齊王,給晉兵捉去了,而真齊王景公卻化裝繞道混出重圍,回國去了。
漢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的時候,內乏繼糧,外無援兵,情勢萬分危急,眼看早晚被拎,謀臣陳平連忙擺計,叫相貌頗似劉邦的武將紀信,假扮劉邦誑楚,驅車出東門投降,等到項羽發覺這個假貨色,真劉邦卻領了文武官員,輕騎銜枚從西門逃之夭夭,得以遁走成皋。項羽怒,焚紀信。後人便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說起這紀公廟,在鄭州西北五十多裏的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餘米。紀公是指紀信,乃劉邦手下大將。但廟已不複保存,原址有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讚頌紀信的碑刻三十餘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書法家盧藏用撰(篆)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
還有一個更精彩的,那就是陳平設計‘城頭燈下擺木偶美人騙過匈奴王冒頓,解了劉邦的白登之圍’。從這一例也可看出,戰爭的根源在於女人,或者說男女之間的一種欲望、一種吸引力,戰爭或是和平也經常利用女人!不然,哪有‘美人計’一說?又怎有所謂的‘和親’一說?就是和親了,男女之間的戰爭又間斷過麽?”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這辭意是說:對於弱小的敵人,要包圍起來殲滅。零散小股敵人,雖然勢單力薄,但行動自由,詭詐難防,因而不利於急追遠趕。
‘關門捉賊’之計,這是最終目的,是強硬手段,切不可心慈手軟而放賊出逃。這與‘開門揖盜’之計互為表裏,須交相使用方能見效。如果光是開門引進敵人而不關門捉拿,等於白費心機,貽患無窮。項羽在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走了漢王劉邦,沒有使用‘關門捉賊’,最終不是自食其果了麽?所以,這兩計用得恰到好處、開關並用,才是真正的‘請君入甕’。”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這辭意是說:當軍事目標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時,利於先攻取就近的敵人,不利於越過近敵去取遠隔的敵國。對於遠隔的敵人,雖然和我們有著對立的政治主張,也可以取得暫時的聯合,以利於各個擊破。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晉崤之戰,正是違背了遠交近攻這一軍事原則,而招致了秦穆公出師不利。此戰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二年冬,秦穆公扶立的晉文公重耳卒。秦穆公不聽蹇叔之勸,勞師襲遠,越晉地伐鄭。結果晉國原軫怨言曰:‘秦不哀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遂發命,遽興薑戎。夏,四月,敗秦師於崤。獲百裏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但這三帥後來又被晉文公之妻,即是秦穆公之女晉襄公之母文嬴言請救回秦國。
觀此之敗,正如秦軍出師前蹇叔所說:‘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所以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所謂‘遠交近攻,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可知一二矣。”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guo)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這辭意是說: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中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它屈服時,我方要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進去。對這種處於困境的國家,隻空談支援而無實際行動,那就等於不會取得它的信任。”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這辭意是說:兩軍對壘,不直接抗擊它的鋒芒,而是削弱它的氣勢,從根本上減削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製服它。
‘釜底抽薪’這句話,係根據北齊時那位撰著魏書的‘北朝三才子’魏牧所寫梁朝文裏麵的‘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演繹出來的,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應該從根本上解決的意思。‘釜底抽薪’和‘揚湯止沸’是同義語,意義卻有區別。‘揚湯止沸’是在事發之後,想辦法使之緩和,防止繼續惡化,這是暫救一時的治標辦法。‘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整頓的一種手段,是一個治本的辦法。用在鬥爭中,‘釜底抽薪’是一種‘兜底戰術’。在互相對壘、劍拔弩張的時候,避免作正麵的主力攻擊,而從對方的幕後去下工夫,側麵暗算,扯其後腿,拆其後台,使它於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個泄氣的皮球。‘兜底戰術’的妙用,在於聽之無聲,視之無形,無窮如天地,艱知如陰陽,施用暗往明來、陰差陽遣的手段,使對方墮於術中而不覺。
孫子兵法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令。’司令,就是指能夠掌握敵人的生死如天上的司命神一樣。即是說,在戰鬥中已掌握了主動,可以困惑敵人的意誌,左右敵人的行動,這是一種放冷箭的攻擊,配合一套造謠搗亂,滋事困擾,既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又可以一戰而繳人之械,可謂高明之至。不管在情場、商場、戰場或人生的政治舞台上,這‘釜底抽薪’實在是最狠毒的陰謀,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在戰場上,此計利用的最多。
戰國時,燕昭王拜樂毅為將,興兵複仇,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隻有墨、莒城未下。樂毅想籠絡民心,不逼之太甚,隻把二城圍困住。及至燕昭王薨,惠王即位。新王與樂毅素有矛盾,齊將田單見此情形,乃施‘釜底抽薪’之計,要把樂毅弄走。遂派人往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能於六月間連下齊城,自立為齊王。’惠王聽說,即陣前換帥,派騎劫去代替樂毅兵權,樂毅畏罪,逃到趙國去。騎劫一上任便盡改舊法,下令攻城,卒被田單幾番用計,驅火牛大破燕軍,殺了騎劫,盡複失地。
秦國的範睢也用此計大破趙國。秦王攻趙,趙將廉頗嚴陣固守,秦軍不能越雷池一步。趙王不明廉頗戰術,屢下令進攻,廉頗不聽。秦相範睢見此機可乘,使間諜造謠,說‘秦是最怕趙括將軍,廉頗實一庸才,怕死不出,早晚定被擒獲。’趙王信以為真,乃使趙括代替廉頗,範睢知趙王中計,乃暗遣上將白起增兵,誘殺了趙括,坑殺趙國降卒二十萬。
楚漢相爭時,項羽對劉邦用過此計,卻瞞不過張良,白費了一番心機。當在廣武會戰的時候,項羽想逼劉邦退兵,拿出劉邦父親來,置於油鍋前,對劉邦說:‘如不退兵,即將你父烹殺。’這時,如果劉邦心一軟,可能罷兵歸降,而項羽就可以坐穩王位,曆史就要改寫了!但張良早就教會了老劉,老劉反而笑起來說:‘我與你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亦即你的父親,要怎樣做我都無所謂,若要烹殺的話,最好分給我一杯羹。’這樣一來,項羽簡直就拿這個賴皮劉邦劉大俠沒有辦法,老劉臉皮厚得沒法治。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還不是後主劉禪中了司馬懿此計,把諸葛亮在前線召回?
以上的實例是屬於軍事上的,屬於政治上最出色的就是墨子的非攻術。戰國時,公輸般,即魯班替楚王建造了一套新式武器,要去攻打宋國,墨子知道了消息,不遠千裏地去阻止他,在楚王麵前,即席和公輸般表演了九次的攻防演習、咬牙較戰,卒至把好戰分子嚇阻住,才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還有,我們的聖人孔夫子竟也在這‘釜底抽薪’之計下栽了一交,要流亡國外過過流浪生活,可見仁義道德之化身,經不起六壬一扭,也從此證明,詭計的使用對象,最見效的還是那些道學先生。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否則,齊景公為何能氣走孔夫子?
還有一個最精彩的故事,以一個小偷而做出安邦定國的偉業,無非也是用了這‘釜底抽薪’之計。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戰國時,齊國出兵打楚國,楚國的令尹(發yi
音,
otyi一、伊)子發率兵抵禦。交戰三次,三次皆敗,眼見就要挑白旗投降。用盡很多計謀都沒有辦法,齊軍始終未受影響,反而聲勢愈強。子發正在無計可施、無路可行、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一位做小偷的求見統帥,說:‘我會偷盜,到此時候,願去敵營試一試,相信會扭轉局勢未定’。子發無可奈何之際,姑且派他去活動一下。於是,這名小偷便摸摸偷偷地進入敵營,偷了齊將帳子交給子發,子發使人公開還給了齊將。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齊將的枕頭,又送還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齊將頭上的發插,子發複使人奉還。齊將不禁大驚了,心想這樣下去,豈不成了連腦袋都會被偷去?於是急忙下令班師回朝,因此,楚國才轉危為安。這真是超級國際笑話!精彩!精辟(屁)!”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這段辭意是說: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利用它力量虛弱而沒有主見,使它順從我,像人隨天時而作息一樣習慣、自然。”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這辭意是說: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冒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
‘金蟬脫殼’是一種比喻,是說寒蟬在蛻變時,本身臆離皮殼飛跑,隻留下一個蟬蛻在枝頭搖曳。施諸於謀略,即當在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設法偽裝一個形象,瞞過對方的監視,自己暗地裏脫身逃遁的意思。這是‘走為上計’的一種走的方式,是在危急存亡時的脫身之計,是死裏逃生的行險僥幸,做得好就可脫離虎口,計不售,隻可自認晦氣。因在施用此計時,形勢已萬分危急,本身處於極端不利地位,拚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險僥幸,謀劃脫出重圍,再尋東山再起的機會。施計的時候,惟一的目的,隻求本身安全,不管是自己保護自己,或犧牲別人掩護自己,可不必計較,仍要當機立斷,把一切仁慈惻隱之心,押後再說,曹操已清楚說過‘寧我負人,莫人負我’,曆史上的所謂英雄豪傑,有哪個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誰不是憑著別人的血淚起家的?所謂‘暴者不仁,慈者難將’,在互施冷箭的時候,哪個不想改低對方頭顱?
兵書所說‘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此話相當含蓄。要具體說明,就應改之為‘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的殘忍。’為將之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硬起心腸是主要條件,稍存慈心、婦人之仁必將失敗。
‘金蟬脫殼’施計的範圍很廣泛,不管什麽人,什麽環境都可以使用。譬如一家老板要避債,叫一名助手坐鎮應付,自己卻遊埠去了,這就是‘金蟬脫殼’;在談判中,被人糾纏,故意遺下東西,托宣去洗手間,實行‘尿遁’走路,也是脫殼之計。劉邦在鴻門宴上得以脫身,不正是‘尿遁’而走的麽?
曆史上還有幾個典型的例子,都是‘金蟬脫殼’之計的妙用。春秋時候的齊晉交戰,齊軍大敗,將士倉皇(惶)逃遁,獨撇下齊景公呆呆地坐在車上。驚惶失措之際,車夫田父見機行事,急忙叫景公把衣服和自己換了,他冒充齊王,給晉兵捉去了,而真齊王景公卻化裝繞道混出重圍,回國去了。
漢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的時候,內乏繼糧,外無援兵,情勢萬分危急,眼看早晚被拎,謀臣陳平連忙擺計,叫相貌頗似劉邦的武將紀信,假扮劉邦誑楚,驅車出東門投降,等到項羽發覺這個假貨色,真劉邦卻領了文武官員,輕騎銜枚從西門逃之夭夭,得以遁走成皋。項羽怒,焚紀信。後人便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說起這紀公廟,在鄭州西北五十多裏的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餘米。紀公是指紀信,乃劉邦手下大將。但廟已不複保存,原址有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讚頌紀信的碑刻三十餘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書法家盧藏用撰(篆)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
還有一個更精彩的,那就是陳平設計‘城頭燈下擺木偶美人騙過匈奴王冒頓,解了劉邦的白登之圍’。從這一例也可看出,戰爭的根源在於女人,或者說男女之間的一種欲望、一種吸引力,戰爭或是和平也經常利用女人!不然,哪有‘美人計’一說?又怎有所謂的‘和親’一說?就是和親了,男女之間的戰爭又間斷過麽?”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這辭意是說:對於弱小的敵人,要包圍起來殲滅。零散小股敵人,雖然勢單力薄,但行動自由,詭詐難防,因而不利於急追遠趕。
‘關門捉賊’之計,這是最終目的,是強硬手段,切不可心慈手軟而放賊出逃。這與‘開門揖盜’之計互為表裏,須交相使用方能見效。如果光是開門引進敵人而不關門捉拿,等於白費心機,貽患無窮。項羽在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走了漢王劉邦,沒有使用‘關門捉賊’,最終不是自食其果了麽?所以,這兩計用得恰到好處、開關並用,才是真正的‘請君入甕’。”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這辭意是說:當軍事目標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時,利於先攻取就近的敵人,不利於越過近敵去取遠隔的敵國。對於遠隔的敵人,雖然和我們有著對立的政治主張,也可以取得暫時的聯合,以利於各個擊破。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晉崤之戰,正是違背了遠交近攻這一軍事原則,而招致了秦穆公出師不利。此戰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二年冬,秦穆公扶立的晉文公重耳卒。秦穆公不聽蹇叔之勸,勞師襲遠,越晉地伐鄭。結果晉國原軫怨言曰:‘秦不哀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遂發命,遽興薑戎。夏,四月,敗秦師於崤。獲百裏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但這三帥後來又被晉文公之妻,即是秦穆公之女晉襄公之母文嬴言請救回秦國。
觀此之敗,正如秦軍出師前蹇叔所說:‘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所以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所謂‘遠交近攻,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可知一二矣。”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guo)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這辭意是說: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中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它屈服時,我方要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進去。對這種處於困境的國家,隻空談支援而無實際行動,那就等於不會取得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