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百聖齊鳴的異象平靜下來,可是秦川的文章,字字珠璣,文氣鼎盛,若是修道人望氣,則可見燦爛光華與日月爭輝。
好在高震出身書院,對文氣光華,有應對的辦法。
他讓人用自己吩咐的辦法,去將秦川的試卷封存下來。
此卷無須閱卷,不給第一都不行,且不會有任何爭議。至於其中的內容,封存前,已經讓博聞強記的書記官記下,待會抄下來即可。
原版的試卷,儼然是儒門的名教聖物了,往後須得當儒門聖物供奉。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眾考官見秦川的試卷封存後,覺得整座貢院都黯然失色,心中悵然有失。
似高潮過後,餘韻不在的空虛感。
有考官暗中催促書記官,快點摘抄秦川的文章,好一睹為快。
古人以漢書下酒。
秦川能百聖齊鳴,符合聖道的文章,下十壇美酒都不過分。
也可能是諸位考官本來就想喝酒。
大家神色都喜氣洋洋。
一次會試,遇上千百年難遇的百聖齊鳴,這等能流傳千古的奇聞異事,甚至見證一位未來的聖人誕生,這是何等榮耀。
路萬裏向著秦川恭賀,說道:“留仙,眼下沒時間和你請教聖道,待此番事了之後,咱們好生聚一聚。”
旁人說這番話,自然有拉攏的嫌疑。
可是路萬裏此言理所當然。
秦川是他親自從鄉野點拔出的小三元,如今中了解元,馬上就是會元,至於狀元之名,不做他想。
將來提起秦川成聖之路,無論如何,路萬裏都繞不過去這一筆。
其他考官此時已經清楚路萬裏和秦川的關係,不由好生羨慕。
他們對路萬裏做了禮部侍郎,少宗伯其實頂多有些泛酸。畢竟能當會試考官的,都是清貴文臣,熬一熬資曆,退休前禮部侍郎這種級別的位置總能輪得到。
可是聖人的引路人,這等無上榮耀,千百世都未必能遇得上一遭。
誰能不羨慕,誰又不嫉妒呢?
真是命好。
…
…
小國師道衍此刻也從考棚出來,深深看了秦川一眼。他剛才以猛虎般霸道的文章與秦川的文章交相輝映,最後秦川的封建論在百聖齊鳴的加持下,令道衍一敗塗地。
他由此陰神受到創傷,文章隻做了一半,就再也做不下去。
道衍小小年紀,可心思深沉。
即使遭逢大變,亦平淡應對,默默療傷,等到考試結束。
他看秦川那一眼,似要把秦川的麵貌記住,永生永世記在心裏。
秦川亦看了他一眼。
他從道衍的眼中沒看到仇恨,隻看到一汪平靜的死水,生不出半點漣漪。好似這人早已心如死灰,沒有任何事物,能擾亂他的心境。
可他才十三歲而已。
不久前,還寫出猛虎般霸道的文章。
當真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之輩。
秦川心裏暗自警惕,咬人的狗不叫。這小和尚心思難測,可能寫出猛虎文章,豈是平淡恬靜的人,切莫被其外表蒙騙。
他能壓倒對方,靠的是古今第一等雄文《封建論》,借的是諸子百聖的聖道威嚴,才使其一敗塗地。
這不代表對方很弱。
隻是秦川如今道韻得手,最大的心事已經了卻。
往後歲月裏,完成諸子交付的使命即可,屆時當可安心應對那還有不到三百年的天劫。
與聖道共鳴後,秦川對天劫的感應愈發清晰強烈,對其威力更有個大概的預計,遠不是他現如今的實力能夠應對的。
還得努力啊。
秦川和路萬裏告別,離開考場。
可是沒出考場太遠。
天地間響起無量梵音。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一陣陣梵音,如同浪潮一樣洶湧而至,侵入秦川的識海中。可是周圍的人,哪怕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秦川清楚,這索命梵音,根本就是隻針對自己。
“大梁國師麽?”秦川沒想到打了小的,這麽快老的就出馬。
當真是急不可耐。
不過他轉念一想,自己文動百聖,如今風頭何其之盛。如果沒有梁帝的默許,國師怎麽敢來找茬。
按理說,秦川是未來的聖人,當今的亞聖。
梁帝當自詡為聖皇,與秦川這個亞聖以及未來注定的聖人君臣際會,寫就一段青史傳奇。
可秦川清楚,梁帝求道長生,常年不理國政,專心帝王心術,根本沒有那麽大的胸懷。
秦川這樣的聖人,恰恰會讓梁帝感到忌憚。
秦川可以做聖人,但必須是臣服梁帝的聖人。
帝王之私,帝王的掌控欲,會驅使梁帝做出這樣的選擇。
如果不這樣做,那就不是梁帝。
真有那麽大的胸襟,容納在世聖人,梁帝就不是梁帝,而是一代明君。可現在的梁帝,觀其種種手段,不過是權謀大家,一名獨夫而已。
其實當明君未必有多難,有明君的胸懷氣度,哪怕是阿鬥那樣的能力,隻要選對人,都可以國泰民安。
在秦川看來,梁帝這人雖然將帝王心術玩弄的爐火純青,可對百姓而言,還不如阿鬥好。
阿鬥是有自知之明的。
自己這個亞聖,梁帝不會明著動,甚至要供起來。
但秦川必須亮出自己願意臣服的態度。
不可露出上古諸子提倡的“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那樣的態度。
國師的到來不是真要拿秦川怎麽樣,而是給他一個下馬威。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無二日。
聖人不是太陽,也不是月亮。
大梁的天下隻有日,甚至都沒有月。
否則梁帝也不會多年來不立皇後了。
皇後太子自來一體,加上外戚,對君王的威脅極大。
外戚之禍,史書上屢見不鮮。
皇帝從來都是孤家寡人。
“國師駕到。”
國師一身月白僧衣,好似菩薩降臨。
他周身湧現佛光,周圍的舉子,許多都是多年來讀書正心的人,見到國師的風采,都忍不住想要下跪膜拜。
隻是作為讀書人的驕傲,強忍著這股衝動。
但是周圍的百姓卻管不了那麽多。
他們許多人都是國師的忠實信徒。
識海裏的梵音沒有對秦川造成什麽影響,他的元神境界,不次於現在的國師,即使國師再厲害幾倍,梵音能跟當日老君觀內的道德真言相比麽?
秦川有元始道相,鎮壓在識海最深處,生生世世的記憶源頭,根本不怕受到這類魂音攻擊。
他當真是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國師見自己的索命梵音絲毫奈何不得秦川,神色微變,倒也沒有太過出乎意料。若是連他的梵音都抵抗不住,他倒是懷疑秦川那闡述聖道的文章,怕是抄來的。
“陵州舉子秦川接旨,奉皇帝口諭,令你即刻入宮平台獨對。”
秦川見禮,道:“國師,秦川現在並不是內閣大臣,亦非六部尚書,各省封疆大吏,且平台獨對,乃是君王召見,商議國策。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皇命,秦川隻能違抗了。”
國師渾身佛光依舊湧動不止,佛光愈發浩大,好似一尊金身佛,降臨凡世間,巍峨高聳,法意充斥天地,橫絕四方,無比的霸道。
“陛下有些私話跟你說,不幹國事。此是陛下厚愛,伱速速跟我進宮。”
秦川淡然應對,“如此,更不能與國師進宮。陛下若言公,則會試文章、殿試之上,秦某皆有公言之;若言私,王者無私。”
他這一番話,立時引來周圍諸多舉子喝彩。
“若言公,則公言之;若言私,王者無私。”這一番道理,說盡周圍讀書人的心坎裏。
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聖人。
麵對帝王,亦能做到不卑不吭。
秦川的話不是無懈可擊。
但他現在攜亞聖的大勢,且周圍舉子生出同仇敵愾之心,一時間文氣湧動,壓製了佛光。
即使國師也不能在這種文氣浪潮中,下什麽狠手。
天漢年間,有太學生萬人衝撞皇宮,致使天漢一蹶不振,國運大跌。
這等事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十分敏感謹慎。
真出了差錯,梁帝肯定是讓國師背鍋的。
國師見勢不妙,於是深深看了秦川一眼,叫上道衍,師徒二人飄然去了。
…
…
秦川在國師消失的時候,亦悄然離開。
其餘人等都沒發現。
不過他的事跡很快在神都發酵,而且消息經過各種道術秘法以及法器之類,向四方傳播。
各地封疆大吏,也自有道術高手,在京中打探消息。
不然光靠邸報,對朝堂信息了解太慢,可能會妨礙仕途。
是以官府明令打壓修士,實則修士的作用,各方勢力都很清楚,怎麽可能真正打壓。
那些豪族、士紳,封疆大吏,許多都供奉了修士。
真什麽事都聽朝廷的,早就天下太平了。
這可能嗎?
也就開國時,遇上鐵腕君王,有些可能。
…
…
神都城內,各類茶館酒肆都傳著秦川在科場百聖齊鳴的故事,這異象許多人都見到。
此事成為神都城內如今最大的談資。
還有許多說書人,將往古諸子的故事盡數往秦川身上套。
隻誇得他天上少有,人間罕見。
如果現在是網絡社會,秦川就是頂流中的頂流。
至於神都內外的王侯世家等等,各方勢力都想向秦川拋出橄欖枝,但他們都很忍耐。
因為秦川在街上公然拒絕入宮獨對。
其實消息靈通的人,都知道秦川此前已經進宮一次。
此前能進,可作為亞聖,私下覲見皇帝,意義則不一樣。
對理學而言,即使聖人,也得遵守君臣父子的綱領。
可是秦川明顯不是理學這一派的,頗有點藐視君父的意思。聖人必有新學,如此大家能猜到秦川即將布道的心學,對君父會有新的解讀。
大梁朝衰落到如今的地步,依舊能維係中央權威,靠的就是理學締造的君臣父子綱領,令人不敢越過雷池。
但是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他們也是需要打破這種枷鎖的。
君王一言決定臣下的生死,事君如父,對他們而言,其實很殘酷。
他們需要一種新的救世學問,來幫助他們打破理學的枷鎖,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權力。
道門、佛門其實也需要。
中央的權威越大,它們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嚴重擠壓。
可這種事,已經到了人心所向的地步。
不然理學屢次禁絕新學這樣的異端,依舊屢禁不止。甚至路萬裏這些人,還做到禮部侍郎的位置。
理學的敵人,已經打到他們的內部。
連高震這樣出身理學的禮部尚書,對路萬裏等人都持包容的態度。
梁帝四十餘年的治國,玩弄臣下,讓他們積累許多不滿了。
隻是因為理學的君臣觀念,使他們再不滿,也得忍下去。
可還要忍到什麽時候?
秦川的出現,對君王的反抗,以聖人身份對帝王權威的挑戰,使他們看到了曙光。
接下來的殿試雖然是走過場。
秦川無論寫的什麽都注定是狀元。
但秦川既然當眾說了殿試之上有公言。
那麽必然會有公言。
否則如何收場?
氣氛已經到這裏了。
許多大臣心裏如明鏡似的。秦川殿試的文章,即使不能再百聖齊鳴,可一定要石破天驚。
如果做不到這樣,他們會很失望。
天下人會很失望。
唯獨梁帝不會失望。
他是君父,可以在這場和聖人臣子的博弈裏,輸許多次。
而秦川一次都輸不起。
他始終要臣服君父才行。
這是梁帝的理念。
以君權壓臣下,還能輸了不成?
所以他需要秦川這個聖人,也一定不會做出妥協。
…
…
秦川同樣深深明白這一點,他立下不慕榮華,不慕功名的人設,如今更是百聖齊鳴,當世亞聖。
許多事,哪怕假大空,也要做下去。
在台上裝了逼,那就下不了台。
一下台,就有數不盡的暗箭射來,反而在台上更安全。
他獲得大名,取到道韻,也把自己陷入一個可怕的漩渦中。
對此,秦川沒有任何憂慮。
他在回應國師時,早已想到了對策,亦知道殿試的題目無論是什麽,他都該做下那篇文章。
一篇石破天驚的文章。
其實寫諫迎佛骨舍利表時,他已經有所預料,為之醞釀。
許多明白人都在期待,甚至為秦川憂心。
秦川卻躲在一個很僻靜的地方,陪著嬰寧捏泥人。
“嬰寧,這就是夫子。一個倔強的老頭,一個威猛高大的老者。有人說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所以夫子是月亮?”嬰寧可喜歡月亮了,尤其是滿月。
“哈哈哈,有個故事裏,夫子就化身成月亮了。”
“哥哥,我要聽。”
“好,我說給你聽。”
(本章完)
好在高震出身書院,對文氣光華,有應對的辦法。
他讓人用自己吩咐的辦法,去將秦川的試卷封存下來。
此卷無須閱卷,不給第一都不行,且不會有任何爭議。至於其中的內容,封存前,已經讓博聞強記的書記官記下,待會抄下來即可。
原版的試卷,儼然是儒門的名教聖物了,往後須得當儒門聖物供奉。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眾考官見秦川的試卷封存後,覺得整座貢院都黯然失色,心中悵然有失。
似高潮過後,餘韻不在的空虛感。
有考官暗中催促書記官,快點摘抄秦川的文章,好一睹為快。
古人以漢書下酒。
秦川能百聖齊鳴,符合聖道的文章,下十壇美酒都不過分。
也可能是諸位考官本來就想喝酒。
大家神色都喜氣洋洋。
一次會試,遇上千百年難遇的百聖齊鳴,這等能流傳千古的奇聞異事,甚至見證一位未來的聖人誕生,這是何等榮耀。
路萬裏向著秦川恭賀,說道:“留仙,眼下沒時間和你請教聖道,待此番事了之後,咱們好生聚一聚。”
旁人說這番話,自然有拉攏的嫌疑。
可是路萬裏此言理所當然。
秦川是他親自從鄉野點拔出的小三元,如今中了解元,馬上就是會元,至於狀元之名,不做他想。
將來提起秦川成聖之路,無論如何,路萬裏都繞不過去這一筆。
其他考官此時已經清楚路萬裏和秦川的關係,不由好生羨慕。
他們對路萬裏做了禮部侍郎,少宗伯其實頂多有些泛酸。畢竟能當會試考官的,都是清貴文臣,熬一熬資曆,退休前禮部侍郎這種級別的位置總能輪得到。
可是聖人的引路人,這等無上榮耀,千百世都未必能遇得上一遭。
誰能不羨慕,誰又不嫉妒呢?
真是命好。
…
…
小國師道衍此刻也從考棚出來,深深看了秦川一眼。他剛才以猛虎般霸道的文章與秦川的文章交相輝映,最後秦川的封建論在百聖齊鳴的加持下,令道衍一敗塗地。
他由此陰神受到創傷,文章隻做了一半,就再也做不下去。
道衍小小年紀,可心思深沉。
即使遭逢大變,亦平淡應對,默默療傷,等到考試結束。
他看秦川那一眼,似要把秦川的麵貌記住,永生永世記在心裏。
秦川亦看了他一眼。
他從道衍的眼中沒看到仇恨,隻看到一汪平靜的死水,生不出半點漣漪。好似這人早已心如死灰,沒有任何事物,能擾亂他的心境。
可他才十三歲而已。
不久前,還寫出猛虎般霸道的文章。
當真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之輩。
秦川心裏暗自警惕,咬人的狗不叫。這小和尚心思難測,可能寫出猛虎文章,豈是平淡恬靜的人,切莫被其外表蒙騙。
他能壓倒對方,靠的是古今第一等雄文《封建論》,借的是諸子百聖的聖道威嚴,才使其一敗塗地。
這不代表對方很弱。
隻是秦川如今道韻得手,最大的心事已經了卻。
往後歲月裏,完成諸子交付的使命即可,屆時當可安心應對那還有不到三百年的天劫。
與聖道共鳴後,秦川對天劫的感應愈發清晰強烈,對其威力更有個大概的預計,遠不是他現如今的實力能夠應對的。
還得努力啊。
秦川和路萬裏告別,離開考場。
可是沒出考場太遠。
天地間響起無量梵音。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一陣陣梵音,如同浪潮一樣洶湧而至,侵入秦川的識海中。可是周圍的人,哪怕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秦川清楚,這索命梵音,根本就是隻針對自己。
“大梁國師麽?”秦川沒想到打了小的,這麽快老的就出馬。
當真是急不可耐。
不過他轉念一想,自己文動百聖,如今風頭何其之盛。如果沒有梁帝的默許,國師怎麽敢來找茬。
按理說,秦川是未來的聖人,當今的亞聖。
梁帝當自詡為聖皇,與秦川這個亞聖以及未來注定的聖人君臣際會,寫就一段青史傳奇。
可秦川清楚,梁帝求道長生,常年不理國政,專心帝王心術,根本沒有那麽大的胸懷。
秦川這樣的聖人,恰恰會讓梁帝感到忌憚。
秦川可以做聖人,但必須是臣服梁帝的聖人。
帝王之私,帝王的掌控欲,會驅使梁帝做出這樣的選擇。
如果不這樣做,那就不是梁帝。
真有那麽大的胸襟,容納在世聖人,梁帝就不是梁帝,而是一代明君。可現在的梁帝,觀其種種手段,不過是權謀大家,一名獨夫而已。
其實當明君未必有多難,有明君的胸懷氣度,哪怕是阿鬥那樣的能力,隻要選對人,都可以國泰民安。
在秦川看來,梁帝這人雖然將帝王心術玩弄的爐火純青,可對百姓而言,還不如阿鬥好。
阿鬥是有自知之明的。
自己這個亞聖,梁帝不會明著動,甚至要供起來。
但秦川必須亮出自己願意臣服的態度。
不可露出上古諸子提倡的“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那樣的態度。
國師的到來不是真要拿秦川怎麽樣,而是給他一個下馬威。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無二日。
聖人不是太陽,也不是月亮。
大梁的天下隻有日,甚至都沒有月。
否則梁帝也不會多年來不立皇後了。
皇後太子自來一體,加上外戚,對君王的威脅極大。
外戚之禍,史書上屢見不鮮。
皇帝從來都是孤家寡人。
“國師駕到。”
國師一身月白僧衣,好似菩薩降臨。
他周身湧現佛光,周圍的舉子,許多都是多年來讀書正心的人,見到國師的風采,都忍不住想要下跪膜拜。
隻是作為讀書人的驕傲,強忍著這股衝動。
但是周圍的百姓卻管不了那麽多。
他們許多人都是國師的忠實信徒。
識海裏的梵音沒有對秦川造成什麽影響,他的元神境界,不次於現在的國師,即使國師再厲害幾倍,梵音能跟當日老君觀內的道德真言相比麽?
秦川有元始道相,鎮壓在識海最深處,生生世世的記憶源頭,根本不怕受到這類魂音攻擊。
他當真是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國師見自己的索命梵音絲毫奈何不得秦川,神色微變,倒也沒有太過出乎意料。若是連他的梵音都抵抗不住,他倒是懷疑秦川那闡述聖道的文章,怕是抄來的。
“陵州舉子秦川接旨,奉皇帝口諭,令你即刻入宮平台獨對。”
秦川見禮,道:“國師,秦川現在並不是內閣大臣,亦非六部尚書,各省封疆大吏,且平台獨對,乃是君王召見,商議國策。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皇命,秦川隻能違抗了。”
國師渾身佛光依舊湧動不止,佛光愈發浩大,好似一尊金身佛,降臨凡世間,巍峨高聳,法意充斥天地,橫絕四方,無比的霸道。
“陛下有些私話跟你說,不幹國事。此是陛下厚愛,伱速速跟我進宮。”
秦川淡然應對,“如此,更不能與國師進宮。陛下若言公,則會試文章、殿試之上,秦某皆有公言之;若言私,王者無私。”
他這一番話,立時引來周圍諸多舉子喝彩。
“若言公,則公言之;若言私,王者無私。”這一番道理,說盡周圍讀書人的心坎裏。
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聖人。
麵對帝王,亦能做到不卑不吭。
秦川的話不是無懈可擊。
但他現在攜亞聖的大勢,且周圍舉子生出同仇敵愾之心,一時間文氣湧動,壓製了佛光。
即使國師也不能在這種文氣浪潮中,下什麽狠手。
天漢年間,有太學生萬人衝撞皇宮,致使天漢一蹶不振,國運大跌。
這等事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十分敏感謹慎。
真出了差錯,梁帝肯定是讓國師背鍋的。
國師見勢不妙,於是深深看了秦川一眼,叫上道衍,師徒二人飄然去了。
…
…
秦川在國師消失的時候,亦悄然離開。
其餘人等都沒發現。
不過他的事跡很快在神都發酵,而且消息經過各種道術秘法以及法器之類,向四方傳播。
各地封疆大吏,也自有道術高手,在京中打探消息。
不然光靠邸報,對朝堂信息了解太慢,可能會妨礙仕途。
是以官府明令打壓修士,實則修士的作用,各方勢力都很清楚,怎麽可能真正打壓。
那些豪族、士紳,封疆大吏,許多都供奉了修士。
真什麽事都聽朝廷的,早就天下太平了。
這可能嗎?
也就開國時,遇上鐵腕君王,有些可能。
…
…
神都城內,各類茶館酒肆都傳著秦川在科場百聖齊鳴的故事,這異象許多人都見到。
此事成為神都城內如今最大的談資。
還有許多說書人,將往古諸子的故事盡數往秦川身上套。
隻誇得他天上少有,人間罕見。
如果現在是網絡社會,秦川就是頂流中的頂流。
至於神都內外的王侯世家等等,各方勢力都想向秦川拋出橄欖枝,但他們都很忍耐。
因為秦川在街上公然拒絕入宮獨對。
其實消息靈通的人,都知道秦川此前已經進宮一次。
此前能進,可作為亞聖,私下覲見皇帝,意義則不一樣。
對理學而言,即使聖人,也得遵守君臣父子的綱領。
可是秦川明顯不是理學這一派的,頗有點藐視君父的意思。聖人必有新學,如此大家能猜到秦川即將布道的心學,對君父會有新的解讀。
大梁朝衰落到如今的地步,依舊能維係中央權威,靠的就是理學締造的君臣父子綱領,令人不敢越過雷池。
但是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他們也是需要打破這種枷鎖的。
君王一言決定臣下的生死,事君如父,對他們而言,其實很殘酷。
他們需要一種新的救世學問,來幫助他們打破理學的枷鎖,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權力。
道門、佛門其實也需要。
中央的權威越大,它們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嚴重擠壓。
可這種事,已經到了人心所向的地步。
不然理學屢次禁絕新學這樣的異端,依舊屢禁不止。甚至路萬裏這些人,還做到禮部侍郎的位置。
理學的敵人,已經打到他們的內部。
連高震這樣出身理學的禮部尚書,對路萬裏等人都持包容的態度。
梁帝四十餘年的治國,玩弄臣下,讓他們積累許多不滿了。
隻是因為理學的君臣觀念,使他們再不滿,也得忍下去。
可還要忍到什麽時候?
秦川的出現,對君王的反抗,以聖人身份對帝王權威的挑戰,使他們看到了曙光。
接下來的殿試雖然是走過場。
秦川無論寫的什麽都注定是狀元。
但秦川既然當眾說了殿試之上有公言。
那麽必然會有公言。
否則如何收場?
氣氛已經到這裏了。
許多大臣心裏如明鏡似的。秦川殿試的文章,即使不能再百聖齊鳴,可一定要石破天驚。
如果做不到這樣,他們會很失望。
天下人會很失望。
唯獨梁帝不會失望。
他是君父,可以在這場和聖人臣子的博弈裏,輸許多次。
而秦川一次都輸不起。
他始終要臣服君父才行。
這是梁帝的理念。
以君權壓臣下,還能輸了不成?
所以他需要秦川這個聖人,也一定不會做出妥協。
…
…
秦川同樣深深明白這一點,他立下不慕榮華,不慕功名的人設,如今更是百聖齊鳴,當世亞聖。
許多事,哪怕假大空,也要做下去。
在台上裝了逼,那就下不了台。
一下台,就有數不盡的暗箭射來,反而在台上更安全。
他獲得大名,取到道韻,也把自己陷入一個可怕的漩渦中。
對此,秦川沒有任何憂慮。
他在回應國師時,早已想到了對策,亦知道殿試的題目無論是什麽,他都該做下那篇文章。
一篇石破天驚的文章。
其實寫諫迎佛骨舍利表時,他已經有所預料,為之醞釀。
許多明白人都在期待,甚至為秦川憂心。
秦川卻躲在一個很僻靜的地方,陪著嬰寧捏泥人。
“嬰寧,這就是夫子。一個倔強的老頭,一個威猛高大的老者。有人說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所以夫子是月亮?”嬰寧可喜歡月亮了,尤其是滿月。
“哈哈哈,有個故事裏,夫子就化身成月亮了。”
“哥哥,我要聽。”
“好,我說給你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