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駕馭各種場景的語言藝術
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作者:林望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場合的陪襯作用使人們以有限的言辭表達無限豐富的內容,完成言語交際。但不同的場合對語言的運用有著不同的製約和影響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分析場合因素,采取相應對策。如果我們能恰當地利用場合,借用特定時間、空間的情景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將會提高語言藝術,從而取得滿意的效果。
●比興法
比興本是詩歌創作技巧,這裏指一種語言表達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由眼前之事入手,逐步引起所要談的內容。有些場合不便開門見山直接進入中心話題,需要迂回時,就可采用比興法,先談談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中所見到或聽到的,待氣氛融洽後再轉入正題。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結合場合中的具體形象表述,因地設喻。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赴美參加音樂節,在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歡迎宴會上,麵對宴會上主人安置的燭光,即景生情地說:“今天老朋友會麵,心裏格外高興。眼前餐桌上的燭光是那樣的安祥,它象征著我們兩國音樂家之間融洽的友誼。而且,火熱的燭光,它又表達了我們賓主之間溫暖的心。”這便是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
這裏所說的比興,實際上是比喻、對比、類比等修辭技巧的總稱。比興手法運用在文藝創作中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樣,比興手法運用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也可以增加語言的藝術魅力,提高語言的交際效果。比和興兩種手法又常常融合運用,即托物發端又以物表意。
《戰國策》中有這樣一個事例:
莊辛曾勸告楚襄王,不要淫逸奢靡,襄王不聽。秦國攻占楚國大片國土後,楚王有所醒悟,召莊辛問計。莊辛說:“國王您見過蜻蜓嗎?六隻足,四隻翅,高高地飛在天上。它飛下來捕食蟲子,自以為很安全,可是卻被小孩子捉住而喪了命,最後成為螞蟻的食物。”莊辛以蜻蜓興,又以蜻蜓、小孩子、螞蟻作比,說明喪失警惕性的危險,使楚王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在以說服、教育、啟發、引導為目的的工作中,要合理使用這一技巧,切忌生搬硬套、亂為比興。
●定音控製法
無論我們出現在任何場合,第一句話就應體現出自己的語言特色,以控製交際氛圍,迅速“俘虜”聽者的聽覺、思維乃至心弦,如同樂曲演奏時的調弦定音。
《三國演義》開篇就是警醒之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語道出,就是戰爭動亂的開始。電影《元帥與士兵》中,集訓隊員得知元帥要訓話,可元帥卻要改變這種嚴肅緊張的氣氛。於是他緩步走近隊列:“要我講話,我就兩個字:解散!”隊員大惑不解,元帥坐在一棵樹下,招呼隊員們圍在他的旁邊,微笑著說:“用訓話代替訓練,能訓練出打硬仗的運動員?”“我是來找大夥談心的,來幫助你們解決困難的。”元帥用一番平易近人的溫和言辭作為開場白,徹底打消了隊員們的拘謹,於是一場活潑的親如家人的促膝談心場麵由此開始了。
●言語風格的反差利用
這種方法適用於群情激憤或眾人牢騷滿腹的場合,便於有效地打消他們的思想包袱,消除他們不正常的思想情緒。下級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對上級政策的誤解不滿,等等,常常會有旺盛的火氣,對著上級一股腦兒發脾氣,拒不給對方機會解釋。如果上級也是同樣的高嗓門、同樣的強硬語氣,必定火上澆油。這時,上級可以先任其發泄完心中的不滿,等其心境漸漸平靜下來時,再以低沉穩重的語調、禮貌的措辭正確地講解說服,以冷對熱,以抑製揚,造成雙方言語風格的反差,低沉穩健的語調在不知不覺間緩和調節了對方的高亢強硬。
我們在發言時既要與聽者的發言在風格上形成反差,同時自身發言也要在節奏上形成反差。抑揚頓挫,有沉默也有激越,在大起大落的強烈反差中,給聽者以強烈的印象。沉默製造肅靜,帶有一定的威嚴,便於控製場麵;激越則能把自己的感情更富有感染性地傳達給聽者。適當的停頓,可以給聽者提供理解問題的時間,幫助他們與我們進行“同步思維”,又可以引起懸念,鋪墊下文。
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國務卿斐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結尾是這樣的:“我們的同胞已經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麽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麽?想達到什麽目的?生命就那麽可貴?和平就那麽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戰鬥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毋寧死!”
這段話的魅力,不單單體現在對生命、自由、和平的精深認識,也在其不同語言風格運用的精彩。首句沉鬱悲壯,之後連用六個問句,酣暢淋漓地提出一係列不容回避、促人警醒的問題。最後一句話不僅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在語言上也精彩之極。
●抓住一個觸發點
各種場合所涉及的問題很多,要談的內容也有很多,如果能抓住一個觸發點深談開來,則更切近場合。
在北京教育界四團體公祝杜威博士60歲生日晚餐會上,蔡元培先生作為北大校長,代表北大發表的祝賀演說,就是抓住了與場合相稱的一點。“我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與孔子同一生日。”以這種時間上的偶然巧合為引子談開來,把杜威作為當時哲學界、教育界的權威與中國古代作為哲學家和教育家的孔子進行比較。在公祝杜威博士生日的場合發揮這些意思,既讚頌了杜威先生,又關注主客雙方,恰當地表達了祝賀之意。最後他又說:“並且我們作孔子生日的紀念,與孔子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為博士的生日的慶祝,還可以直接請博士賜教。所以對於博士的生日,我們覺得尤為親切一點。我謹代表北京大學全體舉一觴,祝杜威先生萬歲!”蔡先生一席話突破恰當的觸發點──時間巧合,適應了場合的要求,內容實在而深刻。
●場合置換法
通常情況下,有些詞匯或內容隻適於特定的場合,如果巧妙利用另外場合的語言,會收到普通詞語藝術化的效果。
在引灤工地一支鐵道兵部隊的指揮所裏,工作環境惡劣,勞動艱苦。一位記者與指揮所的領導共進午餐,他不滿地提醒領導:“你們指揮所的蚊子真多,把我的腿都咬爛了!”這時大家隻有發揚不怕苦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說這話不過是口頭上發發牢騷而已,如果領導者再一本正經地進行“艱苦奮鬥”的說教,必定大倒胃口。這位領導巧用置換,出口不凡:“那我有什麽辦法?它們在我的地盤上,不在我的編製裏!”一句話引得食堂裏的人哄然大笑起來。這句諧趣的語言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就因為利用了另一個場合的詞匯──“編製”,借用人事幹部正式場合談工作的語言,而使之藝術化。
●聲東擊西法
聲東擊西,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直接從這個目的正麵去說,而從相反的方麵入手,實則其目的是正麵要達到的目的。東與西,本是截然相反的,但又是互相聯係的。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會對它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在其影響所及的範圍內就會形成一個影響場。所以,使用聲東擊西法時要特別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性。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愛打獵,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鷹逃走了,景公欲斬燭鄒。晏子為救燭鄒,拜見景公說:“他有三大罪狀,怎能輕易殺掉呢?讓我列出來後再殺他吧。”於是晏子又對燭鄒說:“他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此一罪;你使大王為了鳥而殺人,此二罪;把你殺了,天下人都怪大王重鳥輕士,此三罪。”齊王聽後,隻好赦免了燭鄒。
這裏晏子既避免了為燭鄒說情之嫌,又真正救了燭鄒;既指出齊景公的錯誤,又沒有傷害景公的麵子。同樣,我們在與上級或下級的語言交際中,也要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理,把原則性與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
●比興法
比興本是詩歌創作技巧,這裏指一種語言表達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由眼前之事入手,逐步引起所要談的內容。有些場合不便開門見山直接進入中心話題,需要迂回時,就可采用比興法,先談談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中所見到或聽到的,待氣氛融洽後再轉入正題。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結合場合中的具體形象表述,因地設喻。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赴美參加音樂節,在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歡迎宴會上,麵對宴會上主人安置的燭光,即景生情地說:“今天老朋友會麵,心裏格外高興。眼前餐桌上的燭光是那樣的安祥,它象征著我們兩國音樂家之間融洽的友誼。而且,火熱的燭光,它又表達了我們賓主之間溫暖的心。”這便是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
這裏所說的比興,實際上是比喻、對比、類比等修辭技巧的總稱。比興手法運用在文藝創作中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樣,比興手法運用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也可以增加語言的藝術魅力,提高語言的交際效果。比和興兩種手法又常常融合運用,即托物發端又以物表意。
《戰國策》中有這樣一個事例:
莊辛曾勸告楚襄王,不要淫逸奢靡,襄王不聽。秦國攻占楚國大片國土後,楚王有所醒悟,召莊辛問計。莊辛說:“國王您見過蜻蜓嗎?六隻足,四隻翅,高高地飛在天上。它飛下來捕食蟲子,自以為很安全,可是卻被小孩子捉住而喪了命,最後成為螞蟻的食物。”莊辛以蜻蜓興,又以蜻蜓、小孩子、螞蟻作比,說明喪失警惕性的危險,使楚王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在以說服、教育、啟發、引導為目的的工作中,要合理使用這一技巧,切忌生搬硬套、亂為比興。
●定音控製法
無論我們出現在任何場合,第一句話就應體現出自己的語言特色,以控製交際氛圍,迅速“俘虜”聽者的聽覺、思維乃至心弦,如同樂曲演奏時的調弦定音。
《三國演義》開篇就是警醒之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語道出,就是戰爭動亂的開始。電影《元帥與士兵》中,集訓隊員得知元帥要訓話,可元帥卻要改變這種嚴肅緊張的氣氛。於是他緩步走近隊列:“要我講話,我就兩個字:解散!”隊員大惑不解,元帥坐在一棵樹下,招呼隊員們圍在他的旁邊,微笑著說:“用訓話代替訓練,能訓練出打硬仗的運動員?”“我是來找大夥談心的,來幫助你們解決困難的。”元帥用一番平易近人的溫和言辭作為開場白,徹底打消了隊員們的拘謹,於是一場活潑的親如家人的促膝談心場麵由此開始了。
●言語風格的反差利用
這種方法適用於群情激憤或眾人牢騷滿腹的場合,便於有效地打消他們的思想包袱,消除他們不正常的思想情緒。下級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對上級政策的誤解不滿,等等,常常會有旺盛的火氣,對著上級一股腦兒發脾氣,拒不給對方機會解釋。如果上級也是同樣的高嗓門、同樣的強硬語氣,必定火上澆油。這時,上級可以先任其發泄完心中的不滿,等其心境漸漸平靜下來時,再以低沉穩重的語調、禮貌的措辭正確地講解說服,以冷對熱,以抑製揚,造成雙方言語風格的反差,低沉穩健的語調在不知不覺間緩和調節了對方的高亢強硬。
我們在發言時既要與聽者的發言在風格上形成反差,同時自身發言也要在節奏上形成反差。抑揚頓挫,有沉默也有激越,在大起大落的強烈反差中,給聽者以強烈的印象。沉默製造肅靜,帶有一定的威嚴,便於控製場麵;激越則能把自己的感情更富有感染性地傳達給聽者。適當的停頓,可以給聽者提供理解問題的時間,幫助他們與我們進行“同步思維”,又可以引起懸念,鋪墊下文。
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國務卿斐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結尾是這樣的:“我們的同胞已經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麽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麽?想達到什麽目的?生命就那麽可貴?和平就那麽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戰鬥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毋寧死!”
這段話的魅力,不單單體現在對生命、自由、和平的精深認識,也在其不同語言風格運用的精彩。首句沉鬱悲壯,之後連用六個問句,酣暢淋漓地提出一係列不容回避、促人警醒的問題。最後一句話不僅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在語言上也精彩之極。
●抓住一個觸發點
各種場合所涉及的問題很多,要談的內容也有很多,如果能抓住一個觸發點深談開來,則更切近場合。
在北京教育界四團體公祝杜威博士60歲生日晚餐會上,蔡元培先生作為北大校長,代表北大發表的祝賀演說,就是抓住了與場合相稱的一點。“我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與孔子同一生日。”以這種時間上的偶然巧合為引子談開來,把杜威作為當時哲學界、教育界的權威與中國古代作為哲學家和教育家的孔子進行比較。在公祝杜威博士生日的場合發揮這些意思,既讚頌了杜威先生,又關注主客雙方,恰當地表達了祝賀之意。最後他又說:“並且我們作孔子生日的紀念,與孔子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為博士的生日的慶祝,還可以直接請博士賜教。所以對於博士的生日,我們覺得尤為親切一點。我謹代表北京大學全體舉一觴,祝杜威先生萬歲!”蔡先生一席話突破恰當的觸發點──時間巧合,適應了場合的要求,內容實在而深刻。
●場合置換法
通常情況下,有些詞匯或內容隻適於特定的場合,如果巧妙利用另外場合的語言,會收到普通詞語藝術化的效果。
在引灤工地一支鐵道兵部隊的指揮所裏,工作環境惡劣,勞動艱苦。一位記者與指揮所的領導共進午餐,他不滿地提醒領導:“你們指揮所的蚊子真多,把我的腿都咬爛了!”這時大家隻有發揚不怕苦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說這話不過是口頭上發發牢騷而已,如果領導者再一本正經地進行“艱苦奮鬥”的說教,必定大倒胃口。這位領導巧用置換,出口不凡:“那我有什麽辦法?它們在我的地盤上,不在我的編製裏!”一句話引得食堂裏的人哄然大笑起來。這句諧趣的語言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就因為利用了另一個場合的詞匯──“編製”,借用人事幹部正式場合談工作的語言,而使之藝術化。
●聲東擊西法
聲東擊西,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直接從這個目的正麵去說,而從相反的方麵入手,實則其目的是正麵要達到的目的。東與西,本是截然相反的,但又是互相聯係的。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會對它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在其影響所及的範圍內就會形成一個影響場。所以,使用聲東擊西法時要特別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性。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愛打獵,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鷹逃走了,景公欲斬燭鄒。晏子為救燭鄒,拜見景公說:“他有三大罪狀,怎能輕易殺掉呢?讓我列出來後再殺他吧。”於是晏子又對燭鄒說:“他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此一罪;你使大王為了鳥而殺人,此二罪;把你殺了,天下人都怪大王重鳥輕士,此三罪。”齊王聽後,隻好赦免了燭鄒。
這裏晏子既避免了為燭鄒說情之嫌,又真正救了燭鄒;既指出齊景公的錯誤,又沒有傷害景公的麵子。同樣,我們在與上級或下級的語言交際中,也要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理,把原則性與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