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
先祖的道理講的真是好啊,每每想起這些書本上的聖言賢語,墨升都會感慨萬千,心裏也開始默默背誦: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雖然一開始道理不是全懂,但是師尊教導他,書不必全都讀,理不必全都明,事不必全都對。很多人一輩子痛下苦功,讀了數不盡的書,到頭來學問長沒長不知道,道理卻大部分沒理清,事做的更是糊塗的很。好心辦了壞事的從來就不缺,更有一些書讀的不少,名銜高到了博士,說得話辦得事卻連個“人”都算不上。所以人生在世,不必太過執著,我們雖是墨門,但學些道家的“無為之法”也未嚐不可。
一開始聽師尊講這一段話的時候,墨升還是極為震撼的,畢竟自己是嫡傳的墨門人,講究的就是辯證唯物,嚴謹刻板,一就是一二便是二,黑白分明錯對清晰。可不像那些儒生,孔子剛一死,儒門就開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同一個道德字眼,同一個人的態度,竟然來了個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些腐儒們也不直接否定道德禮製之法,而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出發,他們仗著識了幾個字便賣弄起字眼,把言辭犀利的儒門禮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謀利。由於有縫隙可鑽,有利可圖,一人振臂,文人階級一哄而起。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有了百義,千人便生出了千義。好好的儒學精華被這些不肖子孫,硬生生玩成了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逼得朝見天道的孔老夫子臉麵無光,痛心疾首。
他們墨家學者認為正是這種無用的詭辯造成了之後儒家那樣思想混亂的局麵,那些自詡儒門正統的人竟然學起了名家的把戲,他們墨者有義務討伐並懲處這些利用“傾危繳繞”之辭來謀取私利的腐儒們。更有奇葩儒生,讀了些聖人言語,謀了個帝王差遣,便振臂高呼滿嘴噴糞,他們說貧農隻識用蠻力,不知用腦力,對國之經濟毫無貢獻!農民種地出大力流大汗是因為懶惰和愚蠢,這些人對國家毫無貢獻!麵對這樣的王姓毒儒,墨升隻想回敬一句,
此等言語,別說是做儒生官吏,它就連做個“人”的資格都沒有!
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可是那些腐儒們早把祖師爺的這四絕忘了個一幹二淨。
在墨家看來,現今天下,當以皇帝的號令為標準,大一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蔓延的同時,再製定符合利國利民的實際政令,這才是國之根本正策。可是那些腐儒隻知道鬥嘴摳字眼,賣弄文化,擴充自身影響,滿口的之乎者也,誇誇其談不幹正事,甚至有人煽風點火,主張廢除自己的根基和利器,因此取得敵人的信任和禮遇。蠢不蠢?要說社會發展還是得靠他們墨門,人人平等,互惠互利,這樣才能將內門那些學師們發現的事物本質,
通過墨家學說發揚光大,開化萬民。他們外門這些人負責好機關攻守,鋤強扶弱,助人太平就行了。
年輕的墨升認為師尊那似是而非的態度可不對啊,這可不是正確的墨家傳承,是違背祖訓的,是步了那些腐儒們後塵啊!可是之後的這幾十年,墨升隱姓埋名,在這世間行走,看盡百態的人生,富貴貧窮,生老病死,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榮華夢幻,都是過眼雲煙,這才漸漸明白了師尊的道理。
到底是什麽樣的結局,才配得上這顛沛流離的一生!
得過且過未嚐不可,矯枉更正過猶不及,凡是用心了就好吧!
來這睢陽城,墨升也是期望傾自己之力,護佑這睢陽萬千生靈。叛軍猖獗無度,已是沒有規勸的可能,他隻能幹起老本行,來這睢陽幫忙守城。
墨家傳承,知義非攻!
今日就讓我替先祖墨翟,再發一聲呐喊!
在墨升心裏,許遠其人,頗有君子之風。許遠祖上為南陽許氏,曆代先人均是才學博覽之士,國家肱股之臣,高祖許敬宗是被高宗賜諡號為“恭”的老牌宰相,位極人臣,風光無限。其父也是官至右羽林將軍的大人物,許遠從小門風嚴謹,飽讀詩書,開元二十九年,三十一歲便進士及第,安賊反叛以後,許遠臨危受領睢陽太守一職,被新皇帝李亨委以重任,將睢陽這個戰略要地交到他的手上,期盼他能延續家族風骨,顧念李家恩德,替皇帝守好國門。許遠自己從受命以來,殫精竭慮,未雨綢繆,他將祖上十幾代人積累的家業傳承都不顧,更是變賣祖產,廣撒私財,招兵買馬,做了個人人取笑的敗家子。可是許遠對這些酸言醋語不做理會,一心隻想著不負皇帝重托,像高祖一樣做個兢兢業業的老黃牛。
反賊勢頭如荒原遇強風,熊熊戰火竟越燒越旺,眼看著就快到了許遠的睢陽城下,他一直命人打聽天下各郡縣的情報,結識聯絡那些反抗義士,其中雍丘縣的縣令張巡為人正直,風骨倔強,胸中溝壑縱橫,在雍丘寧陵等地硬
抗叛軍也是戰果卓著,為了最大化的保全睢陽城,他早早就派人與張巡書信往來,商議一些合兵計劃。更難得的是之後,張巡人馬剛到睢陽,許遠就當著數十文武官員的麵,將睢陽太守符令交予張巡之手,底下人對他的舉動無不震驚莫名,敗家子不夠,竟是還要做一個辱沒門楣的蠢材。十幾代人鑽研打拚出來的政治基業,十來萬人的生殺大權就這麽拱手讓給了一個連麵都沒見過的小角色,這得有多蠢的人才能幹出來這事。
許遠何等人也,名門之後,而且是貨真價實的皇家權貴,更不是那些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紈絝子弟。他官至從四品,一方太守,朱紅官袍加身,何等地位尊崇。張巡其人,隻是傳言進士出身,頗有謀略,一個小小七品不到的縣令,穿著寒酸的綠衣,何德何能跨過九個級別,被一方大員尊為首領。但是許遠卻態度堅決,他力抗眾議堅持主見,底下人又敬畏張巡的勢力強橫,隻是心中難免對這個新來的縣令敵意滿滿,腹誹不已。
墨升來時,剛過完年,張巡還沒到睢陽,許遠雖不知墨升的真實底細,但仍然對他禮遇有加,沒有半分輕視,時長還會親自拜見,問詢他的吃穿用度,請教一些守城策略。數次交談試探之下,許遠對這個神秘的墨門子弟也是有所了解,從對方言談舉止中滲透出的智謀,應該不似做假,可能還真是那墨家後人,許遠打定了主意,等到張巡到來,他一定要將墨升舉薦給張巡。
墨升對張巡一開始是很有敵意的。
一方麵是骨子裏的學派鬥爭。他是墨者,出身更是高貴,是墨翟一脈的嫡係傳人,祖姓為高貴的“子”。先祖墨翟創立學派,他們後人便以“子”為姓,以“墨”字為氏,傳到他這一代,被賜名為升。由於先祖創立了“墨家學說”,影響空前,學出“道”之一脈,雖然師從儒學,但墨子覺得那些儒生們不務正業,隻會耍嘴皮子,便另立新學,與當時同樣如日中天的“儒家學說”分庭抗議。諸子百家,非墨即儒,何等風光。兩門弟子也是博學多才,互有千秋,隻是到了後來,孔子死了,自己的老祖宗也不在了,下麵的人便開始爭鬥,他們都以“學家正統”為說辭,一時間針鋒相對,熱火朝天,你捧《論語》我讀《墨經》,我笑你孔子鍋灶燒不黑,你罵我墨子板凳坐不暖,雙方引經據典,葷話惡語,車軲轆話說的越來越離譜,真正做學問的卻沒幾個了。
墨家宗門不幸,更是在先祖亡故後,不久一墨分三家,相裏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各個都自詡正統,別說繼承發揚墨家學說,天天先忙著內門爭鋒,外門貶儒,一副你死我活的架勢,好好的一門學說,硬生生發展成了市井勾當的宗門勢力。當然被後輩子孫玩壞的也不是他墨學一門,那些天天喊著“天地君親師”的腐儒們,也是辱沒祖宗,好好的儒學不搞,也變成了儒教,整天的欺上瞞下,愚弄百姓。不過比慘,他們墨家還不算最,當時的百家爭鳴,到了現今,斷了傳承的十之八九,就連萬學之祖的“道家”也被整出了無數的教派分支,想到這裏,墨翟先祖朝見天道時,也不至太過丟臉。
但是可氣的是雖然那些腐儒們大多誇誇其談,但是後世卻也出了幾個真的學問人,一個孟子一個荀子,都是頂了不起的真儒,隻是到了漢武帝時,那個姓董的心狠手辣,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竟把他們這些人都逼上了絕路,很多學門,沒了土壤,撐不了幾代人,自己也就死了。他們這一支是嫡傳,祖宗根基不能斷,隻好隱蔽不出,不再掙那些虛名,苟活至今別說跟儒教打架了,能延續下去已經是幸運,搞不好就像那些遺失了的別家學說,要不是被老大哥道家收入《道藏》,怕也是成了無根之草孤魂野鬼。
雖說年代久遠,但是他們墨家弟子骨子裏對儒家的敵意還是沒有放下,畢竟在他們墨者看來,要不是儒家這些壞坯子,他們也不至於混的這麽慘。眼下這個張巡雖說名聲不錯,算是不錯的讀書人,可畢竟是儒門出身,怕是對他這個“墨家宿敵”也不會太友好。
除了學識門戶有別,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那個張巡雖然有點本事,但何至於被許遠奉為馬首,統領三軍?他憑什麽?許遠雖然也算是儒生,但人家是士族出身,家學淵博,而且這些日子對自己禮遇有加,謙遜尊重,是有知遇之恩的,如此君子風度,墨升自然對他很是敬重。至於那個張巡一來就爭權奪利,果然一副儒教小人嘴臉。
自從知道張巡要來,墨升的心裏一直沒有停止過爭鬥,他既怕受這儒生的羞辱,又丟不下墨家信仰,更舍不得放棄祖地的無辜百姓,輾轉反側,寢食難安。後來他也想通了,這睢陽古城是他們墨家的祖地,先祖墨翟就是這睢陽人,所以這次天下大亂,族內商議,派他來堅守這裏,一來慰藉先祖英靈,二來保百姓平安,不能讓先祖“平民聖人”的稱號辱沒了。隻是那個可恨的張巡如果真的百般為難,便為了百姓受他羞辱又何妨,反正來之前他已經做好了舍下性命的打算,更何況這些不痛不癢的窩囊氣。
命都不要了,還要什麽虛名。
“張巡是真儒,我比他差三十裏!”
這是後來墨升的肺腑之言。張巡來到睢陽第一天,許遠率眾出城相迎,而且就在城門口,當眾將睢陽城的符印令牌交到了這個還沒進城的外人手裏,張巡雖然多次推辭,但是許遠態度堅決,張巡隻好告了聲罪,就在眾人麵前接了睢陽魚符。之後的接風晚宴上,張巡堂而皇之毫不客氣坐在了主位上,一副當家作主的姿態,這個舉動別說墨升這個外人,許遠帳下的親信更是怒不可遏。文官言辭激烈,武將就差當場掀桌子,但是許遠大聲嗬斥,更是要將幾個憤而離席的將軍當場撤職,差點引起更大的衝突。眼看著宴席之上局勢漸不可控,張巡帳下站出一員巨大的武將,此人一掌擊在硬木桌上,將木桌拍的炸裂開來,然後起身離席而走,來到了院中。他打量院中物件,看中了庭院小景中一匹青石馬,他也不言語,走到那石馬之前,繞行一圈。眾人被他的舉動也是搞得一呆,忘了爭吵,都注視著那巨人的舉動。那巨人也不說話,打量了石馬好一陣後,一手握住青馬前腿,一手握住青馬後腿,雙手同時用力,悶喝一聲,竟將那石馬緩緩提起,舉過了頭頂。
因為太宗好武,好武之人便沒有不中意駿馬的,秦皇漢武太宗女皇,哪一個不是愛馬之人。上行下效,所以大唐的血統裏蘊含著對馬匹的狂熱,上至皇家官府,下到山野村寨,唐人也多用石馬點綴裝飾。這些石馬很多都是按照真馬大小來雕刻,一個個神駿非凡,高大威猛。睢陽太守府的這些石馬都是仿照昭陵六駿來雕刻的,立於庭院中央,寓意武力強橫,不受欺辱。每一座石馬都是石匠千鑿萬刻打磨出來的,材料用的都是整塊石料,搬運起來,極為不便,一匹雕刻完成的石馬,重過七八百斤,尋常都是用車輛托運,今天竟然有人徒手將其舉起,堂上那些忘了吵嚷的眾人看著這等神跡,一個個都是目瞪口呆,膽顫心裂。
軍中自古多猛士,將中更有天外人。
殷之惡來,秦時項羽,據傳都是生撕虎豹力過千鈞的神人,可那畢竟是書本上寫的,很多人當是戲文聽聽就笑了,軍中的將軍對此等無稽之言更是嗤之以鼻。他們一輩子什麽人沒見過,什麽誇張傳說沒聽過,那些軍中的力士頂了天也就舉個三百多斤,那些動不動就千斤過頂的壯舉,真是張口就來,糊弄沒念過書的還行,他們這些行內人自然是不信的。可是今日得以親眼所見,他們這些人這才知道,自己坐井觀天,管中窺豹,小覷了這天下英雄,自己才是那睜眼瞎的癩蛤蟆。
舉起石馬的巨人暗運內氣,氣轉周天,力從地起,傳貫全身,他不聲不響舉起石馬,舉著千斤石馬繞行數步,找了另一處地方,略作調息後再雙臂運氣,緩緩將那石馬放下,石馬落地,將地上砸出個淺坑。那人放穩了馬後,手扶馬背,長進長出三個周天,收了內氣,卸了暗勁,這才抬腿回到了內堂,站到了張巡的身後,全程無語,冷漠異常,但潛詞寓意再明顯不過。
落針可聞的席上,剛才還滿腔怒火的將軍們,此刻都是大氣也不敢喘,紛紛在勸慰聲中重新落座,舉杯寒暄周旋,隻敢趁著舉杯之時才抬眼偷偷打量那將千斤石馬挪了窩的巨人,每個人心裏都在暗自後怕,懊惱自己的莽撞,深怕得罪了那個力過千斤的威武將軍,再進而得罪了那個蠻橫無禮的張縣令。
酒宴不歡而散,眾人戰戰兢兢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腦海裏不住回憶著那個尚不知名的巨人將軍,至於主位坐著的那個縣令,倒是印象不深。等他們回到自己的院子,實在不放心,便派底下人去打聽,得來的匯報果然如自己
猜想的一樣,那個就是號稱“天下第一箭”的南霽雲。
盛名之下果無虛士!
張巡在睢陽的第一個腳印,因為南霽雲而踏的很牢靠,之後的路,張巡自己走,走的更穩當。
宴席結束的第二日,張巡便和許遠一起,檢查了各個軍備營房,人馬輜重城防器械,每一樣都登記在冊,力保做到萬無一失。張巡有一個天賦本領是“過目不忘”。得益於這個天賦,他每遇到一個人,大到將軍參謀,小到馬夫夥房,隻要見過一次麵,得知了對方的姓名職務,便能銘記於心,發號施令,均能做到直呼其名,因材分配。這一點天賦,是張巡能盡得人心的關鍵之一。試問誰不想被人尊重,而尊重一個人最基本的,就是能記住他的名字。
睢陽城守軍七千多,再加上那些後備勤務,合計一萬五六,張巡竟然能全部記牢,實在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名字這個東西,最難記得住。富貴人家還好些,因為讀過書,就算沒讀過書,也能請得起學問人給娃兒起名,起的名字也都各有寓意,多少帶點講究,不至於太重複,記起來還好些。就像那家道殷實的少東家,先祖好像意外得了什麽機緣,救了個什麽神仙妖怪的,也是聽人傳說,年代久遠也不知道真假。但從那以後日子過得順暢卻是真的,幾代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到了少東家這一輩已經有了百多畝地,幾個作坊營生。因為富裕些,他家請的起先生,先生名叫王獻述,是個明經,學問不淺。這個老師給少東家他們兄弟姐妹都起了名。因為主家姓張,按照上代人的排法,到他們這一代,該到“祿”這個字了,少東家天生好動,所有人都希望他穩重些,三周歲時獻述老師便賜了他一個“靖”字,音諧“靜”,意思平靜安定,沉穩大氣,因為是嫡長孫,全族人也希望他能堂堂正正,頂天立地,好帶領整個張家平定祥和。隻是張祿靖這位少東家可不是個安寧的主,打雞鬥狗上房揭瓦,拆東補西走門串戶,屁股暖不熱,手腳閑不停,跟靜沒一個銅錢的關係。
至於像王二小這樣的窮苦人家,境況那就大不同了,吃喝不愁已是祖上積德,誰還有錢供娃念書,隻求著把娃兒糊弄長大好上地幹活,至於叫啥名兒,那都無關緊要。我爹叫牛二,我叫牛蛋,我兒叫牛葫蘆也不是過的很好,至於那些女娃娃,更是一輩子連個“葫蘆”都混不上。小時跟著父姓,叫個大娘二女的,由於村落多為家族世居,往往滿村都是一個姓,結果就是滿村的牛大娘牛二女,為了區分,就叫牛生家的大娘,牛鐵錘家的二女。反正女娃娃也基本不出門,區分起來也沒那麽麻煩。等大些了,找了婆家,嫁過去才有了名,嫁到馬家的,就叫馬牛氏,嫁去李家的,就叫李牛氏,也能湊合區分。再到後來生個仔,名字又改了,馬家兒子叫馬虎,她就叫馬虎娘,李家兒子叫李東,她就叫李東媽,直到死了,牌子上寫個馬牛氏李牛氏,棺木一蓋,就化作了黃土,了了這個周天,準備下個輪回。富家女兒其實也差不多,名子也多是巧娘玉姐這些大路貨,隻有那些真的大講究人,才會給女娃起個正經八百的名,隻是那個層次,窮苦人這輩子是高攀不上了,世間走一遭,啥名不知道。
王二小這個名字就是因為排行老二就叫了個二小,如此而已。名字這個東西也很玄妙,幾千年的天地生養過無數的人,很多不一樣的人取了個一樣的名字那根本不算巧合,隻是這些名姓的主人故事不同,便顯得同名不同命,很有嚼頭。
漢高祖時有兩個人,一個封了楚王,一個封了韓王,一個權勢滔天,一個隱忍收斂,一個貧民出身,一個王室貴胄,一個被婦人陰殺,一個在戰場喪命,一個慘遭滅族,一個子孫滿堂,很巧,這兩個人都叫“韓信”。又好比兩位絕世美人,同叫昭君,一個嫁了三個皇帝,一個生了三個皇帝,一個姓王,一個姓婁。
無論韓信也好昭君也罷,雖然看似尊崇高貴,但同樣命不由己,比起阿貓阿狗的販夫走卒,可能也未必逍遙暢快。所以很多事情從你生下,可能就定了性。
就好比軍伍之間招募,名字異常重要,你去報名,人家問你叫啥名,你說我叫趙二狗,一聽這鄉土氣息濃重的名字,你家種地這是絕差不多的,得,沒啥文化,去喂馬跑腿吧。下一個你叫啥名,我姓錢名文秀,字玄宏,祖籍哪哪哪哪哪,得,這個也差不了,家裏肯定是富戶,不僅有名有姓,還有表字,聽聽人家這姓,響當當的,參軍要麽是家道中落或者受人迫害,讀過書的,去做個帳下傳令,供大人們差遣。
這便就是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命不同,運便不同。
所以有那麽一天,當你喂著馬,突然聽到有個聲音在後麵說:
“趙二狗,你的馬喂得真好!”回過了頭,睜眼一看,我的老天,這是張中丞張大人,他竟然知道我的名字,還跟我說話了,我莫不是在做夢吧,這是真的麽,這位天上的大人竟然誇讚我了,這得多大的榮光啊!那一天,日光灑在那位將軍金光燦燦的鎧甲上,晃得趙二狗睜不開眼,他的心裏有個聲音在呐喊,為了這個人,我怕是死了也願意。
張巡到來的第二天下午,檢查完了守備後,他便一個營房一個營房的派送去了拜帖,用的都是平輩帖,並沒有以上級自居,帖文言詞懇切,謙虛有禮,字跡工整。那些收到拜帖的睢陽文武後來私下相互交流,竟然發現每張拜帖都是同一筆體,比較之下才知這上百份名帖竟然都是張巡親筆撰文書寫,多方打聽才知道這些都是第一天酒席結束後張巡連夜提筆,徹夜無眠,寫完之後,天已透亮。張巡寫完拜帖差人送出後便直接整裝去巡視營房,毫無拖遝耽誤。
這一封封拜帖,就是張巡的腳印,看著手裏的拜帖,那些官員將軍才慢慢明白,這個人可能真的不可小覷,比起南霽雲那絕世武力帶來的心靈震顫,這張薄薄的名帖就是滋潤的甘泉,不似烈酒灼熱,卻有溫柔沉澱!
墨升心裏滿腹的算計提防,終於在第四日派上了用場。
那一天風和日麗,冬日的嚴寒隨著年歲的過去,也一點點開始退卻。
春開始醒了!
先祖的道理講的真是好啊,每每想起這些書本上的聖言賢語,墨升都會感慨萬千,心裏也開始默默背誦: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雖然一開始道理不是全懂,但是師尊教導他,書不必全都讀,理不必全都明,事不必全都對。很多人一輩子痛下苦功,讀了數不盡的書,到頭來學問長沒長不知道,道理卻大部分沒理清,事做的更是糊塗的很。好心辦了壞事的從來就不缺,更有一些書讀的不少,名銜高到了博士,說得話辦得事卻連個“人”都算不上。所以人生在世,不必太過執著,我們雖是墨門,但學些道家的“無為之法”也未嚐不可。
一開始聽師尊講這一段話的時候,墨升還是極為震撼的,畢竟自己是嫡傳的墨門人,講究的就是辯證唯物,嚴謹刻板,一就是一二便是二,黑白分明錯對清晰。可不像那些儒生,孔子剛一死,儒門就開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同一個道德字眼,同一個人的態度,竟然來了個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些腐儒們也不直接否定道德禮製之法,而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出發,他們仗著識了幾個字便賣弄起字眼,把言辭犀利的儒門禮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謀利。由於有縫隙可鑽,有利可圖,一人振臂,文人階級一哄而起。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有了百義,千人便生出了千義。好好的儒學精華被這些不肖子孫,硬生生玩成了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逼得朝見天道的孔老夫子臉麵無光,痛心疾首。
他們墨家學者認為正是這種無用的詭辯造成了之後儒家那樣思想混亂的局麵,那些自詡儒門正統的人竟然學起了名家的把戲,他們墨者有義務討伐並懲處這些利用“傾危繳繞”之辭來謀取私利的腐儒們。更有奇葩儒生,讀了些聖人言語,謀了個帝王差遣,便振臂高呼滿嘴噴糞,他們說貧農隻識用蠻力,不知用腦力,對國之經濟毫無貢獻!農民種地出大力流大汗是因為懶惰和愚蠢,這些人對國家毫無貢獻!麵對這樣的王姓毒儒,墨升隻想回敬一句,
此等言語,別說是做儒生官吏,它就連做個“人”的資格都沒有!
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可是那些腐儒們早把祖師爺的這四絕忘了個一幹二淨。
在墨家看來,現今天下,當以皇帝的號令為標準,大一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蔓延的同時,再製定符合利國利民的實際政令,這才是國之根本正策。可是那些腐儒隻知道鬥嘴摳字眼,賣弄文化,擴充自身影響,滿口的之乎者也,誇誇其談不幹正事,甚至有人煽風點火,主張廢除自己的根基和利器,因此取得敵人的信任和禮遇。蠢不蠢?要說社會發展還是得靠他們墨門,人人平等,互惠互利,這樣才能將內門那些學師們發現的事物本質,
通過墨家學說發揚光大,開化萬民。他們外門這些人負責好機關攻守,鋤強扶弱,助人太平就行了。
年輕的墨升認為師尊那似是而非的態度可不對啊,這可不是正確的墨家傳承,是違背祖訓的,是步了那些腐儒們後塵啊!可是之後的這幾十年,墨升隱姓埋名,在這世間行走,看盡百態的人生,富貴貧窮,生老病死,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榮華夢幻,都是過眼雲煙,這才漸漸明白了師尊的道理。
到底是什麽樣的結局,才配得上這顛沛流離的一生!
得過且過未嚐不可,矯枉更正過猶不及,凡是用心了就好吧!
來這睢陽城,墨升也是期望傾自己之力,護佑這睢陽萬千生靈。叛軍猖獗無度,已是沒有規勸的可能,他隻能幹起老本行,來這睢陽幫忙守城。
墨家傳承,知義非攻!
今日就讓我替先祖墨翟,再發一聲呐喊!
在墨升心裏,許遠其人,頗有君子之風。許遠祖上為南陽許氏,曆代先人均是才學博覽之士,國家肱股之臣,高祖許敬宗是被高宗賜諡號為“恭”的老牌宰相,位極人臣,風光無限。其父也是官至右羽林將軍的大人物,許遠從小門風嚴謹,飽讀詩書,開元二十九年,三十一歲便進士及第,安賊反叛以後,許遠臨危受領睢陽太守一職,被新皇帝李亨委以重任,將睢陽這個戰略要地交到他的手上,期盼他能延續家族風骨,顧念李家恩德,替皇帝守好國門。許遠自己從受命以來,殫精竭慮,未雨綢繆,他將祖上十幾代人積累的家業傳承都不顧,更是變賣祖產,廣撒私財,招兵買馬,做了個人人取笑的敗家子。可是許遠對這些酸言醋語不做理會,一心隻想著不負皇帝重托,像高祖一樣做個兢兢業業的老黃牛。
反賊勢頭如荒原遇強風,熊熊戰火竟越燒越旺,眼看著就快到了許遠的睢陽城下,他一直命人打聽天下各郡縣的情報,結識聯絡那些反抗義士,其中雍丘縣的縣令張巡為人正直,風骨倔強,胸中溝壑縱橫,在雍丘寧陵等地硬
抗叛軍也是戰果卓著,為了最大化的保全睢陽城,他早早就派人與張巡書信往來,商議一些合兵計劃。更難得的是之後,張巡人馬剛到睢陽,許遠就當著數十文武官員的麵,將睢陽太守符令交予張巡之手,底下人對他的舉動無不震驚莫名,敗家子不夠,竟是還要做一個辱沒門楣的蠢材。十幾代人鑽研打拚出來的政治基業,十來萬人的生殺大權就這麽拱手讓給了一個連麵都沒見過的小角色,這得有多蠢的人才能幹出來這事。
許遠何等人也,名門之後,而且是貨真價實的皇家權貴,更不是那些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紈絝子弟。他官至從四品,一方太守,朱紅官袍加身,何等地位尊崇。張巡其人,隻是傳言進士出身,頗有謀略,一個小小七品不到的縣令,穿著寒酸的綠衣,何德何能跨過九個級別,被一方大員尊為首領。但是許遠卻態度堅決,他力抗眾議堅持主見,底下人又敬畏張巡的勢力強橫,隻是心中難免對這個新來的縣令敵意滿滿,腹誹不已。
墨升來時,剛過完年,張巡還沒到睢陽,許遠雖不知墨升的真實底細,但仍然對他禮遇有加,沒有半分輕視,時長還會親自拜見,問詢他的吃穿用度,請教一些守城策略。數次交談試探之下,許遠對這個神秘的墨門子弟也是有所了解,從對方言談舉止中滲透出的智謀,應該不似做假,可能還真是那墨家後人,許遠打定了主意,等到張巡到來,他一定要將墨升舉薦給張巡。
墨升對張巡一開始是很有敵意的。
一方麵是骨子裏的學派鬥爭。他是墨者,出身更是高貴,是墨翟一脈的嫡係傳人,祖姓為高貴的“子”。先祖墨翟創立學派,他們後人便以“子”為姓,以“墨”字為氏,傳到他這一代,被賜名為升。由於先祖創立了“墨家學說”,影響空前,學出“道”之一脈,雖然師從儒學,但墨子覺得那些儒生們不務正業,隻會耍嘴皮子,便另立新學,與當時同樣如日中天的“儒家學說”分庭抗議。諸子百家,非墨即儒,何等風光。兩門弟子也是博學多才,互有千秋,隻是到了後來,孔子死了,自己的老祖宗也不在了,下麵的人便開始爭鬥,他們都以“學家正統”為說辭,一時間針鋒相對,熱火朝天,你捧《論語》我讀《墨經》,我笑你孔子鍋灶燒不黑,你罵我墨子板凳坐不暖,雙方引經據典,葷話惡語,車軲轆話說的越來越離譜,真正做學問的卻沒幾個了。
墨家宗門不幸,更是在先祖亡故後,不久一墨分三家,相裏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各個都自詡正統,別說繼承發揚墨家學說,天天先忙著內門爭鋒,外門貶儒,一副你死我活的架勢,好好的一門學說,硬生生發展成了市井勾當的宗門勢力。當然被後輩子孫玩壞的也不是他墨學一門,那些天天喊著“天地君親師”的腐儒們,也是辱沒祖宗,好好的儒學不搞,也變成了儒教,整天的欺上瞞下,愚弄百姓。不過比慘,他們墨家還不算最,當時的百家爭鳴,到了現今,斷了傳承的十之八九,就連萬學之祖的“道家”也被整出了無數的教派分支,想到這裏,墨翟先祖朝見天道時,也不至太過丟臉。
但是可氣的是雖然那些腐儒們大多誇誇其談,但是後世卻也出了幾個真的學問人,一個孟子一個荀子,都是頂了不起的真儒,隻是到了漢武帝時,那個姓董的心狠手辣,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竟把他們這些人都逼上了絕路,很多學門,沒了土壤,撐不了幾代人,自己也就死了。他們這一支是嫡傳,祖宗根基不能斷,隻好隱蔽不出,不再掙那些虛名,苟活至今別說跟儒教打架了,能延續下去已經是幸運,搞不好就像那些遺失了的別家學說,要不是被老大哥道家收入《道藏》,怕也是成了無根之草孤魂野鬼。
雖說年代久遠,但是他們墨家弟子骨子裏對儒家的敵意還是沒有放下,畢竟在他們墨者看來,要不是儒家這些壞坯子,他們也不至於混的這麽慘。眼下這個張巡雖說名聲不錯,算是不錯的讀書人,可畢竟是儒門出身,怕是對他這個“墨家宿敵”也不會太友好。
除了學識門戶有別,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那個張巡雖然有點本事,但何至於被許遠奉為馬首,統領三軍?他憑什麽?許遠雖然也算是儒生,但人家是士族出身,家學淵博,而且這些日子對自己禮遇有加,謙遜尊重,是有知遇之恩的,如此君子風度,墨升自然對他很是敬重。至於那個張巡一來就爭權奪利,果然一副儒教小人嘴臉。
自從知道張巡要來,墨升的心裏一直沒有停止過爭鬥,他既怕受這儒生的羞辱,又丟不下墨家信仰,更舍不得放棄祖地的無辜百姓,輾轉反側,寢食難安。後來他也想通了,這睢陽古城是他們墨家的祖地,先祖墨翟就是這睢陽人,所以這次天下大亂,族內商議,派他來堅守這裏,一來慰藉先祖英靈,二來保百姓平安,不能讓先祖“平民聖人”的稱號辱沒了。隻是那個可恨的張巡如果真的百般為難,便為了百姓受他羞辱又何妨,反正來之前他已經做好了舍下性命的打算,更何況這些不痛不癢的窩囊氣。
命都不要了,還要什麽虛名。
“張巡是真儒,我比他差三十裏!”
這是後來墨升的肺腑之言。張巡來到睢陽第一天,許遠率眾出城相迎,而且就在城門口,當眾將睢陽城的符印令牌交到了這個還沒進城的外人手裏,張巡雖然多次推辭,但是許遠態度堅決,張巡隻好告了聲罪,就在眾人麵前接了睢陽魚符。之後的接風晚宴上,張巡堂而皇之毫不客氣坐在了主位上,一副當家作主的姿態,這個舉動別說墨升這個外人,許遠帳下的親信更是怒不可遏。文官言辭激烈,武將就差當場掀桌子,但是許遠大聲嗬斥,更是要將幾個憤而離席的將軍當場撤職,差點引起更大的衝突。眼看著宴席之上局勢漸不可控,張巡帳下站出一員巨大的武將,此人一掌擊在硬木桌上,將木桌拍的炸裂開來,然後起身離席而走,來到了院中。他打量院中物件,看中了庭院小景中一匹青石馬,他也不言語,走到那石馬之前,繞行一圈。眾人被他的舉動也是搞得一呆,忘了爭吵,都注視著那巨人的舉動。那巨人也不說話,打量了石馬好一陣後,一手握住青馬前腿,一手握住青馬後腿,雙手同時用力,悶喝一聲,竟將那石馬緩緩提起,舉過了頭頂。
因為太宗好武,好武之人便沒有不中意駿馬的,秦皇漢武太宗女皇,哪一個不是愛馬之人。上行下效,所以大唐的血統裏蘊含著對馬匹的狂熱,上至皇家官府,下到山野村寨,唐人也多用石馬點綴裝飾。這些石馬很多都是按照真馬大小來雕刻,一個個神駿非凡,高大威猛。睢陽太守府的這些石馬都是仿照昭陵六駿來雕刻的,立於庭院中央,寓意武力強橫,不受欺辱。每一座石馬都是石匠千鑿萬刻打磨出來的,材料用的都是整塊石料,搬運起來,極為不便,一匹雕刻完成的石馬,重過七八百斤,尋常都是用車輛托運,今天竟然有人徒手將其舉起,堂上那些忘了吵嚷的眾人看著這等神跡,一個個都是目瞪口呆,膽顫心裂。
軍中自古多猛士,將中更有天外人。
殷之惡來,秦時項羽,據傳都是生撕虎豹力過千鈞的神人,可那畢竟是書本上寫的,很多人當是戲文聽聽就笑了,軍中的將軍對此等無稽之言更是嗤之以鼻。他們一輩子什麽人沒見過,什麽誇張傳說沒聽過,那些軍中的力士頂了天也就舉個三百多斤,那些動不動就千斤過頂的壯舉,真是張口就來,糊弄沒念過書的還行,他們這些行內人自然是不信的。可是今日得以親眼所見,他們這些人這才知道,自己坐井觀天,管中窺豹,小覷了這天下英雄,自己才是那睜眼瞎的癩蛤蟆。
舉起石馬的巨人暗運內氣,氣轉周天,力從地起,傳貫全身,他不聲不響舉起石馬,舉著千斤石馬繞行數步,找了另一處地方,略作調息後再雙臂運氣,緩緩將那石馬放下,石馬落地,將地上砸出個淺坑。那人放穩了馬後,手扶馬背,長進長出三個周天,收了內氣,卸了暗勁,這才抬腿回到了內堂,站到了張巡的身後,全程無語,冷漠異常,但潛詞寓意再明顯不過。
落針可聞的席上,剛才還滿腔怒火的將軍們,此刻都是大氣也不敢喘,紛紛在勸慰聲中重新落座,舉杯寒暄周旋,隻敢趁著舉杯之時才抬眼偷偷打量那將千斤石馬挪了窩的巨人,每個人心裏都在暗自後怕,懊惱自己的莽撞,深怕得罪了那個力過千斤的威武將軍,再進而得罪了那個蠻橫無禮的張縣令。
酒宴不歡而散,眾人戰戰兢兢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腦海裏不住回憶著那個尚不知名的巨人將軍,至於主位坐著的那個縣令,倒是印象不深。等他們回到自己的院子,實在不放心,便派底下人去打聽,得來的匯報果然如自己
猜想的一樣,那個就是號稱“天下第一箭”的南霽雲。
盛名之下果無虛士!
張巡在睢陽的第一個腳印,因為南霽雲而踏的很牢靠,之後的路,張巡自己走,走的更穩當。
宴席結束的第二日,張巡便和許遠一起,檢查了各個軍備營房,人馬輜重城防器械,每一樣都登記在冊,力保做到萬無一失。張巡有一個天賦本領是“過目不忘”。得益於這個天賦,他每遇到一個人,大到將軍參謀,小到馬夫夥房,隻要見過一次麵,得知了對方的姓名職務,便能銘記於心,發號施令,均能做到直呼其名,因材分配。這一點天賦,是張巡能盡得人心的關鍵之一。試問誰不想被人尊重,而尊重一個人最基本的,就是能記住他的名字。
睢陽城守軍七千多,再加上那些後備勤務,合計一萬五六,張巡竟然能全部記牢,實在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名字這個東西,最難記得住。富貴人家還好些,因為讀過書,就算沒讀過書,也能請得起學問人給娃兒起名,起的名字也都各有寓意,多少帶點講究,不至於太重複,記起來還好些。就像那家道殷實的少東家,先祖好像意外得了什麽機緣,救了個什麽神仙妖怪的,也是聽人傳說,年代久遠也不知道真假。但從那以後日子過得順暢卻是真的,幾代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到了少東家這一輩已經有了百多畝地,幾個作坊營生。因為富裕些,他家請的起先生,先生名叫王獻述,是個明經,學問不淺。這個老師給少東家他們兄弟姐妹都起了名。因為主家姓張,按照上代人的排法,到他們這一代,該到“祿”這個字了,少東家天生好動,所有人都希望他穩重些,三周歲時獻述老師便賜了他一個“靖”字,音諧“靜”,意思平靜安定,沉穩大氣,因為是嫡長孫,全族人也希望他能堂堂正正,頂天立地,好帶領整個張家平定祥和。隻是張祿靖這位少東家可不是個安寧的主,打雞鬥狗上房揭瓦,拆東補西走門串戶,屁股暖不熱,手腳閑不停,跟靜沒一個銅錢的關係。
至於像王二小這樣的窮苦人家,境況那就大不同了,吃喝不愁已是祖上積德,誰還有錢供娃念書,隻求著把娃兒糊弄長大好上地幹活,至於叫啥名兒,那都無關緊要。我爹叫牛二,我叫牛蛋,我兒叫牛葫蘆也不是過的很好,至於那些女娃娃,更是一輩子連個“葫蘆”都混不上。小時跟著父姓,叫個大娘二女的,由於村落多為家族世居,往往滿村都是一個姓,結果就是滿村的牛大娘牛二女,為了區分,就叫牛生家的大娘,牛鐵錘家的二女。反正女娃娃也基本不出門,區分起來也沒那麽麻煩。等大些了,找了婆家,嫁過去才有了名,嫁到馬家的,就叫馬牛氏,嫁去李家的,就叫李牛氏,也能湊合區分。再到後來生個仔,名字又改了,馬家兒子叫馬虎,她就叫馬虎娘,李家兒子叫李東,她就叫李東媽,直到死了,牌子上寫個馬牛氏李牛氏,棺木一蓋,就化作了黃土,了了這個周天,準備下個輪回。富家女兒其實也差不多,名子也多是巧娘玉姐這些大路貨,隻有那些真的大講究人,才會給女娃起個正經八百的名,隻是那個層次,窮苦人這輩子是高攀不上了,世間走一遭,啥名不知道。
王二小這個名字就是因為排行老二就叫了個二小,如此而已。名字這個東西也很玄妙,幾千年的天地生養過無數的人,很多不一樣的人取了個一樣的名字那根本不算巧合,隻是這些名姓的主人故事不同,便顯得同名不同命,很有嚼頭。
漢高祖時有兩個人,一個封了楚王,一個封了韓王,一個權勢滔天,一個隱忍收斂,一個貧民出身,一個王室貴胄,一個被婦人陰殺,一個在戰場喪命,一個慘遭滅族,一個子孫滿堂,很巧,這兩個人都叫“韓信”。又好比兩位絕世美人,同叫昭君,一個嫁了三個皇帝,一個生了三個皇帝,一個姓王,一個姓婁。
無論韓信也好昭君也罷,雖然看似尊崇高貴,但同樣命不由己,比起阿貓阿狗的販夫走卒,可能也未必逍遙暢快。所以很多事情從你生下,可能就定了性。
就好比軍伍之間招募,名字異常重要,你去報名,人家問你叫啥名,你說我叫趙二狗,一聽這鄉土氣息濃重的名字,你家種地這是絕差不多的,得,沒啥文化,去喂馬跑腿吧。下一個你叫啥名,我姓錢名文秀,字玄宏,祖籍哪哪哪哪哪,得,這個也差不了,家裏肯定是富戶,不僅有名有姓,還有表字,聽聽人家這姓,響當當的,參軍要麽是家道中落或者受人迫害,讀過書的,去做個帳下傳令,供大人們差遣。
這便就是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命不同,運便不同。
所以有那麽一天,當你喂著馬,突然聽到有個聲音在後麵說:
“趙二狗,你的馬喂得真好!”回過了頭,睜眼一看,我的老天,這是張中丞張大人,他竟然知道我的名字,還跟我說話了,我莫不是在做夢吧,這是真的麽,這位天上的大人竟然誇讚我了,這得多大的榮光啊!那一天,日光灑在那位將軍金光燦燦的鎧甲上,晃得趙二狗睜不開眼,他的心裏有個聲音在呐喊,為了這個人,我怕是死了也願意。
張巡到來的第二天下午,檢查完了守備後,他便一個營房一個營房的派送去了拜帖,用的都是平輩帖,並沒有以上級自居,帖文言詞懇切,謙虛有禮,字跡工整。那些收到拜帖的睢陽文武後來私下相互交流,竟然發現每張拜帖都是同一筆體,比較之下才知這上百份名帖竟然都是張巡親筆撰文書寫,多方打聽才知道這些都是第一天酒席結束後張巡連夜提筆,徹夜無眠,寫完之後,天已透亮。張巡寫完拜帖差人送出後便直接整裝去巡視營房,毫無拖遝耽誤。
這一封封拜帖,就是張巡的腳印,看著手裏的拜帖,那些官員將軍才慢慢明白,這個人可能真的不可小覷,比起南霽雲那絕世武力帶來的心靈震顫,這張薄薄的名帖就是滋潤的甘泉,不似烈酒灼熱,卻有溫柔沉澱!
墨升心裏滿腹的算計提防,終於在第四日派上了用場。
那一天風和日麗,冬日的嚴寒隨著年歲的過去,也一點點開始退卻。
春開始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