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高嶺土也會根據產地和成分構成的不同各有用處,一般來說高嶺土中所含的石英、長石、雲母、鐵礦物、鈦礦物等礦物會在地域分布上有極大的偏差。


    比如說江西景德鎮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便是整個大宋境內屈指可數的上好瓷土,用來燒製瓷器最佳,而其他地方出產的高嶺土因為礦物含量比的偏差,大致也可以分為軟質、硬質和砂質三種類型,各有用途,不一而足,不過大致上都有一個相通的特性,那就是可以作為極好的耐火材料。


    至於說粘土和黃土,也是煉鋼需要的重要配料,粘土是什麽東西就不用多說了,如今在黃昊手中的用處是用來燒製磚坯,而黃土實際上也就是方解石含量較高的一種粘土,而方解石就是天然的碳酸鈣,而碳酸鈣的用處至少也能寫一本書,所以此處也就不囉嗦了。


    當然,黃昊把楊軒和楊漢柏指使去挖土後,他自己也沒閑著,實際上反倒他來做的工作,才是最累最髒最重要的。


    隨著黃昊不怕髒的翻找,很快他就從廢料堆裏翻出了一大堆的焦煤渣和煤矸石來,還翻出了幾塊過了火但沒被燒透的石墨塊。焦煤渣的用處自不用多說,自然是用來作為燃料堆高爐溫,而煤矸石雖然是煤炭的廢料,但實際上也是一種極好的耐火材料,至於石墨就更不用說了,不但可以用來做鉛筆,也是自作煉鋼坩堝最好的材料。


    花了差不一個多時辰,黃昊最終從廢料坑裏撿出了至少二十來斤的焦煤渣,雖然這些焦煤渣裏最大的一塊也不過雞蛋大小,其餘的平均也就比鴿子卵、鵪鶉蛋大小差不多,不過用來練一爐鋼應該是夠了。


    至於煤矸石和石墨,黃昊也尋出不少,不過具體有多少斤就懶得去估算了。而待得太陽差不多快下山時,楊軒和楊漢柏也各自尋了一籮筐的各種土回來叫黃昊分辯,瞧著天色已晚,也沒有官府的衙役來捕拿自己,便也約定明日一早再來鋪子裏開工便是。


    翌日一早,黃昊照例聽著雞叫便起來打廣播體操,才做得兩節便也瞧見楊軒和楊漢柏徑直尋來了,也就帶著他們從頭到尾又打了一趟廣播體操,便也一起去到了鐵匠鋪。


    由於知道黃昊他們今天要過來搞事情,錘子兄弟這邊也起了大早,甚至得了消息的楊母也起早為眾人做了油餅和湯餅但早食,每人吸溜呼嚕吃下一大海碗便也在黃昊指使下動起手來。


    今日錘子兄弟照舊打他們的鐵,做事的依舊還是楊軒和楊漢柏這倆幫閑,可黃昊那能容得他們悠閑,吩咐了楊軒和楊漢柏兩人分別把他們昨日找來的各種土樣各一字擺開,選定了三種合用的之後再叫他們分頭去大量挖來的同時,黃昊自己也親自動手在楊家的鍛鐵爐邊上搭棚子和挖坑。


    黃昊要搭的新棚子,長寬各是三丈,高度一丈五,地基還要往下挖二尺,棚子以木柱為骨架,搭好後頂棚也就隨意用茅草一鋪也就了事。


    隻是,黃昊想得簡單,動手起來就沒那麽容易了,也就是這麽個棚子他一個人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天時間也才搭好,甚至最後上頂的時候還得楊軒和楊漢柏出手幫忙。


    不過相對於搭棚子而言,楊軒他們隻管挖土的活計卻就輕鬆多,一天下來每人差不多挖來了能有兩個立方的各種土,尤其是楊漢柏這廝雖然嘴笨,可做事情卻不笨,黃昊給他確定了要挖的高嶺土樣子後,這小子居然靈機一動就去跟人借了一輛江州車來,一車便運來差不多一方多的高嶺土。


    至於楊軒這個笨小子,直到用籮筐累死累活的搬了三趟也才叫運土回來的楊漢柏提醒才去借了江州車,所以一整天的時間二人運回的土總計能有五、六方之多。


    到了第三天一早,又是打操、吃湯餅,然後黃昊便也帶著兩人把收集的黃土、粘土、高嶺土還有煤矸石和石墨分別破碎篩選,然後黃昊用黃土作為縫料,粘土混高嶺土、高嶺土混煤矸石、高嶺土混石墨分別打成了三種不同的磚坯,擺列好後升了炭火來烤。


    這本來磚坯都是自然陰幹才好,可黃昊沒有太多的時間,加上用來搭建窯爐的磚坯本來也要過火,所以這般速成也是可行的,隻是即便走了捷徑,黃昊領著楊軒他們為了打出夠用的磚坯,也是連續整整幹了三日。


    到了第六日一早,還是早上起來先打、後吃不說,黃昊也正式帶著兩人搭建窯爐,也就見著黃昊搭建的是一種矩形的臥式窯爐,爐身長一丈二,寬隻有八尺,分前後左右四個爐口,爐壁又分內外兩層,爐膛完全密封不說,煙囪也比井字爐高出許多,足有一丈來高。


    隻不過黃昊並非是磚瓦匠人,也沒有土木工程的學位,在搭建的時候平著壘磚到還勉強對縫,等到要豎煙囪和封閉爐膛頂部做橋拱的時候就完全不成了,沒辦法隻得楊母出麵,去請來了村中一個名叫楊登的磚瓦匠人,由他幫著把餘下的活兒幹完。


    此後,為了造風箱不得不又找來一個叫楊東的木匠,再為了加固進料台又尋了個叫楊棉的石匠,待到黃昊照著記憶摸索著將這座倒焰爐終於大致建成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天,而整個楊家村的人也幾乎全都驚動了。


    這想不驚動也不成啊!


    不說黃昊建的這爐比傳統的井字爐大了多少倍,光是那一丈來高的煙囪就十分突兀,加上這些日子他還把楊漢柏這個老太公的嫡孫當牲口一樣使喚,誰人能避開目光?


    待到第十天的下午,瞧著一切準備就緒,黃昊準備先燒一輪柴碳試著給這座倒焰爐過過火的時候,村中上至八十歲老婦下至三五歲的孩童全都蜂擁來了,便是前任族長楊太公也不甘人後,早早就讓自家孫兒楊漢柏準備了好幾把椅凳擺在鐵匠鋪的門口,等著看黃昊怎麽開爐。


    楊漢柏是老太公楊元的長房嫡孫,因此見著這麽大這麽怪的一座煉鋼爐叫自家孫子建起來,甭管有用沒用,能不能出鋼,他都是麵上有光的,逢人便嘮叨說這爐子是他孫子建的,直讓黃昊百般的無語。


    抬頭看看天,莫約是晌午時分,黃昊不去算計什麽吉時不吉時的,便讓錘子兄弟一起動手,將大量的碳頭混合著火種投到了四個爐口中的兩個。


    這所謂的爐口也就是燃料室,倒煙爐的構造說起來十分複雜,但原理也十分簡單,也就是通過在燃料室、燃燒室、反應室、排煙室和蓄熱室這五個構造建築內形成一個熱循環,以炙熱的火焰直接作用在反應室內擺放的坩堝中,便也就成了。


    當然,說起來簡單,可其中的學問卻大了去,黃昊也不過因為要寫穿越小說而專研過資料,然後記下了構造圖,還借著下鄉做扶貧報道的機會瞧過農村鐵匠自製的倒焰爐實物,這也才大著膽子搞起了實驗。


    便也說黃昊下令之後,大錘和小錘兩人分工明確,一個往燃料室裏倒入破碎過的碳頭,一個隨後倒入洶洶燃燒的木炭做火種,隨後兩人便迅速關閉了爐門,開始推動爐子邊上一個比正常規製要大上很多的埋地往複式風箱。


    隨著二人規律有序的推動風箱,也就瞧著那倒焰爐中央敞開的反應室中部開在頂上的小孔裏,迅速就冒出了煙霧,然後很快煙霧便變成了紅色的火焰。


    “出焰子了!”瞧著出焰孔果真冒出了紅色火焰,一旁的楊軒、楊漢柏他們都是鬆了一口大氣,經過這十天的勞作,他們當然都聽黃昊講解過這倒焰爐的重點就是這火焰,如今升了爐子一燒果然出了火焰,也就說明黃昊還真是沒有亂來。


    不過見此狀況,黃昊也沒激動,一邊叫錘子兄弟繼續拉風箱,一邊他自己親自打開燃料室的門,又各往兩個燃料塞進去了一二十斤的上好木炭,直到將兩個燃料室塞得滿滿,這也才封閉了爐門,然後從爐子邊上一早做好擺放著石墨坩堝的架子,取了一口人頭大小的小號坩堝,往裏麵裝滿楊家以往做壞的各種刀坯、器坯、廢鐵,用環形鉗穩穩夾住後送進了反應室。


    待得將坩堝放穩了,黃昊也就讓錘子兄弟加快推動風箱,隨著他們二人用力起來,也就見得反應室頂部小洞裏吹出的火焰苗子迅速的由紅變黃,然後迅速變成了藍色的焰子,猛烈的吹在了坩堝上,也不過好幾個眨眼的功夫,也就瞧著坩堝還有鍋中的鐵料迅速變紅,然後很快就發出炙眼的紅光。


    黃昊見狀也不敢怠慢,先是仔細瞧了瞧爐子表麵的粘土混煤矸石耐火磚發現沒有什麽變化之後,這才小心用一根長長的鐵釺伸進坩堝裏去攪動,隨著鐵釺的不斷攪動,原本坩堝裏一塊塊的鐵料表麵迅速爆出如同耀星一般的光點,可隨著不斷被頂上出焰口吹下來的藍色火焰燒灼,鐵料表麵便也迅速的融化,最終也就在幾個大膽靠得近的楊村人不斷的驚呼中,化為了紅彤彤粘稠的鐵水!


    “化了!化了!化水了!”最先與眾人報喜倒也不是別人,而是湊在黃昊身後最近的楊軒,瞧著燒著通紅的坩堝裏發著耀眼紅光的鐵水,他恨不得就地打上幾個滾來,便也急忙轉身向棚子外麵圍得裏外三層的楊家村人喊道:“爐裏的鐵料當真化成鐵水了,都沒用了半刻時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道無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隔壁老黃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隔壁老黃哥並收藏宋道無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