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鉉本是出自五代南唐,先因擅長文學和圍棋而受元宗李璟信任和重用,後來又常陪後主李煜下棋,再後來歸附大宋。太宗知其棋術甚高,慮及圍棋、兵法關聯之密,便安排其撰寫《圍棋義例》。這《圍棋義例》一出,當真是圍棋史上開天辟地之事,便如人世間有了文字,再也無需結繩記事。
“他將圍棋之戰中各種招法、戰術,挑揀要緊的歸納成三十二種,如打劫之‘劫’、吃子之‘提’、相持之‘持’、征殺之‘征’等,更有立、行、飛、尖、粘、關、衝等行棋的命名簡單明了。當其之前未有之時,卻隻知比劃這樣擺、那樣走,當真是沒有名堂、毫無章法,稟賦稍低者更是莫名其妙、稀裏糊塗、不明所以。”
鄆王對《圍棋義例》極為推崇,看著懷英、棄疾似是不以為然,毫無高山流水知音之意,心有不甘,他卻不想兩個孩子初涉圍棋,毫無體會。既然話不盡言,繼續說道:“徐鉉字鼎臣,廣陵人。十歲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仕吳為秘書郎。仕南唐,曆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歸宋,為散騎常侍,坐貶卒。鉉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執筆立就。精小學,篆隸尤工。
“《圍棋義例》由宋朝的徐鉉奉宋太宗的旨意撰寫,他將當時圍棋實戰中常用的各種著法、戰術的術語,選擇有代表性地歸納成三十二種,並逐一加以解釋,包括:立、行、飛、尖、粘、斡、綽、約、關、衝、覷、殺、劄、頂、捺、蹺、門、斷、打、點、征、{山辟}、聚、劫、拶、撲、勒、刺、夾、盤、鬆、持。這對圍棋術語的規範化,起很大的作用。
鄆王接下講道:“圍棋學起來與象棋又大有不同。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製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製,以五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嚐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鬥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而圍棋使用矩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正規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361個交叉點,對局雙方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輪流下子,每次隻能下一子,落子後不能移動,終局時以目數多者為勝。因黑方有先手優勢,故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目。中日韓等不同國家製定的競賽規則略有不同。
“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古代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象棋與圍棋相比較,我更喜歡圍棋。圍棋和象棋是兩種不同的棋,圍棋棋局縱橫各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二色,下子沒有固定的路數;象棋棋盤由九根直線和十根橫線組成,中間劃定界河,一方十六子,子各有名稱。各子走法不同。你們兩個象棋與圍棋無論興趣如何,都要認真研學。”靖康年間,大宋以中原正統大國之尊,而慘敗於金國之手,舉國淪喪,至今不知是聯金攻遼之失,還是攻遼不勝之失,總之自己虛弱不自知,而與金更是送羊入虎口,引狼入室。鄆王每憶及此,總是悵恨不已。
於是便用十日時間,根據《圍棋義例》,先將棋盤、棋子、棋譜、規則、生死、劫爭、官子、勝負判定等最基本的理論講清說透。
然後再以當朝兩大頂尖高手劉仲甫與晉士明對局的一盤棋譜作例,自序盤布局,到中盤攻防戰鬥,再到終盤收官,通盤講一遍。劉仲甫當年為大宋棋待詔,圍棋第一高手,到了老年,兀自去挑戰青年才俊晉士明。那時的晉士明血氣方剛,棋風強悍,抖擻精神,竟然戰勝了。那盤曠世之局也是自古至宋以來最精彩的一局。鄆王拿來教授兩人,中間少不了穿插說教棋形、厚薄、輕重、妙手、定式等,也是要對兩個孩子圍棋悟性早作啟迪之意。
雖然隻是一盤棋,鄆王卻竭盡所能,足足用了二十天時間,以至於心力交瘁,大是疲憊,又安排二人再多幾日反複研究、揣摩。自攜絕頂天資,更兼以此局之妙,鄆王講授有方,兩個孩子均感醍醐灌頂,胸腹中別開洞天,雖然接觸時日不久,仍不免心蕩神馳,興趣倍增。
這一天,鄆王拿著一疊紙,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圍棋死活題目,向二人說道:“‘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是說一國的文臣武將,定當從底層裏摸爬滾打出來,百煉而能成鋼。否則無論處理政務,還是領兵作戰就可能是紙上談兵,耽誤國家大事。下圍棋做這些死活題目也和以上道理一樣,猶如在戰場上的貼身肉搏、白刃戰,需身經百戰,一則鍛煉心智,見慣不亂、臨危不懼;一則鍛煉勇力、多得技巧,這該是棋手畢生的功課。恁二人還要在習練這些局部死活的同時謀略全局,看重子效,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方有大將之風。”
懷英、棄疾一直聽鄆王講述圍棋之博大高深,其理汩汩汪汪傾瀉而下,任二人聰明無比,亦感難承之重。聽說轉做死活題,知道這樣簡單多了,又大有趣味,心中不禁為之一輕。懷英一把接了過來,與棄疾分開便做。鄆王又交待了各種死活題的習練方法,並不時加以啟發指點。
這樣過了三個月,鄆王看二人已將下發死活題目做得極為純熟,便又給二人許多曆代高手名局棋譜。自此讓二人一邊打譜,一邊對局,逐漸窺得圍棋門徑,得見真諦。
一日,鄆王看二人下棋,棄疾思慮周密,開始時多占邊角,越走越傾向中腹。懷英記得大英雄棋士都是征戰中腹,難免有效仿之意,往往偏向中腹,但又走不好,越是往後越是動輒退守邊角,最終大敗虧輸。鄆王看得明白,不由哈哈大笑,道:“多占中腹還是邊角,全看棋才與格局,卻不是好惡所能決定的。無論是下圍棋還是象棋,還是在圍棋中善占中腹還是邊角,人都是各擅勝場,自古以來,很多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
“象棋先擒將為贏,保己將擒敵將,旨在爭先,重一戰一地,卻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更加凶險。圍棋以多占地為贏,旨在死活多少,重在大局,不在局部,失之東隅卻能收之桑榆,拚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
“中國千古之下,人們總是唏噓項羽之失,僥幸劉邦之勝。象棋號稱為楚漢相爭,正是最適合項羽,單挑勝仗無數,打誰都能贏。贏了英雄一場,然後再打下一場。項羽贏了無數局象棋,隻在垓下輸了一盤,然後投子認輸,刎頸自殺。卻不知楚漢相爭曆時之久、場麵之宏大,卻是像極了圍棋,而劉邦將這盤大棋下得得心應手,贏得順理成章、理所當然。而項羽則是挑錯了棋盤,找錯了對手,下錯了棋。
“項羽雖是死於烏江,但敗因早已注定,自認非戰之罪,其實還真是他本尊造化使然。若拿圍棋來論,可說他布局、中盤、收官均是俗手連連,惡手頻出。高手對弈,本在毫厘之間,哪容得他如此錯漏百出。
“他弱於布局。他自滅秦成為天下霸主後,分封包括義帝楚懷王在內的一帝十八王。分封一則是封,受者均有大誌,但所封又難免不公,各有不如意,多數都視項羽為敵。一則是分,分封,這裏與其說是‘封’,不如說是‘分’。在秦以後,即便做不到秦之天下一統,也不宜將自己與其他人都分割了開來。而將關中與四川看作兩塊荒僻之地給了劉邦,更是顯得毫無戰略眼光,那裏既有險要扼守又是糧倉,最適合讓對手養精蓄銳,立於不敗。
“他還做不好中盤攻防。彭城之戰後因為沒能把劉邦趕出關中,窮寇莫追,導致功敗垂成。相持在成皋,一則被劉邦纏住,一則被韓信濰水之戰奪了齊地,更被彭越、英布等襲擾。而劉邦卻在成皋相持的左支右絀中,由韓信出北線終於奄有北方中原之地。
“更要命的是他還不善收官。彭城之戰勝了幾無所得更不必說,在成皋,求戰不成,他輕易就相信了與劉邦‘鴻溝協定’,中分天下,各自為王,相約罷兵。但就在其疲敝之師卷旗南歸之際,立時遭到劉邦毀約後會同韓信、彭越、英布在其撤兵的路上圍攻,將‘’暮歸懈怠’的楚軍圍困在垓下。
“項羽垓下之戰以十萬楚軍對六十萬漢軍,既是寡不敵眾,更是遭背叛倉促被圍,輸了也是情有可原之事,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然而對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來說,失敗後的丟人與卷土重來的周折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無顏江東,引頸自刎,卻不願再作圖存之望,此等作為正合象棋下法。卻不想劉邦如他此時之狼狽有許多次,最終能憑此一勝成功。項羽眼裏隻重每一戰陣輸贏勝敗,喜歡向世人呈現自己的血氣之勇,英雄無敵,戰無不勝,而疏於深遠謀算。
“成皋之戰,可知劉邦更像是圍棋高手。劉邦自彭城之戰大敗而歸,丟了父親、老婆,狼狽逃竄,在成皋幾經得失之後,終於能在此與項羽相抗。他那條大龍雖然半死不活做活不易,卻勉力支撐,讓韓信、彭越、英布等諸小龍遙相呼應,相機成活。他既占有關中、四川縱深腹地,又在各地不斷搜刮侵消,終於由兵敗逃亡到疲於防守,再到相持,再到合擊圍攻,由弱轉強,由強轉勝。若是如象棋一樣,一仗而決,早就輸掉了。
“他將圍棋之戰中各種招法、戰術,挑揀要緊的歸納成三十二種,如打劫之‘劫’、吃子之‘提’、相持之‘持’、征殺之‘征’等,更有立、行、飛、尖、粘、關、衝等行棋的命名簡單明了。當其之前未有之時,卻隻知比劃這樣擺、那樣走,當真是沒有名堂、毫無章法,稟賦稍低者更是莫名其妙、稀裏糊塗、不明所以。”
鄆王對《圍棋義例》極為推崇,看著懷英、棄疾似是不以為然,毫無高山流水知音之意,心有不甘,他卻不想兩個孩子初涉圍棋,毫無體會。既然話不盡言,繼續說道:“徐鉉字鼎臣,廣陵人。十歲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仕吳為秘書郎。仕南唐,曆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歸宋,為散騎常侍,坐貶卒。鉉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執筆立就。精小學,篆隸尤工。
“《圍棋義例》由宋朝的徐鉉奉宋太宗的旨意撰寫,他將當時圍棋實戰中常用的各種著法、戰術的術語,選擇有代表性地歸納成三十二種,並逐一加以解釋,包括:立、行、飛、尖、粘、斡、綽、約、關、衝、覷、殺、劄、頂、捺、蹺、門、斷、打、點、征、{山辟}、聚、劫、拶、撲、勒、刺、夾、盤、鬆、持。這對圍棋術語的規範化,起很大的作用。
鄆王接下講道:“圍棋學起來與象棋又大有不同。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製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製,以五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嚐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鬥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而圍棋使用矩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正規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361個交叉點,對局雙方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輪流下子,每次隻能下一子,落子後不能移動,終局時以目數多者為勝。因黑方有先手優勢,故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目。中日韓等不同國家製定的競賽規則略有不同。
“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古代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象棋與圍棋相比較,我更喜歡圍棋。圍棋和象棋是兩種不同的棋,圍棋棋局縱橫各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二色,下子沒有固定的路數;象棋棋盤由九根直線和十根橫線組成,中間劃定界河,一方十六子,子各有名稱。各子走法不同。你們兩個象棋與圍棋無論興趣如何,都要認真研學。”靖康年間,大宋以中原正統大國之尊,而慘敗於金國之手,舉國淪喪,至今不知是聯金攻遼之失,還是攻遼不勝之失,總之自己虛弱不自知,而與金更是送羊入虎口,引狼入室。鄆王每憶及此,總是悵恨不已。
於是便用十日時間,根據《圍棋義例》,先將棋盤、棋子、棋譜、規則、生死、劫爭、官子、勝負判定等最基本的理論講清說透。
然後再以當朝兩大頂尖高手劉仲甫與晉士明對局的一盤棋譜作例,自序盤布局,到中盤攻防戰鬥,再到終盤收官,通盤講一遍。劉仲甫當年為大宋棋待詔,圍棋第一高手,到了老年,兀自去挑戰青年才俊晉士明。那時的晉士明血氣方剛,棋風強悍,抖擻精神,竟然戰勝了。那盤曠世之局也是自古至宋以來最精彩的一局。鄆王拿來教授兩人,中間少不了穿插說教棋形、厚薄、輕重、妙手、定式等,也是要對兩個孩子圍棋悟性早作啟迪之意。
雖然隻是一盤棋,鄆王卻竭盡所能,足足用了二十天時間,以至於心力交瘁,大是疲憊,又安排二人再多幾日反複研究、揣摩。自攜絕頂天資,更兼以此局之妙,鄆王講授有方,兩個孩子均感醍醐灌頂,胸腹中別開洞天,雖然接觸時日不久,仍不免心蕩神馳,興趣倍增。
這一天,鄆王拿著一疊紙,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圍棋死活題目,向二人說道:“‘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是說一國的文臣武將,定當從底層裏摸爬滾打出來,百煉而能成鋼。否則無論處理政務,還是領兵作戰就可能是紙上談兵,耽誤國家大事。下圍棋做這些死活題目也和以上道理一樣,猶如在戰場上的貼身肉搏、白刃戰,需身經百戰,一則鍛煉心智,見慣不亂、臨危不懼;一則鍛煉勇力、多得技巧,這該是棋手畢生的功課。恁二人還要在習練這些局部死活的同時謀略全局,看重子效,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方有大將之風。”
懷英、棄疾一直聽鄆王講述圍棋之博大高深,其理汩汩汪汪傾瀉而下,任二人聰明無比,亦感難承之重。聽說轉做死活題,知道這樣簡單多了,又大有趣味,心中不禁為之一輕。懷英一把接了過來,與棄疾分開便做。鄆王又交待了各種死活題的習練方法,並不時加以啟發指點。
這樣過了三個月,鄆王看二人已將下發死活題目做得極為純熟,便又給二人許多曆代高手名局棋譜。自此讓二人一邊打譜,一邊對局,逐漸窺得圍棋門徑,得見真諦。
一日,鄆王看二人下棋,棄疾思慮周密,開始時多占邊角,越走越傾向中腹。懷英記得大英雄棋士都是征戰中腹,難免有效仿之意,往往偏向中腹,但又走不好,越是往後越是動輒退守邊角,最終大敗虧輸。鄆王看得明白,不由哈哈大笑,道:“多占中腹還是邊角,全看棋才與格局,卻不是好惡所能決定的。無論是下圍棋還是象棋,還是在圍棋中善占中腹還是邊角,人都是各擅勝場,自古以來,很多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
“象棋先擒將為贏,保己將擒敵將,旨在爭先,重一戰一地,卻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更加凶險。圍棋以多占地為贏,旨在死活多少,重在大局,不在局部,失之東隅卻能收之桑榆,拚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
“中國千古之下,人們總是唏噓項羽之失,僥幸劉邦之勝。象棋號稱為楚漢相爭,正是最適合項羽,單挑勝仗無數,打誰都能贏。贏了英雄一場,然後再打下一場。項羽贏了無數局象棋,隻在垓下輸了一盤,然後投子認輸,刎頸自殺。卻不知楚漢相爭曆時之久、場麵之宏大,卻是像極了圍棋,而劉邦將這盤大棋下得得心應手,贏得順理成章、理所當然。而項羽則是挑錯了棋盤,找錯了對手,下錯了棋。
“項羽雖是死於烏江,但敗因早已注定,自認非戰之罪,其實還真是他本尊造化使然。若拿圍棋來論,可說他布局、中盤、收官均是俗手連連,惡手頻出。高手對弈,本在毫厘之間,哪容得他如此錯漏百出。
“他弱於布局。他自滅秦成為天下霸主後,分封包括義帝楚懷王在內的一帝十八王。分封一則是封,受者均有大誌,但所封又難免不公,各有不如意,多數都視項羽為敵。一則是分,分封,這裏與其說是‘封’,不如說是‘分’。在秦以後,即便做不到秦之天下一統,也不宜將自己與其他人都分割了開來。而將關中與四川看作兩塊荒僻之地給了劉邦,更是顯得毫無戰略眼光,那裏既有險要扼守又是糧倉,最適合讓對手養精蓄銳,立於不敗。
“他還做不好中盤攻防。彭城之戰後因為沒能把劉邦趕出關中,窮寇莫追,導致功敗垂成。相持在成皋,一則被劉邦纏住,一則被韓信濰水之戰奪了齊地,更被彭越、英布等襲擾。而劉邦卻在成皋相持的左支右絀中,由韓信出北線終於奄有北方中原之地。
“更要命的是他還不善收官。彭城之戰勝了幾無所得更不必說,在成皋,求戰不成,他輕易就相信了與劉邦‘鴻溝協定’,中分天下,各自為王,相約罷兵。但就在其疲敝之師卷旗南歸之際,立時遭到劉邦毀約後會同韓信、彭越、英布在其撤兵的路上圍攻,將‘’暮歸懈怠’的楚軍圍困在垓下。
“項羽垓下之戰以十萬楚軍對六十萬漢軍,既是寡不敵眾,更是遭背叛倉促被圍,輸了也是情有可原之事,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然而對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來說,失敗後的丟人與卷土重來的周折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無顏江東,引頸自刎,卻不願再作圖存之望,此等作為正合象棋下法。卻不想劉邦如他此時之狼狽有許多次,最終能憑此一勝成功。項羽眼裏隻重每一戰陣輸贏勝敗,喜歡向世人呈現自己的血氣之勇,英雄無敵,戰無不勝,而疏於深遠謀算。
“成皋之戰,可知劉邦更像是圍棋高手。劉邦自彭城之戰大敗而歸,丟了父親、老婆,狼狽逃竄,在成皋幾經得失之後,終於能在此與項羽相抗。他那條大龍雖然半死不活做活不易,卻勉力支撐,讓韓信、彭越、英布等諸小龍遙相呼應,相機成活。他既占有關中、四川縱深腹地,又在各地不斷搜刮侵消,終於由兵敗逃亡到疲於防守,再到相持,再到合擊圍攻,由弱轉強,由強轉勝。若是如象棋一樣,一仗而決,早就輸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