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就像一隻猛虎,天生的不合群,而劉邦及其手下幾員大將就是群狼。千百年來,劉邦項羽的故事讓人唏噓,卻不知這兩個實不是一類人。項羽除幾個有限將領以外,在所分封諸王裏麵沒有幾個幫手,而所殺義王更像是罪己詔書,幾次被當做借口受討伐,成了天下公敵。韓信、英布等都是項羽的故舊屬下,相處並無大的仇怨,都是因為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英布更是因為劉邦派隨何實施反間計,背叛而歸附了劉邦,均成項羽死敵。


    “而劉邦與項羽則有老大不同。當韓信、英布還在項羽陣營的時候,他就刻意拉攏。而韓信取得齊地以後,要求封齊王,劉邦雖然氣急敗壞,殺心都有了,但還是痛快答應了,終得與韓信、彭越、英布對項羽的分攻合擊。


    “劉邦單挑項羽從來不勝,但韌性十足,屢敗屢戰。失敗一次,占一些地方,多拉幾個幫手,多攢一份力量。劉邦實是頭狼,是禦狼高手,而項羽是一隻猛虎,實不是一類人,玩的不是一種棋。劉邦算計自己怎麽最後生,項羽隻要戰勝對手。這裏不妨將孫子的話‘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將勝換作死略作修改,這句話正合劉邦項羽二人當年情狀,劉邦先為不可死,數次將死不死,以待項羽可死,而項羽正是一敗即死。


    “劉邦最是下圍棋的高手,向來將大局看作生死之事,除死無大事。力保住自己的關中、四川兩個糧倉之地不失,在豫西成皋抵住項羽西進之路,在項羽所占中原地盤上開仗。雖然許多時候仗打得狼狽非常,敗多勝少,卻能打一仗活一塊地方,占領項羽更多地盤。


    “劉邦追求活下來,處世靈活柔韌,從來不是一是一二是二。就連老父,都可與項羽割舍不清。當時項羽威脅劉邦欲烹其父,劉邦竟然以曾與項羽約為兄弟,回之其父亦為項羽之父,烹之亦欲分一杯羹,項羽自是無方,隻得放回。


    “項羽則是不然,隻識勝與敗,喜歡大勝、全勝,贏得漂亮。但他用下象棋的得失成敗去經略圍棋,難免失敗。其又剛勇之極,敗一次便無顏江東,自刎烏江。劉邦若也如此,該有幾十次死,又哪裏還有後來大漢幾百年江山?


    “二人如此表現,史上故有項羽英雄、劉邦無賴之說。後人總是唏噓項羽寧願自刎也不肯東渡,有人感其悲壯,更有人為之惋惜,其中最有名的是杜牧的《題烏江亭》,其詩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卻是說他應該包羞忍恥以期卷土重來,才是真正的好男兒。”


    鄆王談論正興,忽然身後有人念道:


    “自古興亡本是天,豈容人力預其間。


    非憑天與憑騅逝,騅不前兮戰已閑。


    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在西關。


    範增可用非能用,徒歎身亡頃刻間。”


    燕語鶯聲,極為好聽,就知道是愛侶朱淑真到了。


    鄆王大聲讚道:“好詩好詩,同是當世才女,你這首《詠史項羽》比起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寫項羽更勝一籌。”


    朱淑真笑道:“你這樣誇,分明是私我,非詩之故。易安居士寫得項羽頂天立地,雄風獵獵,世人皆知詩還是她的好。你之所以覺得我的還行,一則是我們在一起,一則是你覺得我將項羽敗因說得有點對了,本是因其固然。”


    項羽千古英雄而自刎烏江,後人追念頗多,大宋因靖康之難,當世多有吟詠。李清照時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名動一時,鄆王開始時也頗為推崇。後來感趙構艱難立國,輾轉定都臨安,大宋國祚得以不滅,實有料外之喜。隻覺項羽無顏過江東之舉,不值一哂,因而將易安詩也看得輕了。


    宋時對項羽合不合過江一說,王安石早有說處,那時還未有靖康之難。他感於杜牧《題烏江亭》中說項羽應該包羞忍恥以期卷土重來,再作《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詩的意思卻是頻繁的征戰已使壯士感到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既敗,項羽其勢難複,江東子弟即便仍在,是否願意跟隨卷土重來還未可知。


    鄆王既是大宋皇室子弟,又蒙靖康覆國之變,無論是杜牧所說項羽該還是不該包羞忍恥卷土重來,還是王安石所論能與不能,總之都不能如劉邦建立大漢那樣帝業輝煌。眼下大宋在靖康之難後再有趙構立國,又有興複,與漢朝最像,正如西漢之後又有東漢一般,雖然此時還未有北宋與南宋之說。


    正所謂成王敗寇,鄆王此時體會最深,更加推重劉邦而非項羽了。眼下就拿圍棋說事,最能不以一時一地論人,若靖康年棄守卞京,再圖後續,也不致一敗塗地,皇室被擄;若是趙構後來不圖興複,那再也沒有了大宋了。


    朱淑真又道:“當年項羽失敗,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心胸不廣、格局不大、策略不當,其次也有些運氣不濟,所遇對手個個身手不凡。劉邦的格局氣魄、韓信的用兵、張良的謀略、蕭何的善後自不必說了,那彭越的本事,你可要專門交待啊。”


    鄆王笑道:“那是自然。大漢開國功臣中,韓信用兵如神,立功不小。然而項羽既稱非戰之罪,打仗自認不弱於任何人,在垓下也是因為雙拳難敵四手,輸在寡不敵眾,其實不懼韓信。而彭越用兵雖然遠遠不如韓信,卻讓項羽最是頭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彭越乃是自古以來第一會死纏爛打的兵家,你進他退,你退他攻,圍不住,打不退,躲不了,專門化整為零,以散攻整。這種戰法被稱作是遊擊戰,最能以少勝多,以弱攻強,也最適合防禦與相持。今日之所以拿楚漢戰爭說圍棋,正是要讓兩個孩子利用學圍棋而精研楚漢之爭中的各種戰法。”


    朱淑真話頭一轉:“你這樣講給兩個孩子,也不怕人家聽不懂。”鄆王笑道:“他們倆稟賦非常,韓元帥等對其寄望甚高,不是毫無來由。劉瞻教授學問也是如此,先領其窺望堂奧,了解其中的深邃遠大,確保他們生發興趣、堅定誌向。”


    懷英與棄疾都是心中一動:“原來圍棋演兵比象棋又更進了一層,我等可要好好學。”


    這樣又過了一年,兩人將鄆王所給名人棋譜已打得純熟,對弈也越來越見精妙,鄆王有時親自下場指點,從讓五子到讓三子兩子,再到讓先猜先,兩個孩子逐漸下得像模像樣,與鄆王互有攻防。特別是棄疾,雖然勝少負多,隱然已可做鄆王對手。


    這日鄆王再拿來《圍棋十三篇》,道:“你們學習圍棋自是為了演習兵法,《圍棋十三篇》是仿《孫子兵法》十三篇而來,與兵法最是相近,你們先演習《圍棋十三篇》,再學《孫子兵法》,當大有教益。”


    懷英自鄆王手中接過來兩本一模一樣的活字印刷的小冊子,雖然遠遠不如徐鉉手書的《圍棋義例》珍貴,但是印製精美,又能人手一冊,二人使用卻方便多了,均是愛不釋手。宋仁宗年間張靖,有感於圍棋是“兵法一類”,其中布局攻殺之法與軍事戰爭的排兵布陣極為類似,於是仿《孫子兵法》寫成《棋經十三篇》,共分第一《論局》、第二《得算》、第三《權輿》、第四《合戰》、第五《虛實》、第六《自知》、第七《審局》、第八《度情》、第九《斜正》、第十《洞微》、第十一《名數》、第十二《品格》、第十三《雜說》共十三篇。


    兩人有鄆王平時教授在先,本來有些根基,人又聰明穎悟,閱讀毫不費勁。隻是鄆王指點都是在行棋中間,難免零碎,而此文整篇洋洋灑灑,內容係統又具體,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縱覽全書,既得以窺全貌,又能詳解脈絡,所獲又自不同。二人更加體會到圍棋貴在大局,務必胸腹中先有棋局,謀定而後動,謀在深遠,意在棋先。


    棄疾看到第四《合戰》中,“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襲之意也”,不禁十分欽佩。


    再看到第七《審局》中“夫弈棋布勢,務相接連。自始至終,著著求先……。局勢已贏,專精求生。局勢已弱,銳意侵綽……。勢孤援寡,則勿走。機危陣潰,則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誤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審局者多勝”,就想了許久才完全悟透。特別是“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大有勇於取舍、瀟灑來去之意,棄疾知道像自己這樣的初學者卻難免有時偏於一隅、執著一念,逾越這一層更需氣度與格局。


    又等看到第十三《雜說》,“夫棋者有無之相生,遠近之相成,強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驕。安而泰則危,存而驕則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不囿於當前,不喜怒於勝敗,功夫用到了棋外,又進了一層境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棄疾與懷英二人將《棋經十三篇》爛熟於胸,得棋理更深,對局也愈加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銅人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遠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遠闊並收藏銅人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