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森家是一棟兩層高的殖民地風格樓房,漆成了黃色,配著黑色百葉窗,一條長石板甬道通往前門。它坐落在一條安靜的街上,離鎮中心有幾個街區。室內布局是一個圈,右側那間灑滿陽光的客廳通向深處的廚房,廚房則通到餐室,餐室再連回門廳。
我在樓上有間屬於自己的大屋,漆成了粉色,還有一扇可以俯瞰街巷的窗戶。我甚至有一間專用浴室,裏麵有個大大的陶瓷盥洗盆,粉色瓷磚,以及明麗宜人、粉色鑲邊的白窗簾。
我做夢也不敢奢望的一切,在尼爾森先生和尼爾森太太眼裏卻理所當然:所有房間都配備著帶有黑漆雲紋的鋼製通氣孔。即使沒有人在家,熱水器也會開著;這樣一來,到尼爾森夫婦收工回家的時候,就不必等著燒熱水了。一個名叫貝絲的女子會每星期來打掃房子一次,做清潔。冰箱裏擺滿牛奶、雞蛋、奶酪和果汁,尼爾森太太還會留心我喜歡什麽口味,然後多買一些備著——比如燕麥早餐啦、水果啦,即使是橘子和香蕉這種異國水果。我在藥櫃裏找到了阿司匹林和店裏買來的牙膏,在走廊壁櫥裏找到了幹淨的毛巾。尼爾森先生告訴我,他每隔一年就會換一輛新款車。
星期天早晨,我們會去教堂。路德會恩典堂跟我見過的所有宗教場所都不一樣:那是一棟簡單的尖頂白樓,配著哥特式拱窗、橡木長凳和一個備用聖壇。我感覺恩典堂裏的儀式撫慰人心——讚美詩頗有效用,布道的牧師溫文爾雅、姿態放鬆,著重宣揚禮儀和禮貌。尼爾森先生和其他教友對風琴手抱怨頗多,那家夥要麽彈得飛快,害得我們咬不清詞,要麽彈得很慢,讓曲子變得悲悲戚戚。他的腳似乎沒辦法從踏板上抬起來。但並沒有人站出來抗議,教友們隻是一邊聽曲一邊互相挑挑眉毛,聳聳肩膀。
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人人都在盡力做到最好,我們個個隻需善待對方,而我喜歡這種想法。我喜歡喝著咖啡,吃著杏仁餅的時光。我也喜歡被人當作尼爾森家的人,人們似乎普遍認為尼爾森夫婦正直又和氣。生平第一次,認同的目光落到我身上,甚至將我團團包圍。
在尼爾森家度過的日子平靜而有序。每星期六天,每天早上五點三十分,尼爾森太太都會為丈夫做早餐(通常是煎雞蛋和吐司)。尼爾森先生在早上六點離開家,為農夫們開店門。我收拾收拾去上學,七點四十五分走出家門,花十分鍾步行到校舍——那是一棟磚樓,共有六十個孩子,分成不同年級。
到新學校的第一天,五年級老師布什科沃斯基小姐讓全班(我們班上總共十二個學生)做自我介紹,再說出一兩個愛好。
我還從來沒有聽過“愛好”這個詞。但排在我前麵的男孩提到了棍球,排在他前麵的女孩提到了集郵,所以輪到我的時候,我說的是縫紉。
“真不錯,多蘿西!”布什科沃斯基小姐說,“你喜歡縫紉些什麽?”
“基本上是衣服。”我對全班說。
布什科沃斯基小姐露出鼓勵的微笑:“給你的娃娃嗎?”
“不,是做女裝。”
“嗯,棒極了!”她的口吻太歡快了,我不禁從中悟出:也許,大多數十歲小孩是不做女裝的。
於是,我開始改變自己。同學們知道我來自異鄉,但隨著時光流逝,再加上一番苦功,我已經沒有半點口音了。我留心著同齡女孩的穿著、發型和話題,也努力抹去身上的異國味,廣交朋友,融入大家。
三點鍾放學後,我會徑直去店裏。尼爾森商店寬敞空曠,分成條條過道,商店後方有一家藥店,前方有塊糖果區,還有服裝、書籍、雜誌、洗發水、牛奶和農產品。我負責擺貨架,幫忙盤點庫存。如果店裏忙不過來,我還會幫著收銀。
站在櫃台裏,我看見了不少滿懷渴望的孩子麵孔:這些孩子悄悄溜進店裏,在糖果區徘徊,仔細端詳著條紋棒棒糖——對他們臉上那種撓心撓肺的饞勁,我太記憶猶新了。我問尼爾森先生,我可以時不時用自己的收入買塊一分錢的棒棒糖給小朋友嗎?他哈哈大笑:“聽你的,多蘿西。我不會從你工資裏扣的。”
到了五點鍾,尼爾森太太會離開商店回家準備晚餐,有時我跟她一起回家,有時則留在店裏,幫尼爾森先生關門。他總在六點鍾從店裏離開。晚餐時分,我們聊聊天氣、商店和我的家庭作業。尼爾森先生加入了商會,所以經常談起如何在這種“不守規矩”的經濟中(按他的說法)想辦法把生意做好。夜晚時分,尼爾森先生坐在客廳的翻蓋書桌旁,審查店裏的賬目;尼爾森太太準備次日的午餐,收拾廚房,處理家務;我則幫著洗碗、掃地。等到做完家務,我們會玩跳棋和紅心牌戲,聽收音機。尼爾森太太教我刺繡,她給沙發繡繁複精巧的抱枕,我就給凳子繡花卉圖案的罩子。
我在店裏接手的第一批差事還包括幫忙裝飾店鋪,以備聖誕節。尼爾森太太和我把裝滿玻璃球、亮珠子、緞帶和陶瓷飾品的箱子從地下室儲藏間搬上來。尼爾森先生派手下的兩個送貨員——亞當和托馬斯開車到城郊砍了一棵樹裝飾櫥窗,我們還花了一下午把點綴著紅絲絨蝴蝶結的青枝放到商店大門上,然後裝點聖誕樹,用箔紙包起空盒子,再係上絲線和植絨絲帶。
一起幹活兒的時候,尼爾森太太零零星星地將她的經曆告訴了我。她是瑞典裔,但根本看不出來——她的族人是黑眼睛的吉卜賽人,從歐洲中部來到哥德堡。她的父母都已經過世,兄弟姐妹散布在各地。她和尼爾森先生已經結婚十八年了,結婚時她二十五歲,他則剛過而立。他們以為自己生不了孩子,但大約十一年前,她懷孕了。一九二〇年七月七日,他們的女兒薇薇安來到了人世。
“你的生日是什麽時候,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問道。
“四月二十一日。”
她將銀色絲帶小心地從枝條間穿過,飛快地低下頭,免得我看見她的麵孔。她開口說:“你們兩個人年紀差不多。”
“她怎麽了?”我奓著膽子問道。尼爾森太太從未提過自己的女兒,我感覺到如果現在不問,我可能再也不會有機會了。
尼爾森太太將絲帶綁到一根枝條上,又彎腰拿起另一條絲帶,把它的一頭纏在同一根枝條上,與之前那條絲帶相接,飛快地編了起來。
“六歲時,她發了一次燒。我們以為是感冒,於是讓她上床,叫了醫生。醫生說,要讓她休息,多喝水,總之是那些常見的建議。但她的病並沒有起色。一晃到了半夜,她變得神誌不清,真的發了狂,我們又打電話給醫生,他檢查了她的喉嚨,發現了不祥之兆——一些斑點。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麽,但他清楚。”
“我們帶她去了羅切斯特市33的聖瑪麗醫院,院方對她進行了隔離。當醫院聲稱他們無能為力時,我們不相信,但那終究隻是個時間問題。”她搖搖頭,仿佛要趕走那個念頭。
對她來說,失去女兒是多麽難熬啊,我尋思著,又想起了我的兄弟和梅茜。尼爾森太太和我的心中各自深藏著隱痛,我為我們兩個人感到難過。
到了平安夜,在翻飛的小雪中,我們三個人步行來到教堂,點亮聖壇右側那棵高達二十英尺的樹上的蠟燭。路德教派一眾金發的小孩、父母、祖父母打開歌集放聲齊唱,牧師宣講起了至為基本的教義——博愛與同情。“有人急需幫助,”他告訴教友們,“如果你能夠施與,那就施與,體現出你們最好的一麵吧。”
他提起了幾戶處境堪憂的人家:養豬的農戶約翰·斯拉特瑞在脫粒時出了事故,丟了右臂,他家需要些罐頭食品,為救農場脫離困境,還需要大家能騰出來的任何人手;八十七歲的阿貝爾太太瞎了眼睛,孤零零一個人,教友如果願意每星期騰出幾個小時幫忙,教會將會非常歡迎……格羅特一家七口身陷水深火熱之中,父親失業,四個年幼的孩子和一個月前早產的嬰兒全都體弱多病,母親難以下床……“真慘呢。”尼爾森太太低語道,“我們想個法子幫幫他家吧。”
她不知道我跟格羅特一家的過節。他們隻是另一戶遙遠的悲慘人家。
儀式過後,我們穿過安靜的街道往回走。雪已經停了,夜晚晴朗而寒冷,煤氣燈投下圈圈光暈。我們三人一步步走近尼爾森家,大宅遙遙映入我的眼中,仿若初識:門廊上亮著的燈,門上的長青環,黑色的鐵欄杆,平整的人行道。大宅之中,在一幅窗簾後,客廳裏還亮著一盞燈。這裏讓人樂於重返它的懷抱,這是一個家。
每隔一個星期,星期四吃完晚餐以後,尼爾森太太和我會跟墨菲太太及其他六位女士一起縫被子。這群太太中間最闊氣的那位住在城郊一棟宏偉的維多利亞式大宅裏,我們就在她家寬敞的會客廳裏碰頭。在一屋子女人中,我是唯一一個小孩,卻一下子感覺如魚得水。我們會一起用某個會員帶來的圖樣和麵料縫製同一床被子,縫完一床就換一床,每床被子大約要縫四個月。據我所知,正是這群太太縫出了我那間粉色臥室床上名叫“愛爾蘭花冠”的被子——黑色的背景上,四朵帶綠莖的紫色鳶尾在中心交會。“有朝一日,我們也會為你做一床被子,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告訴我。她開始把店裏布攤的邊角料存起來,把每片碎布都放進一個寫著我名字的扁皮箱。吃晚餐時,我們會談起它:“一位女士買了十碼半漂亮的藍色印花布,我把剩下的半碼給你存起來了。”她說。而我已經挑好了圖樣:雙婚戒花色,也就是一串相扣的環形,是用一小塊一小塊方形布料拚起來的。
每個月,尼爾森太太和我都會在某星期日下午擦擦銀器。她會從餐室櫥櫃一個長長的抽屜裏取出一個沉重的紅木盒子,裏麵裝著她母親送給她的結婚禮物——一套餐具。尼爾森太太告訴我,這也是她繼承的唯一一件遺物。她一件接一件取出餐具,在桌上的抹布上擺成一排。我則從客廳的壁爐架上取來兩隻小銀碗和四支燭台,從餐具櫃裏取來一個大淺盤,再從她的臥室裏取來一個盒子,盒子上用細長的手寫體寫著尼爾森太太的芳名“維奧拉”。我們還會用上一罐沉甸甸、泥巴色的膏劑、幾把又小又硬的刷子、清水和一大堆抹布。
一次,我正在擦拭一隻花飾華麗的勺子,尼爾森太太指著自己的鎖骨說:“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把它擦亮。”說話時,她並沒有正視我。
我輕撫著脖子上的項鏈,一路摸到了那個克拉達十字架。我伸出雙手到頸後,解開搭扣。
“用刷子吧,動作輕些。”她說。
“這是祖母給我的。”我告訴她。
她望著我,笑了。“還要用溫水。”她說。
我用刷子一路刷過,暗沉沉、灰撲撲的項鏈登時變得熠熠生輝,一度晦暗失色的克拉達十字架也再次活靈活現起來。
“瞧,”當我洗淨、擦幹項鏈又重新戴上時,尼爾森太太說,“好看多了。”盡管她一個字也沒有問,我心裏卻清楚,她正在示意,她明白這條項鏈對我有著多麽重大的意義。
我搬到尼爾森家以後,過了幾個月,有一天吃晚餐時,尼爾森先生說:“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和我有件事要跟你商量。”
我以為尼爾森先生會提起他們正在籌備的拉什莫爾山之行,但他望望自己的妻子,而她對我微微一笑。我回過了神,尼爾森夫婦要談的是別的事情,更重大的事。
“在你剛來明尼蘇達州的時候,有人給你取名叫多蘿西。”她說,“你是格外中意這個名字嗎?”
“不怎麽中意。”我不太摸得清楚狀況。
“你知道我家的薇薇安對我們意味著什麽,對吧?”尼爾森先生說。
我點點頭。
“嗯。”尼爾森先生的雙手平放在桌上,“如果你能沿用‘薇薇安’這個名字的話,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我們把你當成自己的女兒,從法律上講暫時還不算是,但我們心裏已經開始把你當女兒看待了,我們也希望你開始把我們當父母看待。”
他們眼巴巴地望著我,一時間我茫然無措。我對尼爾森夫婦的感情——感激也好、尊重也好、欣賞也好,卻跟親子之愛並不相同,應該說是不盡相同。但那是一種什麽樣的愛,我卻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說清。我很高興能跟這樣一對夫婦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我也已經開始了解他們安靜、謙虛的做派,我感謝他們收留我。但我每天都會意識到,自己與他們是多麽南轅北轍。他們非我族類,也絕不會是。
對於沿用他們女兒的名字,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擔得起這副擔子。
“不要逼她,漢克。”尼爾森太太扭頭麵對著我,說道,“不要急,決定了再告訴我們。無論你做出什麽樣的決定,我們家都會有你的位置。”
幾天後,在商店罐頭食品區的貨架旁,我聽見一個男人的嗓音。我認得出那個人的聲音,卻又一時想不起來。我把餘下的玉米和豌豆罐頭放到麵前的貨架上,拿起空紙箱,慢慢站起身,暗自希望能偷偷瞧瞧對方是誰。
“我可以幹計件工,來跟你換東西,如果你樂意的話。”我聽到一個站在櫃台後麵的男人對尼爾森先生說。
每天都有人來到店裏,嘴裏說著一堆不付款的理由,要麽要求賒賬,要麽提議用東西換貨。看上去,尼爾森先生每天傍晚都會帶些從顧客那裏得來的東西回家:一打雞蛋啦,叫“lefse”的挪威軟餅啦,一條長長的針織圍巾啦。尼爾森太太會翻個白眼,說句“哎呀”,但並沒有怨氣。我覺得她很為尼爾森先生自豪:他不僅如此善良,而且有法子如此善良。
“多蘿西?”
我轉過身,略微吃了一驚:那是伯恩先生。他的褐色頭發又亂又長,雙眼布滿了血絲,我說不清他是否一直在酗酒。他到這裏來做什麽?到一個離他自己家三十英裏的雜貨店做什麽?
“嗯,真是沒想到。”他說,“你在這裏工作?”
我點點頭:“這裏的店主……尼爾森夫婦……收留了我。”
盡管二月裏寒氣逼人,伯恩先生的太陽穴卻滴下了一溜汗珠。他用手背擦了擦:“那你待得開心嗎?”
“是的,先生。”我不明白他的舉動為什麽這麽怪,“伯恩太太怎麽樣?”我設法換個話頭客套幾句。
他眨了幾下眼睛:“看來你還沒有聽說。”
“對不起,什麽意思?”
他搖搖頭,嘴裏說:“她不是個堅強的女人,多蘿西。受不了屈辱,受不了求別人施恩。但我又能怎麽辦呢?我哪天不在琢磨啊。”他的臉扭曲了,“範妮走了以後,那……”
“範妮走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大吃一驚,但我確實很驚訝。
“是在你走後沒幾個星期的事。有天早上她來了,說她那個住在帕克拉皮茲的女兒想讓她跟他們一起住,範妮決心離開。剩下的人都走光了,知道吧,我覺得洛伊絲隻是受不了……”他用手在臉上摸了一把,仿佛想把五官通通抹去,“還記得去年春天那陣詭異的暴風雨嗎?四月下旬那次。嗯,洛伊絲抬腳走進了風暴裏,一步步直往前走。有人發現她凍死在離我家大約四英裏的地方。”
我想同情伯恩先生,我想有所觸動。但我沒有。“我很遺憾。”我告訴他。我猜自己確實很遺憾,為他,為他那一團糟的生活。但對伯恩太太,我實在找不出一絲悲傷。我想起她冰冷的眼神,時時緊鎖的眉頭,想起她隻把我當作可以使喚的人手,除了穿針引線的十指別無他用。我並不為她離開人世開心,但我也並不遺憾。
當天吃晚餐時,我告訴尼爾森夫婦,我會沿用他們女兒的名字。就在那一刻,昔日畫上了句號,我的生活掀開了新的一頁。盡管我難以相信自己還會一路吉星高照,但對拋在腦後的昔日,我卻沒有任何懷念。因此幾年後,當尼爾森夫婦告訴我他們想收養我時,我欣然答應下來。我會當好他們的女兒,盡管我永遠無法逼著自己開口稱呼他們“爸爸”“媽媽”,我們之間感覺太拘禮了些,沒法用這種稱呼。即便如此,顯而易見的是,從現在開始,我是尼爾森家裏人了,他們會管我,照顧我。
隨著時光流逝,我真正的家庭變得越來越難以記起。我沒有昔日留下的舊照、信件甚至書籍,隻有祖母留下的愛爾蘭十字架。盡管那條克拉達項鏈很少離身,但隨著我日漸長大,我卻逃不開一個念頭:血親隻給我留下了一件東西,而留下它的那個女人將自己的獨生子及其家人趕上了茫茫大海,趕上了一葉孤舟,盡管她明知道,也許今後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我在樓上有間屬於自己的大屋,漆成了粉色,還有一扇可以俯瞰街巷的窗戶。我甚至有一間專用浴室,裏麵有個大大的陶瓷盥洗盆,粉色瓷磚,以及明麗宜人、粉色鑲邊的白窗簾。
我做夢也不敢奢望的一切,在尼爾森先生和尼爾森太太眼裏卻理所當然:所有房間都配備著帶有黑漆雲紋的鋼製通氣孔。即使沒有人在家,熱水器也會開著;這樣一來,到尼爾森夫婦收工回家的時候,就不必等著燒熱水了。一個名叫貝絲的女子會每星期來打掃房子一次,做清潔。冰箱裏擺滿牛奶、雞蛋、奶酪和果汁,尼爾森太太還會留心我喜歡什麽口味,然後多買一些備著——比如燕麥早餐啦、水果啦,即使是橘子和香蕉這種異國水果。我在藥櫃裏找到了阿司匹林和店裏買來的牙膏,在走廊壁櫥裏找到了幹淨的毛巾。尼爾森先生告訴我,他每隔一年就會換一輛新款車。
星期天早晨,我們會去教堂。路德會恩典堂跟我見過的所有宗教場所都不一樣:那是一棟簡單的尖頂白樓,配著哥特式拱窗、橡木長凳和一個備用聖壇。我感覺恩典堂裏的儀式撫慰人心——讚美詩頗有效用,布道的牧師溫文爾雅、姿態放鬆,著重宣揚禮儀和禮貌。尼爾森先生和其他教友對風琴手抱怨頗多,那家夥要麽彈得飛快,害得我們咬不清詞,要麽彈得很慢,讓曲子變得悲悲戚戚。他的腳似乎沒辦法從踏板上抬起來。但並沒有人站出來抗議,教友們隻是一邊聽曲一邊互相挑挑眉毛,聳聳肩膀。
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人人都在盡力做到最好,我們個個隻需善待對方,而我喜歡這種想法。我喜歡喝著咖啡,吃著杏仁餅的時光。我也喜歡被人當作尼爾森家的人,人們似乎普遍認為尼爾森夫婦正直又和氣。生平第一次,認同的目光落到我身上,甚至將我團團包圍。
在尼爾森家度過的日子平靜而有序。每星期六天,每天早上五點三十分,尼爾森太太都會為丈夫做早餐(通常是煎雞蛋和吐司)。尼爾森先生在早上六點離開家,為農夫們開店門。我收拾收拾去上學,七點四十五分走出家門,花十分鍾步行到校舍——那是一棟磚樓,共有六十個孩子,分成不同年級。
到新學校的第一天,五年級老師布什科沃斯基小姐讓全班(我們班上總共十二個學生)做自我介紹,再說出一兩個愛好。
我還從來沒有聽過“愛好”這個詞。但排在我前麵的男孩提到了棍球,排在他前麵的女孩提到了集郵,所以輪到我的時候,我說的是縫紉。
“真不錯,多蘿西!”布什科沃斯基小姐說,“你喜歡縫紉些什麽?”
“基本上是衣服。”我對全班說。
布什科沃斯基小姐露出鼓勵的微笑:“給你的娃娃嗎?”
“不,是做女裝。”
“嗯,棒極了!”她的口吻太歡快了,我不禁從中悟出:也許,大多數十歲小孩是不做女裝的。
於是,我開始改變自己。同學們知道我來自異鄉,但隨著時光流逝,再加上一番苦功,我已經沒有半點口音了。我留心著同齡女孩的穿著、發型和話題,也努力抹去身上的異國味,廣交朋友,融入大家。
三點鍾放學後,我會徑直去店裏。尼爾森商店寬敞空曠,分成條條過道,商店後方有一家藥店,前方有塊糖果區,還有服裝、書籍、雜誌、洗發水、牛奶和農產品。我負責擺貨架,幫忙盤點庫存。如果店裏忙不過來,我還會幫著收銀。
站在櫃台裏,我看見了不少滿懷渴望的孩子麵孔:這些孩子悄悄溜進店裏,在糖果區徘徊,仔細端詳著條紋棒棒糖——對他們臉上那種撓心撓肺的饞勁,我太記憶猶新了。我問尼爾森先生,我可以時不時用自己的收入買塊一分錢的棒棒糖給小朋友嗎?他哈哈大笑:“聽你的,多蘿西。我不會從你工資裏扣的。”
到了五點鍾,尼爾森太太會離開商店回家準備晚餐,有時我跟她一起回家,有時則留在店裏,幫尼爾森先生關門。他總在六點鍾從店裏離開。晚餐時分,我們聊聊天氣、商店和我的家庭作業。尼爾森先生加入了商會,所以經常談起如何在這種“不守規矩”的經濟中(按他的說法)想辦法把生意做好。夜晚時分,尼爾森先生坐在客廳的翻蓋書桌旁,審查店裏的賬目;尼爾森太太準備次日的午餐,收拾廚房,處理家務;我則幫著洗碗、掃地。等到做完家務,我們會玩跳棋和紅心牌戲,聽收音機。尼爾森太太教我刺繡,她給沙發繡繁複精巧的抱枕,我就給凳子繡花卉圖案的罩子。
我在店裏接手的第一批差事還包括幫忙裝飾店鋪,以備聖誕節。尼爾森太太和我把裝滿玻璃球、亮珠子、緞帶和陶瓷飾品的箱子從地下室儲藏間搬上來。尼爾森先生派手下的兩個送貨員——亞當和托馬斯開車到城郊砍了一棵樹裝飾櫥窗,我們還花了一下午把點綴著紅絲絨蝴蝶結的青枝放到商店大門上,然後裝點聖誕樹,用箔紙包起空盒子,再係上絲線和植絨絲帶。
一起幹活兒的時候,尼爾森太太零零星星地將她的經曆告訴了我。她是瑞典裔,但根本看不出來——她的族人是黑眼睛的吉卜賽人,從歐洲中部來到哥德堡。她的父母都已經過世,兄弟姐妹散布在各地。她和尼爾森先生已經結婚十八年了,結婚時她二十五歲,他則剛過而立。他們以為自己生不了孩子,但大約十一年前,她懷孕了。一九二〇年七月七日,他們的女兒薇薇安來到了人世。
“你的生日是什麽時候,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問道。
“四月二十一日。”
她將銀色絲帶小心地從枝條間穿過,飛快地低下頭,免得我看見她的麵孔。她開口說:“你們兩個人年紀差不多。”
“她怎麽了?”我奓著膽子問道。尼爾森太太從未提過自己的女兒,我感覺到如果現在不問,我可能再也不會有機會了。
尼爾森太太將絲帶綁到一根枝條上,又彎腰拿起另一條絲帶,把它的一頭纏在同一根枝條上,與之前那條絲帶相接,飛快地編了起來。
“六歲時,她發了一次燒。我們以為是感冒,於是讓她上床,叫了醫生。醫生說,要讓她休息,多喝水,總之是那些常見的建議。但她的病並沒有起色。一晃到了半夜,她變得神誌不清,真的發了狂,我們又打電話給醫生,他檢查了她的喉嚨,發現了不祥之兆——一些斑點。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麽,但他清楚。”
“我們帶她去了羅切斯特市33的聖瑪麗醫院,院方對她進行了隔離。當醫院聲稱他們無能為力時,我們不相信,但那終究隻是個時間問題。”她搖搖頭,仿佛要趕走那個念頭。
對她來說,失去女兒是多麽難熬啊,我尋思著,又想起了我的兄弟和梅茜。尼爾森太太和我的心中各自深藏著隱痛,我為我們兩個人感到難過。
到了平安夜,在翻飛的小雪中,我們三個人步行來到教堂,點亮聖壇右側那棵高達二十英尺的樹上的蠟燭。路德教派一眾金發的小孩、父母、祖父母打開歌集放聲齊唱,牧師宣講起了至為基本的教義——博愛與同情。“有人急需幫助,”他告訴教友們,“如果你能夠施與,那就施與,體現出你們最好的一麵吧。”
他提起了幾戶處境堪憂的人家:養豬的農戶約翰·斯拉特瑞在脫粒時出了事故,丟了右臂,他家需要些罐頭食品,為救農場脫離困境,還需要大家能騰出來的任何人手;八十七歲的阿貝爾太太瞎了眼睛,孤零零一個人,教友如果願意每星期騰出幾個小時幫忙,教會將會非常歡迎……格羅特一家七口身陷水深火熱之中,父親失業,四個年幼的孩子和一個月前早產的嬰兒全都體弱多病,母親難以下床……“真慘呢。”尼爾森太太低語道,“我們想個法子幫幫他家吧。”
她不知道我跟格羅特一家的過節。他們隻是另一戶遙遠的悲慘人家。
儀式過後,我們穿過安靜的街道往回走。雪已經停了,夜晚晴朗而寒冷,煤氣燈投下圈圈光暈。我們三人一步步走近尼爾森家,大宅遙遙映入我的眼中,仿若初識:門廊上亮著的燈,門上的長青環,黑色的鐵欄杆,平整的人行道。大宅之中,在一幅窗簾後,客廳裏還亮著一盞燈。這裏讓人樂於重返它的懷抱,這是一個家。
每隔一個星期,星期四吃完晚餐以後,尼爾森太太和我會跟墨菲太太及其他六位女士一起縫被子。這群太太中間最闊氣的那位住在城郊一棟宏偉的維多利亞式大宅裏,我們就在她家寬敞的會客廳裏碰頭。在一屋子女人中,我是唯一一個小孩,卻一下子感覺如魚得水。我們會一起用某個會員帶來的圖樣和麵料縫製同一床被子,縫完一床就換一床,每床被子大約要縫四個月。據我所知,正是這群太太縫出了我那間粉色臥室床上名叫“愛爾蘭花冠”的被子——黑色的背景上,四朵帶綠莖的紫色鳶尾在中心交會。“有朝一日,我們也會為你做一床被子,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告訴我。她開始把店裏布攤的邊角料存起來,把每片碎布都放進一個寫著我名字的扁皮箱。吃晚餐時,我們會談起它:“一位女士買了十碼半漂亮的藍色印花布,我把剩下的半碼給你存起來了。”她說。而我已經挑好了圖樣:雙婚戒花色,也就是一串相扣的環形,是用一小塊一小塊方形布料拚起來的。
每個月,尼爾森太太和我都會在某星期日下午擦擦銀器。她會從餐室櫥櫃一個長長的抽屜裏取出一個沉重的紅木盒子,裏麵裝著她母親送給她的結婚禮物——一套餐具。尼爾森太太告訴我,這也是她繼承的唯一一件遺物。她一件接一件取出餐具,在桌上的抹布上擺成一排。我則從客廳的壁爐架上取來兩隻小銀碗和四支燭台,從餐具櫃裏取來一個大淺盤,再從她的臥室裏取來一個盒子,盒子上用細長的手寫體寫著尼爾森太太的芳名“維奧拉”。我們還會用上一罐沉甸甸、泥巴色的膏劑、幾把又小又硬的刷子、清水和一大堆抹布。
一次,我正在擦拭一隻花飾華麗的勺子,尼爾森太太指著自己的鎖骨說:“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把它擦亮。”說話時,她並沒有正視我。
我輕撫著脖子上的項鏈,一路摸到了那個克拉達十字架。我伸出雙手到頸後,解開搭扣。
“用刷子吧,動作輕些。”她說。
“這是祖母給我的。”我告訴她。
她望著我,笑了。“還要用溫水。”她說。
我用刷子一路刷過,暗沉沉、灰撲撲的項鏈登時變得熠熠生輝,一度晦暗失色的克拉達十字架也再次活靈活現起來。
“瞧,”當我洗淨、擦幹項鏈又重新戴上時,尼爾森太太說,“好看多了。”盡管她一個字也沒有問,我心裏卻清楚,她正在示意,她明白這條項鏈對我有著多麽重大的意義。
我搬到尼爾森家以後,過了幾個月,有一天吃晚餐時,尼爾森先生說:“多蘿西,尼爾森太太和我有件事要跟你商量。”
我以為尼爾森先生會提起他們正在籌備的拉什莫爾山之行,但他望望自己的妻子,而她對我微微一笑。我回過了神,尼爾森夫婦要談的是別的事情,更重大的事。
“在你剛來明尼蘇達州的時候,有人給你取名叫多蘿西。”她說,“你是格外中意這個名字嗎?”
“不怎麽中意。”我不太摸得清楚狀況。
“你知道我家的薇薇安對我們意味著什麽,對吧?”尼爾森先生說。
我點點頭。
“嗯。”尼爾森先生的雙手平放在桌上,“如果你能沿用‘薇薇安’這個名字的話,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我們把你當成自己的女兒,從法律上講暫時還不算是,但我們心裏已經開始把你當女兒看待了,我們也希望你開始把我們當父母看待。”
他們眼巴巴地望著我,一時間我茫然無措。我對尼爾森夫婦的感情——感激也好、尊重也好、欣賞也好,卻跟親子之愛並不相同,應該說是不盡相同。但那是一種什麽樣的愛,我卻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說清。我很高興能跟這樣一對夫婦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我也已經開始了解他們安靜、謙虛的做派,我感謝他們收留我。但我每天都會意識到,自己與他們是多麽南轅北轍。他們非我族類,也絕不會是。
對於沿用他們女兒的名字,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擔得起這副擔子。
“不要逼她,漢克。”尼爾森太太扭頭麵對著我,說道,“不要急,決定了再告訴我們。無論你做出什麽樣的決定,我們家都會有你的位置。”
幾天後,在商店罐頭食品區的貨架旁,我聽見一個男人的嗓音。我認得出那個人的聲音,卻又一時想不起來。我把餘下的玉米和豌豆罐頭放到麵前的貨架上,拿起空紙箱,慢慢站起身,暗自希望能偷偷瞧瞧對方是誰。
“我可以幹計件工,來跟你換東西,如果你樂意的話。”我聽到一個站在櫃台後麵的男人對尼爾森先生說。
每天都有人來到店裏,嘴裏說著一堆不付款的理由,要麽要求賒賬,要麽提議用東西換貨。看上去,尼爾森先生每天傍晚都會帶些從顧客那裏得來的東西回家:一打雞蛋啦,叫“lefse”的挪威軟餅啦,一條長長的針織圍巾啦。尼爾森太太會翻個白眼,說句“哎呀”,但並沒有怨氣。我覺得她很為尼爾森先生自豪:他不僅如此善良,而且有法子如此善良。
“多蘿西?”
我轉過身,略微吃了一驚:那是伯恩先生。他的褐色頭發又亂又長,雙眼布滿了血絲,我說不清他是否一直在酗酒。他到這裏來做什麽?到一個離他自己家三十英裏的雜貨店做什麽?
“嗯,真是沒想到。”他說,“你在這裏工作?”
我點點頭:“這裏的店主……尼爾森夫婦……收留了我。”
盡管二月裏寒氣逼人,伯恩先生的太陽穴卻滴下了一溜汗珠。他用手背擦了擦:“那你待得開心嗎?”
“是的,先生。”我不明白他的舉動為什麽這麽怪,“伯恩太太怎麽樣?”我設法換個話頭客套幾句。
他眨了幾下眼睛:“看來你還沒有聽說。”
“對不起,什麽意思?”
他搖搖頭,嘴裏說:“她不是個堅強的女人,多蘿西。受不了屈辱,受不了求別人施恩。但我又能怎麽辦呢?我哪天不在琢磨啊。”他的臉扭曲了,“範妮走了以後,那……”
“範妮走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大吃一驚,但我確實很驚訝。
“是在你走後沒幾個星期的事。有天早上她來了,說她那個住在帕克拉皮茲的女兒想讓她跟他們一起住,範妮決心離開。剩下的人都走光了,知道吧,我覺得洛伊絲隻是受不了……”他用手在臉上摸了一把,仿佛想把五官通通抹去,“還記得去年春天那陣詭異的暴風雨嗎?四月下旬那次。嗯,洛伊絲抬腳走進了風暴裏,一步步直往前走。有人發現她凍死在離我家大約四英裏的地方。”
我想同情伯恩先生,我想有所觸動。但我沒有。“我很遺憾。”我告訴他。我猜自己確實很遺憾,為他,為他那一團糟的生活。但對伯恩太太,我實在找不出一絲悲傷。我想起她冰冷的眼神,時時緊鎖的眉頭,想起她隻把我當作可以使喚的人手,除了穿針引線的十指別無他用。我並不為她離開人世開心,但我也並不遺憾。
當天吃晚餐時,我告訴尼爾森夫婦,我會沿用他們女兒的名字。就在那一刻,昔日畫上了句號,我的生活掀開了新的一頁。盡管我難以相信自己還會一路吉星高照,但對拋在腦後的昔日,我卻沒有任何懷念。因此幾年後,當尼爾森夫婦告訴我他們想收養我時,我欣然答應下來。我會當好他們的女兒,盡管我永遠無法逼著自己開口稱呼他們“爸爸”“媽媽”,我們之間感覺太拘禮了些,沒法用這種稱呼。即便如此,顯而易見的是,從現在開始,我是尼爾森家裏人了,他們會管我,照顧我。
隨著時光流逝,我真正的家庭變得越來越難以記起。我沒有昔日留下的舊照、信件甚至書籍,隻有祖母留下的愛爾蘭十字架。盡管那條克拉達項鏈很少離身,但隨著我日漸長大,我卻逃不開一個念頭:血親隻給我留下了一件東西,而留下它的那個女人將自己的獨生子及其家人趕上了茫茫大海,趕上了一葉孤舟,盡管她明知道,也許今後再也見不到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