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講到的來自信息過剩的不良影響,不僅對我們的工作造成負麵影響,對我們個人的身體也不利,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我們都有必要避免這樣的幹擾。那麽如何才能避免不良影響的發生呢?首先我們從持續幹擾對我們腦神經造成的傷害說起。
有一種注意模式叫“自上而下”式,它的特點是你的大腦可以專注於很多事情,但注意力卻集中在閱讀中,也就是說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所要關注的事物和關注的方式,從而達到集中和控製注意力。如果需要屏蔽其他事物的幹擾,就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注意模式,但這時主控者不是我們個人,而是我們之外的人和物,這也是我們人體求生機製的一部分,就像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警車的汽笛聲,我們的注意力會立刻被吸引過去,某種潛在的威脅會立刻提示我們關注。另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各種電子設備的噪聲等,都屬於自下而上的幹擾,都會觸發我們的防禦機製,操控我們的注意力。
要想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就要和這些幹擾作鬥爭。這些幹擾雖然強大,但我們依然有能力戰勝它們。我們自己要做大腦的主人,注意力隻不過是一個工具,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操控它。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握時機進入自上而下的模式,同時壓製住自下而上模式的幹擾。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會被這種幹擾所控製。
在正常工作過程中,一旦幹擾來襲,就會給工作增加難度,同時還要延長工作時間。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信息學教授格裏亞·馬克認為,幹擾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方麵的,在幹擾影響下,人們的注意力會從當前的工作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一般說來,人們需要完成兩件幹擾的事務才有可能恢複到原來的工作狀態。比如,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當你正專心於一項市場營銷工作時,也許會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回複客戶的郵件,接著又要對linkedin網頁做一下瀏覽。這無疑對正常的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馬克對35位企業職業經理人、工程師和項目負責人員做了三天的追蹤,她發現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都曾被幹擾或在事務之間進行切換,在單一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僅為3分鍾,而在切換回工作之前,卻要在電子設備上花費2分11秒。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人類的大腦猶如一口取之不盡的井,能容納無限量的信息,還可以同時完成多項任務,能在無輸出耗損的情況下做自由切換。但事實卻遠非如此,人類大腦灰質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無論是工作記憶、數據容量還是神經回路,都隻允許我們在同一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一項工作。
我們控製情緒的能力會因幹擾而削弱,隨著幹擾的增多,人的自我調控機製就會被更大地破壞。比如,有時我們就像患了強迫症一樣,剛剛看過電子郵件,沒過幾分鍾,就下意識地又去打開查看。這說明我們對衝動的控製力和注意力,隻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幹擾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不僅是反複地查看電子郵件,還有其他很多方麵。
科技的發展帶來許多便利,也很容易讓人著迷上癮,沉溺其中難以自拔。人們不停地瀏覽各種信息,甚至無關緊要的信息,頻繁地查看郵件,注意力分散,很難再集中到一點,集中關注某件事的時間更短。這種現象又產生更多的幹擾,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的工作將更難順利完成。注意力的缺失已經成為一種病症,漢龍威爾醫生在20世紀90年代就發現了這種病症。
仔細分析會發現真正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人都是天生的,在漢龍威爾醫生那裏接受治療的注意力缺失患者,僅僅是這種病症的另一種副產品,它的發生是信息量過量造成的。這種症狀因為給大腦注入了大量精神噪聲,使大腦對事物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漢龍威爾醫生稱之為“注意力缺失症狀”。
有些人在工作中曾經是高效率的工作者,如果不幸染上了這種症狀,就會在不同的事務之間做頻繁的切換,表麵上看他仍在高效率地工作,而實際上因為不能集中精神和精力,工作效率反而會降下來。當他們發現自己落後了時,又會急於趕上別人的進度,因此產生焦慮甚至恐懼。可見,幹擾對人產生了恐慌,人們在焦慮中疲於應對。
10年前,科倫在密歇根州創建了一家公關公司,對於電子信息,她過去可以輕鬆應對,但現在卻感到沒那麽輕鬆了。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信息量越來越大,她感到自己都招架不住了。她很想停下來,讓自己充分放鬆一下。
有一種注意模式叫“自上而下”式,它的特點是你的大腦可以專注於很多事情,但注意力卻集中在閱讀中,也就是說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所要關注的事物和關注的方式,從而達到集中和控製注意力。如果需要屏蔽其他事物的幹擾,就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注意模式,但這時主控者不是我們個人,而是我們之外的人和物,這也是我們人體求生機製的一部分,就像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警車的汽笛聲,我們的注意力會立刻被吸引過去,某種潛在的威脅會立刻提示我們關注。另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各種電子設備的噪聲等,都屬於自下而上的幹擾,都會觸發我們的防禦機製,操控我們的注意力。
要想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就要和這些幹擾作鬥爭。這些幹擾雖然強大,但我們依然有能力戰勝它們。我們自己要做大腦的主人,注意力隻不過是一個工具,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操控它。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握時機進入自上而下的模式,同時壓製住自下而上模式的幹擾。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會被這種幹擾所控製。
在正常工作過程中,一旦幹擾來襲,就會給工作增加難度,同時還要延長工作時間。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信息學教授格裏亞·馬克認為,幹擾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方麵的,在幹擾影響下,人們的注意力會從當前的工作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一般說來,人們需要完成兩件幹擾的事務才有可能恢複到原來的工作狀態。比如,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當你正專心於一項市場營銷工作時,也許會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回複客戶的郵件,接著又要對linkedin網頁做一下瀏覽。這無疑對正常的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馬克對35位企業職業經理人、工程師和項目負責人員做了三天的追蹤,她發現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都曾被幹擾或在事務之間進行切換,在單一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僅為3分鍾,而在切換回工作之前,卻要在電子設備上花費2分11秒。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人類的大腦猶如一口取之不盡的井,能容納無限量的信息,還可以同時完成多項任務,能在無輸出耗損的情況下做自由切換。但事實卻遠非如此,人類大腦灰質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無論是工作記憶、數據容量還是神經回路,都隻允許我們在同一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一項工作。
我們控製情緒的能力會因幹擾而削弱,隨著幹擾的增多,人的自我調控機製就會被更大地破壞。比如,有時我們就像患了強迫症一樣,剛剛看過電子郵件,沒過幾分鍾,就下意識地又去打開查看。這說明我們對衝動的控製力和注意力,隻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幹擾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不僅是反複地查看電子郵件,還有其他很多方麵。
科技的發展帶來許多便利,也很容易讓人著迷上癮,沉溺其中難以自拔。人們不停地瀏覽各種信息,甚至無關緊要的信息,頻繁地查看郵件,注意力分散,很難再集中到一點,集中關注某件事的時間更短。這種現象又產生更多的幹擾,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的工作將更難順利完成。注意力的缺失已經成為一種病症,漢龍威爾醫生在20世紀90年代就發現了這種病症。
仔細分析會發現真正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人都是天生的,在漢龍威爾醫生那裏接受治療的注意力缺失患者,僅僅是這種病症的另一種副產品,它的發生是信息量過量造成的。這種症狀因為給大腦注入了大量精神噪聲,使大腦對事物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漢龍威爾醫生稱之為“注意力缺失症狀”。
有些人在工作中曾經是高效率的工作者,如果不幸染上了這種症狀,就會在不同的事務之間做頻繁的切換,表麵上看他仍在高效率地工作,而實際上因為不能集中精神和精力,工作效率反而會降下來。當他們發現自己落後了時,又會急於趕上別人的進度,因此產生焦慮甚至恐懼。可見,幹擾對人產生了恐慌,人們在焦慮中疲於應對。
10年前,科倫在密歇根州創建了一家公關公司,對於電子信息,她過去可以輕鬆應對,但現在卻感到沒那麽輕鬆了。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信息量越來越大,她感到自己都招架不住了。她很想停下來,讓自己充分放鬆一下。